目前分類:重要文件 (6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說明Neo-Freud與Freud的比較與差異?

答:

一:Freud重視早期經驗,強調早期決定論。可是新精神分析重視未來與創造未來。像阿得勒雖然也提到早期回憶,但是他是藉此讓人看到自己的潛能特質,主要是鼓勵人要走向未來,創造未來。

二:Frued重視潛意識,新精神分析則是重視社會與文化的價值。

三:兩者對於自我功能說法也不一樣。Frued談原我自我與超我。但是新精神分析則談SELF,兩者對於自我全是很不一樣。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ognitive  psychology

一:關切知覺,記憶,推理,決策與解決問題的心理過程。不再以內省為研究方式。而是以更客觀的方式研究內在的心理歷程與心理機制。

二:人的認知過程如同電腦,有監控,登錄,提取,記憶等模式,可以從上而下,依據外在刺激,把各項訊息歸類與分析。也可以從下而上,透過既有的知識策略做訊息處理與整合。人腦就如同電腦般可以被分析與運用。

三:

1:符號運作系統:符號是心理表徵的再現與詮釋。這是反行為主義認為人有固定反應的看法。因為此派認為人會因為賦予外在人事物不同意議而有不同反應。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使用《終結霸凌》一書中的ORID漸進式對話法,傾聽霸凌者與被霸凌者,讓孩子感覺老師不是來定罪責罵,而是幫忙解決問題,當師生間有了信任,價值觀才有可能被重建。(摘)

被霸凌者和霸凌者其實都有要面對的問題。我們不贊成霸凌,但是如果視被霸菱者為一個無辜的弱者,這種同情恐怕也無助於當事者。

最重要的是雙方面都要『再對話』『再學習』『再教育』。

一個霸凌者要去引導與教育,也要給環境一個正面的規則與生態。一個弱者要的也不只是同情,更要學習如何面對與溝通,不只是憤怒,吶喊,甚至挑釁回來。

這篇非常值得去看。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諮商與治療好書介紹:《榮格與新時代》】

榮格與新時代

新時代(New Age)運動,這半個世紀來最富活力與魅力的心理健康與宗教復興運動,當代所有關切心靈成長及意識擴張的人沒有不受它影響的。

大概自1960年代開始,這個運動主要發展於美國,伴隨著對迷幻藥物的使用、反戰情緒及後現代理論的興起,一時間,印度教、佛教、道教 、埃及宗教、諾斯底教派、新柏拉圖主義、禪宗、蘇菲教派、巫術與薩滿、草藥針灸、替代療法、及印第安人的信仰等等,突然快速在美國流行起來。就這樣,世界各地的古老宗教和異端信仰,在數百年的沉寂之後,竟在新大陸展開了一場屬於他們的文藝復興。綜合言之,該思潮對西方古老的神祕學、東方宗教、心理學及生態理論有著極濃厚的興趣。但傳統的學術界與宗教界對這個運動卻是嗤之以鼻,很少嚴肅看待。

然而令人訝異的是,這場運動一反學者對它的預測,認為那是迷惘的一代所發起的鬧劇,新時代運動的暴起不僅沒有暴落,而且隨著時間過去不斷向外擴張,往所有工業化的國家前進並且吸引越來越多的讀者與信眾。更加弔詭的,是即使心理治療的理論和實務工作在這半個世紀中也有長足的進展,但顯然社會上有相當比例的一群人並未因此轉向正統的諮商工作尋求協助,而是選擇在上述這些非正統的管道裡尋求成長與治療。我們可以看到,新時代運動並非沒有發展自己理論的意願,雖然他們有不同的哲學跟信仰,但主要信服與援引的理論家不是別人,正是榮格。

