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敘說中成長(上)

──敘述的基本概念

page1image8384

國教之友•第 58 卷第 3

page2image416

教育研究

page2image1032

從我們的嘴邊滑過;也因為時間是動 態的,讓我們有機會在不同的時空, 重新解讀過去的意義,透過主客體的 轉換,讓我們可以進出過去、現在 與未來。從過去到此時此刻甚至於未 來,時間是延續的。從我們存在的有 限的經驗,我們經歷到有限的時間, 受到環境,與社會文化價值所侷限, 看不見眼前問題以外的可能性,使我 們陷於困擾中。

在諮商室的工作經驗中,常看 到當事人的困惑,努力要擺脫過去 不愉快的經驗,可卻是一連串的失 敗。當事人看不到自己隱含的不安全 和依賴感一直存在於生活中,當事人 渴望被關心與照顧,但這些非自我所 能控制,這些往往與原生家庭親蜜關 係有關;愛的匱乏使個案感到矛盾、 孤獨、沮喪、痛苦、與空洞。敘事治 療是眾多治療模式之一,乃近十年來 深受重視的介入方式。受後現代主義 與社會建構思潮的影響,認為個體的 問題受主流社會價值影響,個案可以 從新解構其生活故事,並透過敘述自 己的生命故事,重新建構新的生命故 事。

我們所敘說的故事,因傾聽的

對象不同,所表達的內容也就不同。 在當事人敘事的過程,將過去創傷經 驗放到現在,重新經經驗這些未處理 過的情緒,個案在述說的同時,也在 分析、組織,當個案可以把生活中的 困境,清楚而具體的描述,除了舒解 (catharsis)了其深埋的情緒外,往往 呈現了當事人忽略而重要的線索,在 諮商師的引導下,就有機會解構故事 並重新組織,賦予新的生命意義,如 此,當事人就不再陷於原先的困擾。

本文撰寫的主要目的,在於分 享敘述分析的概念及成員參與敘述的 經驗及收穫;主要內容分為三部份: 首先簡略介紹敘述治療的理論發展背 景,在敘述分析實務的運用的方式, 及分享成員參與敘述團體的經驗及收 穫。

二、敘述治療的發展背景

(一)發展背景

在心理學的發展過程中,多數 人同意心理學的歷史,可以從第一勢 力─心理分析,而第二勢力─行為 主義,到第三勢力─人文取向的發展 趨勢;受到心理學理論趨勢的影響,

page2image9864 page2image10024

2

國教之友•第 58 卷第 3

page3image424

教育研究

page3image1040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亦步亦趨;大 致分為心理分析、行為取向、與人 文取向的諮商理論模式。傳統的諮 商與治療模式,主要以心理動力、 認知行為、與人文取向的治療觀點 (Semmler.& Williams,2000),但在第 三勢力之後,所謂的第四勢力,並沒 有很一致的說法,有人相信是家庭取 向的治療模式;有人相信是超個人 (transpersonal)的取向;有人相信是 多元文化的諮商模式,縱有不同的想 法與觀念,但如果從家庭與多元文化 的角度而言,強調系統對於一個人的 影嚮,顯然病理化的觀點,己經從過 去強調個人的因素,轉向而為從系統 的觀點出發。傳統典型的諮商,係透 過診斷,提供解釋、處方的治療,改 善個案的認知與行為;而後現代主義 的諮商模式,認為系統影響個人的適 應;要去除病理化的標籤,朝向問題 外化的方法,改善當事人的困擾。

以系統與社會文化的觀點為主 軸的諮商理論,主要是後現代的治療 模式。在後現代的治療觀點,以柯里 (Corey,2005)而言,主要有敘事治 療(narrative therapy)及焦點解決短期 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apy)

個主要治療學派。其中,敘事治療的 哲學觀點,主要是社會建構的概念。 人生活中的故事、所連結的意義主 題,大都是建構的概念。社會建構的 觀點,視現實是主觀的建構。個人主 觀的看法,來自於個人所經驗的世界 脈絡,所創造個人建構的架構,個 人所建構的觀點僅是主觀知覺的現實 (perceived reality),現實的觀點是個 人在情境、與文化脈絡中的解釋。 現實的觀點往往與個人所存在的社 會文化、價值、與偏見有關(Gergen, 1985)。人類不可避免的暴露於外在 環境,人也被逼著去調整與平衡自身 與環境的的差距;即社會文化的環境 與個人的所建構的世界間的落差。所 以,家庭環境與外在社會文化價值的 相似度愈近,子女適應能力也就愈 好。

