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母親,這個名稱一下喚起我們腦海中諸多意義生發的(signifying chain)。除個人經驗中的母親形象被喚起,社會意義(或社會建構)下 的母親也如此人熟悉:聖潔、溫慈、包容、犧牲、奉獻。除這些有 著「大愛」的「聖母瑪亞」,還有許多叨叨絮絮、蓬頭垢面、囉嗦煩人、 阻撓、保守、辛苦持家、以家人為中心的平凡母親。對每一個性而 言,母親這角色與自身密,無是源於複雜的母關係,或是 性共有的「準母親」生

但是,人就應該當母親,或是去發揮造物給人的生特性嗎? 性當母親是否是將自身的身體資源完全交付出去,為父權意形態服 務,因而性成為平等的受害者兼幫兇?特別是,性源於「母 性」,常常是自身積極地願從事母親這個「職務」,因此,人是自我設 限、無可救藥?但是這樣的談法是否太過於武斷?人在母親這個身 份所經驗的、所感受的喜悅與成長,難道真的只是一種「未覺醒」的態嗎?或者,其實母親的經驗當中仍有我們尚未發覺的「基進」性成分?

西方性主義者近二十多年來對母職(motherhood)的討已經汗牛充 棟,只是中文世界的引介甚少,(顧燕翎,1991;張小虹,1993;謝敏,1991;李 金,1991;佩嘉,1991;張娟芬,1991)。大致而言,性主義對母職的態 一直未有定,在迎拒之間擺蕩,基於這種態的研究與發現也一 直在增加中。但是,斷地成為母親這個事實,會為等待研究 有定而暫停下,性成為母親這活生生的經驗,常常使性主義者 關注並感到焦慮。先成為母親或是先認識女性主義,也嚴重影響著人 對自己的定位與認知,以及她們如何做決定。那麼,性主義述介入 母職最適當的時機是麼呢?又應當如何介入?母親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又是麼?她可以怎樣影響著性主義嗎?

在下面的研究中,我將用種方式這個問題。簡言之,是

1

用「理論」與「實際」的種研究方式試圖回答。因此,文的書寫結 構也分為部分,在第一部份中,除理論上回顧母職與性主義的 關係之外,我也提出我個人的場、分析與解,我試圖用「母職作為性主義實踐」這樣的觀點母職與性主義的關係。第二部分則是從 實際的母職活動中,回答母職作為性主義實踐的可能與可能,並且 和第一部份的理論論述互相對話,最後總結地回答母職和性主義實踐 的關係。

2

第一部份

3

第一章 性主義與母職1

當母親是件容的事。母親承受過多社會與文化建構下完美形象 的包袱與壓,常常在心交瘁之餘仍然焦慮自己是是一個及格的母 親。CaplanHall-McCorquodale1985的研究中,統計十幾年來學界「指控」母親的罪,竟然高達七十二項之多:花太多/少時間 在孩子身上(忽視/保護)、提供/過多的愛(母愛貧癠/母愛窒 息)、管教過多/過少(苛求/縱容)......等等。母親動輒得咎,又還有「模 範母親」的壓。因此,有些性主義述,便試圖以解構母職的神聖性 解放母親(Lazarre,1976;Swigart,1991;柯倩華,1995;蘇芊,1996)。母職既 然是如此吃力不討好的工作,那麼,人還要要當母親?母職與性 息息相關,在大部分的人仍然成為母親的情況下,性主義支持人 做母親嗎?

自由主義性主義是最早發展的性主義理論。早期的自由主義性主義者認為性和男性一樣具有性,因此也同樣具有追求平等自主 的權,可以爭取教育權、投票權、工作權。但爭取這些權,卻是使 性可以成為丈夫知上、精神上的伴侶,所以性在注重自我發展的 同時,也必須兼顧家庭(芳玫,1997)因此簡而言之,她們對人從事母 職並感到懷疑。Betty Friedan (1963)雖然提倡性從事公共域的活 動,鼓勵女性放棄以家庭主婦的形象做為自我認同,過她仍認為

1 「母職」(motherhood or mothering/母性 maternity)在文獻中都是常用的詞語,有時因為翻譯的 關係,常會有混用的情形。maternity 和其他詞的混用情形較嚴重,maternity 多譯成母 性,一般情形是偏本質的指涉,意指某些較從母親身上表現的特質,或母親被要求要表 現的特質,如慈愛、包容、犧牲、奉獻、照顧他人等;有時候 maternity 又可指涉性能表現 出上述特質的趨。而 motherhood mothering 較指向作為母親的實際為,及其衍生出的 社會性印象中,作為母親或代母親所應從事的事務。這個詞都被翻譯成「母職」,要嚴 格區分,mothering 較指向母親的生物性為,如懷孕、分娩、哺乳;而 motherhood 則是親 子之間的互動,及母親對子的社會責任。過,在大部分的文獻中,這個詞通常是混用 的,指母親的親職為。mothering 曾被翻成「母制」(Balbus,1991),但這樣的翻法是指母親 專擅育兒權的看法,如 Foucault, Dinnerstein 等人的文章,一般情形則較同 motherhood 的概

page8image6160

4

最好還是在家庭與事業間取得平衡。因此,自由主義性主義並反對 人從事母職。過,這種爭取「相同與平等的對待」的理念,卻引發來女性主義「同」與「」的爭辯與發展。

社會主義性主義者主張婦受壓迫的物質基礎在階級,而在性分工制(黃淑,1997:48)。尤其母職是性別分工的基礎,性的生 育能將她們和小孩綁在家庭,限制她們的動範圍與,因 此失去經濟能,造成她們的被壓迫與平等。恩格斯以這樣的 性別分工為基礎,推演出家庭、私有制與國家的起源(Engels,1972)。但 是,這種經濟決定沒有思考父權意型態與性別壓迫,在號稱性地 位較平等的共產黨社會的性,以及現在許多職業婦的遭遇,只是打破性別分工並能真正解決問題,擁有工作權或經濟權之後,仍 然受限在父權意型態的框架下。並且,在現在社會中,母親無法自主 情況下的生育與養育,使她和她的再生產務成果是疏的,其再生產 經驗便只是化經驗(范情,1997:195)。因此,當代的社會主義性主義 者改為著重於擴大婦的選擇,要求母親經濟的安全如:有給產假、育 嬰假、社區托兒設施等。另外,她們也研究母職傳遞資本主義意型 態、以及再生產資本主義工的問題。

西蒙波娃是反對母職的代表人物之一。作為存在主義性主義者, 本著存在先與本質的理念,波娃主張沒有永恆固定的性氣質或人宿 命。母職既是造成性化與人「屈居下位」的原因,就應該摒棄。波娃 :「性的屈居下位,淵源於她當初被侷限在延續種族的天職,男人 則發明一些由,讓自己過在他看比單單為生存的日常瑣事重要的 生活;把性限制在母性上,將使這局面繼續下(de Beauvoir,1992:133)。波娃坦然公開自己的墮胎經驗,發起法國婦簽名 運動支持墮胎合法化(張小虹,1993:111),而她自己也一生拒絕生養小孩。

。因此,本文在進時,所引用或使用的「母職」,是 motherhood mothering 兼指的5

page9image5064

反對母職的性主義者,還以基進性主義的Schulamith Firestone為 代表。Firestone反對生母職(biological motherhood),她在「性的辯證」 (The Dialectic of Sex)(1970)一書中,藉由馬克思--恩格思對經濟問題唯物 與辯證法的挪用,發展以性別階級(sex class)為基礎的史唯物觀,認 為人的生殖功能是造成平等的物質基礎,因此性的解放必須 擺脫母職的桎梏,訴諸性共同與的社會育嬰中心(day-care center), 以及用人工生殖(artificial reproduction)的方式取代人的生育責任,如 此才能達到婦的解放,解除性的平等。同時,家庭(經濟再生產單 位)的形式也會被打破,再有公私域對性別的分工。Firestone的主張 招致少批評,如科技通常掌握在男性手中,科技的依賴只會加深男 性對性的控制;並且,也忽略不同文化、史處境的差;忽性別(sex)如何變成社會性別(gender)(王瑞香,1997)。Adrienne Rich則批 評Firestone對母職的看法是男性觀點的(Rich ,1976:174),複製父權的, (Eisenstein,1983:71)。有趣的是,Rich也被歸為基進性主義者,她並 反對母職,我將在本章的後半部介紹她。

其他對母職持否定或懷疑態性主義者,Jeffner Allen在「母 職:人的毀滅」(Motherhood: The Annihilation of Women)一書中認為, 在父權文化,人被定義為母親,意指她是做為男人的子宮而存在, 她的身體是再生產男人和男人世界的資源,母職則是男人侵佔、人的身體父權的再生產。母職並是一種自然現象,人只是懷 有生育的可能性,而在男性權印、標記下,才變成定義所有人 的特徵,只要是人就被迫必須扮演母職(佩嘉,1991)Dorothy Dinnerstein(1976)則懷疑性專擅母職造成的後果。她指陳私域的母性 專權,使性可以透過生育得到擁有感與主控感的滿足,而性寡佔養 育職責的結果,又會造成平衡的性別分派。在性專擅的「寡頭母職」 (monopoly of motherhood)的教養下,男性會視性為可解的謎,如同 自深邃黑暗的海底王國的美人魚,擁有孕育萬物的神奇力量,使人(特

6

別是男性)畏懼;而長大後脫母職控制的男性,便反過頭壓制性, 滿足他性交生子的慾望,如同一頭牛頭人身怪一般泯滅人 性,因而斷強化男性科技奪心性,使社會走向機械化,人道衰亡的 境地,而終至滅亡(李金梅,1991)Sherry B. Ortner認為,性由於生育 能使得她被隱喻為「自然」,而男性則被隱喻成「文化」,男性對性 的駕馭、剝削,就如同文化對自然的駕馭、剝削一般(Ortner, 1974)Rosaldo則指出,母職使得性被限制在私域(家內,domestic),無法在 公域(戶外,public)中得到發揮(Rosaldo,1974)

像上述這些,對母職懷有的敵意態性主義者,大約在1970代前半期以前,是非常普遍的。簡單來說,作為一個覺醒的人,便應 該拒絕母職,拒絕生養小孩,以免造成自我的葬與鞏固性的平 等。因此,性主義者被視為拒斥母職的人(這樣的看法,到現在都還 有)。然而,並是所有的性主義者都是反對母職的。將母職視為負 擔,將同於男性的特殊身體功能視為罪的同時,也開始有人重 新思考,將身體的同視為資源,視母職為性特殊經驗的源。

同樣在柒○代,一種肯定性特殊經驗的性中心(women-centered)崛起。性中心論不再視性和男性的差是造成平 等和次等地位的原因,而是性驕傲自信、特殊性的源;差異不再意 味限制,而是豐富性的源,正因為性生上的同,所以男性絕無 法體驗性懷孕、分娩、哺乳的特殊經驗。性作為小孩的主要養育 者,也從養育當中得到許多正面的感受。Adrienne Rich一九七六年的著 述「人所生」(Of Woman Born),應該可以被視為性主義重新思母 職的轉捩地標。Rich批評Firestone對母職的看法是男性觀點的,複製父權 的。她以其自身作為母親的充實感,重新看待母職,認為它是創造、 喜悅的可能源。母職的「罪」,自於它本身,而是由於父權操 的結果。Rich: 這本書並是在攻擊家庭或母職,除非是在父權定義 與限制下的」(Rich,1976:14,筆者譯),性被奴役並是因為具有生殖能

7

此一事實,而是此事實被整合入男性控制政經權的模式所導致的結 果。Rich以體制(institution)和經驗(experience)個層次談母職,母職在 父權之下,「由法的方式和社會化創造認同的超法方式混合」而形成 對人的強迫制(佩嘉,1991)。因此,人要拒絕的,並是母職本 身,而是要將母職自父權思考中解放出,成為人可以自選擇從事 與否的決定(ibid:280),也就是母職作為父權之下的「體制」,是必須被摧 毀的。但相反的,母職作為人以自身身體去實踐所獲得的「經驗」,是 必須被肯定、甚至是可以自其中尋找基進性因子的。

Rich認為,父權思考奠基於西方哲學中的二元(dualism)(Freud "inner/outer"以及"me/not me"的概),在此二元之下,人被男人客體 化,男人是抽象、性、認知的主體,人和自然成為被認知的客體, 這樣的思考方式並能解釋性的經驗(Rich,1976:63; Eisenstein,1983:76; 佩嘉,1991:87)人必須要發展新的思考方式,去思考自身的經驗。 也就是以從事母職的自身身體做為發展新思考方式的張本('thinking through the body', Rich,1976:284)人在這思考當中,可以發展性中心 的創造(geocentric creative capacity),並以此發展出對抗父權體制的能(capacity of resistance) 性必須重組自身的各種特有的能:性心 智、細緻感觸、細密觀察、特有耐以及多重歡愉的身體性(Rich,1976: 284)

Rich的主張,正開啟基進性主義對身體政治的探討,同時也啟發 人們重新看待母職的方法。Betty Friedan1981出版"The Second Stage"(1981),論女人想成為母親的慾望。人開始在這個時期發 展出以人為主的成長團體,成就出一種性團體特有的「性情誼」 (sisterhood)。法國的Julia Kristeva認為,將想當母親的慾望看成是疏(alienating)以及保守反動(reactionary),已經應當是現世代的標準看法 (Kristeva,1981:205),人「可以必經當母親的經驗,但也可以選擇經

8

,我們沒有由閹割我們自己」(,1993:233)。另外像Jane Alpert(1973)也認為作母親是人的權,管同性性。

後殖民性主義對母職的態也和反母職同。白人性主義 者抗拒父權意型態下的母職,但黑人性主義者卻認為能純就性別 層面,有少黑人性認為母職提供黑人性抗爭的最佳據點 (Collins,1990:132)。對黑人性而言,奴制最慘酷無情的莫過於剝奪黑奴身為母親的權黑奴充當白人殖民者的經濟工具同時,僅無 法掌握自己的身體,也無法過問殖民者對孩子身體的蹂躪酷刑。因此, 「成為母親並擁有母親保護自己子的權往往具有抵制殖民的抗爭意 味。『成為母親』象徵奪回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主宰自己種族繁衍的權 」(邱貴芬,1997)。如果,對白人性主義者而言,拒絕母職是人 奪得權的象徵,那麼,成為母親卻是許多黑人性反抗種族性別壓迫 的表現。

母親,常常也是生態性主義(ecofeminism)的實踐者。生態性主義 者呼籲矯正十七世紀以,科技主義、資本主義對人社會與自然世界 造成的破壞,代之以人與萬物共生互敬的生命態。而這種古的生活 智慧,在西方工業文明稱霸之前,已在許多地區的人之間代代相傳。 男人應剝削人,就如人類不應剝削自然一般。生態性主義者的環 保實踐者,常常就是母親。母親們照顧家人的生活安全,特別意到環 保公害以及無限制開發自然資源帶的災害,幾個著名的環保運動都是 母親從事的,如印喜馬雅山區的Chipko運動,婦緊抱大樹,阻擋 山水森的破壞;肯亞婦帶運動;日本的「生活者俱部」等,甚 至日本的色生活協會成時的宣言,自我定位為「由母親們所組成,為 實現自運動的盟」。生態性主義也鼓並要求男性回到家中,與 母職,實際加維護生命的工作,因為「當人們的生活和社會文化的重心 由商品生產轉移到生命維護時,才有可能減輕侵性和敵意」(顧燕翎, 1997:277)。

9

到這,我們已經看到各階段、各派、同的性主義者對母 職的態。大體上而言,在七0代以後,性主義述已經排 拒母職,反而母職研究成為性主義重要的一支。積的母職研究如對 好/壞母親形象迷思的反(Swigart, 1991)、無私聖母無怨無悔形象的質疑 (Lazarre,1976),母親形象與母職意形態的探討(M.M.Kaplan,1992; Glenn,1994; Everingham,1994) , 母 職 與 社 會 福 研 究 (Siegal,1985; Bock,1991; 立葉,1995) 。法國的CixousIrigarayKristeva則在符號學 層次思考「母性」,以建立女性的象徵體系(張小虹,1993:153-157)。對母 職經驗加細緻的研究興趣,表現在九○代興起的母關係研究(Mens-Verhulst,1993)。有學者宣稱,七○代的性主義是姊妹情誼 (sisterhood)的時代,而九○代則是母職的時代(motherhood)(Schreurs, 1993)

積極的

在釐清母職與性主義的關係與發展之後,我的關心是如何將母職 和性主義做積極的結。顯然,接續九0代以的發展,母職應 該被視為性潛所在。Adrienne Rich的「從身體思考」(或是「讓 身體思考」)提示母職經驗可能提供認識論層面的改革;母職實踐所激 發出溫慈、包容等自我拯救的特質,形成性的共同經驗,建構出特殊 的性認同;母關係的研究顯示,「母女連帶是性情誼的最初形式, 因而具有反父權的潛」(張娟芬,1991);從這些關於母職理論的近期 發展,可以看出某些性主義者對母職的興趣與肯定(雖然到現在仍有堅 決反對的聲音)。這些肯定的語言預示了樂觀的可能性,包括同的認識 論與思考方式等,因此我想做的工作便是找尋這些性特殊性或特殊發 展,可以發生的起點。將到目前為止母職與性主義的關係,做積極

10

與細緻的結。精神分析理論性個性、認同、主體性的形成有專門 的探討,因此我選擇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切入問題。

下一章,我將注意放在母職經驗的精神分析,特別是嬰孩時期的 母嬰初始互動。探個人初始認同的形塑,追性氣質」、「性差 」的形成起源;或者基本地,是「主體性」(subjectivity)、「性別 認同」(sexual/gender identity),「性愛位置認同」(sexuality identity)的起源。 人所謂想當母親的「天性」,是否也在母職過程中形塑而成?用性主 義的場重新檢視母嬰互動,可以分析出個人「認同」、「主體性」形成 過程父權介入操作的痕跡,以及母職潛能被忽掩蓋的部分(附一、 二)。是否,人的母職經驗潛藏珍貴的可能,可以衍生顛覆父權社會的 認識論(陽具知中心)的「珍貴/基進」因素?。

11

   第二章 精神分析與母職初始場景

Freud 開始,精神分析學者在解決人社會的問題時,可避免地 要追溯到個人的童經驗,其中,母親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個人在嬰 孩時期與母親的互動造成個人主體性與性別/性愛認同的形成,以及性想成為母親的慾望。我將焦點聚在這時期的母嬰互動,稱之為「母職初 始場景」。下面的段中,採用 Freud 理論之外,還有美國社會學者與 精神分析學家Nancy Chodorow以及社會心學家Dorothy Dinnerstein理論。選擇 Chodorow 是由於她在理論建構的態上明顯地採取和 Freud 的「陽具中心」相反的「性中心」;Dinnerstein 則是兼採人的法,但著重在社會為的性表現。

第一節 三場母職初始場景

A. Freud

根據Freud理論,母親是嬰孩的第一個愛對象,包括男童和童。然而對男童而言,這是母的伊底帕斯(Oedipus)階段(此時童也是 母,因此屬於前伊底帕斯期)。父親的出現,使男童發現對母親愛的 競爭者,並且這個競爭者是強勢的。父親代表一種制與法則(岡所謂 的「父親的名字」,Name-of-the-Father),同時他也是母親愛的對象。 因此,孩童在這種處境中,必須選擇自身的態:「伊底帕斯情結為男童 提供了兩他感到滿足的可能性,主動的或被動的。他可以採取男性 化的表現,將自己放在父親的位置上,像他父親一樣,同母親進交 和,在這種情況下,他很快就會感覺到,父親對他構成一種障礙;或 者,他會將自己放在母親的位置上,爭取成為父親所愛的對象,在這種 情況下,母親就會成為一項多餘的成分。」(濃剛,1989:216)。也就是 ,在此時期,男童的性愛位置(sexuality)種可能,愛母親或是被父

12

親所愛。而童的發展情況和男童是似的,童也母,父親的強勢 同樣威脅到她和母親的愛,因此她也有種感到滿足的可能性。這個 同的時段,在男童身上稱為伊底帕斯期,童則是前伊底帕斯期。這 個原初的階段一直持續,直到閹割情結(castration)的出現改變

閹割情結在男童和童身上運作的結果同。男童雖然在父親的強 勢中感到強大的競爭,並且時因為自己對陰莖的把(Freud稱為「陽 具時期」)而受到大人對他「閹割」的恐嚇,但他一定要經一個新的經 驗後,才會接受閹割的可能,恐嚇才能具體化成「閹割情結」,那就是當 他發現童身上沒有陰莖的時候。正是經歷了這項觀察,認到母親是 被閹割之人,使男童臣服於父的權威與法之下,認同並屈服於和自己 同樣擁有陽具2的強者--父親。此時,伊底帕斯情結所提供的種滿足 的可能性無法再繼續下去,因而使他放棄對母親的愛,將父親對亂 倫的禁忌內在化(interiorization)為永久性的條件,在性愛位置上採取主 動,對象是母親以外的其他人。因此,閹割情結結束男童的伊底帕 斯階段。

童這方面又是如何呢?Freud認為,在閹割的場景尚未出現前, 「小孩就像個小男人一樣」,活潑、好動、主動、侵等。她們同樣經 一個「陽具階段」,同樣有種滿足的可能性。在這個時期,童的陰 核為表現和男童的陰莖完全一樣,直到她發現男童的陰莖。「她們注 意到兄弟或遊戲伙伴身上的陰莖這一極其明顯和巨大的器官,馬上感 覺到,這是比她們本身的細小的、深藏不露的器官較為優越的相對部 分,從這一刻起,她們就對陰莖產生一種羨慕(penis-envy)」(ibid:217)童誤以為在某個階段上,她也曾擁有陰莖,只是後被割去,因此 在陰莖這一條件上,她是遠如男性的,是次等的(或者,是被懲罰

2 陰莖是指penis,其意義是在解剖學中具體實在的物體。而陽具是phallus,指陰莖的圖像,或 稱為象徵,其意義被轉化成父權意型態的威權象徵。一般認為 Freud 理論中是使用陰莖,而(Lacan)則是結合 Freud 與符號學,用陽具的概念來,將 Freud 理論更擴大 發揮在象徵層次。

page17image5336

13

的)。對於母親,童原始的愛這時產生變化。童總是將自己缺少 一具陰莖這一點歸過於母親,「『認為母親應為她的缺乏陽具負責,而且 肯原她如此置自己於勢』(Freud,1933:124)(相對於父的強勢)。小 孩繼而發現,母親也沒有陽具;『她原先愛的可是(她以為)有陽具的 母親(the phallic mother),發現母親已被閹割之後,她便能夠放棄以母親 為愛的對象,如此,早已逐漸積的敵意,這時便上風』 (Freud,1933:124)(毓秀1994:55),童對母親的愛逐漸減輕。發現 「閹割」的事實,使童在種滿足的可能性中,無法採取主動的父親的 角色,導致她逐漸將自己放在母親的位置上,開始採取性化的態對 待父親,童的伊底帕斯情結於焉開始。也就是,閹割情結的出現, 結束男孩的伊底帕斯階段,卻開啟了女童的,因此而確立了在男身上 同的種性慾位置,形成一般「正常」的戀立場。

