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開始我就想上週的一些心得,然後想和心理師分享與釐清。

我想到上週心理師提到關於我在團體中如何定義自我定位與位置,才是與人互動的根基。而不只是反應性的行動。

『....你說到你討厭安全牌,不喜歡反應方式是屈服於他人的期待與要求.......』

後來我就決定忠於自己特性,做一個溫暖的小太陽。

『不是日正當中那種奪人耳目的烈日,也不是曖曖內含光的月亮。而是一種很溫暖的夕陽之類的角色。我願意忠於自己扮演出符合自己脾性的特質。而不是躲在角落表面努力迎合他人,實則希望他人回應或滿足我的期待。那種默默付出又要別人回應自己的做法令我受夠了。我不想為了別人的回應而付出,我只想忠於自己而付出。付出是我樂意,而不是有所計算與在乎。不然這種失落真的很辛苦。表面可以得到一些好處,但不是絕對的。因為有些人就是以榨乾與吸乾你的能量為目的。難道你還要癡癡付出,傻傻等他回應嗎??

關於提到學姊的回應,我也和心理師說明。因為會讓我覺得錯愕與轉得太硬。

『......原來你說的學姊是這樣的人。那就不是我想的那樣了......』心理師說。但是心理師的導航是很正確與靈敏的。這也是我覺得很有收穫的地方。

面對那個學姊的建議,我個人覺得一方面他說的是事實,只是我當時要的是同理與討拍拍,但他急於給建議,我不收也不是。況且他的建議確實很務實,我應該吞下自己的感受,先付出誠意讓對方看到再說,而不是急於要證明什麼。所以我只好立刻收下學姊提出的建議,並且馬上去處理。這樣就可以解決我當時的困境。畢竟知道結果也無濟於事。重點還是要處理事情。這樣大家都感到很有誠意。因此我也收下學姊的建議去實行,也有對問題來源表示解決問題誠意。可說一舉兩得。只是我內心的感受就得丟一邊就是了。

當然事後我也再想,如果我可以對學姊多說一點,多坦承一些自己的感受,或許可以獲得我想要的部分。

『....你感覺他的反應,你直覺可能是對的。對自己觀察,你向人求助,渴望被滋養,了解,包容,如果對方給得不夠,不舒服,你會再要求,坦承出更多慾望,之前做法可用就先用,順從內在習性樣貌,當你要更多的個人的慾望時,你一旦遇到給不了的人,你就會覺得尷尬,,想像自己更誠實的需要,會遇到對方的有限性,因為他給不了,可以預期尷尬,你越坦承,可以預期越尷尬。好像向媽媽透露更大的自己慾望,會遇到她的有限,她會覺得無法餵飽你,於是就會感到威脅不開心.......』我對於給不了的人確實會預期碰到尷尬。所以乾脆就先迎合對方,先做自己可以做的事情。

但是我就會想到如果大家互取暖抱怨時,這和「關係霸凌」有何不同??就是女人之間戶相訴苦抱怨,然後呢??我感覺這不也是一種關係霸凌??因為無法消化A帶來的感受與不舒服,只好找B傾訴與抱怨,這不是常有的事情??

『從你的軸向來看,覺察無法要更多,你面對別人的「有限」會感到尷尬、遲疑,於是做做看,好像是對媽媽的期待擔心,遇到吃不飽的小孩,遇到更大利害,媽媽給不了了,於是媽媽生氣,感到威脅,好像你想吃掉一切......而另一個C同學屬於同輩反應,但你是期待屬於上位者的反應??

同輩就是同樣吃不飽,受困者,他會平等反應立場,好像是說你的處境我知道,就好像一杯水倒過來,但是沒有很大落差......』心理師說。

『我覺得這一週有些同學反映對A也是不舒服。我就獲得普同感,得到療癒。可是如果變成兩人私下竊竊私語,說得太多太過分,我就會覺得不是很好。感覺不是很真實與平衡,只是為抱怨而抱怨,也無法解決事情........』我說。

『所以你說的是同輩關係,有正向與負向關係。正向是指,你對於單方面不同見解可以接受。但是如果都是負面列表,你會覺得他好像變得比你更小,......不是很真誠。......』心理師說。

雖然抱怨可以一吐鬱悶。但是我對於過度抱怨或過負面,確實也會不舒服。當然如果抱怨時面對那種一付「事不關己」,「無關痛癢」的作風,我也是不敢領教!!