(二)主要概念

敘事治療受到傅科(Foucault ) 理念的影響,近十年敘述治療蓬勃 的發展,拓荒者者首推澳州治療師 麥克懷特(Michael White)和大衛愛 普斯頓(David Epston);敘事治療 融合了各種後現代的理論,包括社 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ist)的學

page3image10184

國教之友•第 58 卷第 3

page4image416

教育研究

page4image1032

說:現實是基於互為主觀與語言所 建構(intersubjective and language- based )(Guterman & Rudes, 2005)。 敘述治療不以病理的角度解釋人類 行為,而以解構主流價值的方式; 以外化問題取代在當事人身上尋 找問題;找尋操控言論力量的分 析 (Lock;Epston;Maisel;de Faria, 2005)。治療著重於教導人們找到他 們遺忘的力量,發展一個對於心理困 擾的新概念,運用新策略,視問題為 一種改變的,由社會建構的故事,並 不是固著不變的。治療師的工作是去 幫助人們重新編寫新故事的方式,使 用治療性文件(therapeutic documents) 以增加說話理論敘說的的影響力 (Speey,2005)

對敘述治療而言,問題受到文化 的影響(Guterman & Rudes, 2005), 個人的故事受到文化內化而成為習慣 類型(White and Epston,1990);所以 治療的改變在於創造有關於問題與生 活的故事,諮商師在歷程可以使用其 他相融的理論與技術,協助當事人。 敘事治療基於當事人所帶來的故事, 透過敘說的經驗,檢查並使用其意義 的結果(Semmler.& Williams,2000)

對於敘述基本技巧的了解,與應用於 泛文化的諮商的趨勢;是從事諮商工 作不可忽略的。多元文化的技巧通常 需要諮商師具備調整傳統技巧與增進 文化的能力,方能勝任((Richardson & Molinaro, 1996))。敘事治療提供諮 商師一種途徑,敘事治療是以信念當 基礎,信念來自於社會脈絡甚於人本 身;透過多元文化的歷程;例如種族 內化的問題加諸於當事人身上。這些 內化的種族壓迫性想法及社會性議 題,可以經由檢視與外化而解放,獲 得自由(O'Hanlon, 1994:24)

當事人所形成的故事內容,往 往與其所處的生活文化有關,敘事治 療提供一個架構,協助當事人看到如 何受到在文化隱含假設的影響(White & Epston, 1990)。故事是我們所創造 的,我們使用在文化體系下,被接受 的文字語言,除了被了解外,同時我 們也被制約的語言文化所限制。諮商 師的治療工作就是使用外化或例外的 敘述技巧,經由解構與重寫的過程, 鼓勵當事人能夠重新創造自己的故事 的過程(White & Epston, 1990)。故事 影響著個體的生活及對生活的詮釋, 個人經常述說的主要故事,是連結生

page4image10624 page4image10784

國教之友•第 58 卷第 3

page5image424

教育研究

page5image1040

命中許多不同事件而成,人會過濾生 活事件,選擇部份進入其主要故事。 特定的事,成為圍繞某個主軸的故 事。但個人敘事無法完全呈現其整體 的生活經驗,經由解構主要故事,組 織遺漏或不被注意的事件,往往可以 成為有意義的替代故事。

治療工作的發展,希望能探討 人類經驗,當事人也能夠從故事的 敘說中獲得幫助;在諮商師與當事 人的合作過程(collaborative process), 諮商師幫助當事人探討對當事人有 的情節與主題,當事人被鼓勵使 用自己的語言,呈現對當事人有 意義的內容(Parry & Doan,1994)。 透過諮商關係的建立,認同當事 人的故事與問題,幫助當事人釐 清故事的意義,並試著外化問題、 解構、再重寫故事的過程,增進 當事人的能力(empowerment)