完成「閹割」後的童,由於對父的臣服,與陰莖條件上的無可挽 回,因此逼她放棄男性化的方向,將自己放在母親的位置上。對陰莖 欽羨既無法解決,終究使童放棄也要擁有一具陰莖的願望,由於自 己在母親的位置,這個願望便轉化成為父親生一個小孩(男孩或孩皆 可)的願望,(性的性快感區也從陰核轉變為陰道),父親成她的愛 對象,母親則是她所忌妒與責怪的,童因此成功地成長為小婦人 。(濃剛,1989: 218)

所以,從Freud理論中,我們可以得出幾個結:

第一,初始的母職場景,母親是嬰童所愛的,父親則是第一個 威脅與強勢的他者;

第二,閹割情結出現之前,男童與童性別分化尚未完成,此時只 有一個性別,即男性(性趨libido的屬性,活躍、主動等,Freud,1971: 108,130)。

第三,陰莖佔據重要的優勢地位,劃分男女兩性的性慾特質,因而 佛氏的理論是「陽具中心主義」的;男孩因為擁有陰莖,其身份(identity)

14

與主體性的建較明顯、續而容;孩則因缺乏陰莖,失去認同的 器,因此孩的認同必須經、背、與斷

第四,伊底帕斯期的發展與閹割對男女兩性具有對稱性,使男童放 棄與父的競爭,將愛轉向非母親的其他人,形成;童責怪 憎恨母親,將愛轉向父親(佛氏似乎未指出童的伊底帕斯情結於何時 結束,或者會會結束),亦確立了女性的

第五,人擁有小孩的慾望,即是根源於擁有陰莖的慾望。也就是 ,人生養小孩的願望是根源於「欠缺」(lack, deficit)。無法中止的伊 底帕斯情結使人甘於生養小孩。

B. Nancy Chodorow

相對於Freud將陰莖放在無可挑戰的優勢地位所建構的初始母職場 景,Nancy Chodorow則是以另一派心分析理論--「客體關係理論(Object-relation-theory)--呈現初始的母親、父親與嬰童的關係。並進 而解釋人社會中,母職成功地再製(reproduction)的心因素。

「客體關係理論」強調個人心與外在社會環境、周圍人們的態之 間的互動,是主體與世界的關係模式,而這關係是自於主體對客體的 認知或解,或幻想或防禦。Chodorow指出,在大部分的社會中(這是一 項跨文化事實),負責帶養孩子的母親,提供孩子最主要也最具影響的客體關係。嬰孩所處的客體關係則形塑主體的性別認同與人格傾向。 在嬰孩尚未發現其與母親生上的同時,男孩、孩並沒有性別的自 覺,他們和母親密可分的關係,使他們無法分別自己和母親的差, 也就是,這時只有一種性別--母親的性別--性。這種早期愉快 的和母親認同的經驗,足以提供男嬰孩發展出將從事母職的能理論來說,任何人,包括男孩或孩,如果夠好的母嬰關係 ("good-enough"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Chodorow,1978:87),便應該具

15

有從事親職的能的「關係性」基礎(relational basis)(Chodorow,1978: 87-88)

但是,接下的發展就。男孩在伊底帕斯情境中,意到自 己與母親在生上的差,而母親社會化的教養方式,又時讓男童感 覺到他與母親是同的,他應該去認同父親;再加上父親的強勢形象, 使得男童感受到用原的方式愛母親的種種緊張,擔心父親將懲罰自 己對母親的愛,因而在極恐懼中,男孩被迫斷絕對母親的認同,在「差 」、「分」、「獨」等概中建主體性(Eisenstein,1983:92),認 同同」--父親。小男孩所壓抑掉的對母親原始的愛,形成日後在 性身上尋求唯一、排他性的愛,重建母子合一、沒有中介的親密關 係。他和母親的初始認同則消失殆盡。(謝敏,1991:91-93)

相反的,小孩的認同過程則是續的。母親刻意分辨男孩與自己 的關係時,和孩卻一直保持初始的、沒有距分彼我的關係,因 此孩在青春期之前,一直保持在情感平穩、與母親合一的前伊底帕斯 期 (pre-Oedipus stage)(ibid:92-93) 孩 初 始 的 愛 原 是 固 置 (primary attachment)在母親身上,父親的出現,使小孩感覺到,她所愛的母親 是比較愛(有陽具的)父親的3,因而感到失望,轉向父親,以此作為逃 對母親的愛固置(maternal attachment),並建(autonomy)與分 的認同(separate identity)的方式。所以父,是要從父親那尋找 足以區別自己與母親的特性,在這過程中,她和母親的繫並未真正斷 過。她甚至是為奪回母親的愛而轉向父親:

......孩發展她和父親的關係時,一邊回望母親——為看母 親是否嫉妒,為看看當她真的和母親分時,是否卻能因此 贏回母親,看看她是是真的獨立了。她的轉向父親只是為

3 'she finds out her mother prefers people like her father /brother who have penises'(Chodorow, 1978:125)

page20image6160

16

打擊母親,同時也是為向她示愛4 (Chodorow, 1978:126,

筆者譯) 因此,性是在與母親的親密愛上,另建與父親的平關係,

她的感情世界是「自己-母親-父親」的三角形,對性並沒有十分強的投注。這點和男性同,男性的感情世界是「己-母」或「己-父」的 一對一(dyad)關係。

到這,chodorow孩初始認同過程的同,以及形成的原因。但她亦強調關係的續性,這點造成了女同性 基礎的思考,下一節中將有所討Chodorow的主要目的,是申論女 性在童時所獲得的母嬰客體關係,較男性完滿、續與長久,使得性較男性具有關愛的親職能(capacity for parenting)。並且,性內在感 情世界的模型是前面所述的三角形,所以,性在心上,就需要小 孩,也較男性適合從事母職(親職)。社會文化安排下的性別分工,因此 成功地複製了女性代代相傳的母職(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母職的再 製,就人的生物特徵,或社會制約、角色學習(role theory)理論 可以解釋的,Chodorow闡明它的心因素。

在這,我們看到Chodorow所描述的初始母職場景和Freud的非常 同。Freud以陰莖有無的「陽具中心主義」決定一,Chodorow則改用 客體關係將社會文化因素(性別分工與父母對小孩的態)融入心發展 的過程,性的性慾位置與性的母職慾望。在這,陰莖反而使 男孩居於關係上的「勢」。和前面Freud理論相比,我們可以得到以 下結:

4原文是‘ ......a girl develops her relationship to her father while looking back at her mother--to see if her mother is envious, to make sure she is in fact separate, to see if she can in this way win her mother,

to see if she is really independent. Her turn to father is both an attack on her mother and an expression of love for her.’

page21image7824

17

第一,初始母職場景,母親仍是男嬰童所愛的,父親出現的 威脅只作用在男童身上,對來說,父親是贏回母愛與建認同 時可策運用的他者。

第二,男童未發現陰莖前,它的性別認同和童一樣,是認同於母 親的;亦即性別分化完成之前,只有一個性別--性(沒有陰莖的)。 第三,客體關係劃分男女兩性的認同。男孩因為擁有同於母體的 陰莖,又遭受自母親刻意的區隔,使其認同過程出現背、斷,因 而建、唯一、排他等主體性;孩的認同過程則是續、完滿而 愉快的,也因此性所建的主體性是偏向「關係性」(relational)的,亦

即著重客體關係的。 第四,伊底帕斯期的發展在男身上是對稱的。童未經「閹

割」,她一直保持對母親的愛,青春期時發展出另一條平關係,即對 父的愛,因此在性而言,她一直保持同性戀兩種性慾位 置,並且是以對母親的同性位置為基本。男孩亦未經閹割,但完滿的客體關係使他將愛投注在非母親的性身上,因此形成。亦即,決定性愛傾向的因素是客體關係,是閹割。

第五,人具有較佳的養育能與心上對關係的特別需要(三角模 型),使人希望擁有小孩。人擁有小孩的慾望,是根源於童客體關 係的重現。

C. Dorothy Dinnerstein

Dinnerstein是一個社會心學家,她以訴諸人性經驗的方式闡述她 的母職理論。她的述基礎是建Freud理論之上的,但她和FreudChodorow最大的同在於,她並強調初始母職經驗中,嬰孩對母親的 愛,反而是強調嬰孩的負面情緒與感受。她並以此為基礎,解釋社會 上平等的原因--寡頭母職(monoploly of motherhood)

18

Dinnerstein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仍有一個餘未消的嬰兒,嬰兒 期的憤有一個現成的投射對象:母親。對嬰兒而言,母親代表外在的資源與權,嬰兒所有的滿足與滿都和母親息息相關。「母親僅是我們在人世間遇的第一個人,是第一個代表世界與我們相遇 的人。迄今為止,各文化普遍以人象徵大地,這象徵掌握母與子、 人與自然的關係的精隨。簡單地,自然之所以變成一個媽媽(Mother Nature),是因為負哺育之責的人是母親,哺育期終結在兒童身上引發的 敵意轉化成對自然(以母親為代表)的敵意。自然之所以象徵著一個獨 裁、危險、有待馴服才致毀滅我們的己,其實是源於兒童在潛意中認為母親象徵一個背叛我們的愛、因此得遭懲罰的己。駕馭自然等 同於駕馭母親。」(Balbus,1991:58)

Dinnerstein援用Freud的陽具中心理論建構性初始性別與性慾位置 的認同,但對於日後人格的形成與對、同性的態,在在指向 童時和母親相處的感受與經,這點又和Chodorow所強調的客體關係 似。嚴格來說,Dinnerstein感興趣的,並非初始母職場景的另建構, 她與其他人的同,只是在於強調孩童的憤感受,警告由性單獨哺 育下形成的寡頭母職,會造成社會上性的病態為,在母親斷的育 兒制下,肯定父權注定像是逃避母性威權的避風港。嬰孩對母親的 恨,是社會病態的源。

如,對母親既愛又恨的衝突下,經歷了折衝、反覆否定與一再壓 抑的過程,使男性建起看似完滿的自我概(I-image),將自我的肉慾 (carnality)與命定的脆弱死亡(mortality),用自欺欺人的方式貶移給性, 編派性物與感情照養的角色給性(李金,1991:99)。男性極避免在性 關係上被某個性所約束,因為一對一的守貞規範會喚起男性愛恨寡頭 母職的記憶;男性欽慕與畏懼性的生育,如果男性設防,性可 能完全動搖他成後養成的權和控制,而變成一個無助的嬰兒。因 此男人常以結社等方式離女人,維護自己的尊嚴。在關係

19

中,他或者以投注真情,或者以肉分方式自我防衛。在性愛 中,性避免縱情,因為性自主的展現會男性感到無法控制母體的 憂傷,性也會因而憶起同樣的憂傷,為減少這份原始的恐懼,性 性慾乃交由男性控制,在壓抑之下,性性慾顯得可測。性 自身擁有與母親相似的身體資源,她比男性感到自給自足,她也願 意感受到被需要,因此人並介意與其他人分享她的男人(顧燕 翎,1991:71-73)

由於母親與孩子的接觸較早,都屬於前語言期,因此根深蒂固,受以後的經驗所影響,母親擁有至高無上、無可言喻的權威與力量,是 難以到達的目標;父親較晚進入孩子的生活,他所代表的世界如母親 般不易理解,因此成長為男人比成長為人容,也因此使男性感到自 卑,要去操控性。

因此,我們從Dinnerstein理論中也可以得到下:

第一,初始母職場景,母親是嬰童愛恨交加的,特別是對母親的 憤(是愛),影響性後的人格特質與社會為。母親是阻撓兒 童意志的第一個強敵人,也是兒童遇的第一個威權代表,對嬰孩而 言,母權統治無所在。父親所代表外界的、權的、成就的世界,並 造成嬰孩的(閹割)恐懼或(懲罰)威脅,反而是提供作為逃母權統 治的出

第二,對母權的憤造成男嬰孩截然同的反應,這同的 反應,是基於孩童已然建的性別認同。但這初始的性別分化,是否 根據陰莖的有無或母嬰客體關係,Dinnerstein並未明。

第三,當父親進入孩子的生活時,早期對母親的憤被男孩用認 同父親,學習對性、對情感的控制;孩則用這種憤怒來擺脫同性 認同,轉而崇拜、依賴父親(顧燕翎,1991:72)。由於對母親的憤,男性 對自然(母親的化身)採取占有、控制和搾取的態,性則因擁有似 母親的資源,有著「懷璧其罪」的犧牲精神,因而接受命運的安排,

20

於作為人的本分即是在順服男性的主宰。因而男性的主體認同是主 動、占有、控制的;性主體認同則是順服、附屬(subordinate)、依賴 的。

第四,伊底帕斯期的發展,對男孩而言,是他處於的性慾位 置,單純地與父親爭取母親的情愛;孩發展出性慾位置、接受 自父親的男性挑逗時,一方面仍然母,這使她將受情敵威脅時, 一方面固然感到痛苦,另一方面也間接透過情人對另一人的愛,重 溫自己早對母親的肉體之愛,享受到雙性的快感(ibid:71)性較基 本的性慾位置仍是的,同性情愛只是童未完全割除的慾

第五,性所擁有的身體資源,雖使她們認同於附屬的主體性,但 同時也使性獲得複製母權的保證,性可以透過生育得到擁有感與主 控感的滿足(李金,1991:99)。因此,人自願從事母職,是一種對身體 資源的運用,藉此享受寡頭母職的權感,以平衡被男性壓制、剝削的 「自然」屬性。

第二節 性別、認同、性慾位置與母性慾望

從前面三個人的理論所歸納出的五點結,我們可以將之做一比 較。

第一點結是對父母角色的看法。父母的形象與角色,影響孩子的 心過程,進而影響其所確的自我位置。FreudChodorow所描繪的母 親是可的,Dinnerstein強調的卻是可恨的。而父親,在Freud而言,他 對男孩童都是威脅,對Dinnerstein來說,都是逃母權的出,而 Chodorow,接受Freud對男孩那一半的法,孩則似乎已發展出某種 「成熟性」,可以策運用父親作為贏回母愛的出

第二點結是對「初始性別」的預設場。這ChodorowFreud 人的理論最明顯的角場。Freud理論一向被指為男性中心, Chodorow便是在反駁的場下,試圖以性中心的思考方式,建立女

21

精神分析的正統性。因此,她在預設場上和Freud的對是明顯的,性 別未分化前只存在性,因而才能繼續推演接下來兩同的認同過 程,因而建立不同於Freud述。Dinnerstein在這點上,則沒有明性別分化的過程,。

在第三點結中,比較了兩同的心所建的「初始認 同」。FreudChodorow在這點上也是涇渭分明,場相反。當然,Freud 建構理論之初其關注對象為男孩,而對於性心,一直是他所敢武 斷的(Freud在晚期才有較多關於性性慾或性心文出現)。但 以他對男童的分析,其預設場是非常清楚的。在「初始認同」上, Chodorow排比「男/」:「悖、斷/續、完滿」,因而主體性的 對比是「差、唯一、排他/關係性」。Freud雖然沒有如此清楚的對比, 但的確在認同與主體性的推上,會得到相反的結果。

第四點結論更是精彩,FreudDinnerstein皆認為性慾位置是 基本且可避免的發展,只是Dinnerstein另保留女性成為雙性的可能。 Chodorow性三角愛模型,性的基本性慾位置根本是同性, 或者是「母女戀」,可惜Chodorow本人並做如此基進的陳述,僅下後 者接續如此討的空間,這點我將在下一章做詳細的明。過, 在這點結中,很明顯的,決定性慾位置的因素,在Freud是閹割,在 Chodorow則是客體關係。

第五點結是關於性的母職慾望的解釋,Freud認為是起源於伊底 帕斯期對陰莖的欽羨;Chodorow則認為是性性心的三角模型促使性希望重現童與母親的客體關係;Dinnerstein則訴諸性對自身資源的 運用以享有寡頭母職的權感。

到這邊,我們已經清楚地比較上述三人理論同。Dinnerstein在 主體性的討較少,她的男共同育嬰(dual-parenting)的訴求,被生態性主義者所應用。她們認為唯有男性也與照顧生命的工作,從心上 改變對性與自然的依賴,以及對肉體的厭憎,才能消除男權社會的霸

22

權心態(顧燕翎,1997:277)。關於主體性和認同,FreudChodorow法所演繹出的結果非常同,下一章將明,在性主義的實踐策 上,我將採取Chodorow性中心」場所建構的理論,在其後思考性「續性認同」被還原或發揮的各種可能,也從此處尋找母職的「珍 貴/基進」元素。

23

第三章 理論與主體性、認識論的新可能

源於對傳統知識論的批判,開展性主義在知識論上的發展。性 主義在認識論上的研究主要有理論發展,性主義經驗(Feminism Empiricism) 性 主 義 (Feminism Standpoint Theory)(Harding, 1992)。經驗批評西方文化中作為知識來源的「社會經驗」是侷限、扭 曲、宰制性的。她們呼籲重視處於邊緣的性的經驗,要求無性別歧 視的知性主義者認同經驗者:「一種無性別歧視的科學研 究可能比具性別歧視的科學研究客觀有效」(方靜儀,1995),但訴諸受污染的認知主體產生知卻是保守的,積極的作法應該是發展出知 的另典範、模式及方法。只要求沒有性別歧視,堅持 知的生產是有「場」、有「觀點」的。性主義和婦運動應提供理 論以激發探究及政治抗爭,使性觀點轉變為「場」(standpoint),「一 種在道德上和科學上較優越的基礎,而能去解釋和詮釋自然及社會生活」 (Longino,1990)。以母職活動為,母親為適應成長中孩子的需求而改 變,其實是比動工業活動涉及一種心物統合(方靜儀,1995:71)。

因此,根據性主義,我選擇Nancy Chodorow的母職場景, 作為分析與詮釋現下母親經驗的「場」,探討源於母職經驗的性特殊 性,進一步在主體性與認識論層次尋找另典範、模式或方法。另外, 我也引用Julia Kristeva的看法。

第一節 Nancy Chodorow

A.主客體分 仔細比較ChodorowFreud理論,Chodorow刻意而明顯的反Freud

建構是很清楚的。當再是「另一個性別」(the other sex),反而是述的主體時,性的認同與主體性的建立便續、重客體關係的。24

過,Chodorow出關係性主體的前提是嬰處在無法與母親清楚分辨 的客體關係中,如果這種無法分辨,會造成認知或感知方式的變革,那 麼應該是對主客體明確分這種方式造成改變,變成一種自我與他者分的態。如果我們大膽的,主客體明確分的認知方式,是男嬰差 、斷的主體性運作的結果,而這樣的認知方式正是目前各種理論及 主識論的建構方式,亦即各種學科思想的「男性化基礎」,那麼,在 這種「認識論的認識論」形成之初,就有另選擇,並且此選擇被扭曲 或扼,可以得到培養與滋長,那我們的世界是否有另景觀的發展可 能呢?也就是,母親對嬰的養育方式,管在態上或期望上, 能盡去除父權意形態與價值的斷複製,發展親密互動下的原始 帶,而這帶型塑的主體性可以發展與發揮,那麼,或許我們才有根 本上改變目前父權支配(patriarchy domination)輯的可能吧。

B.關係性(relational)的主體 Chodorow認為男嬰孩在發展他們的「客體愛」(object-love)時經

非常同的過程。男孩由於「多出」同於母體的陰莖,在認同的形成中 必須壓抑對母親的客體愛,被迫斷絕對母親的認同,因此在「差」、「分 」、「獨」等概中建主體性,認同同」。相反的,孩的 認同過程則是續的,在一種沒有距分彼我的關係下建主體 性,因此是一種注重關係(relational)的自我,亦即這個自我「時時以他者 為慮」,我們稱之為「關係性的主體」。「基本的陰性認知自我的方式是 和世界結,而基本的陽性認知方式則是分5(Chodorow,1978:169)。因 此成長中的孩她們將自己定義並經驗成和他人(continuous),成長 中的男孩則定義並經驗成分(separate)(distinct)。用「自我邊界」 (ego boundary)對比男的這種差,男孩的主體性具有較堅固(rigid)

5 原文是'The basic feminine sense of self is connected to the world, the basic masculine sense of self is separate.'

page29image5568

25

邊界,孩的自我邊界則較有滲透性(permeable) (Chodorow, ibid) (Schreurs,1993:4)。如果要改變這種性差,必須改變大部分社會是由 性作為主要撫育嬰孩的親職執者的情況,也就是要真正做到雙重養 育(dual parenting)。改變性撫育重責的對稱,才可能根本改變性性 格與發展的對稱。

「關係性的主體」的法,可以如何被運用呢?筆者嘗試將它當作一 種新的語言,重新回顧或詮釋自身的經驗與認知,或許我們可以,因 為人是注重關係的,所以她們一般而言較男人「重感情」,普通法是 「感情是男人的一部份,卻是人的全部」。又,人總是較喜歡小孩、 人總喜歡結伴事或是三姑婆、人較無法獨人會彼此鉤心 鬥角等等,無論女人與她周遭的人際關係是好是壞,她總是花費許多時 間精於關係的處。甚至,只是注重她和周圍人的關係,她的 關係性主體還會表現在她和周圍環境的關係,即人與自然的互動。人 和自然是較彼此敬重、像是做朋友的,而是男性剝削、駕馭自然的方 式(就像剝削、駕馭性一般)。生態性主義給我們相當錯的子,如肯亞婦為維護生存環境阻止資本主義的開發,而遍植樹形成 「帶」;以及1974,Chipko族婦與孩童著名的抱樹保樹 (tree--hugging)運動。另外,台灣近幾年來蓬勃發展的社區環境保護運 動,常常是由主婦或是媽媽們在發動與執,這些都相當程上展現與自然的親近性。(這是要重犯Sherry Ortner所批評的,性 被對比於自然反而使性居於不利地位的謬誤。Ortner指的是性因生特徵、社會角色較男性接近於自然,所以被隱喻成自然,相對於男性被 隱喻成文化,那麼文化當然是剝削自然的。這邊所的,性「本 身」是自然,而是性因注重關係的結果,「親近」自然。)

C.「同性女戀--關係與同性性慾位置

26

Freud以母親生上的「欠缺」(deficit),造成小孩因失望而轉向於 父親,而建構出正常性是,其最基本的預設是:管 母親或兒,她們都無法肯定自己身體的價值(Flaake,1993:7)。這種無法 自我肯定是肇因於父權意形態的壓迫。發展心學對小孩的觀察發 現,她們在伊底帕斯期之前,大約是十五到十個月大,就已經發現她們的陰性生殖器,包括外陰部與陰道。她們在玩自己的生殖器並 確認它是激的源時,感到無限趣,但這樣的玩弄行為卻常常被母 親的悅所阻止。Schmauch觀察小孩群的為時亦發現,小孩對身 體認同的探詢(search for physical identity) 包括她的動舉止、身、身 體的情色迷魅(erotic charm)和身體自主性(Flaake,1993),但母親通常都無 法鼓她的「色情為」或慶祝這樣的發展,反而常常傳遞「隱藏」的概 兒,作為合乎社會標準的性處置身體的方式。或者在和兒談 到性身體經驗時,如月經,便再次強化父權意形態的壓迫,給予 「麻煩」、「潔」等負面概。父權的介入,使母親成為親手扼殺女兒 以身體為中心,發展性認同(female identity)的可能。在這樣的關係之 下,母之間當然充滿愛恨情仇,十足地被扭曲。那麼,是否有可能還 原?還原的基礎是麼呢?