榮格成為這場運動的代言人,但這場運動是否跟榮格本人的理論和信念一致卻是另一回事。本書重點即在討論榮格理論與新時代觀點的異同。作者指出,榮格與新時代都反對傳統的基督宗教,榮格相當看重直接的宗教體驗,這點是新時代擁抱的。但同時榮格也抱著極大的謙卑,認為達到神性的過程需要長久的犧牲,神聖性要求我們嚴肅對待,並發展出一種與祂之間的道德及夥伴關係。人不是神。個人的自我也不是該消滅之物。但新時代對「自我」(ego)卻有很深的逃避與厭惡,他們強調融合,拋棄自我重歸母體或神性的狂喜,這本質上是一種對母性原型的認同,而不是榮格一直強調的整合。辯證的遊走在兩極之間,從而擴展人的意識層面,是榮格理論的重點。但新時代更像分裂後的認同作用,拋下個人的陰暗面,急切地想要擁抱光明。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真的是很不平靜的一年,同時,我想在接下來的歲月裡,

台灣社會的不平靜,正逐漸加速擴大中,

「我原本所熟悉的社會怎麼了?」似乎開始成為眾人的疑問,

當鄭捷事件正逐漸平息,卻始料未及的牽動更多漣漪,

一波波的,擾動著原本就焦慮不安的人心,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母親,這個名稱一下喚起我們腦海中諸多意義生發的(signifying chain)。除個人經驗中的母親形象被喚起,社會意義(或社會建構)下 的母親也如此人熟悉:聖潔、溫慈、包容、犧牲、奉獻。除這些有 著「大愛」的「聖母瑪亞」,還有許多叨叨絮絮、蓬頭垢面、囉嗦煩人、 阻撓、保守、辛苦持家、以家人為中心的平凡母親。對每一個性而 言,母親這角色與自身密,無是源於複雜的母關係,或是 性共有的「準母親」生

但是,人就應該當母親,或是去發揮造物給人的生特性嗎? 性當母親是否是將自身的身體資源完全交付出去,為父權意形態服 務,因而性成為平等的受害者兼幫兇?特別是,性源於「母 性」,常常是自身積極地願從事母親這個「職務」,因此,人是自我設 限、無可救藥?但是這樣的談法是否太過於武斷?人在母親這個身 份所經驗的、所感受的喜悅與成長,難道真的只是一種「未覺醒」的 態嗎?或者,其實母親的經驗當中仍有我們尚未發覺的「基進」性成分?

西方性主義者近二十多年來對母職(motherhood)的討已經汗牛充 棟,只是中文世界的引介甚少,(顧燕翎,1991;張小虹,1993;謝敏,1991;李 金,1991;佩嘉,1991;張娟芬,1991)。大致而言,性主義對母職的態 一直未有定,在迎拒之間擺蕩,基於這種態的研究與發現也一 直在增加中。但是,斷地成為母親這個事實,會為等待研究 有定而暫停下,性成為母親這活生生的經驗,常常使性主義者 關注並感到焦慮。先成為母親或是先認識女性主義,也嚴重影響著人 對自己的定位與認知,以及她們如何做決定。那麼,性主義述介入 母職最適當的時機是麼呢?又應當如何介入?母親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又是麼?她可以怎樣影響著性主義嗎?

在下面的研究中,我將用種方式這個問題。簡言之,是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反思

 六月烈焰高照,我因為完成甄試所需的研究計劃,開心地去看剛剛熱騰上桌的電影「尋找快樂的十五方法」~這是改編自法國作家法蘭斯瓦萊洛的同名小說(譯:艾克托的幸福筆記:23種快樂的理由)。

 內容是講述一個天天聆聽個案倒垃圾,日漸鬱鬱寡歡,無法帶給個案找到快樂的心理醫師海克,因為聽了一個新時代思潮下的靈媒「直指」他內心深處的有個寂寞可憐,與疲乏倦怠的小丁丁(靈媒也是海克的個案。丁丁象徵海克內心的小男孩),內在有很多生氣與傷害,而且還說出海克的初戀情人的名字與遺憾,終於讓他決定對靈媒預言從善如流,勇於出走與冒險

電影一開始就是心理學和新時代思潮的對話,他們皆有各自內在的暗潮與伏流,但顯示可以互相對話與療癒。我過去投入新時代思潮的研究許多,對於這段對話很熟悉也覺得莞爾,這也象徵了心理學勢必將與時代各種不管主流非主流潮流結合與對話的需要。