三、敘述治療理論與歷程

(一)治療理論的觀點

  在眾多的治療理論,從發展勢力
而言,從動力心理治療、行為治療、
人文諮商的發展;前兩者大都將治療

的焦點放在個體身上;以病理的角度 來說明人類精神疾患,以個體的觀點 說明與個體的關連。人文諮商取向開 始將焦點放在正向,積極的、光明的 觀點,說明人類行為。一直到家庭治 療與多元文化觀點的興起,強調系統 對於一個人的影嚮之後,從強調個人 的治療觀點,轉移到社會文化系統, 去除病理化的觀點。而系統取向的介 入模式,其觀點是主流文化價值系 統,影響了個人的適應;治療的重點 在於將個案內化的困擾問題外化;即 透過解構與再建構的方法,使當事人 賦予生命新的意義,而適應生活。

人類從工業革命以降,由於自然 科學追求科學的客觀性、可驗證性, 找尋定律與規則,這些現代主義重視 因果關係、實證與客觀的真理的結 果,使人未被完整的放在社會脈絡下 看待,而是在被切割成一個個部份、 或被歸類在不同的範疇來討論,人也 就失去了整體的意義。後現代主義的 興起,開始以完整的文化脈絡觀察人 類行為,強調人主觀的意義與創造; 人類的困擾並非他是精神疾患,而是 內化了主流社會價值,將人與問題分 開,人不是問題。問題的產生常常是

page5image9880

國教之友•第 58 卷第 3

page6image416

教育研究

page6image1032
社會或文化所建構出來的,將心理治
療導入了社會建構論的概念。後現代
的治療模式,最大的特徵是以系統與
社會文化的觀點為主軸的諮商理論。
每一個人對生活的事件,各有其解讀
的觀點;對自己所解讀的意義,往往
與主流價值有關。主流價值易被認定
為所謂的真理,這些真理的論述透過
權力運作,使人被規範而不自知。當
人類的生活被權力操作時,常期被制
約而看不到反思的機制,致使無法跳
脫出主流價值的單一真理,以主流價
值看待自己造成生活困擾。

人類生活的適應與否,在於能 否與外在環境維持平衡的關係;個體 有能力從失衡狀態調整到再次的平 衡時,表示他有很好的適應能力。反 之,個體的失去調整機能時,便有適 應的困難。環境是個抽象的名詞,包 括物理環境與社會環境;而社會環境 更涵蓋了主流的價值觀。當人類有能 力看到社會主流價值與個人意義的矛 盾時,個體便有能力外化問題,檢視 這些壓制他們的「真理論述」,透過 重新檢視自己與社會價值,自己與他 人關係,將問題外化,重新找到生命 的意義,不再受限於過去主流敘事窠

臼。在敘述治療的過程中,常被使用 的技術主要有獨特經驗、外化、不同 時空的對話、隱喻(metaphors)、 想像、未來導向、重新入會所相對影 響等方式做為介入的方法(彭信揚, 2006)

敘事的理論源自後現代世界觀 與社會建構觀,分享知識權力的合作 的諮商關係。讓當事人覺察主流文 化對其生活的影響及操縱,治療者擴 展當事人的視野,促使當事人對於生 命能有新的發現或創造,而且是獨 一無二的經驗。在敘事諮商過程與 當事人共同建構故事的對話過程, 外化式對話、解構、發現獨特結果 及建立替代故事、重寫故事以發展 個人動能(林杏足,2002)。敘述治療 是後現代主義所發展的模式,一種 歷程取向(process-oriented);在應用 敘述治療的考量,最好是採取折衷 的策略,能夠融合現代與後現代的 學派的精華;所謂策略性的折衷主 義(strategic eclecticism)是在應用敘述 治療的過程,使用各種不同的理論 與技術,以協助當事人(Guterman & Rudes,2005)

(二)治療理論的歷程

page6image9896 page6image10056

國教之友•第 58 卷第 3

page7image424

教育研究

page7image1040

相較於大部分的傳統諮商治療 方法,敘事治療的焦點有顯著的不 同。為能有效的協助當事人,敘述 治療在治療的過程,掌握治療的目 標,是十分重要的。治療的主要的 目的有四:1.繪制問題如何影響的 地圖;2.確認結果的獨特性;3.重寫 故事;4.形成(formulating)任務及介 入,使用寫信及其他敘述練習(White ,1995)。治療過程避免對當事者做 診斷或貼標籤,是此一學派很重要的 原則。以真誠的態度,建立合作的諮 商關係,傾聽當事者對問題的陳述; 協助當事者將內化的問題切割開來, 創造發展另一個替代生命故事,可 說是其理論的重點。以下說明敘述 治療的主要歷程(Corey,2005;OHanlon,1994): 1鼓勵諮商師與當事者之間建立一種