前一章曾經提到,Chodorow性三角愛模型隱含同性(lesbian)或是母女戀的發展可能6,也就是「同性女戀」作為基本的 性愛態的可能,Chodorow本人沒有點明,但同性研究的學者卻明 白的舉證(Joanna Ryan:1992)人從孩童一直到成人階段,甚至 終其一生,可能都無法斷她和母親的愛糾葛,它使性願於生養小 ()孩,或是逃父權的規範而形成同性。現今一些性心咨商 師可以在咨商時,提供性第二次發展正面身體認同的機會,Bell1991 的研究發現,她的病人常常展現要獲得母親認可的慾求,而這種慾

6 這個談法和現實情況,母親重男輕人仍以為主以及人在關係中彼此 鬥爭的現象有出入,Eisenstein,1983:93-94

page31image5160

27

求常以同性幻想的方式表現出,母親的「性」(sexuality)常常是兒 自己的「性」的考點(Flaake,1993:11)。亦即,兒藉由同性的幻 想,達到她一直慾求與愛的母親那,經由愛關係,她可以重新 獲得母親的承認,這種父權禁止的承認,是她童一直想要卻被壓 抑的。

過,Joanna RyanChodorow這種母女戀的模型也有所批評,它忽 客體關係以外,其他時期包括青少期對性愛態的影響,並 且,將同性愛看成是母之愛的延伸,似乎是太退化,太輕蔑(Ryan, 1992:181)

第二節 Julia Kristeva

A.主體的分(增生)與遺忘--'spaltung' 性在從事母職時,是否有助於建立女性認同,或型塑人的主體

性,Kristeva的答案是肯定的。Kristeva認為,懷孕會使人經主體的分 (或增生)7(Kristeva, 1981:206)。在這,原文的'spaltung'意指'splitting & cleavage',即主體如細胞分般,只分,亦有增生之意。西蒙波娃 也:「孩子是她的化身,是另一個自我(alter ego)(de beauvoir, 1992:117),而懷孕的人「她沒有真正創造小孩,小孩在她身體內自我創 造,她的肉體只能繁殖肉體,無法創造一個存在,這個存在一定要自創」 (ibid:95),因此,人在懷孕時經的主體認知,必定是以單一形式存 在的,另一個主體自她身體內生發,和她的主體認同有密,卻又 受制於她。這正是細胞分式的主體增生與分。這樣的母親主體建 構,必定同於單一、獨等性質的個別主體的建構,反而是朝向性 主體的確定、可置換、非控制的關係性主體,甚至是「自我的遺忘」:

7原文是 'Pregnancy seems to be experienced as the radical ordeal of the splitting of the subject'. 28

page32image5760

另一方面,小孩的到,致使母親陷入迷陣,使她經驗到,沒 有小孩,她幾乎無法遭遇道:對他者的愛。那是為她自 己,是為和她相同的生命,更不是為和「我」融合(愛或 性的激情)的另一個人。而是緩慢的,艱難的,但卻是溫和、 懇傾聽下的愉悅習,遺忘自己8(Kristeva, 1982:206,筆 者譯)

B.母性時間(maternal time) 人對時間的觀,同於男性的「線性時間」(linear time),

由於生上特別的具週期性的節奏,如月經、懷孕等,使性對時間概 的建構是偏向週期性(cyclical)或紀(monumental)的母性時間 (maternal time),因而在母職中所建性主體性是重複(repetition)與 永久(eternity)的。(ibid: 191; Moi,1981)

這樣的談法並全然是本質的,因為它產生於母職經驗,亦即, 男性亦可能由母職經驗中獲得這些新的特質,因此,必然非走到 目前的父權階段。過,Kristeva的母性時間,是由人的生週期 性所形成,男人除非也可以經這些,否則是會有”cyclical” ”monumental”的特質的。如果是採用Firestone的主張,將生產、育兒全 歸諸國家、政府,那麼,就沒有母性時間的產生,人的時間概將全 屬「線性時間」。那麼,反過來說,如果男性也可以經懷孕、哺乳與分 娩呢?這讓我想到怡明導演拍的「袋鼠男人」。在座談會9時,導 演雖然指出她拍這部影片的目的是呈現一種性別角色的倒置,從倒置中 突顯人生產責任的重大、壓迫與辛苦,以及原著用意中,單純的因為 丈夫對太太的愛(還有丈夫對科學實驗的信仰及個人科學聲望的投資)而

8 原文是’The arrival of the child, on the other hand, leads the mother into the labyrinths of an experience that, without the child, she would rarely encounter: love for an other. Not for herself, nor for an identical being, and still less for another person with whom 'I' fuse (love or sexual passion). But the slow, difficult and delightful apprenticeship in attentiveness, gentleness, forgetting oneself’.

page33image7704

29

「替」太太從事此事,代她受苦,然而,就Kristeva而言,這樣的倒置將 導致時間認識論的革命性改變。

C.性自(female narcissist) 母職,可以被視為性自的一種方式。在母職經驗中,母親並

視小孩為一個「他者」(Other),反而是她自我(ego)的延伸 (Kaplan,1983:203)Kristeva認為,藉由生育,人和她的母親緊密關在一起,她就是她自己的母親,她們成為自我區辨的「續相同體」(the same continuity differentiating itself),她亦實現母職的同性戀切面,經 由此,一個人可以同時接近自我內在的記憶(instinctual memory),具開放性,有否定社會牽制的能(Kristeva,1980:239)

Kristeva而言,母親的身體是所有人之所欲 (aspire),母職使性和她的母親團圓10,人成為母親的時候,可以和她自己的母親達到一 種「完全認同」(total identification),Kristeva在這邊補償了異能 提供的性慾位置(Kaplan,ibid)

但是,性習於在男性的注目(male gaze)下校正自己的性慾位置的情 況下,我們如何掙脫這種平等呢?自嬰孩期起發展母親與小孩間交互 的、愉悅的「交互注目」(mutual gazing)可能是一種出。當母職到如今 已被父權「吞併」(annexed)到如此嚴重的程時,Kristeva提醒我們, 它還有一些尚未被、或能被父權穿透或顛覆的部份(ibid:205)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看到母職確實可以是另主體性與認識論的 生發場域,從根本上同於父權世界的運作模式。接下我想再繼續探 討,這些同的主體性與認識論,可以實現出麼樣的性特有方式。

9 一九九五八月十九日,導演於書店所主持。
10 原文是"the reunion of a woman-mother with the body of her mother",(Kristeva,1980:239)

page34image5656

30

第四章 「退讓/蛻讓」與母職「珍貴/基進」
         元素

對於現在已經進入家庭,身為人母的性,我們要如何在她們的母 職實況(fact)中,尋找性主義的實踐可能呢?尤其她們是處在可擺脫 的社會脈絡之下?如果以反對母職的性主義看,性進入家庭 並且成為母親,簡直是一種退縮與自我放棄,她將公共場域一個獨立 女人的自我實現放棄,成為附屬在丈夫、小孩身後的某太太、某媽媽, 一種相對於他人存在才有的身份(identity),為丈夫、小孩的成就與發展忙 。禁錮在瑣碎浩繁重複的家庭事務當中,越越無助,以致失去自我 與自我肯定的價值。

我們把處於這種態的性對比於處在退讓態下的被殖民者,並 在父權意形態居支配地位的脈絡之下,將成被男性殖民與支配 的觀點看,新近的後殖民述提供我們出與希望。丁讚(1996a) 證香港電影以一種邊緣帝國的姿態向亞洲各國擴張時,其擴張方式 同於舊帝國的「併吞」, 反而是「以其擴張對象的地域文化為主,把 自己融入他者之中,甚至以他者為貴為尊」(ibid:8)的蛻讓模式(yielding)。 這種具以發展出另方式的基礎,是源於香港的被殖民經驗。 Taussig(1993:46)接續AdornoHorkheimer對啟蒙以具侵性的科學發 展提出的反,認為模仿(mimesis)作為知生發的起始方式,應該可以 導引出一種對環境退讓(yielding),浸而迷失自身的自我(the self losing itself, sinking)的退讓認知模式(yielding-knowing),而是主動侵地控制與操周遭環境。這種模式是積極與消極的混合體,在消極方面 它具有退讓至死亡的本質(Taussig引用Freud,1905:192),積極方面它卻是 創造知的方式。消極性的「退讓」只是自我消失,融入他者;積極性的

31

「蛻讓」則與他者對話、融合,產生一種超出原的自我與他者之上的新 整合形式,是一種以退為進的解決方式。

丁讚(1996b)直接引用NandyHomi Bhabha對印殖民的討Nandy認為長期的殖民苦難,使印人的自我中已融入他者,在主奴的互 動中,主人只把奴當作一種「物」,奴卻必須隨時以主人的心看待 自己並衡事物,因此奴比主人具有高的認知秩序。Bhabha則認為 被殖民者在模擬殖民者的語言文化時,往往攙入其原有文化特質,因此 產生文化變種,是一種新的融合(ibid:3-4)。以此解釋慈濟佛教團體在 去殖民之後,成為一個多元文化融合體,這與團體導人證嚴法師個人 的「被殖民經驗」有很大的關係。亦即,「長期的被殖民經驗,的確會產 生殖民地文化原質的消失,但經過去殖民的努,殖民地卻可能產生新 的文化組合」(ibid:29)

後殖民這樣的談法引起我們很大的興趣。對母親而言,她們在某種 程上可視為被殖民、被支配的弱勢,在父權意形態霸權底下的成長 跟認知經驗與認方式,導致主體性的扭曲,與另識論喪。所 幸母職場域內仍有很多父權體制無法滲透或顛覆的部份 (Kaplan,1983:205),也因此是可以萃取性原質的最佳場域。習慣「退讓」 於家務動中的主婦,是否也會發展出「蛻讓」認方式下的新融合物 呢?

我們看「蛻讓」與「關係性主體」的關係。性較容具有關係性 的主體,因此我們在性身上較容發現體恤(empathy)、關照(caring)、 養護(nurturing)、犧牲(sacrificing)等特質,並稱之為陰性特質。也由於性的主體較具浸透性,於與他者融合,以他者為中心,使於 以退讓的方式與周遭相處,包括人與環境。這樣的退讓與出讓主體,如 果和同具此主體性的性相處,就會發展出無分彼此、相惜相愛的姊妹 情誼(sisterhood),如果和具明確主體邊界的男性相處,則因己身的出讓, 性變成沒有自我、被支配的弱者,因此發展出的是支配關係

32

(domination)。生態性主義強調人類不應再剝削他們的「大地之母」,如 同男性剝削性、強勢剝削弱勢一般,反而要去撫瘉照看(healing)我們賴 以為生的地球,也是基於性對他者的關照特質所發展出的思考。而 性這種滲透性、可出讓的主體,表現在研究方法上的改革,就是性 主義方法的形成。她已經充分應用到各學科,其原則通常是要求研究 者以被研究者為中心,並發展平權的關係,避免對被研究者的支配。

母職所培養出的「關係性主體」,還可以用詮釋性科學的操作方 式。Keller(1983)貝爾獎得主Barbara McClintock所寫的傳記:"A Feeling for the Organism"(台灣版「玉米田的先知」,唐嘉慧譯,1996) 描述她發現遺傳基因的重要理論,其研究方式是將自己融入玉米之中, 「感同身受」玉米(傅大為,1996),甚至浸到以為自己是染色體,有別 與男性取向的主客對的科學研究方式。那是「一種實際的、萌芽形式 的、很細心觀察的母性之眼的認方式」(Belenky,1986:277)Carol Gilligan在研究性道德發展的重要貢獻"In A Different Voice"(1982)一書 中,主要採用Chodorow關係性主體的觀點(Eisenstein, 1983:160),認為 性之所以在Kolhberg等人製作的道德表測下,屬於道德低發 展,那是因為到道德表的設計適用於性。因為性的道德感是建 在與他人相的責任上,而男性由於是分與獨的主體,所以他們 表現的道德是一種權的均衡,即所謂公平正義(吳瑞媛,1990),而這正 是現在主的道德觀。

如前面所述,處於退讓態可能衍生融合的新方式之外, 被支配的 「弱者」,由於本身承載強勢給予的編派(things assigned),反而具備使 世界完備、健全的部份。Jean Baker Miller(1976)發展的性新心學,主張男性只壓抑性而建文明,他們也壓抑性,將全人經驗 的一些可控制的、脆弱無助的面向編派給次等者,並給予貶抑的價 值,所以男性被成是性的(rational),性是感性的(emotional)。但可否認的是,感性是人生命的基本面向(essential aspects),同時也是被

33

貶抑與被發展處的面向,所以被編派的人反而擁有可以使人社 會健全的決定性技術(crucial human skills)Miller因此判定當時的精神 分析應是處男性的問題,需被精神分析「治」,相反的,我們 必須重新發展為性而設的性新心學,重新挖掘那些被壓抑、被忽 、被埋葬的質素(Eisenstein,1983:63-65)

Sara Ruddick(1980)也提到所謂「弱者的美德」。母親在從事母職 時,面對深可測的自然,認到生命的脆弱傷,因此採用「謙卑」 (humility)的態面對自然,並且也認到她所要維持的生命個體是無法 控制的、獨的存在,因此而發展出屬於「確定」(uncertainty)的認知輯,對因果關係或情境發展採取較確定的態,因此顯得她們的人生 觀或態是「混」或「沒有定」。但是,所謂「混」及「沒有定」 是在一組既定標準的評定下比較的結果,這組既定標準即是主且具支 配性的價值,亦即男性追求的「有條紊」和「有定」。也就是,母 親的這種謙卑的美德原具有其價值,但因為身處於父權的支配性社會 中,在支配性社會下才扭曲面貌。另外,母親面對一個成長、改變中 的孩子,其本身必須敏銳於改變。因此母職的學習模式同於科學式的 學習,科學在同一情境中反覆實驗獲得變結果時才承認其為真,而孩 子本身是個「開放結構」,規則、可預測,母親必須面對時時改變的 情境,接受隨時出現的情況即為「真實」,因此在認識論上,母職的實踐 提供特殊的經驗價值(張娟芬,1991)

從上面的討可以看出,居於退讓地位的母職活動產生的關係性的 主體,的確發展出許多特出的產出,在下文中,為便於稱,我將把 具有這基進性質的元素,叫做「珍貴元素」。如前面所述AdornoHorkheimer對科學的思考,筆者認為性這種退讓的能,是發展出另 科學的基礎,具認識論上的革命意義。同時,以性這種退讓的關係 性主體為基礎還可以越過認識論而成為另科學發生的搖籃,具有照

34

父權觀點的功用,乃至成為顛覆父權述的根本命題,讓人期待以這樣 的珍貴元素發展非父權之外另模式的可能。

35

   第五章 本質與烏托邦式的實踐

母職,在和性主義理論的交互作用之後,我從精神分析初始母職 場景出發,已經性在從事母職的過程,從事母職的結果,可以建 立不同於現階段父權模式的主體性,可以產生認識論層次的另方式。 然而,這種研究取徑可避免的要面對關於本質的質疑。

我的理論研究部分主要是基於精神分析理論以及後殖民述,其 中,關於精神分析的部分,我也我採用 Chodorow 法的原因。雖 然 Chodorow 本人亦認為性並沒有本質上的差,而是自於養育工作 偏於母親的結果。然而她的述仍招致許多批評,如試圖用單一原 因解釋性被壓迫的起源,必定可避免地忽略了歷史、社會、政治、 經濟、種族等面向的原因,也無法回答自這些面向的差性。何況 Chodorow 認為這種心性發展具有跨文化事實,因此具有普同性 (universal)。這樣的理論,被後的研究者批評是「精神本質(psychic essentialism),因為它意指普同的、性差的根本,僅自精神分析方 面的原因,因此也是一種「本質(Segal, 1987:142; Gordon, 1990:45)Lynne Segal (1987)以英國男性為,明英國近年來男性也必須表現出 對時尚流行、養育小孩的興趣,被鼓要表達情緒、注重性的需 要,也就是越越「性化」。然而,男性的優勢特權仍然存在,這就 了兩性差異不是心性的問題,而是權關係運作的結果(ibid:143)

即使如此,我的研究場是是「精神本質」仍是重要的。我仍 然可以同意,Chodorow 述「性差是由撫育責任平衡所造成」的 述方式是本質,因為我認為徹底的本質問原因,只因性 在生上的同就被編派各種「特質」。可,在麼程上才叫做「本 質」,到底單一原因是本質,或者生物決定是本質,這是可以 繼續辯的。其實,許多對 Chodorow 的其他批評我也會同意,如提倡 雙重撫育是否真能改變性差,其理論是否具有跨文化的普同應用性

36

等。但我並在此回應,因為我的研究並全盤使用 Chodorow 理論, 我所採用與注重的,是她對初始母職場景的建構,以及她同於 Freud 場的啟發性觀點,如「關係性主體」。換言之,我是擷取「關係性主 體」這樣的概,發展我要回答的問題的答案。對我來說,重要的是母 親和小孩的互動當中,有多少從沒被,甚至沒被想到過的可能 性。透過 Chodorow 和後殖民述,我認為這些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必須 被挖掘,被賦予語言,把它。甚至,從我的述方式,也可以推 出這些可能性並僅存在於母親和小孩之間,當父親也是小孩的主要 撫育者時,他也應該具有這樣的可能性。

這些還沒被過的可能性,就是我所謂的「珍貴元素」,它之所 以珍貴,是因為它可以衍生同於父權世界的運作方式,因而具有性 主義實踐上的意義。因為同的性主義實踐,其對抗目標都是父權, 從這個意義上看,從事母職,也可以是實踐性主義的一種方式。只 是,即使發掘出「珍貴元素」,從「珍貴元素」的態到能夠在實際層面 上改變父權世界仍有一段很遠的,但是,性主義的奮鬥都是這樣 子嗎?我總是可以做一些先期的工作的。並且,對於那些已經是母親, 而想成為性主義者的性,如果讓她們知道,作母親也是一種實踐性主義的方式,那是多一種實踐的選擇嗎?或許,已經有一些性是 這樣,她們以「母職」作為實踐性主義的方式,而性主義還沒想過 這樣也可以實踐,還沒有用這樣的觀點去認這群人。

個人的日常生活,真的也可以作為一種實踐嗎?通常,最具體、最 看得到的「實踐」,應該是在法、政策等較實際的社會經濟層次理 念與主張。然而我在這所探討的「實踐」,是在這樣的層次之外,思考 由個人日常的生活操作所「逸出」的一種變革的可能。這並由個人 去對抗整個體制,而是當個人生活在客觀既定的社會經濟條件之下,產 生問題、產生平等、產生壓迫時,改變的重心除放在客觀條件的改 進,訂定好的法與政策之外,我們也可以思考主觀的操作「逸出」客

37

觀限制的可能。這種「逸出」正是超越一般的歸納或想像,跳脫出原有的 框架與輯,具有豐沛的潛,雖然微弱,卻是點燃改革者創造性思考 的星星之火。

客觀限制的龐大對比於主觀「逸出」的細微,使這種「實踐」可避 免的像是「烏托邦」式的陳述。我因此必須用「烏托邦」式的實踐我的述。過,這似乎也是太壞的事。雖然「烏托邦」的完美與現實 的差距,使它常因難以實踐而被嗤之以鼻,但是,難以實踐並是顛倒 妄想、合情能達成。我認為,「烏托邦」應該被看成是冀求改革 者最終極的渴望圖像,也是推送現階段改革理論與對策得以斷湧出的 活水源頭。

在實際生活當中的接觸後,我發現以母職作為性主義實踐的一種 方式,是必須有條件的。多的母親,仍被限制在母職的痛苦煩當 中,在她們身上,「珍貴元素」恐怕已經被壓迫磨損殆盡,難以發掘,她 們個人也難以此作為性主義實踐。而有極少部分的母親,她們卻示範 出「珍貴元素」,甚至包括我沒想到的部分。在下一個部分,我將把這 些子一一陳述,試圖尋找及區辨母職可否作為性主義實踐的因素, 並釐清父權體制運作的痕跡。我希望做的事情是,除理論部分推演 出母職作為性主義實踐的可能,同時在實際生活中,做一個實際操作 支撐我的理論工作。並且也讓「珍貴元素」這個看似抽象,烏托邦的概 ,實在實際母職生活的觀察中。

38

第二部分

39

章 做一個母職的實際研究理論對話

浸淫在理論論述當中,演繹思索了母職的可能性後,接下同樣重 要的另一半工作,即是進實際的田野研究,看看理論的聲稱,與實際 經驗之間的印證與差。因此本研究接下的工作,便是思考田野工作 如何進

第一節 研究主題

顯然,在前面的研究,我一直想問的是,人在所謂私域的家 內,和孩子的互動,是否存在任何珍貴質素,可以作為性主義實踐 的基礎?我一直試圖證明的,是「珍貴元素」可能存在,存在於實際的母 職經驗中,而這卻是性主義實踐尚未注意到的部份。