『我不知道是否太快?這兩類差別,一種是幫助與支持,透過說出來,行動化,獲得普同感,有一樣的感覺,有整理過,會比較舒服。聊天或抱怨是一種消化過程,講一講,梳理與整理,從消化到終點,透過自由聯想來釐清。所以會有很多情緒,顯得表裡不一。就像大家互倒垃圾一樣。這是和關係霸凌的差別。

『那你的意思是女人的談天,這種消化過程就純是聊天與整理。可是這和關係霸凌有何不同,還是不解??』

『如果團體的集體有好有壞,把壞都丟到群體(某人??待罪羔羊??),那就是關係霸凌。但是A很會操弄別人,讓人焦慮,你去回應大家的共同感覺,....要看如何切結。

關於心理動力,有些人容易就是勾起別人的黑暗面,他總是焦慮忿怒,大家就會聚起來講,把無法說的感覺關起來說。例如**人可以當面說你,他就不會在背地裡說。只有不能當面說的人,別人才會背地裡說。』心理師說。這倒是說得很清楚。我倒沒想過這麼仔細。

『我就想到某同學,她就在上課時演出自己的一面。她演出說老是被同學忽略,也老問不出理由。她感到很委屈難受,就會一直憂鬱與不平.....可是他都不知道是他造成大家和他相處真的很挫折。因為他只會一直抱怨,然後你給他建議,他都一定拒絕。這樣就像失去平衡的蹺蹺板,總是他在倒垃圾,所以最後大家就會避之惟恐不及。但是他就會覺得是別人故意疏離他,不理他。這真的很難說明。......』我說道。

『他在創造這種困難,其實她只想用這方式,不想改變。沒有準備要改變.......』

『確實。我和他再一起,感到很有壓力。也很想逃離。........』我說。其實有些人就是讓人覺得一靠近會很有壓力,很想遠離,他帶給人的總是挫折感。

『有些人或許就是不適合當諮商師。例如BPD或者你說的這種同學。對自己或個案都很不好。.......』心理師說。

『可是BPD往往有驚人的洞察力。真的很可怕.......』我說。

『BPD就是洞察力很好啊!但是他並不適合擔任付出的腳色啊.......』

我想到班上有些同學就是會漂亮到令人忌妒與豔羨。但是又會讓人暗自安慰她雖漂亮但也真的是笨。(這就是複雜的人心啊XDD)不過我是蠻佩服她總是會鍥而不捨地問問題。最後也慢慢具有越問越好的能力。這種不放棄的能力也是令人佩服。

『你說的這種同盟關係,....

你之前都是處理媽媽,和上位者,爸爸,老師,期待,孤單,焦慮,現在較多談同輩效應。成長有共同的點,會支持,手足不會很厲害,在同一個位子上,截然不同的樣子,看到她這樣做,你會想我其實也可以勇敢一點!雖不完美,也是OK。手足有這種作用,尤其是對同伴來說。』心理師說。

我覺得自己話題確實慢慢轉移到這個領域。

手足會競爭,也會互相支持鼓勵。這是老師或長輩所無法給我的部分。這是我過去較難體會的部分。

我突然想到這次要談的重點之一。就是我和趙老師之間的問題。如何問問題已經成為我和他最大的「磨合點」。因為我完全不了解要怎樣向督導問問題。

『.....他要你自我覺察。因為他要你自己做自己的治療師。之前都是我做你的治療師。但是他要培養你成為有覺察自己反思能力的治療師。

所以他總是問你,為什麼要這樣問??自己要當自己的後設思考者。看自己為什票問這問題。

他是輔助你,具有MATA能力,擁有分析心智,運用自己心智的能力。要覺察,為什麼問這問題??已經發展,不見得要有答案。

問妳為什麼嚇到??就是問你是否有反移情??是否沒有照顧到該個案的感受,所以嚇到??他要你反思與拓展想法。

通常跨派別者,會容納很多可能性,選擇某個選擇,處於當下的學派,他要你去反思。.....』心理師分析。

這段分析很精彩。算是完全解惑了我個人在課程裡遇到的疑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