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開始我照例談到這一周的心得感想。

我說到自己的研究計劃,說到研究計劃只確定要寫這兩年的心理咨商帶來的自覺,同時會結合很多過去的覺察與反思。這是一個很大的轉彎。因為我至少從量化研究改寫成質化研究。針對自己的議題下筆,而不是從自己僅僅略知的議題或很生疏的研究法來下筆。

我當然也有小小的感慨。對於我詢問學姊,不僅很久才獲得回復,而且說的也是很含糊。因為對方僅要我去看談質化研究的書籍。但是我問他是哪本書,他又杳無音訊。過幾天才又回說要我自己去找之類的。我對於這種答覆其實很失望(不敢奢望,也遑論失望)。因為一來拖很久,二來很渺茫不具體,連可以參考哪本書的答案都是從缺。三來她告訴我的具體訊息竟然是她寫了十萬字的研究計劃,我不禁嚇到。因為能寫這麼多,至少也要兩把刷子啊!!如果這都可以說了,為何不讓我多知道一下參考書籍呢,我要的並不多啊,剩下的骨肉我都可以自己去完成啊?!所以我對於自己的研究計劃就更忐忑了。不過至少我是確定要寫的主題與方向了。

我也提到最近在看榮格自傳與相關書籍。感觸很多。我在想他是否就是我串起一顆又一顆零星遍佈的生命珍珠的一個方法呢?!!還是因為我所知有限,所以見一個大師就極認同一個大師呢?!

『你是要問我怎麼看這件事嗎?!.......你知道我不是分析師嗎?!.......』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今天一開始就和心理師分享到這一週的改變。

面對考試強大壓力,我逐漸可以從中調適。一開始是很緊張拼命準備,唯恐來不及,不敢隨便休息也不敢荒廢,只要歇息就會有很深的不安與罪惡感。畢竟我從「零」開始,既非本科系,,只剩下一顆與白髮同在而一樣無法消滅的熱情。

或許是因為篤定這是我人生最終極與渴望的目標,我後來慢慢也調試過來。因為這場戰不是一時半刻來決勝負,而是長期抗戰。所以我就決定按部就班來準備。就從零開始吧。像這周我就老老實實花兩個整天在算統計,一題一題去做。最後週五的考試我也算考得OK。雖然還是有些概念還有待去釐清,不過比起一開始的慌亂不安,我感覺這樣踏實多了。

至於甄試部分,我最感到頭痛的是研究計劃。其他對我而言就比較不是問題。畢竟我長期有筆耕與沉思的習慣。但是我也有找人去詢問如何因應。同時電腦也安裝了台灣碩博士論文的圖書網頁。現在就只能一步一步來了。這還真是急也急不得啊。

至於頗遜的英文,現在就每天看TED,一邊補充最新心理學的相關訊息,一邊進修英文。可說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一開始我就提到兩個清晨之夢。

『一個就是我夢到和老公感情很不錯。後來我一直在一棟大樓裡找廁所,找到的不是透明的,就是裡面有很多大便無法如廁.......雖然我夢到大便通常就會有意外之財進入。.......』

『夢到大便和蛇確實有時是意外之財。但是你是感到壓抑,無法宣泄,同時無法找到隱秘之處.........』心理師說。

『我接著再起床前又夢到我在一個地方打掃,作勢要擦地板。我一開始是用自己的衣服,後來發現用這衣服太可惜,就改用小寶的衣服來擦。可是又發現小寶的衣服很小,我只能擦得很慢。後來男老闆就說到我吃了兩相好,我很生氣地說沒有,而且當場對質說,我願意和你打賭,如果我有吃我願意賠很多錢給你,不然你就要賠我錢。他不置可否。我更生氣。後來看到老闆娘,我就過去要求她幫忙與作證.......』我說。

『你想到什麼?!』心理師說。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纏足幽靈~從榮格心理分析看女性自性追尋