目前台灣婦研究關注的焦點,以最近成為顯學的婦與社區與 (曾繡雅,1995;邱育芳,1996;,1993;陳艾妮,1988)、婦與公共空間 的研究及述為,仍然是聚焦在家庭之外,討所接觸的各種問 題,似於我的討的,幾乎沒有。因此,本文接下的研究主 題,便是希望進入母親們的眼界,和她們密與交談,過程中用關 係性主體的觀點,存心於珍貴元素的發現,期望能談有所獲。並且,在 詮釋經驗時,分辨性經驗與父權體制的攪擾糾纏,之後回答性主義 家內實踐如何可能。並且,也可以回答公共的實踐成果,如何提 供外界資源給家內母親的實踐,亦即回答公私性主義實踐的關

第二節 關於方法

我採取的研究方法是人學方法中的「深訪談」與「與觀察」。 關於這個方法,目前在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研究中已經廣泛被運用,我

40

再贅言介紹。但是,我想補充的,是這個方法運用在我的研究中 時,另外必須注意的一些性主義方法方面的問題。

1.研究者可豁免的焦慮
當權
關係(power relationship)的關注介入學術研究域,成為學術

政治場考察時的主焦點,研究者與被研究者間的政治正確關係成為 每個研究者所面的第一個議題。怎樣讓被研究者「話」,研究者如何 記與詮釋,而能避免所謂「用」、「支配」、「篡奪」,至少在方法 上造成革命。而當性主義對一向只呈現男性觀點的學術成果與以 男性為中心的學術域提出性別正義的批評時,性主義方法就特別 呈顯對權關係政治正確的要求及焦慮。所以當人要去「研究」人, 我們可避逃要特別在研究方法上做一番要求與反

2.被研究者經驗只是研究者觀的再現與假設 「再現」是一個能忽卻也難以避免的問題。我們以印性後

殖民批評家G. Spivak,呈現此問題的尖銳。一九八○代以印菁英為主的「下層民間研究群」,認為菁英的史撰寫無法表現未被殖民 者徹底支配的民間觀點,因此希望重寫史,致於發掘民間的聲音(紹華,1994:29)。但由於研究者的身分和經驗的限制,而出現所謂的「下層 民間史只是菁英觀點的另一種再現」的爭Spivak批評下層民間的意 亦可能只是這個研究群在方法上的假設,並且無可避免地將下層民 間客體化,任何菁英所聽到的下層民間的聲音,都是他們選擇要聽的, 選擇的由皆是相應於菁英們的權和政治投注(ibid:36-43)。而性受 到的是雙重的壓迫,非菁英或底層性的聲音被抹,「從沒有遇到性聲音—意的證明」,「下層民間的性無法被聽到或到」 (Spivak,1988:308)

41

Spivak提出的尖銳批評,廣泛包含殖民/被殖民、菁英/非菁英、男 性/性三軸向,對於政治場的檢視可以是撒下地網。當我 們將研究對象鎖定為主婦媽媽時,可避免地要在菁英/非菁英,甚至是 男性/性(性知份子的男性學術傾向)個向上做慎密的思考, 並尋找政治正確的研究方式。

但是,要在實際研究時達到這樣的要求並,如果把Spivak的批 評看成過於嚴苛以至難以實踐,如把它成是做研究時,時時警醒自 己的態與期許。如同Spivak所言,「把下層民間的附屬性帶進霸權的域時,必須一直在定義上保持和科制(disciplinary)史家(heterogeneous) 的努(紹華,1994:38)。我們永遠己本身,我們只能以最大的誠 意趨近、再現己。

3. 性主義心咨商的建議 人和人深對談,內容包含事件與情緒的挖掘,反應或許需要

一點分析與安慰,研究者多傾聽,被研究者多傾訴,這樣的場景讓我們 想到的是心咨商。我們絕是要去標誌在多少程上,研究者和被 研究者是一種咨商關係,而是試圖在心咨商理論中,尋找可以作為訪 談原則的借鏡,從善於傾聽的專家那,學到加深化自己洞見(insight) 的能。尤其是性主義的心咨商觀點。

傳統的心咨商方法中,咨商者(counsellor)對案主(client)而言像是隱 身的,只有在專業需要時才出耳朵或是嘴巴,他們顯現自己的性 別,涉入事件與情緒。案主對咨商者而言像是透明的,但案主通常不 了解和他們談心事的是誰,反正就是一個「專家」罷。性主義觀點首先 便批評咨商者的這種隱身,認為它斷製造平等的權關係,因此性咨商者首要做到的是自我現身(self-disclosure)(Howard,1986)WorellPemer(1992)就提示了女性主義心咨商的三個「定」:一、個人的即政 治的。這是性主義有名的號召(slogan),強調外在社會條件及社會環境

42

性的處境與遭遇之間的關,用Rich的話來理解,便是社會體制 (institution)造成性的壓抑。因此在咨商時,要鼓案主對抗不利於她的 環境,而是去適應(adapt to)。二、發展平權關係(egalitarian relationship)性在社會中的壓抑已經既多且深,需要在咨商時在專 家的權威下複製壓抑。咨商者的信應是,案主是他們自己的專家,咨 商者只是協者。彼此分享相關的經驗、價值關、職業信、技術,使 案主清楚自身在咨商時的境況,決定接受與否。正視、接納案主的情緒 及情感、甚至是對咨商者的氣。三、褒揚(valuing)性觀點。以性自 身的經驗自我定義(self-defined)性特質的價值,如體恤(empathy), 滋 養 (nurture) , 合 作 (cooperation) , 直 覺 (intuition) , 互 賴 (interdependence),注重關係(relationship focus)等,以和平協商取代競 爭。

事實上性主義對傳統方法的批判,外乎著重在研究互動上的 權關係以及如何重現/重建性主體,各個學科都有對此議題的探討 (Harding, 1987),上述的三個定即是性主義方法在心咨商域的 影響,同時也是考慮性主義方法的通則。

4.學的一個範書寫性生命史反應學質化研究的走向,也是七○代以

性中心觀點在人學的表現。哈佛大學在○至七○代之間進非 洲!Kung布須曼人研究,其中Majorie Shostak做出生命史記的示 範研究,並完成"Nisa--The Life and Words of a !kung Woman"(1981)此著名 的民族誌。Shastok在田野地待二十一個月,學習語言、觀察記,尋 訪性報導人,從她自己的耳聽眼描繪!kung性的生活圖像,以及她 們在!Kung文化社會脈絡中的位置。她最後決定的呈現方式是選定一個名 為Nisa性作為代表,把她個人的經重新放回!Kung的文化脈絡中檢 視。選定Nisa的原因是由於Nisa的敘事能(narrative ability)。訪談的內容

43

至青少的記憶、和他人的關係、婚姻、孩子出生,還包括她 的夢境、對未的想法、對死亡的感覺,以及她覺得對她而言重要的事 情。

在田野當中和報導人這樣密的互動,Shostak意在建推心置腹 (confidential)的互動關係,但這並表示她要向Nisa解釋所有的研究計 劃,但也隱瞞自己的研究記錄立場,所以她簡單卻誠懇地告訴Nisa, 她希望分享她的故事,以便其他人可以從中學到麼。田野工作即將 結束的時候,她們已是姑姪相稱,去,Nisa自己的手環給 Shostak,並交代一些情深意重的話。田野情感如此重,研究者的位置 這樣模糊交纏,但成功的研究者卻必須進出自如,其中的分寸是看各人 的拿捏。過,Shostak在民族誌中也告訴我們她的想法,她和Nisa算 是朋友,但是好朋友,Nisa關心她的私人事務。這種靜的態 ,有助於田野的進出。研究者保持靜,那麼在和報導人這樣若 離的關係下,才致掉入情的沼。

5.「增能」(empowerment)的互動情境 談到弱勢團體的議題時,除解析壓迫如何形成之外,思考如何促

使處境改善是積極的談法,而處境的改善首重弱勢者本身的「增能」 (empowerment)。如前面WorellPemer性主義心咨商觀點便強 調是性的empowered模型。在我們的研究中,訪談的進一步期望便是如 何觸發受訪者的增能機制。研究者專長於社會文化因素的分析,受訪者 是她們真實經驗的專家,因此研究者應嘗試如何在受訪者的處境中尋著 施點,觸發她們源於自身經驗的新詮釋、新體會,因著對自身處境的 瞭解而產生的自信,才是empower的堅實基礎。相反的,研究者必須避免 將自身的價值觀「灌輸」或「填鴨」在受訪者身上,造成多的適與壓 迫,於此,當代批判教育學的發展在此有值得借鏡之處。

44

批判教育學(critical pedagogy)(附四)已經再是探討傳統式的教 育方法如何執行了。傳統的教育方法強調如何「教會」學生或寫,使他 們具有寫能(literacy),教師採取的方式是單向式的,輸出式的,像是 傳教士或教者、演講者。然而,批判意進入教育學之後,原的教 育概產生變革,一種注重如何培養批判寫能(critical pedagogy)的教 育理念成為主,認為所謂的「寫能(literacy)」,應被視為一種 解放述,提供希望和改造的語言 (language of hope and transformation),因而可以用分析、挑戰或轉換日常生活的主、壓迫 卻隱藏的意形態(Brady,1994:142)

這種使受教者具權能的教育學(pedagogy of empowerment)發展,主 要源自於巴西教育學家Paulo Freire的啟發。Friere認為,對於已經具有豐 富生活經驗的成人來說,教導他們新事物如讓他們從回憶自身做起, 從熟悉的事物中建新看法。在實際的課程操作上,必須做到以「合作 者」取代「師」;「對話」取代「講課」。教育者的角色基本上是進入 與學習者對話的角色,在明確的情境中,提供他們自己教導自己的工 具,是由上而下式的,而是由內而外,由他們自己。(Freire,1994:48)人驚喜的是,他的操作使與者從原先對自身處境感到宿命(fatalism) (apathy)的「文盲」(illiterate)態,變成充滿自信、相信自己可以 改變世界的積極(Freire,1994:48)。這種批判性寫能的養成,就是 被壓迫性開始具有性主義觀點與語言的時刻。

6.文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態在對研究方法和研究態這樣的探之後,我希望以政治

正確的研究態進入田野。在Spivak的批評脈絡之下,承認對報導資的「擷取」、「運用」是為研究目的服務,呈現出的是研究者修飾後的 真實。但同樣的,我將期許自己用最大的誠意與體會(empathy)去傾聽, 試圖建平權的訪談關係,以「個人的即政治的」觀點進入報導人的經

45

驗,在經驗中尋找性的自我肯定。並且,我將Shostak的訪談內容 以及研究態,期能沒有太多負擔地進出田野自如。當研究者的現身 (self-disclosure)造成性主義觀點進入報導人經驗時,希望是一種Freire 批判教育的互動方式,empowerment的結果將是性主義實實踐的初 步。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田野介紹

訪談將依循以下三條主軸進,一、在經驗中尋找所謂母職的珍貴 元素;二、透析壓制性原質與性愉悅母職經驗的父權體制(institution) 及其機制;三、empowerment的嘗試。之後,重新回來省思「退讓」/「蛻 讓」、關係性主體在母職經驗的意義,進而與性主義理論對話。

正因為這樣的訪談內容,因此在對象的選請上,必須考慮談話時容 進入密互動情境的對象。這一點和傳統的人學方法同,因為研 究者再是到一個熟悉的地方和初次認的對象慢慢磨出人可以據 以交談的「語言」。過在互動深上,我的研究要求可能深入。因 此,我在選請報導人時,優先以熟的人,包含親戚、朋友、同學等作 為訪談對象。當然,我也放棄任何可以認其他母親,以及和她們交 談的機會。

在我的訪談過程中,首先一個「媽媽書會」,成員大約三十 到四十人,在其中接觸四位母親;另外加附近社區的活動認識了五 位;其他以私人網絡訪談到的媽媽有十三位,包括兼差工作關係認的 三位;親戚五位;朋友五位。因此深深淺淺接觸與訪談的,總共有二十 二位。在各個接觸過程中,和我太熟悉的對象,當我試圖探觸所謂她 們的「真正的感受」時,她們或是輕描淡寫、或是語多保,或是岔開話 題。有些則是在接觸一次後,因為無法談入「核心」,就打住暫停。 並且,在熟悉的情況下,受訪者常將訪談情境布置得像在待客,排除 其他家人,因而很難看到她和小孩及家人的互動。因此,整時,

46

刪刪節節,最後用假名呈現的只有九位。其他的報導人雖是我故事中 的主角,但對我的幫助還是很多的。和她們的交談中,我一次一次地釐 清我的問題與關懷,也一次一次增加我對母職經驗的認識力

這九位報導人中,有四位親戚、五位朋友。選用她們的資還有一 層考慮是,她們的背景同性較高,齡都在三十到四十歲之間,教育 程也在大專以上,其中有三位是碩士。這樣的共同背景表示她們都或 多或少聽過、看過、甚至想過、反應過性主義思想與述。這點在我 做分析時,是非常重要的分析基礎。

另外,實際訪談中也衍生出一些「特殊方法」。第一個是「等待 法」。對許多報導人而言,重要生命事件的發生是無可預期的,婚,辭職等等。而這些重要事件的發生也常常是她們面對自己,重新思與抉擇的時候。對我而言,這些時刻則是訪談的好時機。因此,我用 較長的時間從事田野工作,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在此。過,這並是事先知道而如此設計,反而我是有點無而必須如此。因為可以深入 的報導人可多得,而為某個問題另外尋找對象又有熟悉的困難。 幸好,在沒有花太久的時間下,我終於「等到」可以寫出一些成果的時 候。原本,在我一直找理論裡「預言」的某母親時,我都要放棄而 寫下「否定」的結果,一位報導人突然的出現在我面前,改變我的結

另一個是「涉入法」。前面方法的討論裡,提到研究者的現身以及 被研究者的「增能」,因此我在訪談時,對於她們的困擾,也時地提供 性主義觀點的意,如幫忙釐清婚與否的考、辭職帶小孩的好 處與風險、肯定自己帶孩子的成就等。過我是在記錄了訪談的後期, 才進這些涉入,因此訪談資中的母職經驗,未經此影響。然而她們 是否真的經由我的一點點觸發,而 empower 她們自己,則因為訪談已 經結束,還沒有機會繼續觀察,或許這是下一階段研究的課題。

  在九位報導人中,有一位因為遠在美國,因此是用「電子郵件」方法

47

訪問的。雖然這樣無法「與觀察」,但由於這位報導人是我認識了十幾 的朋友,並且也在研究進之初拜訪過她,因此較沒有這方面的問 題。反而由於這樣的交情,我可以很輕地比較她當母親後和輕 的她有同。而「電子郵件」法還有一個優點,因為書寫常可使人靜下,獨自面對自己,也使人願意探究內心,用詞也比較赤與直 接。並且,和當面交談比較,思緒較被打斷。這是我後又當面 訪問她時,明顯感到的同。

48

第七章 母職情境

在我結束訪談後,我從這幾個報導人的經驗歸納出幾個入點,這 些入點,也是我所能聽到的幾個影響母職快與否的因素。下面,我 將報導人的故事與這幾點做穿插描述,這樣可以呈現母職內容的差變 化與這幾個因素的關性。

第一節 滿、報與自主性

的母親有很多,的母職甚至使人的心理狀態、處事 價值變得矛盾扭曲。而滿與報是其中一種典型。可能自各 種原因,如婆婆的壓迫、夫妻感情好、生育在自己的計畫中等。我 在這邊舉出明。

才三十幾歲,受過大專教育,但她的婚姻卻像是上一代人的婚 姻,或許可以是剛巧來不及跨過「現代化」門檻的那一樁吧。茱麗切斷 且隱瞞自己初未變的情,遵從父親的選擇,嫁給一位有身份地 位的相親對象。婚後近十仍然必須吞忍婆婆的辱罵與折磨;婆婆輕 就守寡,先生是婆婆養的獨子,因此婆婆對先生的佔有欲,以及對她 們的干涉就很嚴重,常常扭曲事實硬叫茱吞忍。茱和先生之間沒有 隱私,晚上睡覺時的房門仍然為婆婆開著,初婚四年便連續為夫家生下 三個孩子。真是難以想,是怎樣匆匆忙忙的過程才能完成這樣的「使 命」呢?由於先生也是奉守中國傳統男尊卑價值觀的男性,因此並能 給她麼支持,婚後她也一直努扮演傳統聽話的妻母角色。這樣一位 順從忍讓的性,結婚十五後,終於有勇氣用這段過往告訴我,她 和她先生其實是沒麼感情的。最近因為先生有外遇,她鼓起勇氣要脫 這段婚姻,也因為這個機會,她得以細細檢視,十五年來的主婦生 活、媽媽身份,跟自己似乎是完全疏的,她一邊扮演妻子、母親,也 一邊尋找情感即精神生活可以投注的對象。結婚以她先是狂熱地迷

49

過影星,動用她先生以外的所有錢、人脈去蒐集相關的報紙、雜誌、 照片、音帶等所有的和偶像有關的東西。偶像熱退後,又一頭鑽入 電動玩具,做家事一有空閒,便帶著大把的硬幣往電動玩具店跑,打電 動的技術得高超後,反而成為她暫時的成就感源。之後是瘋狂地蒐 集洋娃娃。我認為茱是藉由投入與現實脫節的事物,平衡對現實生 活的麻木。

我問她,那孩子呢?「反正已經沒有好好教!」她。她常常很 躁又缺乏耐心地吼他們、處罰他們,畢竟四個孩子齡太近,一起 鬧起的時候很多,也缺乏長幼觀。她必須如此才能一次對付四個。 孩子的爸爸又幾乎是管小孩的。茱也很任性地只疼愛其中一個小 孩,明顯到其他三個都因為她的偏心而結成弱勢線,也因為在低期望 下成長,他們的生活習慣、待人接物、在學表現都有低成就傾向。「反正 我期望他們,他們也期望我」。我有點擔心地想,難道這是茱下 意識裡在向壓迫她的婚姻報嗎?她卻告訴我,或許她會著孩 子,但如果為小孩硬要她在婚姻,「那我可能會報在他們四個身 上」。

我想,像茱這樣愉快的母親可能有很多,只是每個人的原因同,而茱是集合許多愉快的因素,因此加痛苦。她和孩子的關 係受到這麼多干擾,當然沒辦法好好經營。在茱身上,我們看到的是 被父權價值穿扭曲的典型。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被要求作為有效的生產工具,婚姻節奏與秩序沒有自己置喙安排的餘地,除順從還是 順從,唯一能作主的,僅只是脫現實的寄託,而且敢讓先生知道。 任何人,在這樣孤立不能自主的處境下,四個近齡的孩子又總是吵鬧 爭奪母親,我想人在其中感受到的絕對是喜悅,何況期望能從這 喜悅當中獲得麼。也就是,當孩子的來臨不是自己所計畫或期盼 時,母職的喜悅還剩下多少?

*****

50

雪芬的滿可能就是因為這樣。雪芬像茱那樣悲慘,她和先生 大學時就愛,然後結婚,婚後沒有小孩之前也享受過甜蜜的人世 界,婆婆也待她很好。但是,她對養育小孩的態是勉強與力不從心。 第一個小孩的來臨是在計畫中。突然發現自己懷孕,是頭胎, 又是在婚姻,似乎找由支持自己抗拒這個小孩的來臨。也因 此,生活節奏一下子突然得跟著這個小孩跑,在自己還沒準備好的情形 下,勉強自己當一個稱職的全職母親。就她跟我談話的態跟語氣,真 的是挺勉強的。她本打算孩子帶到二、三歲自己就可以再出去工作, 沒想到第二個小孩卻在此時又意外來臨了,自己的計畫拖又拖,到現 在,已經太有勇氣再去找工作,但卻也非常能滿足於專職母親的角 色。其實,就我對她小孩的觀察,她把孩子帶的蠻好的:活潑可愛,吵鬧,學習強,也得到所有人的稱讚。但她能肯定自己這方面的成 就,巴望想的心和現實的壓抑委屈,讓她非常。她告訴 我,「有時候看到報紙上寫,有的媽媽對小孩子做出麼事,我覺得那 是真的可能喔,小孩子有時候真的會讓人瘋掉」;我問她,難道帶孩子一 點喜悅都沒有嗎?「帶孩子的喜悅是有啦,大概占百分之零零零 零......知道多少。」那麼,如自己去工作,孩子請保母帶呢?「會想請保母帶,想想有時候自己都不免想對小孩子『怎麼樣』,何況 是別人」。

像雪芬這樣,即使有錯的婚姻,但在自己毫無準備且無法作主的 情形下,母職這件事變成她痛苦與壓抑的源,使她喪失自信,也影響 她和先生的感情(她們人常常爭奪用看護小孩時的自由時間)。每次 和她聊,甚至必聊,只要觀察她,她總是皺著眉,一臉的疲憊與無 ,還有對現滿。我想她是無法告訴我母職帶給她麼喜悅

*****

比較茱和雪芬人的子,無法自主(或作主)都阻礙了兩人去 發掘享受母職的喜悅。茱曾想在孩子上學時,做些兼差性值的工作,

51

但先生同意,她也敢置之不理。雪芬即使很想出去工作,但現在自己都沒有工作的自信,更不敢開口要花錢請保母。母職使她只熟 悉家內的事務,雖然想工作,但「就怕脫節太久,沒有信心接上去」(雪 芬語)。茱婚後「沒有工作的命」,她的母職成果只是義務,沒有得到 鼓或讚賞,長期無法自我肯定下,她甚至認為自己只是「米蟲」,就業 對她而言實在困難重重。從這可以看到,人的無法自主,除使她 們能認同母職,融入母職外,母職本身亦使她們喪失自信。似乎, 只有外出工作,經濟獨,是增加她們自信的唯一方法?

