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霸凌,也容易在我的班上看到。一班幾個小朋友,關係越深,相處越久,就越有可能出現這樣的現象。用瞭解來代替誤解,用同理代替說教講道理,在安全的環境裡,讓孩子自己去體會,把這當成是教育的機會。
-------------------------------------------------
【親子天下╱李宜蓁】
有些孩子升上中年級,身高體重都增加了,思考跟行為卻還是幼稚、任性,做事只顧自己,對別人的痛苦無感,甚至還會出現嘲笑、欺負別人的行徑。這些都源自於孩子「缺乏同理心」。
這種關係霸凌是隱形不易發現、但殺傷力強的一種霸凌行為。中年級班上開始形成小團體,以女孩居多,到了高年級,耍心機排擠同學的情形日益嚴重。
班上的男孩們成天打鬧,顯而易見的衝突來得快去得也快,但女孩們看起來乖巧配合,天下太平,卻不知檯面下,有些具有領袖氣質的大姊大,可以簡單的一個眼神或指令,就讓另個女孩猶如到了世界末日。
面對這種挑撥是非、操弄排擠的華妃型人物,以及處理班級關係霸凌問題,可用以下三招:
一,學期一開始便先打預防針,明確告知班規是不准排擠別人、私下串聯、漠視其他同學被欺負等,讓孩子們在小團體初形成之際,就把柵欄圍高高,讓有心操弄的孩子收到警示效果,也讓其他附和型的乖巧孩子自動退出。
二,人際規範首重「尊重差異」,每個人可以有不一樣的感受、想法跟做法。女孩們特別重視友誼中「求同」,因此華妃除了個人魅力強之外,最容易用這個手法將一個人捧上天或重摔在地。
師長處理排擠問題時,必須強調尊重「不一樣」:你們不用喜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其他人對事情的反應,但是不可以威脅聯合其他人去討厭排擠某一個人;當你想跟某個同學交朋友,你不一定要跟他做一樣的事情、有一樣的想法;面對同一件事情,每個人可以擁有不同的想法跟做法。
三,使用《終結霸凌》一書中的ORID漸進式對話法,傾聽霸凌者與被霸凌者,讓孩子感覺老師不是來定罪責罵,而是幫忙解決問題,當師生間有了信任,價值觀才有可能被重建。
以「小真幫身上有異味的小玲取綽號叫『有毒物』」為例,老師與小真的對話。
★ O(Objective Recall,客觀重建現場):老師聽到下課你叫小玲有毒物,你這麼說是想取笑她,希望她變得不一樣,還是你有其他用意呢?
★ R(Reflective Consideration,同理情緒感受):身上有異味確實會讓人不喜歡靠近。聽起來你很在意她身上的味道。你覺得小玲身上有異味的可能原因是什麼?
★ I(Interpretive Analysis,重建價值信念):世界上有很多人是辛苦勞動過生活,小玲的爸媽就是太忙,沒時間照顧她,她可能也不願意身上發出奇怪味道。你可以私下溫和告訴她,她身上的味道讓你不舒服。
★ D(Decisional Intent,模擬改變行動):我們一起想想可以怎樣幫小玲改善她身上的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