 黃金變稻草-焦點解決資訓練手冊

榮格自轉~回憶,夢,自省

 當下與你真誠相遇-完形諮商師的深刻省思

 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與實務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格面具(persona)
接下來我們進入對幾個重要的原型意像的簡略介紹,這幾個原型意像對我們一生有著至關重大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的是人格面具(persona),這一個詞來自於演員在一齣戲的表演中所戴的面具,為的是讓他們能恰如其分地扮演好他們在劇中的腳色。同樣的,我們每天的生活除了內在的深層意義之外,意識的內容與生活的品質也是人類完整性一個正當而必要的部分,而決定此一部分攸關重要的便是我們所賴以維生的外在社會(外在環境)。所謂的人格面具乃表示我們在社會交往中,所發展出來並不斷地使用的那一個部分的個性,意即我們意識表層的部分,也是我們的社會面罩。我們的人格面具可以是順應社會要求的一組角色:如稱職的經理、忠貞的配偶;也可以是發展成熟卻與社會規範背道而馳的:譬如反叛的藝術家、革命分子等…。無論如何,人格面具都僅只是用來表達自己以及顯示給他人的面罩或角色而已。
容格的許多追隨者由於專注於內隱世界的探求,因此很容易將人格面具視為心理上膚淺而無趣的部分。就像多如過江之鯽,汲汲於爭逐名利的現代人,儘管事業成功,但卻過於認同自己的面具而棄內心世界的真實於不顧,這反而容易導致心理問題。儘管如此,人格面具仍有其必要性,因為它是外在世界與自我(ego)之間的中介與調停者,其重要性與周旋於自我與本我之間的阿尼瑪(anima)
/阿尼瑪斯(animus)不相上下。基於此,容格以為人格面具具有集體的意義,這是由於人格面具的形成與功能與外部社會的現實休戚相關,它就像是一層皮膚一般,把內在的自我保護起來。因此一個好的人格面具,應該要扮演好這一個中介調停的腳色,既能呼應內在自我的真實、又能回應外在社會的要求。

陰影(shadow)
就像任何亮光總會投下陰影一般,自我意識的光亮也會在人的個性中投下一道陰影。所謂的陰影指的是:人會把自己不願面對的、與自我認知的形象不符的、以及讓自己不舒服的特質放到無意識的暗處,結果這一些特質就在暗處聚集在一起,緊隨著在明處的人對自己一廂情願的認知,產生的巨大莫名的恐怖。儘管我們為了維持自己道貌岸然的外表以及虛幻不實的完美感,而將陰影壓抑至無意識深處,然而陰影的力量仍會持續在無意識中發揮作用,它所產生的負向影響則是身心症或強迫性行為,或者我們會把陰影投射到別人身上,導致我們對別人莫名的憎恨與傷害。例如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便是陰影原型的集體作用。但是陰影也會有正向的影響,簡單地說,它就像是人類性格中「動物性」的一面,會使人富於活力、創造性、以及生命力,這就是為什麼有一些被陰影盤據的人會讓人感到特別失序及瘋狂。
然而,「陰影」僅只是一種令人討厭而又無法面對的原型而已嗎?它對人類心靈發展的作用又是什麼呢?在榮格心理學的脈絡裏,心理發展的整體工作﹝個體化﹞是整合,而且整體是透過跨越對立的崇高價值所達成的。因此,如何正視「陰影」的存在?去整合「陰影」以及自我認知的「人格面具」﹝persona﹞之間的鴻溝,便是當務之急。其實,一般人的自我認知大多隱含著文化的規約,個人覺得羞恥的人格面向﹝如陰影﹞往往是一種對邪惡的感受,然而陰影的內容通常不是邪惡的,它之所以會被覺得邪惡,往往是由於與自我認知不符所致。就像同性戀在性取向上做為異性戀的陰影一樣,反而提供了異性戀在尋常的性別認知之外另類了解自我性別的可能途徑。
在榮格的某一位病患寫給他的信中,說明了這一種整合的心路歷程:
「因為邪惡而使我得到許多良善,藉由保持安靜、不壓抑、保持注意與接受現實等實事求是的觀看,而非一昧順我之見的觀看,使我得到非凡的知識和力量…,現在我願以隨順的態度來生活,不論什麼是發生在我身上我都接受:善與惡、陽光與陰影,永遠在交體輪換著,我也以這種方式接受自己本性中的正面與負面,於是每件事變得更加有生氣。我過去是多麼愚蠢啊!我竟迫使每件事以我認為應該的方式進行。」