第二節 職場價值與自信

這一段中,我想談談母親的自信與外出工作的關係。除像茱與雪芬這樣嚮往以「工作為救贖」的母親,其他能享受或能自我肯 定的快媽媽,也一樣逃脫不了作全職媽媽或職業婦的抉擇。下面我 想先談談幾位報導人的況。

的小孩子是在她們夫婦的期盼中到的。小孩出生後,芳就 辭掉工作,關於這點,她倒沒有太多的考慮,因為她實在害喜太嚴重 ,嚴重到無法正常上班。過,芳想工作的心一直沒變,所以等孩 子稍微大一點,她就開安親班,也方便自己帶孩子。本她決定再 生,但是父母公婆先生都希望再添一個孩子,她自己後也覺得想要 給大生一個伴,就是當自己和先生都過世之後,孩子在這世上還有一 個最親近的人,所以大八歲時,她就生了老二,兩年專心帶他。 那麼,這次是否考慮再就業或創業?她告訴我,「其實(專心帶孩子)一 直很悶,很,特別是孩子身體況變好之後,我就又開始想要工 作」。同樣的,我再問她是否考慮託別人養,她孩子生下後,妳 會覺得很愛她,捨得交給別人,雖然我也比較喜歡自己的工作」;她又 我先生覺得我婆婆很粗心,小孩放心讓她帶;他又很皮,給我自己 媽媽帶我忍心又好意思;托兒班對小孩的照顧並周到,有時候你

52

看到班的小孩是在哭就是感冒生病,總是忍心把小孩丟到那樣的 地方去」。然而,芳對工作的嚮往卻仍是那樣強,那天,她為一個 暫時性的工作機會,必須坐一個多小時的火到達上班地點,她卻用溢 於言表的喜悅跟我:「今天在火上時我真的覺得好興奮,那種得來不 易的感覺。妳知道為爭取這個機會,我要突破多少障礙」。

或許是母親的另一種典型,她們擁有足夠的自主(相對於被婚 姻或孩子著鼻子走的感覺),孩子的到是自己的期望,她也能夠享受與 肯定母職的喜悅,以及感受母親與孩子之間強帶。然而,她想工 作的慾望似乎是有點「本質」的,或「內在」的,因為她並是要「貼補」 家用(這樣的想法隱含視人為次級)或擁有經濟自主權——至少 就我的觀察,這方面的因素並。這樣,倒使得我們可以暫時必 去考慮她的處境有多少父權價值壓迫或社會價值壓迫的問題。因此, 她的處境可以讓我們討的,就剩下人在種單純慾望之間的糾葛: 是用工作實現自我?還是用母職享受自我?

子給我一些啟示。如果我們將人想工作這件事抽自 父權價值(作為夫家的次級)或性主義勸(擁有經濟自主權及 較高的家庭地位),那麼,它也可以是人的「天性」,並遜於母職。 或許對來說,它們是等價的(equivalent)。這樣看的話,工作與母 職可以放在天平的端,由人自己選擇,那也失是一個「性解放」 結果。然而,現實的情況畢竟沒有這麼觀,反而多半看到的都是平 衡的天平。在我訪談的那個圈子(或那個「階級」),人們重視工作 成就遠比重視母職成就得多,因此對選擇母職的人會造成明顯的壓 迫,使她們產生懷疑、喪失自信。下面我想探討這樣的平衡會有怎樣 深刻嚴重的後果,畢竟這樣的平衡一直影響著多的母親。

根據莊慧(1997)對「托兒」與「婦女勞與」的研究結果指出, 性的教育程、工作意願、健康況可能影響她們自己的就業決定, 但卻影響是否付費托兒的意願;但是,先生的薪級及婦自己的工資

53

多寡,卻是決定付費托兒的重要因素(ibid:2-17)。這的確是我們常常看 到的現象,一對雙薪夫妻在決定是否請保母時,比較的是太太和保母的 薪水,如果太太賺得夠付保母費,那當然是由太太辭職帶小孩;如果 比保母稍多,則以太太的薪水扣除保母費後,用剩下的額和「母子親 情」秤,看是否值得。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固然是太太的薪水較低, 她的工作也被視為次級;再加上帶孩子是性「天職」的觀,因 此考慮變動時就先動太太的工作。太太辭掉工作當專職母親後,有些便 漸漸喪失再回到職場的勇氣,她們雖然想,但卻對自己沒有信心。為麼許多婦都得走進這個情況呢?在這,除了金錢價值作祟,竟讓 人用錢秤親情外,我認為「職場價值」的壓迫是主要原因。

我所謂的「職場價值」指的是認為「在職場工作或做有薪動是較 好的」想法。「職場價值」包含許多「細目」,包括有工作才有收入、有 工作才有社會身份(和地位)、有工作將才有較明顯的成就(工作成 果)、有工作可和社會保持接觸、有工作才可以經濟獨、有工作才有保 障。「職場價值」鼓在職場上追求成就與挑戰、突破自我,這點頗適合 男性「差性主體」的發展(相對於Nancy Chodorow的「關係性主 體」),追求經濟獨以獲得保障性主義的諄諄教誨。職場的工作 可以得到這麼多肯定,但母職沒有;「職場價值」肯定家庭以外的工作, 但就是包括母職。這樣的「職場價值」從小就斷滲透在我們的生活和 學習中,當我們母親的職業是「家管」時,並認真認為那真的是某種 「職業」;當大人問小孩子長大要做麼時,「家事」或「媽媽」也在 大人期望的範疇內(曾有位朋友問四歲的兒子長大後要做麼,兒子: 「要幫媽媽做家事」,後兒子七歲時朋友提起這段往事,兒子忙: 「那是以前懂事啦,,現在」);望子成成鳳,但「全職 媽媽」太普遍,是鳳。所以,這樣的「職場價值」造成許多性的困 局,當面工作和小孩時,「職場價值」使她無法輕地肯定並選擇母 職;選擇母職後,「職場價值」又使她無法真正信仰自我的選擇;然後,

54

失去工作的遺憾漸漸也使她失去信心,包括對自己能的自信。即使將 「母親您真偉大」再唱頌,仍無法改善這種情況。並且,所謂對母 職的肯定,絕對僅僅是歌頌犧牲奉獻的慈母光輝式的歌功頌德。真正 的肯定應是像人們對其他職業般,用「專業」「行行元」的眼光投 注敬重,同樣也像積其他專業知一樣,可以研究發展,也可以理論;母親作為「母職從業員」,同樣應獲得政府對此「業」的保障。 如果必須用錢衡,那麼就算出它占多少國民生產毛額。如果性從 事的母職可以得到專業般的尊敬與肯定,那麼它絕會是造成母親和喪失自信的原因。

雖然我在上面的闡述中,試圖將母職與其他專業比以明母職的 被看重,但這樣畢竟仍然未脫以職場做為價值判斷的思考模式。但 為就近解決母親們被「職場價值」壓迫的困擾,應可以如此作為近程的訴 求。當然,我所期盼的,是人們能在「職場價值」之外,也能真正尊重價 值的另化與多元化,建「母職價值」。這種盼望當然和現實有一大段 差距,所以我才要在這用很多曲折的來說出它的可能性。

在我的報導人朋友,青卉選擇辭掉工作在家帶小孩。她的薪資 雖只比丈夫低,但她仍是比較自己的薪水和請保母的費用,覺得請 保母,自己的工作收入就好像只剩下一萬左右,倒如在家享受天過辭職到現在,自己還是斷反覆思這樣的選擇對否?是是 應該再出去工作呢?那天在她家,我也觀察到她的自信如以前當 職業婦的時候。她的母親看她在拖地,問這個工作是一向由婿做的嗎?青卉答:「對啊!可是現在我沒在工作啊。」,她母親心疼 :「帶一個小孩忙過伺候三個大人,帶孩子是耗費心,會比較輕 鬆啊!」,但青卉仍然覺得自己沒有收入,似乎該像以前一樣要求丈夫 做家事。另一個朋友晶晶的選擇則是請保母,自己繼續工作。畢竟她是 高科技專才,擁有高收入,並且比先生高,約是保母費的三到四倍。 雖然她因為是母親,所以很「自然」地承擔較多的育兒工作,過在自

55

信方面,至少我沒看出有麼變化。 所以,現代的性成為母親後,除必須承擔社會期望下較多的或

全部的育兒工作,她也最好必須保有經濟源以自重,畢竟「當媽媽」這 件事並被當作「可以賺錢」的「專業」看重。我想,這樣的「職場價值」 的確是造成許多母親困擾的原因。

第三節 自我肯定

如果母親們的處境,都只有像前節的描述般,或者糟,那麼, 人當母親還真是沒有出。就因為有許多母親們正在這樣的境地中徘 徊,突顯出能夠享受母職的母親,是多麼的難得,她們的經驗,也值得我們細察。遠嫁在美國的韻揚是我要舉出的第一個子。

韻揚自小在音方面就才華過人,父母一直刻意栽培,大學時以音 系第一名畢業,師長亦極看好她的音前途,鼓她一定要發揮這項 長才。之後赴美攻鋼琴演奏碩士,在學中認識了現在的美籍先生,她 決定碩士畢業後就結婚,然後過幾等自己準備夠,就開始生養小 孩。婚後她也沒有找任何職場的工作,除有時教教鋼琴。結婚到現在 超過十年了,個小孩也已二歲及五歲,她的父親仍然無法釋懷,韻揚 為做演奏家而願走入家庭呢?其實這也是我的疑問,放棄眾 人看好的前途,現在的生活她滿意嗎?後悔嗎?欽羨有成就的家嗎?韻揚以篤定的表情微笑地告訴我:

結婚後的生活讓我覺得以前求學階段的生活白費。 相對於現在的豐富,以前顯得有些單調。我唸完碩士後 就決定繼續博士。我可以想像如果我那樣走的話, 我會花大部分的時間習準備演奏,那對我講太單調 ,是我要的生活。以前的師長對我很看重,一直鼓 我繼續深造,那是因為他們看到我能很強,但我覺 得他們沒有看到我個性的因素,我喜歡豐富而多樣的生

56

活。

這個法當時很我動容。過,在我們談話的時候,她的個小 孩一直在哭鬧著,實在的,相較於雪芬的小孩,韻揚這個對我來說 還真是有點煩。我是很有耐性的人,只能和小孩玩卻會哄小孩,韻 揚的孩子卻從我和她們面起,就一哭鬧,韻揚給她們麼都要, 抱她們也止住哭,搞得韻揚根本沒辦法和我吃完一頓飯,就又得帶她 們回家。於是我問她,小孩的吵鬧會會影響她的感覺?像很多其他全 職母親有的「困頓感」?她:

會有那樣的感覺,因為我是沒有準備或沒準備好 就當母親。所謂的準備是包括有足夠的耐心和願意,結 婚以我就一直認為我是要當媽媽的。可能我自己的媽 媽一直給我們充滿愛的環境,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下成 長,將才具備能去愛別人,包括她的小孩」。她還 :「我覺得小孩子是上天給的 blessing。妳會因為對 他們的愛,願意以最大的付出去配合、照顧他們的成 長,在他們最需要的這幾,好好陪伴養育他們。要繼 續博士以後還可以啊,要聽音會以後也可以再 聽。

   韻揚的小兒子才剛歲,她就已經想再生

同樣是當母親,感受怎會有這樣大的差別呢?我試圖釐清韻揚和前 面幾個報導人同之處。首先,韻揚自小就被賦予很高的期望,她的父 母培育她的態是希望她能發展自我、獨當一面,這點和多數女性(齡 差多者)同(「兒總要嫁人的」心態支配許多父母,使她們知覺 中低對兒的期望,造成一種現代版的「罔市」心),倒是比較像男 孩被培育的過程。再加上韻揚求學過程的高成就,因此養成她自信、自 決、獨自主的個性,也因此當她做出「捨音就家庭」的決定當時與之 後,她都能自信滿滿,侃侃而談。她決定她的生涯規劃,她決定

57

要當母親,她決定何時生小孩。她盡情地迎接與享受母職,肯定自 我及自己正從事的「工作」,而困擾著許多母親的「職場價值」,對她來 說根本是問題。在韻揚眼中,相較於固定工作的單調與呆板,婚姻與 母職生活是「豐富而多樣的」,她可以陪著孩子一起成長,也可以做很多 她想做而沒做過的事,包括在這期間她還去大學選電腦的課,修習微 積分,修完後課程部門主管還請她去擔任助的工作。我想,像她這樣 充滿活、充滿能、充滿可能性,能安排自我、肯定自我又安步自信 的人才,當然是極容獲得欣賞的。

韻揚在母職獲得的自我肯定和她以音人才的被肯定是同的。 做為音人的成就感是自外在的肯定,自這個既定的業規範, 一個符合標準的優秀從業員應獲得的獎賞與鼓,而那些途與步驟, 價值與判斷,畢竟有前者可尋。其實每一個業皆是如此,這也是社會 上的「職場價值」得以輕操作的原因。然而自母職的喜悅與滿足是截 然同的,沒有既定方法與規範,也沒有必然得到獎賞的法則,但偶然 出現的那種難以言喻的成就與心動,以及永停息的內在成長,像池中 蓮不經意地處處綻放,足以澆灌心,人滿足自在。從這個觀點 看,無法享受母職的母親是多麼可惜與可,而那些阻礙她們的因素又 是多麼可鄙與可。韻揚在她獨自的發展(繼續深造成一個演奏家)和與 小孩一同成長之間,暫時選擇後者,這種「退讓」,卻帶深 的成就與滿足,也讓她成為職場上另外一個受歡迎的人物,她的確是將 「退讓」變成「蛻讓」。我認為韻揚的子,建立了「母職價值」的表 現典範。

所謂的「母職價值」,是相對於「職場價值」所產生的觀。 在母親就業與否的抉擇中,所謂「職場價值」泛指「出外就業比較好」, 而「母職價值」在這邊則是「當母親和小孩相處比較好」。當然這所謂 的「好」,是各個層面的,深的成就感與滿足感,自我的成長,甚 至其他寬廣的發展等等。在我下面的分析與應用中,它將會一一呈現

58

。在這必須釐清一點,「母職價值」的自我肯定,絕等於人認 定「自己專心育養小孩也算一種社會貢獻」。後者是一種被傳頌灌輸的觀 ,它像是掌握權者丟的一塊嘴的,避免母親們大吐苦水,如 此性才能甘於母親的角色,即使滿也好發作。為政者或當權者多 年來從未止歇對母親的歌頌,但那些歌頌對於性只是口惠,也是催 眠。因為他們認真以為母親真的那麼偉大,那為麼國家或政府到現 在仍於給予母職從業者(幾乎全是人)足夠的法保障?足夠的「事 業補助」?足夠的司法支持?茱十五的母親,現在面臨離婚,她 卻很可能一無所有。這些都一方面對母親歌功頌德,另一方面卻 給她保障的虛偽。因此,母親們所要的自我肯定,絕對是這樣的。 當母親的人,必須能從這種虛偽的「自我肯定」麻醉劑當中警醒過, 認真面對自己在母職中的真實感覺,管是厭的、噁心的、無助的、 惶恐的;或是喜悅的、美滿的、豐富的,試圖解決或發掘,之後建的 「自我肯定」才能帶母職的自信,呈現「母職價值」下的豐滿。

像韻揚這樣的母親而能表現「母職價值」,其實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許多全職母親沒有與外界保持固定接觸,生活的重複與單調,難免使 她們漸漸感到孤而擔憂懷疑起,造成的母親。在這種情境下 的母親們,有的以各種方式尋求改善與轉機,如和家人朋友等做些定期的絡聚會,有些則自己學些打發。畢竟是每個人都可 以像韻揚一樣獨且發光。過,在眾多改善處境的方式中,我發現, 性主義者們所提倡的「姊妹情誼」是很有效的一種11

第四節 姊妹情誼

我在這邊要談的「姊妹情誼」(sisterhood),是指媽媽們組成團體, 在有組織有固定聚會下,彼此培養出互相支持、互相影響,並進而改

11 Betty Friedan 1966 ”NOW”(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Women),之後以「喚醒意」的 性聚會在七0便發展起來了。有時候這聚會稱為性主義「成長團體」。

page63image5240

59

善母職情緒及情的一種感情,也就是藉由姊妹情誼(sisterhood)輔助 母職(motherhood)。在台灣,團體社區媽媽書會或袋鼠媽媽書會, 是近十年來功效卓著的一群。以我加的一個袋鼠媽媽書會為,與 會的一些成員告訴我,書會的確讓她再那麼覺得無聊和喘過 氣,有時候互相幫著看孩子,辦活動也增加生活的空間。我也看到 社區婦網絡的建。這些對困局中的母親,其實是有很大的幫助 的。只是目前這樣的團體雖看似多,但真正與的比卻仍很小,仍有 多的婦依循舊式的價值生活著。我嘗想,茱和雪芬如果有這樣的 機會與經驗,或許能改變她們麼。另外,媽媽團體的形式可以有很多 種,一定只能是書會,畢竟它的吸引也有飽和的時候。我在下面 的述中,會有美國的子。我也希望在台灣能有多型態的媽媽團體 出現,斷產出「姊妹情誼」滋養性。

鴻蘋在走過一遭社區與後,又回頭實踐「家庭第一」,但社區 的經驗卻改變她對家庭的感覺、對自己的信心以及對生活的安排。鴻 蘋也是大專畢業,但她成長的過程比較普遍,一樣受到許多社會價值對 性的要求與灌輸,如「賢妻母」、先生小孩優先、以家庭為重等。在 擔任社區委員會總幹事以前,她對家庭生活和對自己的感覺都比較負 面。如對小孩要求較嚴格,沒有足夠的耐心和包容,也沒有自信。 「以後你帶小孩就知道,那麼久沒和外面接觸,就會越越沒信心,除 非是去菜市場。如果和公的同事接觸,或是和社區內其他高學或 是能言善道的性接觸,就會覺得人家怎麼這麼能幹?」;「妳去的地方 只有菜市場或是百貨公司這種地方」她。她還告訴我,「第一次去我 們長的時候,就好像看到一樣」,完卻是哈哈大笑。就因為如此, 她希望藉由社區與,藉由別人的肯定增加信心。有一段時間,鴻蘋 非常投入,以她自己的法,是「社區第一,家庭第二」,甚至曾為社 區事務而延緩小孩看病的時間。現在則是退居第二線,只做些支援性 的事情,一方面是要將機會讓給別人,一方面也認為自己的本分仍是回

60

歸家庭,「現在是家庭第一,社區第二」。雖然鴻蘋仍有人應以家庭為 重的心包袱,但社區工作的與卻帶給她少改變。如,她的家乏三五好友聚,時常是「聊客滿盈」;對小孩子的要求是「比較放 得開」、「以前覺得很嚴重的事情現在就覺得有」;個性上是「比 較會開心,把心打開」,也變得有自信起:「以前很怕人家提到我的缺 點,現在,反而常常消遣自己,覺得很開」,「現在就算看到童 勝男(新竹市長)、登輝覺得沒」;問她覺得自己有麼優點, 她毫猶豫地;「很有藝術天分啊!」。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多采多 姿,書會、學瑜珈、書法、刻印、繪畫,以及每週固定和好友外出聚 會。

像鴻蘋這樣受到姊妹情誼滋潤以改善母職處境的子應該還有很 多,我也希望似的情形斷出現,雖然有些觀上的「父權遺毒」尚未 除去,但處境的改善應是首要目標,也是性主義深入母職經驗的基 礎。

姊妹情誼及其形成的網絡如果明確地組織化,甚至得到政府的認 可、支持與補助,那麼它回過頭對母職的影響,會具有全面性與深 入性。我想以明敏做明。

明敏自己是教育學碩士,她的先生則正在撰寫博士文,小孩生下 後,明敏就辭掉工作專心和小孩相處。她的小孩才剛歲,但一她已經帶著他個「在家學習」(homeschool)的聚會。「在 家學習」是在美國由政府認可的替代性教育體系,替代一般學校集團式的 教法,而由家庭內的成員(通常是母親及父親)擔任教育的工作,學院成 員定期接受政府教育單位給予檢定,合格者則具有與同級學童同等學 的資格證明。明敏的小孩還到學齡,但她一樣「家庭學院」教 育體系的周邊組織「媽媽俱部」(MOMS Club),因此她稱自己是「媽媽 在家學習者」(mothering homeschooler),而小孩則是「小在家學習員」 (young homeschooler)MOMS Club (Mothers Offer Mothers Support Club)

61

是一個全國性的組織,共有一百五十多個分會,其精神標榜母親們互相 支援扶持,資源共享,目前已有許多「家庭學院」相關之書籍及研究可供 考。明敏她們的分會約有成員一百二十幾人,她是極少的東方面 孔,擔任分會副主席,策劃並執行了許多定期及定期的活動。如每 月聚會、公園遊玩日、團體小遊、媽媽自夜(先生及小孩暫時迴避)、 陽光委員會(組小隊出任務幫忙需要幫助的母親,如替即將分娩者煮 食、探訪及照顧)、募款活動、組織董事會議,還有許多許多每週的社區 交活動及義工服務等。分會的成員已經少,但仍然一直持續在增加 擴大中。

明敏與的這些活動,她的小孩同樣也都。這些活動(除媽媽自夜)的設計都是同時考慮母親及小孩的共同與。在這麼充實與 密集的親子互動之後,明敏以她的陳述方式表現她獨特且人感動的 母職觀點:她談韋偉(她的小孩)的方式總是如此具象、生動、鉅細靡 遺,彷彿妳聽她的話語,腦中浮現的總是個身影。當她陳述她自己做 了什麼事時,韋偉總是在旁邊當助手,或者當主角,她們一起做家事, 一起當義工,一起閱,一起聽;當她講述自己,一定忘韋偉的進 境12:

母職,把我從缺乏耐性轉變成最有耐性的人......我試著 記起上次妳拜訪時的情景,但卻已經模糊,我只記 得我們的交談,卻記得你和韋偉的互動。後我瞭解

12 此段原用語如下:”Mothering, transformed me from the impatient into the most patient...... I tried to remember last time you visited, but it was so vague, I only remembered our conversation but not your interaction with Wen. Then I realize that's because he was just a baby two years ago, doing not much, kind of just play along with us. Yet, he has been a boy himself, doing very much everything he wants to try (his parents let him, under their guidance), saying something new everyday, singing lots and lots of songs, doing his craft things (play dough, cutting with scissors, rubber stamping, drawing , painting, constructing with Brio Mec and trains, talking to people on the phone....) helping me with cooking and housework (slicing mushrooms, cracking eggs....vacuuming,....) reading, listening to tapes/CDs he choose (he can operate the stereo set). One thing he doesn't get much is TV. One thing he definitely gets is socializing with visitors.”

page66image11144

62

,那是因為兩年前他只是個嬰兒,做的事情多,似 乎只是和我們玩著。過,他已經變成一個男孩,做 所有他想嘗試的一(他的父母允許,在她們的引導 下),每天著一些新學到的事,唱好多好多歌,忙著 他的技藝(玩玩麵團,用剪刀剪東西,蓋橡皮圖章,描 描畫畫,玩著積木和火,和人家講電話......),幫我 煮做家事(洋菇,打雞蛋,吸地板),閱,聽他 選的音帶或射唱盤(他會操作音響),有一件事他 太做的是看電視,另一件他絕對做的是和客人交往。

對比於許多母親作為指導者與掌權者,小孩作為學習與未被授權 的角色,明敏對待韋偉只像一個引導者、觀察者,韋偉像一個會自發 展的主體,沒有人有權去「規範」他或限制他,而明敏則總是在旁邊靜靜 地看著,知道他的趣向,偶而伸出輔助的手。她並以大人或小孩的二 分法看待小孩,韋偉擁有和她一樣多的嘗試與選擇權,也和她一樣隨 時和社會交互作用著。這樣的對待方式已經只是尊重,更不可能視 其為責任或負擔。像這樣對待人的方式,以及被這樣的方式對待,其結 果都是極人期待的。而這種人與人互動的方式,正是明敏操作母職的 方式,也是她的母職操作結果,看看她這樣描述她和韋偉的互動13:

我想好好瞭解他,幫助他通過各個階段,當他需要指導

    時引導他,分享他初次探知世界的喜悅

我嘗想,為麼我在描述其他報導人時,總是用「她的小孩」如何 如何,而在描述明敏的子時,就深覺得必須給韋偉一個名字,才能 正確描繪明敏的話語給我的感覺?可能正是她的母職操作結果與談方 式,都讓我覺得她們的生活,明敏能成為單獨的「主詞/主體」,她 作為「主詞/主體」的存在是必須時時和韋偉這個「主詞/主體」共存的。

13 原用語是:”I want to know him well, help him through the stages, guide him when he need some advice, share his joy of discovering the world for the first time.”

page67image6256

63

從明敏這樣的帶引方式,可以呈現出她個人具備充分的自尊與 自信。也因此,所謂「職場價值」與「父權價值」,根本就無法滲透一點 到她的思考當中,造成她的困擾,反而她還很可以提出另的觀點提供 我們思考。明敏的母親是職業婦,因此當明敏決定生孩子時,就考慮 過並決定她將與孩子建一個同的關係和(‘different relationship and path with my kids’),靠近、親密(Closer and intimate),而在家 照顧韋偉是唯一的方法。因此,外出工作與否從是她所考慮的,反 而,她藉由母職,激發表現自己的潛能,母職帶出她最好的部分, 母職是世上最具挑戰性、最人著迷、最有報酬的「工作」,因為那工作 的內容,是在「探觸」(touching)人們的生命,是證一個無助的小生命, 變成有能的人的過程。下面她講的這段話,是我再也無法用別的語言 形容得。那理論性主義的觀聲稱,而是一個親自 從事母職的性,對母職最終極的肯定14

當我有小孩時,是否外出工作對我而言從是一個問 題。因為我正從事的工作如此有挑戰性,如此迷人,也 最有報償,我認為有其他別的工作比這。 我正「探觸」著生命呢(就像我想從事田野工作一樣/ 我想做跨文化教育)。成為母親帶出最好的我,那是 我自己從知道的部分。妳問我是當專職媽媽還是 我的人格造就我的生命態。我和韋偉一起在家我機會,讓我充分發展潛能,以及獲得引導新生命

14 原用語如下:” It was never an issue for me to work when I have a baby. For the job I have been doing is so challenging, fascinating, and rewarding that I don't think I can do anything better or greater.