 海克不僅有個令人稱羨的心理醫師工作,而且有個精明幹練,又有個可以打點海克生活在整齊簡單又井然有序關係中的女友~克拉拉。事業愛情不無得意,海克看似是人生勝利組。可是他內心總是有個丁丁不停招喚,(丁丁歷險記的主人翁即是丁丁)尤其海克實在無法帶給個案快樂,甚至個案抱怨海克總是以個案問題反問個案,了無新意,連個案都看穿了海克井然有序的治療脈絡。(連個案都可以對心理師當頭棒喝)還有當他總是不停地聽到個案的各式各樣的抱怨,終於他的情緒水庫當場潰堤,讓個案驚恐而去。自己也深感挫折。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夢的解析(附錄一)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七章 夢和幻想在動力取向心理治療中的使用

了解夢

精神分析的核心宗旨之一是:夢是願望的一個偽裝版本。弗洛伊德堅持無意識的童年願望,會透過某種監控(censor)而轉化成種種偽裝的象徵,以確保作夢者的睡眠不會受到干擾。弗洛伊德在兩種層次的夢內容之間加以區辨:外顯(manifest)內容,指的是作夢者所覺知的夢的表面;潛在(latent)內容,則指無意識願望及思想,會威脅而驚醒作夢者,因而必須加以偽裝。有一組在作夢者的ego內操作的防衛機制,用來偽裝那潛在內容,使之轉化成外顯內容。
今日我們會體認到除了無意識的童年願望之外,夢也可能描摹出種種其他內在過程。它們也可能代表著恐懼、衝突,以及(在受創病人的情況下)一再重複出現、想處理和消解創傷經驗的努力等。然而,作夢者的ego所使用的防衛機制,在試圖破解夢的意義時,仍繼續管用。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心理治療經典介紹:《精神分析與靈魂治療》】

精神分析與靈魂治療

這本集子是將榮格(1875-1961)有關宗教與心理問題的相關文章匯集而成。

宗教問題,正如榮格自己所言,比起性慾或者生存的適應,在人的心理層面遭到了更多的挫折與壓抑。廣泛的占星學、人智學與神智學運動的興起,其表面或許是基於對科學(即知識)的追求,實際上它的本質仍然是宗教的。人類有著體驗的需求。但天主教先是霸佔了直接體驗的解釋權,並設計了一整套的儀式來阻止人們對深層心理的直接接觸。宗教改革後的新教,則將此種直接體驗的權利下放給每個人自己。卻沒有任何方法來緩解當一個人體驗到跟上帝、或更深層人類心靈接觸時所產生的震撼與衝擊。

他批評現代人僅剩一種宗教的濫情或無感,卻完全失去了那種與內在上帝或上帝原型接觸的神聖體驗,這樣的宗教僅存空殼。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研究計劃(題目與章節內容仍會變動與修正)

『心理咨商&女性自覺的心路歷程』(暫定題目)

第一章:緒論

1:心靈的探索與揭秘

2:童年創傷如影隨形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估計,每10個孩子,便有2個涉及精神問題。
處理孩子的心理困擾,往往只集中在個人行為和情緒,但是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從家庭關係去看孩子的心態,會對問題有很不一樣瞭解......(摘)

這部片子給我很深的感動與感覺。本來是問題的孩子。其實是因為一直專注于母親的情緒波動,因為母親的小小的波動就會帶給這種孩子很大的情緒波動,導致產生問題而不自覺。孩子的問題顯示了家庭動力有很大的問題。而且這個問題孩子最後被要求要回到自己做小孩的位子,而不是取代父親的位子卻不肯離開對母親的專注與依戀。
孩子要能專心做孩子,最重要的是父母感情要和睦,夫妻必須要學習從不同家庭背景與形式做法,互相體諒與學習合作,進而產生協調能力,而不是各自為政,不肯合作。
最終孩子會期許作為父親要能挺身領導家庭,而不是逃避應有的責任。則孩子最後才能專心「成為自己」!!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三章研究方法