阿尼瑪(anima)/阿尼瑪斯(animus)
Murray Stein在《容格心靈地圖》中談及阿尼瑪(anima)/阿尼瑪斯(animus),標題便是〝通往內在的道路〞,便很清楚的點出在個體化的過程中,阿尼瑪(anima)/阿尼瑪斯(animus)這一組原型對於人的追求深化以和完整是一條必經的道路。Murray Stein說:「阿尼瑪(anima)/阿尼瑪斯(animus)所代表的主觀人格,是比陰影更深層的無意識。無論好壞,它們都顯出靈魂的特色,並帶領我們進入集體無意識的領域。…和陰影一樣,它也是心靈內與人格面具反映出來的自我呈現與自我認同不吻合的一種人格。但是它與陰影不同的地方在於,它歸屬於自我的方式不同,比陰影更另類。假如人格面具與陰影是好與壞的區分,是自我的增減與正負的面向的話,自我與anima/animus是以陽性及陰性來區分的。」 
anima以及animus的主要功能為:1.它是對人格面具(persona)補充的心靈結構2.也是連結ego與心靈最深處的self的意像與經驗的心靈結構。因此當人格面具對外在世界,進行必要的調適與協助時,anima以及animus則向內面對內在心靈世界,同時幫助個人適應挑戰自我的直觀思想、情感、意像以及情緒。 
anima/animus的另一個面向則與性別相關。在anima/animus這一組文字的拉丁文意義中,指的分別是靈魂與精神,而精神與靈魂這兩個字往往是可以交替使用的。因此有關個人的anima/animus,我們可以問一個問題:「我的靈魂與精神是什麼樣子?」再者,由於這兩個字的字根則顯示了性別的差異,榮格在此似乎也構築出兩性本質(或原型)差異的心理學。依據傳統解釋:anima是男性內在的女性人物,而animus則是女性內在的男性人物。但我們特別要anima/animus當作一組記號來看待,它所指的是男人與女人間一個共同的心靈結構(對立性別的轉化結構)。也就是說,榮格在提及anima/animus時,似乎避免將人類截然分成兩個截然不同的性別團體,其實男女都具有陰陽的面向。
我覺得這個理論的重點是在於:這一種內在意像對於人格面具的補充作用,也就是說,依據心理法則,凡是在個人有意識在適應主流文化的過程中所排拒出來的事物,都會被轉移到無意識中,而且會匯集在Anima/animus這一層結構四周,也就是說,對於外表上極端女性化的男人,他內在態度的性質是陽剛的,因為這正是他的人格面具的調適過程中所遺漏的。但是這一種補充的內在態度基本上粗糙、不精緻的,更需要我們去面對及發展。不過,Anima/animus不只是人格面具的逆反而以,或只是某個時代集體態度的負面反映而已,它必然植基於更深的集體無意識中,及原型和原型意像的結構中。於是,Anima/animus將成為持久的型態,以及塑造心靈的力量,它強大的程度強盛過心靈對它的塑造力量;此外,它們也是破除文化形式的動能。榮格說:「每個男人都在內心藏帶著女性的永恆意象,不是這個或那個特定的女人,而是一個明確的女性意象。」這一些意象是由Anima/animus原型所發射出來的,與實際的異性並不相同,可見這樣的內在結構常會扭曲真實。anima/animus就像是就像是製造幻象世界的瑪亞女神一樣,而ego所安居的世界,大抵是建立在投射的基礎上,這可以解釋通常Anima/animus的效應在情慾生活上的影響。和陰影不同的是,我們對陰影的事物常會令我們恐懼,而接近Anima/animus常會令我們感到興奮刺激,比如有一些人常會駛離Anima/animus的淺攤,避免擱淺。自我的防衛本能常常會與這一種誘惑保持距離。但若是自我夠強能忍守情緒與激情之火,並清楚地與這一些經驗及意象對話的話,人就可以被轉化,Anima/animus就變成是一條通向自我的橋樑。

人格結構的交互作用
在掌握榮格所描述的人格結構中諸元素的交互作用,有幾個基本的原則不能忽略。
1. 對立(opposite)
榮格自己就曾經說過:「對立面是所有人類心理生活中原本就存在、而且不可或缺的先決條件。」我們從榮格的人格理論中,便可以看到這一組組對立面的存在(譬如:意識/無意識、內向/外向、心理功能的正向影響/心理功能的婦像影響、原型的正向影響/原型的負向影響等等…。)而對立面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就是:在對立中所產生的張力,能促使心理發展的發生。
2. 對稱(enantiodromia)
對稱性的意思就是:任何事物,遲早都會轉換至它的對立面。榮格認為對稱性主宰了人類心靈的歷史以及個人的發展。而唯有藉由意識的作用(將無意識的事物及動力提升至意識的層面與之對話,並採取行動因應之),人才有可能逃離這種宿命的循環。
3. 補償(compensation)
榮格不只看待人格結構為一組組對立的機制所組成,並認為心理系統有一種自然而然的調節機制去達到平衡及補充,這一種人格系統的現象便稱之為補償。譬如我們每天的生活幾乎都是在發揮我們的意識功能,因此晚上睡覺時便會作夢,好讓我們的無意識也能發揮作用,藉以達到意識與無意識的一種平衡。
4. 超越(transcendent function)
如果人格是由一組組對立所組成,那可想而知人的生活不就便成了充滿了衝突及矛盾的戰場?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榮格認為對立的兩端經由關照及辯證,遲早一定會有更高的第三點來統合這一種對立的狀態,這一種功能便稱之為超越的功能。超越的功能在榮格的神秘合體的研究中便有詳細的論述,又譬如我們看待性別總是陽剛(masculine)或陰柔(feminine),殊不知還有所謂的陰陽人(androgyny)把這兩種特質做更高的統合。榮格的心理學便是這一種超越的心理學,而超越的目的便是要達到人內在的統整與圓滿。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0604記錄

(本學期最後一次個案記錄。L代表個案說的話。我就我說的話。個案是個被診斷中~輕度智能障礙的小孩。從幼稚園就開始上資源班。如今是小四同學。他因為被導師與特教老師都視為俱有「對立違抗」特質的學生,就是表面恭敬,實際會趁大家不注意做一些攻擊欺負他人行為。所以有人際相處與溝通問題。)

 L:我昨天吐了.媽媽來接我家!!(個案一看到我就很開心旳說)

 我:媽媽來接你回家很開心對嗎?!