I am touching people's life (as I would if I were working in the field/I wanted to do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Being a mom bring out the best of me, some parts I didn't even realize were there. You asked me Being a mom at home or my personality set up my attitude of life. I say my staying home with Wade gives me a chance to fully develop my potential and taking the challenge of guiding a new life to this world. Every step of the way has transformed me into a confident mature woman. It's incredible when you witness the progress from helpless newborn to a capable boy.”

page68image11120

64

進入這個世界的工作挑戰。程當中的每一步使我轉 變成一個自信成熟的人。當妳一個無助的新生 兒變成有能的小孩,那真是難以置信的感覺。

當母親的熟知人們成長的所有過程,一開始,到看到他們會 話,會唱歌,會閱,會玩耍,會盥洗,從高潮到低潮,從興奮到沮 喪,所有一的一,都是源於母親所投注的時間和精,也沒有人比 母親與或知道得清楚。看著這一的變化,難道還有麼工作的成 就感比這紮實、明確嗎?這自實際生活互動的熟知與瞭解 (Knowing),正是自信的泉源,也因為帶養過小孩,擁有這樣的瞭解經驗 後,便同樣擁有可以處所有事情的自信15

那知曉/瞭解就是自信的源。在妳處過這麼多之

    後,妳就知道會處所有的事情。

明敏的計畫是等先生博士畢業後,全家搬回台灣。當我問起她回麼打算,有沒有麼夢想時,她毫猶豫地就告訴我許多她想做 的事。而且她喜歡用「計畫」這個詞,因為「夢想」是一定能實現的。 就如她現在正努在「媽媽俱部」學得多,為的是將多回家 鄉。她要在台灣開啟似的「媽媽俱部」,以「支持那些選擇家庭作為 事業場域的聰明人」(明敏的法);建母親網絡讓母職有趣;另外她也想為在台灣的外國人組織團體,除可以在生活帶進 國際觀點、跨文化經驗之外,同時也向他們展現台灣人的國際友誼;還 有在社區為小孩子設計課後活動等。當然,她又,韋偉會是她做 這些事的小幫手。然後,她打算用她這種「正面的/生產性的/具創造的」生活態渲染給周圍的人;而既然她的政治場是支持台灣獨,那 麼有機會她也會為這個目的貢獻所學。

15 原用語如下:”That knowing/ knowledge is where the confidence comes from. After you have been dealing with so much, then you know you can handle everything.”

page69image5912

65

做完明敏的訪談時,我實在是既高興又驚訝地很難出話。 我沒有想到,支持人從事母職的理論裡不斷重複的所謂「母職是豐富與 喜悅的源」 ,真讓我在現實生活遇到活生生的實,而且僅僅 是「豐富與喜悅的源」,是能與自信的泉源,母職對一個人的影 響可以如此全面與徹底,母職實踐中產出的另模式與思考如此詳細且 具象,一種「蛻讓融合」的對待方式隱隱成型,取代既有的「主體/客體」 對。原擺脫父權價值後的母職可以是這種面目,安詳且積極。

在明敏身上,我看到一個本身有足夠能對抗父權與既定價值壓 迫的母親,一個足以肯定自我,並從自身經驗中開創思想的性。她介意在美國或是回台灣住在先生的工作所在,因為她總是那樣有能 ,有目標,到哪都是自信滿滿,安排家人,安排自己,並積極地幫 助其他母親。在她那樣多采多姿的生活內容與體會比較下,我甚至覺得 她先生每天必須在同樣的時間,到同樣的地方從事似的工作,顯得枯 燥單調多。似乎從事母職比從事職場工作是好得多的選擇。我也曾經 將明敏的體會給另一個決定要小孩子的朋友聽,他感到可思議, 他:「聽起來都讓人很想生個小孩子玩玩!」 。

明敏的決定也讓我相信,以她的能,她如果願意,一定可以開創 出和母職相關的傑出事業,如網絡諮詢、家庭互動設計等。這是一種 母職價值的擴張,屬於服務或他性質的,而是資本主義式的賺錢活 動。這同時也是我觀察到的一種母職情境——有些母親的確從在家的母 職活動,延展出母職價值的事業。而同時又讓自己疲。

第五節 「母職事業」的起點

我在這邊舉出子,一個是聰明的母親個人的努,另一個則 是帶有性情誼的團體運作的成果。根據中國時報的報導(洪嘉, 1997),一位家有三個七歲到十一歲男孩的英國母親,因為找到適合 兒子們看的雜誌,於是親自動手編一本,並且還發上市。這位母親

66

,男孩通常能好好靜下看書,所以必須以他們較能接受的方式呈 現,編輯時三個兒子都是編輯顧問。她的製作方式是在家以電腦編出 後,再拿到外面做後製工作。她的雜誌有漫畫、有文字故事、有訪 問、有科學文章、還有常競賽。而她也進行了邀稿的工作。這位英國 母親的子,讓我想到明敏製作的家庭年曆。明敏有一次突然想到,既 然我們常在買的風景或圖畫年曆上記錄了的活動,那麼何讓它 有意思、具紀意義呢?於是她將本年度的家庭照片依月份收集起 ,用電腦製作下一年度年曆時,配上精選的去年度家人的照片,加 以版面彩色處,於是成獨一無二的家庭年曆。當記著今某月要 辦的事情時,就看得到自己及家人去此時的影子。明敏這個構想雖然 沒有上市,但我相信它絕對能引起許多人的興趣,就如同「媽媽俱部」 其他成員的反應一樣。這的活動,都是源自於家庭與母職活動的創 意,創造家人共同與、分享成就的機會,增進彼此的感情。對她們來 說,有沒有上市或能能賺錢並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自己興趣的投 入,與對家人情感的互動與貢獻。

另外一個具有廣泛影響的「母職事業」,是主婦盟的「共同購 買」活動。「共同購買」以社區十個媽媽為單位組成購買班,定期由班 長登記各會員所需的蔬果、肉、食用油等食品數量,統一向貨源供應 者購買。所謂貨源供應者是指貨物的直接生產者,他們通常是住在偏遠 鄉下的務農者,擁有自己的一片田或一些農具,並且信奉傳統有機的方 式生產,因此食物的生產過程沒有農藥、肥、藥物對食物與土地的污 染,供應的食物也就沒有殘毒的疑慮。而這些貨源供應者是經由主婦盟評定的,她們必須定期檢驗抽查以維持貨源的可信。主婦和生產者的 交是直接的,沒有經過中介者的剝削。主婦們經由這樣的方式,買到 能她們安心食用的食品;而生產者原本由於有機生產方式的堅持,使 他們的產品價格偏高,因而打進一般的青果市場,現在卻有明確與 穩定的銷貨保障。於是,「共同購買」除提供安心(或心)的

67

食物外,它也體現主婦盟對這種事業的期待:「共同購買」開拓了「弱 勢者事業」的典型,建立了摸得到也吃得到的「城鄉合作」的徑。

這種「事業」有個特性,第一是它以賺錢獲為目的。資本主義 的事業輯是推陳出新,鼓過渡消費,創造過多的物欲需求,如此才 能斷的剝削剩餘,積資本。它造成的結果是自然物資斷地被擷 取,斷地被丟棄,而人們在有限的自然資源下競爭,因而加深對。 但母職活動延伸出的事業同,「共同購買」經由層層轉手的剝削,直 接向生產者取貨,提供食用所需。生產者只收取合的成本,他們以供 貨為目的,是為多錢,因此常常只做有限的生產。「共同購買」 的成員們也以絡與分配為目的,並以中介者的姿態收取佣。人們 對這種貨品的需求,是基本的食用需求,像多買一雙鞋或多買付眼 鏡為搭配衣著。因此這種事業在從業者的目的上,在提供的需求性質 上,在事業的從事方式上,都和資本主義截然同。用社會學的語彙解釋這種對資本主義的大逆轉,即是以「使用價值」取代「交換價值」, 因而解除「資本積」;單純化「生產模式」與「生產關係」;滿足的是 「基本需求」而非「假需求」或「創造需求」。而以環境社會學的觀點來 說,資本主義斷破壞自然、剝削自然,「共同購買」則是取之於自然, 呵護於自然,用尊重的態保守住人們對自然的過侵犯。

第二是它從母職活動延伸或產出,並與母性思考保持非常密的關 。最早當主婦盟的一些社區與活動(合社區力量抗拒加油站 的設置)以及共同購買初具規模時,有一種批評的聲音,認為母親們這樣 做的出發點仍是為家人的居住環境與健康著想,因此雖然看似與公 共事務,實則僅是家內維持活動的延伸,性仍是擺脫不了性別分工的 壓制,因此並看好這樣的活動具有麼顛覆。但是,這種死守「家內 /戶外」斷然二分的分析觀,仍是用父權的眼看待母職,並足以發覺 或詮釋自母職經驗與體會的母親觀點,並從中到顛覆性。事實上, 母親們的確出發於對家人的關心,或需要,但也正是出於對人的關懷,

68

使她們所思所做,會回歸到人的長期益,她們推動事情的方式是一種 共同支撐,而是競爭。而她們運作的結果是人與自然的永續共存。這 讓我相信,自對「家人」或所愛的人的深刻關懷,可以衍生對現具顛 覆性的對待方式及事業模式。 因此,這種自母性的關懷與思考應被輕視為「複製性別分工」,反而是具有顛覆體制的能動,應該被 視為「母職價值的社會運作體系」的開端。如此看,「共同購買」這種 擺脫資本主義的事業方式,是人,尤其是當母親的人的發明,而她 們的生發點,確實就在一般人重視的母職關懷與母性思考上。如果 ,韻揚與明敏具體呈現「母職價值」個人的自尊與自信,「共同購 買」則是有明確的操作步驟,啟發母親們發展其他「母職事業」的思考。

節 小結

在這一章,我們一共閱讀了八位報導人,一位報紙上的主角,以及 一個團體的故事。我試圖用四個入點觀察、分析並串連母親們的 母職情境,分別是:自主性、職場價值、自我肯定、姊妹情誼。這四個 入點的順序是經過特意安排的,它們代表的是人做為母親要面對的 前後關卡,以及關卡之後的有資源。首先,我談到:要能享受母職, 至少必須具有自主性,關於是否懷孕、如何懷孕,是只有被決定的命 運。前述的子中,缺乏自主性的茱與雪芬,即因無法擁有或發揮這 至少基本的自主性,因此與母職的喜悅無緣;擁有自主性的母親,下 一個要面的關卡是職場價值,職場價值對母親是一個很大的干擾,因 為它畢竟是在國家、政府願保障母職的情況下,性必須尋求自保的 最有效方法。除非像芳這種想工作和想當媽媽一樣想的母親以外,其 他比較想享受母職愉悅的婦,如青卉和晶晶,就只能在職場價值的 壓迫下浮。我想,對許多母親而言,以這入點觀察她們的經 驗與感受,可以看出一些她們苦惱的源。當然,苦惱的源絕是只 有自這點,這個研究只是個開始,我相信詳盡的深入研究一定能

69

歸納出複雜的點。而對於較可以擺脫苦惱包袱的母親們,「母職價 值」式的自我肯定與與自實母職的自信,是她們悠遊自在、安步積 極、享受母職的基礎,也使她們得以發揮、創造,經營出可思議的母 職新境,進而發展出顛覆父權的潛。韻揚和明敏都是這樣的母親。而 如果有姊妹情誼的滋潤,那麼要踏上這樣的坦途,就可以一些, 在困境中的母親,姊妹情誼尤其是改善處境的一帖快效藥。姊妹情誼 同時也意涵著人團結力量大,有人陪著努比個人努力更有效。讓一 堆人一起「攪和」,她們便可以想出出人意表的好方案。

我在這邊提出的這四個入點,只是一個嘗試的開始。當有人願意 同樣去聽或感受母親的經驗,想去瞭解她們為何苦為何的時候,我 希望這四點可以提供一點幫助。總結以上的閱解,我要把點受 束在一個概展開後續的討,那就是「母職價值」,我將在第八章 討

下一章我將先詳盡探討父權機制如何阻礙「母職價值」的建與發 展,其中也包括上述四個入點的運作和父權的關

70

   第八章 父權體制的操縱與掌控

Adrienne Rich提示我們,用「經驗」和「體制」個觀點去入分 析人的母職經驗,這所謂的「體制」,指的就是父權體制。母職的因素,當然有父權體制以外的因素存在,能全然用父權體制一言 蔽之。然而,母職的,父權體制與意型態的壓迫絕對佔大部 分。我在上一章,已經試圖剔析一些,在這一章中,我要進一步將所 謂父權體制對母親的壓迫,造成母職的原因,具體化成幾個項目 探討。

一、破壞、干擾性的自主性 從上一章的討中,我發現「能否自主」是影響母親們是否享受母職

的基本因素。但是,在目前的父權社會,人從就沒有足夠的、真正 的自主權,決定自己要要當母親。而在能自主的態下當母親, 就是社會主義性主義所的「化」,這是源於父權體制有計畫地破壞 與干擾。父權體制對性自主性的破壞當然是從小就開始,在思想觀上潛移默化。的三從四德訓誡,即使到現在,仍有多的小 孩被教導與鼓要「乖巧聽話」;有多少青少和男性交往時被告誡要太有主、太強勢免得嚇跑男生;即使結婚,強調夫唱婦隨是對婚 姻和諧的讚美詞;所謂一家之主、家長這些詞所指涉的也都是以男性為 多及優先。人,從被教育的角度來看,從被社會化的過程看,從 善於作主,或敢作主。人作主,也表現父權對性的 信任以及尊重。信任她們做決定的能,接受她們所做的決 定,也尊重她們做決定的能。許多人常說女負責任,這是父權 體制獨攬大權、殘障人自主權的結果。然而,這種強制馴化人的設 計,卻以製造多隱形衝突做為代價。因為人只是表面上聽從、沒關 係、計較,但心可能要求因為犧牲而應獲得對等的報酬或替代,然

71

而通常的情形是,人犧牲自主權後就其他權也被忽略了積潛藏 的怨懟與滿像是定時炸彈,終究會尋求某種特定方式爆發出。社 會上已經有太多的子可以支持這樣的解釋。因此,父權體制對性自 主性的破壞與干擾,並能真正獲得長遠的益,反而造成社會安。 而人的敢作主及習慣作主,也嚴重地影響她們對自己「身體自主 權」的使。

二、父權的生殖慾搶奪性的身體自主權 人婚後的身體是自己的,尤其子宮。茱子是較極端及明

顯的,她在生育這件事情上,根本就是束手將自己的身體資源完全交付 給夫家「作主」,並且用同樣的身體去承擔夫家作主的結果,如健康上的 後遺症,以及續照顧三個近齡小孩的體與心透支;另外還必須接 受社會眼光對孕後婦的身材檢視、品頭足。而雪芬,明明想當母 親,卻總是無法抵抗社會價值的期望(人應該當母親)以及自先生方 面的期望壓。因此,父權價值只破壞性自主性的形成,也在性 做決定的時候加以干擾,特別是人身體的自主。想想看,有多少人 在考慮要要小孩時,可以考慮「性自己要要小孩」?又有多大部分 是考慮「要要『替他』生個孩子」?所謂「愛他就替他生個孩子」這樣 的法毋寧更接近於父權社會中的真宣稱。而這個「他」背後又代表了 什麼?除先生,還有他所繼承的姓氏與宗譜,以及這個姓氏宗譜附帶 的龐大權益。試想,父權社會為何要千方百計控制人的身體, 由很簡單,將權的傳承依附在姓氏的繼承上,是精算後風險最小、 益最大的權交付方式,是擴張與自保兼得。然而男性會生小孩, 因此如何掌握可以生殖的性身體便歷來掌權者最重要的設計課題。 掌握生殖工具即是掌權的保證。從父姓的規定、重男輕、高科技人工 生殖技術、性別篩選、代孕母爭議、墮胎爭議,在在都表現父權高 昂的生殖慾與控制慾。這樣源於控制目的的生殖慾,當然比性源於複

72

製客體關係所產生的生殖慾堅定。然而,這樣的控制卻為整 個社會帶極大的風險與安。因為被壓制的人總有起身抵抗的一 天,當她們背原有的家庭桎梏,願再「犧牲奉獻」時,傳承權所寄 的孩子,就變成動搖家本、國本、社會本的定時炸彈。台灣這一年來 (1997)層出窮的青少問題與青少犯罪,震撼多少政府、學校的 「大人」,引起社會多麼大的憂慮。始作俑者,難道是「吃人」的父權 體制嗎?茱有一個小孩變成自私自書蟲,另外二個正處於學校 訓導體制的邊緣,為與價值觀偏差,受到師的排擠。而她們目前最 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懷與導正,但茱和先生已形同陌,她也甘願 走回頭為家庭犧牲奉獻

三、「男性」的窺視慾阻撓性的生育 即使是自己想生孩子,想享受當媽媽的趣的母親,同樣也

。男性的窺視慾建一套對人「刮皮去肉」的美體標準,使得想生育 的人擔心身材變形、擔心手術疤痕、擔心妊娠紋。哺育母乳擔心乳房 下垂、生過孩子怕陰道鬆弛,怕這些因懷孕生產帶的外型改變使自己 失去魅,失去丈夫。也因此,懷孕生產除原本必須承擔的生命風險 之外,人還得承擔逸審美標準的壓迫。而這些嚴苛而單一的審美標 準,是為母親的身材或健康益而設,是為取悅男性的觀賞與使 用目的而設。

雖然,貧瘠的審美標準與男性的窺視慾可能使敢生小孩,但 父權體制強的生殖慾以及價值觀設計卻使性仍舊敢違背這樣的 「宿命」。結果是,性一邊背負傳宗接代的任務,一邊承擔男性的窺 視。在這種情願也甘願的情形下,當然無法肯定母職。

四、忽視「照顧者」的勞力貢獻並以職場價值壓迫 上一章提過,許多性生小孩之後,辭掉工作專心在家帶養小

73

孩,自居於「退讓」者的位置。「退讓」的決定可能出於母親自己的考與自願,但也能出於父權價值的觀壓迫,如「母性天生」、「人較細 心」、「人較有耐心」等等。但無如何,當逼退人,使「人回歸 家庭」的目的達到之後,父權體制又繼續貶低人的「退讓」,及之後從 事的母職工作。許多男性成為家唯一的經濟源後,也成為家中唯一 最有尊嚴地位的人,他們常常讓太太覺得她是依附者,消耗者,甚至「米 蟲」,而許多人也因為自己「會賺錢」而變得謙讓卑微。從很少聽 到人因為在家帶小孩而得到和先生一樣的尊敬、地位與自信;帶小孩 這件工作能與外出有酬工作相抗衡,得到等的權與敬重;在家帶 小孩的工作是吃的、無償的、沒有社會地位的。父權體制在徵用了女 性的身體之後,再剝削她們的,使她們成為無償的「照顧工作」 動者,然後用職場價值剝奪她們的自尊。

父權體制以及國家制刻意忽「照顧動」應有的報酬,但卻非常 明白執照顧的必要性,因此以觀習俗將它和人綁縛在一起,使人成為無酬無休的奴工。「性、國家、照顧工作」(毓秀,1997)一 書已經明白主張,照顧工作應該由國家,從「由人作媽媽」變為 「由國家/政府作媽媽」。因為「人選擇照顧,就等於選擇貧窮。為 照顧家人而放棄工作及收入的許多人,甚至成為所得豐裕家庭中的 貧窮者」(ibid:6)

五、孤母親,封鎖情緒 專職在家帶小孩的母親,如果沒有性情誼的支撐,常常充滿孤

感與困頓感。照顧孩子被視為是性的責任,鉅細全由性承擔,先生 一定能幫忙或願意幫忙,甚或在照顧孩子之餘,必須分心照顧先生及 其他家人。而這些一旦被視為是性的責任,性就直氣壯要求 他人分擔,在孤無援的情況下,也敢大吐苦水,發洩情緒。慈母的 迷思,使性擔心是自己「母性貧乏」,沒有資格當媽媽;吐苦水或發洩

