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兩部國片很受到各方的注目與肯定。不純然是為了「為支持而支持」國片,因為確實皆大有驚艷之處,也代表了台灣電影有了一個很好的示範與突破!

一部是紀錄片『日常對話』。

這部電影是描述女兒對媽媽的漫長對話,

看似都是很尋常的對話,

但有時候越是熟悉的人反而越不了解,

因為要真實去理解一個人是要去花很大的力氣的。

昨天還有同學因為對家庭有所感慨地反問我說,

『你了解自己的小孩嗎.....?』

雖然我的孩子們都是我一手帶大,

即使再多了解,

也還是有太多的困惑與不解.....,

所以後來才會因為好奇(加上喜愛)去讀心理諮商,

因為要了解一個人確實要花很大的努力與力氣!

「了解」熟悉的人從來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即使你們共同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很久很久了......。

所以『日常對話』中說道:

『母女生活三十年,像是陌生人,除了餐桌上的食物,兩人沒有交集。』

『以為忘記過去就好。但是什麼都不說,反而記得更清楚。』

這是導演透過鏡頭描述自己的家族歷史與創傷紀錄。

我非常佩服她自我揭露的勇氣與努力。

她對於自己的媽媽,

始終『不愛江山,只愛美人(周旋在眾多女友)與賭博』的同志媽媽,

她內心總是有「揮之不去」的深深疑惑,

『媽媽你到底愛不愛我啊??』

當然這個探問的過程,

有很豐富的層次,

隨著自己對媽媽越來越多的了解,

他從許多失落,哀怨,微慍,罪惡,........

如同到了劇終孫女對阿媽(也是劇中原有的母親角色)問說:

『你愛不愛我?』孫女問。

『你那麼壞,我幹嘛愛你?』

『我也不愛你!』孫女也不甘示弱說。

『你愛不愛我?』第二次又問。

『我愛你!』

『我也愛你,哼.....阿媽聽不懂啦』孫女覺得這愛不是真愛。

『你愛不愛我?』第三次在問。

『我愛你!』

『我也愛你!』

所以即使是愛的層次,

還是分很多很多層次。

有反應式的愛恨情愁,

也有即使你很不完美但我仍然愛著如實的你!!

包括導演從一開始對母親有很深的戀眷,

到認為從事「牽亡魂」的媽媽簡直是值得「崇拜」的法師,

再到青春期很深的失落、懷疑、埋怨、罪惡與不屑,

之後再努力重新認識總是熱衷戀愛、打牌、往外跑,

以至於總是「輕忽孩子」的母親的各個真實面向,

裡頭有太多的五味雜陳與無言以對,

有著很豐富的跌宕起伏與複雜、深淺不一與複雜、矛盾情緒,

最後終於因為想要了解的努力,

終於開啟了一個全新的關係品質。

電影中有個很有趣的橋段,

包括導演問家族中三個從小看著媽媽大的長輩或手足問說:

『你知道媽媽喜歡女生嗎?(亦即媽媽是女同志)』

『不知道!』他們都各自、立刻、異口同聲說。

但是從他們太「過於冷靜」或立刻「轉移話題」,

就可以很明顯發現大家根本「知道」,

只是「心照不宣」!!

沈默往往比言語更加真實有力量。

這裡頭也反映了文化裡頭很深的性別刻板印象。

就像她母親雖然不向女兒說自己是同志的事實,

但是她卻堂而皇之經常帶女友回家或流連在外,

這不就「欲蓋彌彰」了嗎??

所以即使「知道」這個層次,

其實也是有很豐富的層次,

不管是從表面的行為,

到背後意識面的動機的了解,

甚至到潛意識的恐懼擔憂的洞察,

都展現了不同層次的了解與愛。

對於這部紀錄片的大膽自我揭露令人感到佩服,

但是也同樣令我感到疑慮或不安....。

因為導演對於父系的失格失職與父權的刻板印象有很深的控訴,

這裡頭當然有些是事實,

包括家暴與不當的侵犯,

這都是令人感到非常沈痛的事實。

但是由於導演只有從單一角度去看待父系這邊事實,

沒有足以平衡的不同聲音之陳述與完整紀錄,

使得父親這個角色完全陷落在非理性、負面、黑暗與蒙羞的存在。

我可以理解一個女兒對於一個應該要保護家人卻沒有保護(甚至迫害)的父親有很多的怨念,這完全可以理解.....。

然而事實是什麼?眼見就是為真嗎??

最近一部很直得推薦的驚悚懸疑類型國片『目擊者』說到,

每個人看到的事實都是部分的真相,

往往加害者,被害者,旁觀者與目擊者,

可能都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

因為每個人看似是旁觀者,

但往往也是「參與者」。

甚至是無言的共謀與共犯結構.......

這電影很精彩之處,

在於它隨著「線索」「細節」慢慢浮現與拼湊而不斷出人意表,

不斷「翻轉」觀眾原先以為的事實!

這也是這部電影突破了國片以往的表現,

令人大大有驚艷之處!

這倒不是說我要合理化或淡化父親家暴或侵犯的事實,

而是很多時候,

所謂的事實,

要看你從什麼角度與信念切入,

甚至很多事實的結果,

其實也是『旁觀者』『目擊者』有『參與』其中。

即使是『冷漠以對』,

也時候也會促成一個負面事件的發展。

例如如果當時同志媽媽明知道自己愛的是女人,

絲毫不愛男人,

而不因為「失戀」一氣之下去結婚的話,

我想這位父親或許不會變成「失功能「或「恐遭利用」的「工具人」......

一件負面事件的發展常常是「長期」+「各種因素」所發展而成的!

絕少是單一因素所造成。

尤其我更擔心的是,

如果抱持對父親(系)非常負面的觀感,

這也會影響長大後對於男性的不信任與負面觀點,

這對於需要信任才得以建立親密關係而言,

自然是令人感到非常擔憂的......

因為父親不只是父親,

也象徵秩序、權威、界線與權力,決斷力.....等等元素。

排除父親就等於排除很多在自己身上也很有意義與重要的元素。

所以重要的不必然只有排除,

往往更需要努力去整理、更多的了解,與適時修正、修護。

加上我個人覺得公開揭開這些家族的傷痕,

又恐未得到當事人的充分了解與同意,

這對當事人何嘗公平與公允??

我認為這都是會因為大膽揭倉疤而引發很多「後遺症」與「負作用」,

因為沒有做後續適當的傷口或應有的處理。

『誠實』在這個時代尤其需要勇氣,

然而適時地「保密」(或限於與當事人、相關人做相關處理),

包括等待時間給予答案則更需要智慧與勇氣!

關於國片『目擊者』,

我覺得不管是劇情,剪接,演員,驚悚與懸疑指數等,

都相當大有可看之處。

所以此時不支持優良國片,

更待何時呢?!

(但內容還是不免太驚悚血腥就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