 

 

 

(一)敘說方法學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考試不是做學問,搞懂遊戲規則才有機會贏

E-mail列印

20150619_01

在《A101 職場大人學》的課程中我曾經約略聊到,學生時代我是如何搞懂「考試」這個「局」的。這頓悟讓我從一個非常用功但成績差強人意的學生,瞬間變成考試游刃有餘,生活更精采豐富的人,也成為我日後搞懂職場這個局的契機。有位媽媽學員對此非常好奇,因為她的孩子也正為課業所苦。我答應她擇期寫一篇文章,今天終於可以交功課啦!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014年的國中教育會考,她教授的68名學生中,有57人作文獲得滿分(6級分),締造出「作文奇蹟」震撼全台。到底周恬宇老師如何教出滿級分的作文?她以國文教師的身分將成功培養寫作能力的秘密寫成《神奇的小花圖作文法:68個學生,57個六級分,還能提升思考力》一書,以下節錄部份書中內容:

小花圖的運用:第一層、第二層花瓣聯想及第三層根葉分部聯想

「花瓣聯想圖」屬於向外發散的思考模式。也就是說,針對題目作天馬行空的聯想。說得更白話一點:只要是覺得與題目內容有關係的各種事件,都可以隨手記錄下來。

f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鈕文英(2012)。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

蔡美娟(2012)生命書寫_一段自我療癒之路。臺北:心靈工坊。

夏林清(2004)一盞夠用的燈:辨識發現的路徑。應用心理研究

夏林清(2011)斗室星空:家的社會田野。臺北:導航基金會。

易之新(譯)(1999/2005)關係花園。臺北:心靈工坊。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一開始事先說一個夢。

我夢到我打網球。當打完球時,我左眉毛掉了。於是我趕快去補眉,怕別人看了見笑。我頭髮綁得很可愛。感覺充滿青春與美好的感覺。我覺得自己球打得很好,也長得很好。我們一票人接著上車要前往比賽。沿途飆車,而且衝破重重難關,從很狹小的道路衝過去,或者沖破關卡突破圍欄,就像是電動遊戲一樣刺激與驚險。最後到了目的地開始吃飯。我開始擔心是要和誰比,以及要上場了沒?!但是只聽到教練說現場有兩人在場,但不是比賽之人。我把飯吃得很乾淨,接著要喝湯 ...... 後來我就醒了。

『你有感到什麼嗎?!......

你比賽開始,年輕又可愛,只是沒有對手 ......

你像個小孩,沿途感到刺激活力,而且有群體,有團體生活,這和目標有關。只是你不知道要幹嘛.....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論你多麼富有,多麼有權勢,當生命結束之時,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於世間,唯有靈魂跟著你走下一段旅程。

人生不是一場物質的盛宴,而是一次靈魂的修煉,願它在謝幕之時比開幕之初,更為高尚。---稻盛和夫

 

 

一整個宇宙換一顆紅豆,我存在在你的存在,全世界都知道他們有彼此了。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寬容後的表情:今晚的天空。

如果看見山時,你在山之外;看見河流時,你能在河之外;就如同你能練習觀照你的痛,你在痛之外;觀照你的恨,你在恨之外,你便能開始自恨及痛中解脫。

學習淡漠的看待哀愁,所有的哀愁都將被時間淡遠。它可以如煙,輕輕飄飄,慢慢移出你的生命,你的身體。最終一切只是一段記憶,在寬容的格子中被保存下來,美好的,留下:遺憾的,扔去或者書寫下來。人得不斷的練習,這是曼德拉及施明德出獄後,給自己新人生的方法。他們共同的論點是:如果你還活在恨中,你等於沒有真正的出獄,還在坐牢。是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有真實的意義,他們選擇了寬容。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壹:緒論

一:童年創傷的蟄伏與再現

一:養女文化的陰魂不散(養女文化對現代女性的影響)

二:城市獵人在校園生態該何去何從?!(談處於臨界值的ADHD童的現況與觀察)

三:本土各式信仰VS正統心理治療的比較與異同?!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