74

情緒可能被視為「壞母親」,在壓與罪感中從事母職(Swigart, 1991), 是許多母親挫敗感斷堆積的原因。對慈母光輝的斷歌頌,即是父權 體制對一般人的洗腦、對母親的情緒封鎖。

照顧工作的繁重與全責承擔,也使性沒有多餘的時間、精與機 會建其他的人際交往,積自己的生活資源,舊有的交友網絡逐漸疏 散,長久下也使得跨出去的腳步遲疑,生活因此愈加孤。即使後 有機會接觸性團體,但只敢在家事的縫隙中挪出時間與,或是為 先生孩子取消活動,顯然,她們培養「性情誼」的機會並沒有得到尊 重,而以「性情誼」改善母職品質的機會也就喪失

、小結 以上這些,在在都顯示出父權體制的介入,是阻礙性享受母職的

原因。要排除父權體制的干擾,在教育體系上,必須歸還性的自主性 訓,讓性可以好好替自己作主,並獲得應有的尊重。並且,培養性充分的身體意,掌握自己的身體自主權。而在看待母職時,須以肯 定的母職價值取代貶抑的職場價值,並將育兒工作視為國家及政府的責 任,而性獨自的負擔。我們的社會,也需要一套源於母職經驗的 美學,釋放綁縛在母親身上的「塑身繩」。這樣,才能還原原本是有 益身心健康、充滿想像與創造的母職工作。

75

第九章 母職的「珍貴元素」、「珍貴產出」與 母職價值的確

在第一部份的理論探討中,我曾經提出「珍貴元素」的觀點,試圖萃 取母職活動具顛覆父權潛的產出物,包括特殊的想法、作法、對待 法、認法,甚至是認識論層次的。而在「母職情境」一章中,我們也可 以看到自信快的母親給我們許多的啟發與示範。可,如果擺脫父 權體制的干擾,母職工作可以變得健康、迷人又有趣。接下這一章, 我將試著思考歸納出母職情境的珍貴產出,她們是同於既有價值框 架與思想的母職產物。並且,我也試著呼應她們和理論裡「珍貴元素」的 關係。

一、「蛻讓」與周延深刻的「成就」 在第一部份的理論探討中,我曾經將母親的角色定位在「退讓」

態,「退讓」是由於性為孩子的出現而做的生涯改變,相對於先生因 孩子而中斷的事業,以及將自己的「發展」依附於孩子的發展。我也「退讓」態下的弱勢者反而具有創造性,並與他者對話、融合,產生 新的整合形式,因而成為具有較高認知秩序的「蛻讓」態。在實際的子中,我的確看到這樣的具體呈現。韻揚當媽媽後,能瞭解自己並 掌握自己的人生,過豐富而多樣的生活。她或許還沒有所謂音上的 「成就」,但她現在的人生,卻比音樂更讓別人與自己感動。而我認為, 這正是蛻讓的母職深具潛的所在。她示範了更成熟的人格,周延的 關懷,深刻的「成就」。這種多元化的「成就」,再也是職場所稱 頌的單一價值;達成這成就的人,再也是單向的,只懂自己「專業」 的人。這種全面式由內而外的改變,才足以徹底建渾然同的價值體 系,進而改造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而這改變的源與示範,必須從母親

76

處學習。 在最近的報章雜誌,我也欣我這個主張的具體證。莫頓在「新

好爸爸拒絕升官」(1997)提到作為一個父親的新體認。他面事業上另 創顛峰的機會時,從一個媽媽同事身上反到,「為麼在孩子成長過程 中,我這個爸爸就可以缺席?而媽媽總要在職場收兵?」,因而決定「放 棄」這個機會。雖然後仍有閒言閒語,但也避免一場同事相妒、案牘 形的災禍。當有人他是「退縮」時,他毅然!」。在兒的陪 伴之下,和退縮之有?只是「成就」的定義同罷。身心健康的子才 是他的成就,他給他們快,他們也給他快

二、關係性主體與「主客體分」的對待方式 明敏在這種「退讓」態下,則具體呈現我所謂的「關係性主體」。

「關係性」(relational)Nancy Chodorow 所提出的概,相對於陽性的 認知方式是「分」,陰性的認知自我的方式是「結」。而性則多是 擁有這種陰性認知方式,她因此用 relational 一詞加以界定。性之所 以和男性有這樣的差,除由於她在嬰時期與母親的「客體關係」造 成,還由於她在小孩的時期也比男孩多「家務事」。因此造成她 的認知方式與主體性(subjectivity),或自我(self)是較「關係性」的。本 ,「關係性主體」似乎是很抽象的名詞,我曾經在理論的部分,用「時 時以他者為慮」做為註腳,但這樣又可能表現為「容受他人影響」或「為 他人著想」、「容焦慮人際關係」等等,變成是一般的性格特徵,也必然是性或母親較容有的特質。所幸,我在明敏的示範下,找到關係性主體在母職的具體呈現,亦即,在較受父權體制壓迫或干擾的 情形下,母親的關係性主體得以在母職中呈現出珍貴的另對待方式, 也因此關係性主體得為珍貴元素。如同第章所述,明敏和兒子韋偉密 集而充實的互動中,尊重韋偉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所應有的學習權、嘗試 權,放棄所謂「大人」教導或規範「小孩」的心態,充分的讓一個獨

77

生命個體得到他應有的發展空間。而她談韋偉的方式,是一種發自內 心的「蛻讓」與「融合」,韋偉只是「客體」,明敏也只是「主體」, 她作為作為「主體/客體」的存在,是必須時時和韋偉這個「客體/主體」 共存的。從明敏的示範中,我也看到所謂「主客體分」可能是怎樣的 呈現,而這正是「關係性主體」發揮的極致。

這種新的對待方式,完全脫「主體/客體」二元對的思考,也擺 脫上對下、強對弱的緊張對峙,人與人的互動關係中,權消長再是 最重要的解方式,權的獲取與確認也是確自身位置的最重要因 素,合作與相容代替對。母職,成為培養這種對待方式的營養基,母 職也成為最具創造性與最有報酬的工作,她應該是人思考所有人與人 之間各問題的起點與答案。

三、Rich 理論的實際展現 二元對思考適用於性,尤其是母親的經驗,這點 Adrienne

Rich 也早有洞見。她認為父權思考奠基於西方哲學中的二元,男人作 為抽象、性、認知的主體,人和自然成為被認知的客體,這樣的思 考方式並能解釋性的經驗。她也鼓勵女人由自身的母職經驗中去發 展新的思考方式。在前面的實中,韻揚和明敏都是極佳的子。韻揚 改變自己看待生活與生命的方式,也讓我們思考深刻、周延的「成 就」定義,挑戰父權與資本主義的思考;明敏「主客體分」的對待方式, 同樣的從根本撼動以競爭與剝削為基本架構的父權體制。而她們所藉 以發揮與發展的,就是 Rich 性各種特有的能:性心智、細 緻感觸、細密觀察、特有耐等(第一部份第 6 頁)。

四、母性的人格 除成就定義與對待關係的改變,好的母職感受與經驗也給

其他方面的啟示。在第一部份中,我也曾引用Sara Ruddick 的「母性思 78

考」(maternal thinking)理論,明母親面對多變的嬰孩與深可測的自然 ,因此表現出「謙卑」(humility)與「確定性」(uncertainty)的母性思考; 孩子作為一個規則、可預測的「開放結構」,使母親養成可以隨時面 對情境改變的能,隨時接受出現的情況為真實。母親面對深可測自 然時的「謙卑」感,衍生出的是「謙遜」的態,用「蛻讓」代替控制, 用謙虛代替競爭,所謂「人定」必要「勝天」,生存是為與人與自然 相容。「謙遜」加上小孩的多變,使得母親也發展出另一項能,那就是 較能欣賞短而美、短而小的成就。我有另一位報導人育,就是在安排 小孩多采多姿又多變化的學習後,用時間的縫隙安排自己的學習,她 對小孩、對自己、對生活的評價就呈現出這樣的能。我之所以稱這為 能,是因為它並是人人容做到的,反而人們常常忽略了近在身 邊,舉手之、短、小而美的成就。眼睛只看到遠方的結果,自己也在 無形中變得自大起。而這種近身的愉悅卻是使人們關心周遭,親自動 手的源由,也因此使得公共事務加迅速有效。並且,這樣的能 可以使自己置身於較愉悅的心境中,也會使自己和他人承受過多的 成就壓,因而得有健康的處事態

母親居於退讓者的地位,使得很多生活上情境的改變或重大的決定 並能全由性作主,這當中的「確定性」或者亞於孩子的多變,也 正由於這個因素的疊加作用,使得母親成為適應極佳的人。韻揚曾 跟我提到她的父母。父親對她的選擇一直能釋懷,也是造成他的和彼此尷尬的原因,但母親卻早早接納並享受這個事實。父親退休 後也一直還沒有適應過,而母親也早已習慣父親的退休。「我爸爸一 直都還很難適應這些(退休與韻揚的選擇),但我媽媽告訴我,人沒有 這方面的問題,因為她的一輩子都在適應」韻揚

明敏除孩子之外的生涯規劃如此具高flexibility,也是母職造 就的健康人格之一。如同字面上的含意,它除也有適應性的含意,另 外也代表高彈性。明敏管在美國或是在台灣,都能融入當地的社

79

區,也都能因應環境做出適合自己的生涯規劃。她用怕改變自己的所 在,明敏管身在哪,就努吸取當地的精華,她就像一顆高生命的種子,管播種在哪,都可以發芽成長。而這豐沛生命源, 正是自於她與另一個生命的融合與互動,與證它成長的過程。

謙遜與欣賞小而美的成就,高適應,高 flexibility,是母職造就的 健康快的人格。

五、擺脫資本主義的「母職事業」 在上一章「母職事業」一節,我已經以主婦盟共同購買為,

主婦們發自母職的思考與關懷而發展的「母職事業」,是一種「弱勢者事 業」的典型,也是弱勢者的「城鄉合作」;她所依循的是資本主義的事 業輯,而是以合作、分享取代競爭、積;相對於資本主義斷剝削 自然的方式,她們從對人的關懷出發,衍生出的事業方式卻同樣照顧自然,而這也正是生態性主義者斷呼籲的。目前全球的環保趨勢, 證明這才是人得以繼續生存所必須遵循的作法。這點即具體證明 ,自母性的關懷與思考,所生產的會是改善世界的珍貴方式。

生態性主義者的研究,為我們在「母職事業」的理論層次多所啟 發。生態性主義者共同信守如下的通則:共生互敬的新社會、敬重自 然、生物中心觀、公共與個人層面同時改革、揚棄二分法認知、以動 實踐。她們主張批判發展模式與商品輯,追求去工業化與去商品化, 身體力行環保,建人和人民為主體的知(顧燕翎, 1997:270-277);生態性主義的動被視為是第三波婦運,她們強調「生 命互相關」的場,正是我所謂母性思考的關懷所在。生態性主義所 啟示的性主義實踐方向,正和我所強調的「母職價值」的建與實踐密 相關。

、母職價值的形成衝擊原有價值(父權價值與職場價值)

80

從以上可以看出,母職除了不應被輕蔑與貶值,還應該被珍視與 善待。一向被人們忽的母職當中,正可能產生著解決許多症的珍貴 解藥。像這樣對母職的肯定與信仰,正是我所謂的母職價值;母職價值 的建對父權社會或是對性主義而言,都是必須的。這種價值的建立 不僅僅是對母親所付出的努表達肯定,同時也包含對這種「生涯」的 尊敬,以認真學習的態看待母職的珍貴產出,幾乎,這樣的態也可 以稱做是信仰。選擇母職作為生涯的成熟快的母親,正是母職價值 的實踐者。母職價值的內容,需要斷用以上的態去發掘、充實,母 職價值的推廣,正是我們可以改變世界與改善人處境之所依。

母職價值的出現彰顯職場價值的貧瘠與足,並是產生於職場 中的成就才值得注目,也是在職場中的奉獻才值得敬重,母職的工作 反而有出人意表且影響深遠的珍貴產出。如果用 Chodorow 所討的主體 性對比這個價值體系,職場價值鼓人們在職場上追求獨工作的 能(獨當一面)、挑戰、突破自我,這點正呼應以分、差為發展 概的「差性主體」與陽性認知方式,而具有這種主體性與認知方式 的,多半是男性。相對的,母職價值強調的結、相融、適應,正呼 應「關係性主體」與陰性認知方式,它們也多半表現在性身上。的 確,在男性的價值、男性的法、男性的語言對性造成公平也造成 一連串的問題時,被他壓抑的性經驗與性價值,可能正是他所欠缺 與渴求的。

因此,母職價值與父權體制的關係便清楚。「肯定人作母 親」的研究成果並是要提供父權體制作為徵用人子宮,實現其生殖慾 的學依據,反而,從母職價值的產出條件與產出過程,我們可以很清 楚的看到,只有擺脫父權價值的滲透與監控,「珍貴產出」才有可能。一 旦父權價值介入,的母親、的小孩以及的母職,反 而產生的是社會安的定時炸彈。也就是,母職價值的建和父權 體制能並存,母職價值更不可能被父權運用被父權用,作為為虎作

81

倀的工具。並且,信奉母職價值的人,其必定先對父權體制持批判的態

另外,母職價值的發揮,僅只以人在擺脫父權下做為母親為生成 條件,並必要發生於家庭當中,也是為父親的姓氏有人繼 承。因此,婚生子的性,生育但養小孩的媽媽,同性的同 志們,都是母職價值極好的實踐者與捍衛者,而這些族群與她們的為,正是撼動父權,為父權社會所擔憂與容者。而當人選擇作母親 的事實可以得到國家、政府、法真正的尊重與保護,並且並依附在 父權體制下,人才可以真正無後顧之憂的選擇當母親。這時才是母職 價值真正的發揮,因為政府再也只會先看到男人,再意到男人背後 還有人;它終於會直接看到人的存在。

七、「關係性」做為個人的能之一 母職價值的確,將使得人際間注重「關係性」成為另一個教育標

的,也使得「關係性」成為個人能的測定項目之一。亦即,在母職價值 的前提之下,一個人的人格中,能夠多麼考慮他人,與他者相容,並以 此方式處所面對的各種問題,即是多具有「關係性」。一個「關係性能 」高的人,將以蛻讓代替強勢主導,以柔韌的堅持代替強硬的壓迫,隨 時敏感於欣賞與鼓周遭的小成就,具有高適應,高彈性,但決是 沒有原則;他的傾向高於自,是一個蛻讓、柔韌與堅持的溝通協調 高手,她們總是考慮到他者的需求,以及他者認知與感受接受的程, 是一種真正的「為他人著想」。反之,一個「關係性能」低的人,他將 自己和別人都搞的硬梆梆,強勢固執,願退讓,沒有能照顧別人, 卻需要別人費心照顧,除製造出一些問題之外,他本身即是問題。他 們通常只照顧自己的表達慾與表達需求,卻忽他人的接受能與接受 ,而當衝突或問題發生時,就怪罪那是別人的因素。

  我這所謂的「關係性」,絕同於一般所謂的「關係」。一般的關

82

係指的是「人脈」,用人脈可以「關心」、「靠關係」、「關」、「走 後門」等。這種關係所依賴的運法則是「互」,互相用。因此當一 個人漸漸失去用價值時,他的這些關係就會明顯的消失。但「關係性」 所運的是奠基於關照(caring)之上的「互賴」,兼顧自己與他人而產生的 相互依恃與信賴(inter-dependence),管在任何時候都表現出這樣的特 質。因此,它會依據任何客觀條件而收放調整。關係性像是一種對待 人的「誠意」,也是對自己與他人的「許」。

「關係性能」值得提出與提倡是基於這樣的前提:一旦母職價值可 以確,在該社會中,對於人格發展的界定就必須改以「關係性」的概為基石,並由茲延伸出教育的體制。而當關係性成為人們追求的標的, 人際互動、家庭氣氛與社會面貌也會大大改觀。在此一社會中, 需要 高關係性的示範,就請注目從事母職的人。

83

第十章 結

這個研究的目的,是試圖釐清母職和性主義的關係,我用了理論 分析比較與田野訪談種方式呈現。我的研究興趣只是在性主義 各派如何看待母職,積極的是在性主義贊成與反對母職的造, 以及大部分的人仍然當母親的事實當中,尋找母職與性主義的積極 對話與出。我的研究結果指出,性主義極地反對母職或毫無條件 地支持母職,在實際生活中都是的。是一味地支持母職,認為 母職一定會帶喜悅、成長,則忽略了實際生活中痛苦堪,自我懷 疑,想要脫的母親。地反對母職,則是過於武斷,忽母 職中的確有豐富性、生產另方式、改變父權世界的可能。因此,支 持或反對母職必須是有條件的,端看父權與性主義介入個人生活與思 考的程。具有某些條件的母親,才能發展出快的母職,如果缺乏這 些條件,母職感受通常就顯得坎坷。在「母職情境」一章中,我試圖歸納 出幾個影響母職快與否的條件,包括自主性、職場價值、自我肯定、 姊妹情誼等。然而,這些條件的形成與否,並完全是性可以選擇 的,因此,在接下的一章中,我便論了父權體制如何影響或操控這 些條件,如此可以凸顯出改善母職處境的施點。然後,我用性主義 的場去發掘詮釋出快母職的珍貴產出,目的是在證明,母職的確 可以作為性主義實踐的出之一,這也是我的題目訂為「母職作為性 主義實踐」的原因。

韻揚和明敏,是我的個母職「珍貴元素」的主要提供者,她們共同 的經驗是在美國生活過短的時間(近十),這個因素加上她們的碩士 高學,可能是她們的表現較具有性主義意的原因。從這可以看 出,外在環境多的性主義思考的激,性享有多的教育資 源,都可以提升母職的品質,也使母職的「珍貴元素」於產出,使母職 可以作為性主義實踐。也就是公域的實踐成果滋養個人生活層次

84

的實踐。從這點可以看出,母職生活其實是很需要性主義澆灌的。 進而,選擇作母親的性主義者,應該最能自我觀察與產出母職珍 貴元素。這一點必須用「教育學」的觀點談。僵化的教育目的只是傳遞 已知的知、規或法則,或是培養符合「正常」規範的好國民;然而批 判意的教育學觀點,應該是著重在個人創造、感受、想像、獨 思考能的啟發,提供希望和改造的語言,使受教者具權能 (empowerment)。具有性主義意的母親,因為能敏感於父權意型 態,因此在母職當中,比其他人具批判能,能釐清自己的感受與 父權的關係,具發掘珍貴元素的能,提供改造父權世界的希望語 言。母職可以作為個人層次的性主義實踐,是放在教育學脈絡下來理

解的。 母職在有條件的情形下,可以作為性主義實踐的方法。因此,我

認為性主義對母職的態,應從反對或贊成的曖昧明修正為「互相支 撐」,因為母職的珍貴產出需藉由性主義觸發,觸發後的母職潛藏性主義實踐的道。多年來女權工作者的努爭取改善了女人的客觀處 境,也建立了一些性主觀認知中的性主義觀點,但同時,性主義 者應用積極的態面對母職,正視母職,及其當中潛藏的珍貴元素。 母職的確造成許多性的壓迫與痛苦,但那是母職本身的錯誤,而是 因父權體制的操縱而成。性主義者要對抗的是父權,而是母職。如 果因為在父權社會中,當母親的人無法擁有和男性相同的身份、事 業、地位、權,就因此摒棄母職,那樣正是向父權價值與職場價值全 面靠攏,無法真正逃脫父權的思維輯。事實上,我們已經可以看到現 在的一些母親,她們「會賺錢」的焦慮方面,一個是經濟源的 丈夫的輕蔑,一個便性主義者「經濟獨」的鼓吹(我的報導人茱與雪芬即是如此)。甚至,這種得到任何一方的肯定的態已經是一種 壓迫。「經濟獨」常常是性自主的第一步,也是她們脫的最 有效辦法,但是,我們同樣看到許多家庭、事業需兼顧的職業婦仍然

85

出父權的掌心。或許我們可以思考,除「經濟獨」之外,人還 有麼出。我認為性主義者可以做的,除幫助母親們看清自己的 處境,以性主義價值養育兒,以批判的態面對習以為常的價值, 也幫助她們用性主義肯定自己的「成就」與能,建母職價 值。

我的報導人都是性,那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從事母職的絕大多 仍是人,而我關心的也是人和性主義的關係。然而,這並表 示只有人能發展出「關係性主體」等珍貴元素,因為我理論的推演,並 以生理女人為條件,也就是,父親如果成為嬰孩的主要撫育者,他 們也可以發展出這些特質。或許下一階段的研究,應該尋找這父親做 訪問。同樣的,雖然我這次是以佔大多母親做報導人,但如 果能有同性母親的經驗作對比,或許能有迷人的發現也一定。

至於我的研究是是在鼓吹人回老路,作母親呢?我認為是 的。就如我所強調的,性主義實踐的方式有很多種,人當然一定 要當母親才能實踐性主義。相反的,已經是母親的人,她們可以怎樣 實踐性主義呢?我所做的工作,只是要明,母職也可以是實踐性 主義的方式,同時建一種述,使性主義者積極而具體地,看待 母職的基進性。

86

一 「人/性」的「主體性/認同」

/性」(woman/female),在本文中,所討的「性認同」或 「人的認同」(或「性主體性」與「人的主體性」;認同與主體性 是本文另一組混用的詞語,下一段將會明)是做同樣的指涉。原本, woman是指具體生物性的存在,female則是分上的概。男人或可有 female identity,但生物上的男人與人定義卻可跨越(在普遍的、非人 工的情形下)。過,在本文中,性認同或人認同,皆是討生物定義下的人作為母親或是兒,可能展開的認同過程或所型塑出 的認同,因此比較偏woman(women)的意義。

「主體性/認同」(subjectivity /identity or identification),主體性與認同 在概上似乎應是相反的,粗,主體性的要求應朝向自我與他人 的同,或是將自我從他人中孤(isolate),才能獲得自我作為主體的存 在;認同則是朝向尋找與他人的相同,因而確定「身份」,在此過程中, 個體是作為組成性的存在,個人作為主體是模糊、被遮掩而突出的。 然而,在本文,「認同」(identity)的使用較屬於前述的用法,反而 是指性在母職過程中對自我身份的認知與建構,這點與主體性相去遠。然而,又因為它是自「過程」中產生的,具有動態生成的概,因此 單是主體性一詞所能涵蓋。在動態中生成主體,後結構主義性主義 對主體形成的討也是一。後結構主義認為主體是在述實踐 (discourse practice)之中被建構而成的,但個人仍是作為一個思考、感覺 的主體及社會代(social agents)而存在,並能夠由互相矛盾的主體位 置和實踐的衝突中產生抵抗與變革(Weedon, 1994:127-160)。在附二 中,將會指出主體性與認同二者存在怎麼樣的辯証關係。

87

二 「性認同」(female identity)是可研究的嗎?