 (看得出來他很開心)前面是上什麼課呢?!(我猜想除了身體不適,好奇是否有些課程讓他難以下嚥XD)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A生最喜歡說不知道~不知道~要如何回應?!

督:要引導情緒。要不然會罵自己.....例如也許你很想罵我。當你生氣抓狂時會罵自己,談自責。罵人的狀況包括罵人與自責。可以回到自責這個焦點。嘲諷罵人是一個主題。

嘲諷者是對於看到別人尷尬的表情便會很爽,表示喜歡影響別人情緒。喜歡自己對別人情緒有影響。所以喜歡不高興就反嗆。

當沈默阻抗時,不要轉話題。可以練習撐久一點。可以問他你想什麼?!如果不告訴你,可以讀出拒絕『你想什麼,但是不想告訴我?』要接住對方不舒服的情緒。

喜歡嘲諷抱怨負向言語攻擊造成別人不好,這和情緒有關。不必針對這個回應。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敘說中成長(上)

──敘述的基本概念

page1image8384

國教之友•第 58 卷第 3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二章 如何進行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敘說方法學(Narratology)

Todorov 於 1969 年提出敘說方法學(Narratology)一詞,是為當時「實在論」 對科學研究的有限性被深切反省後,敘說方法學(Narratology)便被廣為採用,成 為一股「述說思潮」(narrative turn)(Rissman,1988;引自張翠芬,2001)。

Bruner 將目前知識的獲得來源區分為典範知識(paradigmatic knowing)和敘 說知識(narrative knowing)。典範知識是根植於目前的科學思考模式,採用抽象、 去脈絡的思考,以及邏輯與預測的方式來獲得知識;敘說知識則是將社會世界所發 生的具體事件,以敘說的方式來組織成故事,並藉由故事的溝通和思考來理解世界 (張慈莉,1999)。所以,敘說是人類用以表徵事實與建構事實的認識方式,遵循的 不是「否證」程序而是「文化上的慣例」,無意達成「客觀的事實」。Polkinghorne (1988)認為敘說原是指任何口語或書寫的表達,比較特殊的說法是:故事的形式 展現組織的基模。因為,敘說如同說故事一樣(張翠芬,2001)。因此,敘說是一種 利用說或寫故事的歷程來呈現經驗,並用以詮釋或溝通的方法。

在當代思潮中,敘說建構在人性、科學以及行為的哲學觀點中扮演一個重要的 角色;人類藉由事後訴說去知覺發生的事件而具有存在的意義。敘說亦被認為是人 們獲知與理解自我與世界的普遍方式;換句話說,敘說是人類行為特徵的基本與重 要的類型。無論是敘說(narrative)或故事(story),都是生命的一個基本現象;是 製作故事的過程,也是故事的認知基模或過程的結果;人們藉由敘說的方式述說和 重述一個人的生活,是呈現一個人或社會成長的基本方法。可見敘說是人類一種用 以思考、闡述、理解與建構自我的一種方式,而且這是人本質上就獨有的方式與能 力。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今天一開始就和心理師分享到這一週的改變。

面對考試強大壓力,我逐漸可以從中調適。一開始是很緊張拼命準備,唯恐來不及,不敢隨便休息也不敢荒廢,只要歇息就會有很深的不安與罪惡感。畢竟我從「零」開始,既非本科系,,只剩下一顆與白髮同在而一樣無法消滅的熱情。

或許是因為篤定這是我人生最終極與渴望的目標,我後來慢慢也調試過來。因為這場戰不是一時半刻來決勝負,而是長期抗戰。所以我就決定按部就班來準備。就從零開始吧。像這周我就老老實實花兩個整天在算統計,一題一題去做。最後週五的考試我也算考得OK。雖然還是有些概念還有待去釐清,不過比起一開始的慌亂不安,我感覺這樣踏實多了。

至於甄試部分,我最感到頭痛的是研究計劃。其他對我而言就比較不是問題。畢竟我長期有筆耕與沉思的習慣。但是我也有找人去詢問如何因應。同時電腦也安裝了台灣碩博士論文的圖書網頁。現在就只能一步一步來了。這還真是急也急不得啊。

至於頗遜的英文,現在就每天看TED,一邊補充最新心理學的相關訊息,一邊進修英文。可說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