平等、合作的關係,對問題以定

義。 2將問題擬人化,及壓迫性傾向的歸

因。 3了解問題如何困擾、支配、和打擊

著當事人。 4邀請個案,從不同的觀點看待自己

 的故事,並找到替代的意義。

5協助當事者尋找他生命經驗中,其 困擾問題的例外(exceptions)

6發現從歷史事件中,找到一種足以 從壓迫性的問題中逃離,或打敗問 題的新觀點。

7請個案思考其渴望的未來是什麼? 有一天問題完全被解決了,會發生 什麼情況?

8發現或創造一個觀眾,以便可以支 持與形成個案的新故事;個案需要 治療室外的生活。個案的問題源自 於社會脈絡,所以有一個支持的社 會環境,是必需的。

敘述治療常使用例外、問題外 化、和解構問題的技術協助個案領 悟。個案的困擾,常帶來壓力、痛 苦、與威脅,個案為免於焦慮,可能 使用消極的方式,或不接觸的方式, 過著沒有感覺的生活。個案的問題常 與生活關連在一起,治療師幫助個案 覺察這些現象,使用敘說故事的方 式,解構這些充滿問題的生活,引導 個案將問題具體或生活化,這種外化 的技巧是解構有權力的主要介入方 式,使個人與問題分開。個案將主流 價值內化成為自己的問題之後,諮商 師協助當事人解構,還原原來的狀

page7image10496

國教之友•第 58 卷第 3

page8image416

教育研究

page8image1032
態;在解構之後,逐一重組,成為新
的、有意義的經驗;並賦予有開展性
的意義,重新開始生活。

參考文獻

林杏足(2002)。敘事諮商簡介:基 本概念與諮商過程。輔導通訊, 70,32-35

彭信揚(2006)。敘事治療在網路諮 商的諮商實例。諮商與輔導, 249,30-35

Gergen K. J. (1985). The social constructionist movement in modern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st, 40, 266-275.

Guterman, J. T., Rudes, J.(2005)A Narrative Approach to Strategic Eclecticis, Journalof Mental Health Counseling,27(1),1-12.

Lock,A;Epston,D;Maisel,R;de Faria,N(2005)Resisting Anorexia/Bulimia:Foucauldian Perspectives in Narrative Therapy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33 (3), 315-332.

Multicultural. Journal of Multicultural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28(1),51-62.

O'Hanlon, B. (1994). The third wave. Family Therapy Networker, 18, 19-29.

Parry, A., & Doan, R. E. (1994). Story revisions: Narrative therapy in the postmodern world.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Richardson, T. Q., & Molinaro, K.

L. (1996). White counselor self-awareness: A prerequisite for developing multicultural competence.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74, 238-242.

Semmler, P. L.; Williams, C. B.(2000). Narrative Therapy: A Storied Context of

Speey,J(2005)Using Poetic Documents; An Exploration of Poststructuralist Ideas and Poetic Practices in Narrative Therapy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and Counseling,33(3) 283-298 .

White, M. (1995). Re-authoring lives:

page8image14688 page8image14848

8

國教之友•第 58 卷第 3

page9image432

教育研究

page9image1048

Interview and essays. Adelaide, South Australia: Dulwich Centre Publications.

White, M., & Epston, D, (1990). Narrative means to therapeutic ends. New York: Norton.

Michele L.Crossley(2004).敘事心理與 研究:自我、創傷與意義的建構

(朱儀羚等譯,吳芝儀校對)。嘉 義市:濤石文化出版社 (原出版 2000)

Corey,G.(2003).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 與實務(6)(鄭玄藏等譯,修慧 蘭校定)。台北市:雙葉書廊 (原 出版2001)

作者係國立臺南大學諮商與輔導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page9image5600 page9image5768

國教之友•第 58 卷第 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fen0329 的頭像
    chifen0329

    我的媽媽咪呀~婚姻與親子急救站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