人(woman,小寫單)而言,談認同似乎是一件危險的事。 Kristeva反對因男人/人的二分(dichotomy),導致小寫單數女(woman,個別單獨存在的人)必須對大寫(Woman or Women,人 作為一種範疇或泛指人全體)性別認同(sexual identity)。如同她所 言:

What can 'identity', even 'sexual identity' mean in a new theoretical and scientific space where the very notion of identity is challenged? (Kristeva, 1981:209)

Kristeva提到,在人社會朝向現代化('modernity',ibid:208),亦即朝 向一個沒有宗教的生活新紀元('attempt to live without religion',ibid:208) 時,性主義亦當如是,需有宗教情操式的性別認同。擺脫掉大 寫人的整體性('totality',ibid:209)與壓迫性('repression',ibid:210)之後,重 現被模糊、遮掩的「差('effacing of difference',ibid:209),以及性全體 ('female whole',ibid:208)中各個人的特性:

......that having started with the idea of difference, feminism will be able to break free of its belief in Woman, Her power, Her writing, so as to channel this demand for difference into each and every element of the female whole, and, finally, to bring out the singularity of each woman......(ibid:208)

因此,對Kristeva而言,如果談的是宗教情懷式的性別認同,忽掉 甚至壓迫掉個別人的差,那麼權運動便無法向一個新紀元開展, 反而成為壓迫人的恐怖組織,並且造成個整體(entity)的競爭對, 而這對竟是無關乎個別真實人的。所以,我們在這邊要談的,並是這樣的認同。

88

那麼,我們即將在本文要處性認同(female identity)又指的是麼?顯然,無法避免的是對大寫人的使用,如「人」、「母親」、 「兒」等。但,這些詞語在本文中所指涉的,是偏重個人(personal)、 個別(individual)層次的(雖然難免在概括性談論女性時,必定會指涉到「全 體」這樣的概)。過,這些詞語到底指向個人或全體或許那麼重 要,因為重要的是,本文中所談的認同,並非Kristeva所擔心的個人向 全體的認同。而是在性個人(female individual)主體性建之前、之中、 之後,對自身之外的實體世界與象徵秩序的「確認」(identify)過程,並談 及此確認過程之後,所建的感知(perceptive)或認知(recognizant)的認同 (identity and identification),此認同再接著影響主體性的建。主體性 (subjectivity)與認同過程(identifying)在此存在一種辯証關係。

subject--> identify--> perceptive/recognizant identity/identification--> subject

因此,這所談的認同,也是國族主義(nationalism)的身份認 同(identity)。嚴格說來,應是指母職,母親與嬰孩所感知到或認知 到的結果。它可能指向一個具體的事物或身份,而只是一種心特質 或(認識論層次的)認模式。

89

三 從事母職的是「人」?----親職與母職

母職時,似乎動主體會毫無疑問的被設定為解剖學定義下的 人:有子宮、會懷孕、會分娩、可哺乳。但是,母職真的只有人可 以從事嗎?當我們「父代母職」時是怎麼回事?這是一個有趣並且必須 釐清的問題,亦即,「母職」的內容是指麼?從事者是否只限於生物性 別上的人?是否只有「生身母親」可以從事?或者,它是社會文化性別 (gender)對所有人的工作分派?如果不弄清楚這些,我們就清楚到底 是在用生物性別,還是社會文化性別在談「母親」。

Nancy Chodorow 在討「母職的再製」(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時, 開宗明義地'mothers are women, of course',但又同時指出'we can talk about a man "mothering" a child',接著質疑從事養小孩(rearing)工作(包含 社會化socialize和養育nurture)的為何總是人?'why are mothers women?'(Chodorow, 1978:11),她並且肯定,在理論上,任何人(包含男人 和人),都可以在幼期培育出將從事親職的能(capacity),是只 有人。而將親職人化成母職,是有社會文化因素對心發展造成的 影響。

Chodorow著重討的,是母職再製的心分析因素。這點我們在後 面會詳談。這邊要釐清的,是生物性別、社會文化性別與母職的攪擾。 'women are mother, of course'層意義。首先,就懷孕、分娩、哺乳而 言,的確是人才辦得到,這屬於生物性別上的母職,毋庸置疑。但在 分娩之後包含使小孩社會化或進入象徵秩序的教養、看護等工作,卻一定非得由人承擔可。這些應是親職,而只是母職。親職的人 化,也就是社會文化對性別的分工;而人化後的親職--母職,卻回過頭 規範或建構社會文化性別意義下的人。所以,第二層意義其實指出 親職的人化,社會文化性別對人的工作分派。也就是,母職可分 成部份,一部份是只有生物人所從事的,另一部份是社會文化編派

90

人並且拿檢證人的。(所以,母職經驗中形塑的性認同,應該 包含sexual identitygender identity)。

因此,只要是人,就在心因素(Chodorow理論)及社會因素(性內外分工)的雙重影響下,較男人具有親職能,用以從事生物及文化 意義下的母職。即使是未生小孩的人亦具有母職能,可以「當起產 婆、護士、管家或忠心的姑姨」(de Beauvoir, 1992:91)。可,當我們 要討母職時,就可以發現母職的內容與可從事母職者,有某些發散性 (divergent),並局限於人。本文所要討的,將對焦在生物性別上的 生身母親與其小孩間的母職經驗。

關於「性別」的談法,除生物性別(sex)與社會文化性別(gender)之 外,應還有性傾向性別(sexuality)(張小虹, 1995:16),我們在這邊談的,只 限於前者。在第二章中,我們會討sexuality的確,但使用的中譯是 「性愛位置」或「性愛態」或「性慾位置」等。

91

Paulo Freire和批判意的教育學(Pedagogy of Critical Consciousness)

現代教育學(pedagogy)已經再是探討傳統式的教育方法如何執行 了。傳統的教育方法強調如何「教會」學生或寫,使他們具有寫能(literacy),教師採取的方式是單向式的,輸出式的,像是傳教士或教 者、演講者。然而,批判意進入教育學之後,原的教育概產生變 革,一種注重如何培養批判寫能(critical pedagogy)的教育理念成為主 ,認為所謂的「寫能(literacy)」,應被視為一種解放述,提 供希望和改造的語言 (language of hope and transformation),因而可以用 分析、挑戰或轉換日常生活的主、壓迫卻隱藏的意形態 (Brady,1994:142)

這種使受教者具權能的教育學(pedagogy of empowerment),在這二 十年來得到長足的進展(Shannon,1989;Graff,1981),這些發展主要源自於 巴西教育學家Paulo Freire的啟發。 Friere主要的影響廣泛的著作有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1973/1994)以及"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1970/1993),1959在他的博士文中就已經提到這樣的理 念Freire自己生於巴西窮鄉Recife(1921),當他開始從事巴西的教育工作 時,巴西有超過一千四百萬文盲,他因此著重於成人教育(adult education),並且在他的教法中融入他的批判教育學理念,試著使巴西的 成人開始具有思考其所處的社會、文化、政治等關的能1964巴 西軍事政變,Freire被拘七十天之後,巴西政府將他「請」出國,他因 此亡智,繼續他的教育理念,後成為哈佛教育學院的顧問,現在 是日內瓦世界教育委員會的特別顧問(Freire,1993:13)

Friere曾詳細示範討論了激發批判自覺的教育法。對於已經具有豐富 生活經驗的成人來說,教導他們新事物如讓他們從回憶自身做起,從 熟悉的事物中建新看法。因此他強調只有和人們在一起,一起工作,

92

一起生活,才能真的站在他們的場考慮。他認為,人(man)只是在世 界中(in the world),而且是和世界發生關係(in relations with world),他因 此借用人學的概,先使與課程的人分辨「自然」與「文化」的同, 使他們發現自己可以將自然轉換成文化的能,並且就在日常生活與工 作中,藉此自我肯定,從而具有分析自身經驗的觀點與能。在信上,我們必須轉換這樣的概,將學習者看成學習的主體(subject),而非 客體(object)。因此在實際的課程操作上,必須做到以「合作者」取代「師」;「對話」取代「講課」;「團體與者」取代「學生」;以及用「拆 解」和「符碼化」的教育單元取代疏的課程大綱。亦即,

teacher --> coordinator;
lectures --> dialogue;
pupils --> group participants;
alienating syllabi --> "broken down" & "codified" learning units ("Breakdown": a splitting of themes into their fundamental nuclei.

"Codificati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a theme in the form of an existential situation.)(Freire,1994:45)

在分組辯中,由各組自選擇辯主題,與的「教師」再從這些 辯中尋找並歸納斷重複被各組提出的。Freire設計十個和他 們討有關的情境(situation),製作成圖片,在課堂中請他們盡情發言, 並將他們常用的幾個含義較廣的字拆解並符碼化成相關的後續主題,觀 察並記他們的反應與改變。人驚喜的是,與者從原先對自身處境 感到宿命(fatalism)(apathy)的「文盲」(illiterate)態,變成充滿自 信、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積極態。在這些課程中,「教師」和「學 生」的與關係是「對話」(dialogue)的,是「反對話」(anti-dialogue)

DIALGUE(水平關係)
A with B = communication/ intercommunication A,B極的關係是"empathy","loving", "humble" , "hopeful" , "trusting”, “critical”

93

ANTI-DIOLOGUE(垂直關係) A

over
B = communique
(官方法) A,B極的"empathy"關係被打破,態"loveless", "arrogant", "hopeless” ,"mistrustful", "acritical"

教育者的角色基本上是進入與學習者對話的角色,在明確的情境 中,提供他們自己教導自己的工具,是由上而下式的,而是由內而 外,由他們自己。這樣的教育法,只是為學習者,也為教育者 (Freire,1994:48)

這樣的教育理念雖然可以啟發人們的自覺意,對於受壓迫的人來 說是莫大的福音,但對於人的受父權意形態壓迫,它的應用就是 那麼完美而順利了性主義教育學者一方面雖然肯定Freire的貢獻,同 時也提出她們的批評。Freire太強調階級奮鬥(class struggle),在他的述中,所謂的「受壓迫者」,因為具有普遍性(universal)的意象因而窄化 真正受壓迫者的集體經驗。受壓迫,並只是在經濟上或政治上,當 它要被廣為應用時,必須考慮種族、性別、殖民脈絡(colonial context)等 因素,因此有人認為他的理論不能簡單應用在美的情況(Stygall,1989)。 另外,他分析農業的再生產時,也忽略了再生產的複雜,包含醫 照看、生育、家庭事務(Brunt,1990)等。Freire文方式則限制在父權 述當中,尤其是主體對客體的支配與操作(Braddy,1994)。而當性主 義者教師在執此一教育法時,她們本身即處於一個受壓迫的父權社會 (含種族歧視、同性恐懼、階級分化)當中(Weiler,1991)

儘管如此,當我們知道Freire理論的限制後,仍可以用修正與小心 的態度來加以使用。這種具批判意的教育學,但可以在教育體系中 應用,亦因為「教育」本身的廣泛性,可以在其他場域發揮其影響如在本研究中,便是將母職理論中「烏托邦」式的述當作教育學中「希

94

望的語言」,希望在深入母親自身的經驗之後,可以發掘出她們共同關注 的主題,拆解符碼化成「教育單元」,在斷的訴與交談中,增強 (empower)母親們在父權處境下的自視能。而我們深入個別母親的經 驗,特重她們的特殊性與個別性,在她們的生活脈絡中尋找主題,也算 是回應了女性主義對Freire的批評。

95

考資

王瑞香
方靜儀
成丁讚

1997 . “基進性主義,性主義理論派,顧燕翎編,頁 105-138

1995. 性主義在知識論上的提問暨其思考進之分析,國中 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文,未出版。

1993. 抓起頭髮要飛天:嘻笑罵的性主義述,台:時 報。
1996a. "「邊緣帝國」:香港、好塢和(殖民)日本三地電影對 台灣擴張之比較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十一期。

-----------1996b. "宗教與殖民:台灣佛教的變遷與轉型;1895-1995",「民 族所集刊」,出版中。

李金1991. "寡頭母職--牛頭人身怪的由",「當代」第十二期,台 :當代雜誌社。頁98-100

范情 1997. “當代社會主義性主義,性主義理論派,顧燕翎 編,頁179-214。台:書店。

芳玫 邱育芳

邱貴芬
吳瑞媛
柯倩華
洪嘉

1997. “自由主義性主義,性主義理論派,顧燕翎編, 頁 1-26。台:書店。

1996. 社區與和現代母職的實踐:以主婦盟的社區運動 為分析。清華大學社會人學研究所碩士文計劃書。

1997. “後殖民性主義,性主義理論派,顧燕翎編,頁 237-258。台:書店。
1990. "根「同的話語」後感",「性人」第四期,台:

性人研究室。頁146--151
1995. "
顛覆完美的多元母親形象",1995.7.17合副刊,台:

合報。
1997. “三個男孩辦一本雜誌,中國時報 86 3 17 日,33 版「主婦的天空」專

莫頓 1997. “新好爸爸拒絕升官,中國時報 86 11 20 日,第 38 版親 子版。

莊慧1997. “托兒與婦女勞為之實證研究,性別的文化建 構:性別、文本、身體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清大性與 社會研究室,頁 2-1 至頁 2-25

96

陳艾妮

紅 張小虹 張娟芬

濃剛 黃淑

曾繡雅
傅大為
傅立葉
劉紹華

1988. "的社區",社區婦教育,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 會主編,台:師大書苑。頁87--108
1993.
袋鼠媽媽書會,台:毛毛蟲兒童哲學基會。
1993. 後現代、人:權、慾望與性別表演,台:時報。 1991. "性與母職--一個嚴肅的性思考",「當代」第十二期, 台:當代雜誌社。頁94-98

1989. 回歸佛伊德:康的精神分析學。台:遠
1997. “烏托邦社會主義/馬克斯主義性主義,性主義理論

派,顧燕翎編,頁27-70。台:書店。
1995. 日常生活美學與社區發展--以新竹個社區合唱團為,

清華大學社會人學研究所碩士文。
1995. "玉米田的失誤--談性別與科學的譯介",「烘培姬」第一 期,WWW文化雜誌,清大性與社會研究室發

1995. "建構人的福",一九九五婦處境白皮書,性學 學會著,毓秀編,台:時報文化。

1994. 去殖民與主體重建--以原住民三份文化刊物為探討史 再現中的權問題,清華大學社會人學研究所碩士文。

毓秀 1994. "肉身中的性再現:<鋼琴師和她的情人>",「中外文學」 第二十三卷,第期。頁 55-73

-----------1997. 性、國家、照顧工作,毓秀編。台:書店。 佩嘉 1991. "母職--消滅人的制",「當代」第十二期,台:當

代雜誌社。頁84-88
謝敏 1991. "分析與性主義:簡介夏多<母性的複製>",「

性人」第五期,台:性人研究室。頁88-95
蘇芊1996. 再模範的母親,台:書店。
顧燕翎
1991. "評:人面魚身及牛面人身:性階排置與人病態",「

人」第五期,台:性人研究室。頁68-81
-----------1997. “
生態性主義,性主義理論派,顧燕翎編,頁

259-282
Alpert, Jane 1973. "Mother Right: A New Feminist Theory", in Ain't I A

Woman?.

Balbus, Issac D. 1991. "懲戒婦:米謝.福柯及性主義述的權",就 遠譯,「性人」第五期,台:性人研究室。頁51-67

page101image10640

97

Belenky, M. F.;B. M. Clinchy; N. R. Goldberger; J. M. Tarule 1986/1995.對抗 生命衝擊的--性自我、聲音與心智的發展,蔡美譯,台 :遠

Bock, Gisela and Pat Thane 1991. ed. Maternity and Gender Policies: Women and the Rise of the European Welfare States, 1880s-1950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Braddy, Jeanne 1994. 'Critical literacy, feminism, and a politics of representation ' in Politics of Liberation: Paths from Freire, ed. Peter L. Mclaren and Colin Lankshear. London, NY: Routledge.

Brunt, R. 1990.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in S. Hall and M.Jacques, eds, New Times: the Changing Face of Politics in the 1990s, London: Verso.

Chodorow, Nancy 1978. The Reproduction of Mothering: Psychoanalysis and the Sociology of Gender.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ollins, Patricia Hill 1990. Black Feminist Thought: Knowledge, Consciousness, and the Politics of Empowerment.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de Beauvoir, Simon 1949/1992. 第二性,第二卷:處境,楊美惠譯。台: 志文。

Dinnerstein, Dorothy 1976. The Mermaid and The Minotaur: sexual arrangement and human malaise. New York: Harper Colophon Books. 書名譯法有種,見李金梅、顧燕翎。

Eisenstein, Hester 1983.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ought, Boston: G.K. Hall & Co.

Eisenstein, Hester; Alice Jardine 1980. Ed. The Future of Difference,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New Brunswick and London.

Engels, F. 1884/1972.The Origin of the Family, Private Property and the State.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Everingham, Christine 1994. Motherhood and Modernity: 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rational dimension of mothering. Buckingham, PA: Open University Press.

Firestone, Shulamith 1970. 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Case for Feminist Revolution. New York: Bantam Books.

Flaake, Karin 1993. "A body of one's own: Sexual development and the female body in the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 In Daughtering and

98

Mothering: Female Subjectivity reanalysed, edited by Janneke Van Mens-Verhulst, Karlein Schreurs and Liesbeth Woertman. Routledge. pp.7--14

Freud, Sigmund 1933. "Feminity." In 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 of Sigmund Freud, edited and trans. Janes Strachey. London: The Hogarth Press. vol.22 pp112-135

-----------1902/1971. 性學三:愛情心學,克明譯。台:志文。 Friedan, Betty 1963. The Feminine Mystique. New York: Delacorte Press. -----------1981. The Second Stage. New York: Summit Books.
Freire, Paulo 1970/1993.
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 trans. by Myra Bergman

Ramos. New York: Continuum.
-----------1973/1994.
Education for Critical Consciousness, New York:

Continuum.
Gilligan, Carol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Women's

Development.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Glenn, Evelyn Nakano ; Grace Chang and Linda Rennie Forcey 1994. ed.

Mothering: Ideology, Experience and Agency. New York: Routledge. Gordon, Tuula 1990. Feminist Mothers. London: Macmillan Education Ltd. Graff, H. 1981. Literacy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West, Cambrige:

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
Harding, Sandra 1987. ed.
Feminism and Methodology: Social Science Issu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Bloomington.
-----------1992. “
性主義,科學與反啟蒙批判,江珍賢譯,島嶼邊緣第

二期,頁 57—76
Howard, Doris 1986. Guide to Dynamics of Feminist Therapy. New York:

Harrington Park Press.
Kaplan, E. Ann 1983.
Women & Film: both sides of the camera,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Kaplan, Meryle Mahrer 1992.
Mothers' Images of Motherhood: case studies of

twelve mothers. New York & London: Routledge.
Keller, E.F. 1983 .
A Feeling for the Organism: The life and Work of Barbara

McClintock. New York: W. H. Freeman. 1996台灣版為「玉米田的先知」,唐嘉惠譯,台:天下。

99

Krsteva, Julia 1980. "Motherhood according to Giovanni Bellini." trnas. Thomas Gora, Alice Jardine, and Leon S. Roudiez. In Desire in Language: A Semiotic Approach to Literature and Art, edited by Leon S. Roudiez.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237-70

-----------1981. "Women's Time" trans. Alice Jardine and Harry Blake. In The Kristeva Reader. edited by Toril Moi,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187-213

Lazarre, Jane 1976. The Mother Knot. Boston: Beacon Press.
Longino, Helen E. 1990.
Science as Social Knowledge, New Jwe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Mens-Verhulst, Janneke van; Karlein Schreurs; Liesbeth Woertman 1993.

Daughtering and Mothering: Female Subjectivity Reanalysed.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Miller, Jean Baker 1976.
Toward A New Psychology of Women. Boston:

Beacon Press.
Moi, Toril 1981. ed.
The Kristeva Reader,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Ortner, Sherry 1974. " Is Female to Male as Nature is to Culture?" In
Women,

Culture and Society, edited by Rosaldo and Lamphe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67-87
Rich, Adrienne 1976.
Of Woman Born: Motherhood as Experience and

Institution. New York: W.W. Norton.
Rosaldo, Michelle Zimbalist. 1974. "Woman, Culture and Society: a

Theoretical Overview." In Women, Culture, and Society, edited by

Rosaldo and Lamphere,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7-42
Ruddick, Sara 1980. "Maternal Thinking."
Feminist Studies 6, no.2 :342-67. Ryan, Joanna 1992. “Psychoanalysis and Women Loving Women” in Knowing

Women, edited by Helen Growley and Susan Himmelweit, Cambridge:

Open University. pp.170-181
Schreurs, Karlein 1993. "Daughtering: The Development of female

subjectivity." In Daughtering and Mothering: Female Subjectivity Reanalysed, edited by Janneke Van Mens-Verhulst, Karlein Schreurs and Liesbeth Woertman. Routledge. pp.7-14

Shannon, P. 1989. Broken Promises. New York: Bergin and Garvey.

100

Shostak, Majorie 1981. Nisa--The Life and Words of a !Kung Woman, Harvard Univ. Press, Vintage Books.

Segal, Lynne 1987. Is the Future Female? London: Virago Press.
Siegal, Michael 1985.
Children, Parenthood and Social Welfare: in the

Context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Spivak, G. 1988. "Can the Subaltern Speak?" in Cary Nelson and Lawrence Grossberg, eds. Marxism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Urbana

and Chicago: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Stygall, G. 1989. 'Teaching Freire in North America',
Journal of Teaching

Writing 8,113-25.
Swigart, Jane 1991.
The Myth of the Bad Mother: Parenting Without Guilt.

New York: Avon Books.
Taussig, M.1993.
Mimesis and Alterity, New York: Routledge.
Weedon, Chris.1994.
性主義實際與後結構主義理論。白曉紅譯。台

,桂冠。

Weiler, K. 1991. 'Freire and a feminist pedagogy of difference;, 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 61,4,449-74.

Worell, Judith; Pam Pemer 1992. Feminist Perspectives In Therapy--An Empowerment Model for Woman. John Wiley & Sons.

101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fen0329 的頭像
    chifen0329

    我的媽媽咪呀~婚姻與親子急救站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