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母親,這個名稱一下喚起我們腦海中諸多意義生發的(signifying chain)。除個人經驗中的母親形象被喚起,社會意義(或社會建構)下 的母親也如此人熟悉:聖潔、溫慈、包容、犧牲、奉獻。除這些有 著「大愛」的「聖母瑪亞」,還有許多叨叨絮絮、蓬頭垢面、囉嗦煩人、 阻撓、保守、辛苦持家、以家人為中心的平凡母親。對每一個性而 言,母親這角色與自身密,無是源於複雜的母關係,或是 性共有的「準母親」生

但是,人就應該當母親,或是去發揮造物給人的生特性嗎? 性當母親是否是將自身的身體資源完全交付出去,為父權意形態服 務,因而性成為平等的受害者兼幫兇?特別是,性源於「母 性」,常常是自身積極地願從事母親這個「職務」,因此,人是自我設 限、無可救藥?但是這樣的談法是否太過於武斷?人在母親這個身 份所經驗的、所感受的喜悅與成長,難道真的只是一種「未覺醒」的 態嗎?或者,其實母親的經驗當中仍有我們尚未發覺的「基進」性成分?

西方性主義者近二十多年來對母職(motherhood)的討已經汗牛充 棟,只是中文世界的引介甚少,(顧燕翎,1991;張小虹,1993;謝敏,1991;李 金,1991;佩嘉,1991;張娟芬,1991)。大致而言,性主義對母職的態 一直未有定,在迎拒之間擺蕩,基於這種態的研究與發現也一 直在增加中。但是,斷地成為母親這個事實,會為等待研究 有定而暫停下,性成為母親這活生生的經驗,常常使性主義者 關注並感到焦慮。先成為母親或是先認識女性主義,也嚴重影響著人 對自己的定位與認知,以及她們如何做決定。那麼,性主義述介入 母職最適當的時機是麼呢?又應當如何介入?母親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又是麼?她可以怎樣影響著性主義嗎?

在下面的研究中,我將用種方式這個問題。簡言之,是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我反思

 六月烈焰高照,我因為完成甄試所需的研究計劃,開心地去看剛剛熱騰上桌的電影「尋找快樂的十五方法」~這是改編自法國作家法蘭斯瓦萊洛的同名小說(譯:艾克托的幸福筆記:23種快樂的理由)。

 內容是講述一個天天聆聽個案倒垃圾,日漸鬱鬱寡歡,無法帶給個案找到快樂的心理醫師海克,因為聽了一個新時代思潮下的靈媒「直指」他內心深處的有個寂寞可憐,與疲乏倦怠的小丁丁(靈媒也是海克的個案。丁丁象徵海克內心的小男孩),內在有很多生氣與傷害,而且還說出海克的初戀情人的名字與遺憾,終於讓他決定對靈媒預言從善如流,勇於出走與冒險

電影一開始就是心理學和新時代思潮的對話,他們皆有各自內在的暗潮與伏流,但顯示可以互相對話與療癒。我過去投入新時代思潮的研究許多,對於這段對話很熟悉也覺得莞爾,這也象徵了心理學勢必將與時代各種不管主流非主流潮流結合與對話的需要。

 海克不僅有個令人稱羨的心理醫師工作,而且有個精明幹練,又有個可以打點海克生活在整齊簡單又井然有序關係中的女友~克拉拉。事業愛情不無得意,海克看似是人生勝利組。可是他內心總是有個丁丁不停招喚,(丁丁歷險記的主人翁即是丁丁)尤其海克實在無法帶給個案快樂,甚至個案抱怨海克總是以個案問題反問個案,了無新意,連個案都看穿了海克井然有序的治療脈絡。(連個案都可以對心理師當頭棒喝)還有當他總是不停地聽到個案的各式各樣的抱怨,終於他的情緒水庫當場潰堤,讓個案驚恐而去。自己也深感挫折。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40711兄弟之情  

兄弟之情

聽小孩說童言童語真是做媽咪的一大樂事。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天一開始我就分享到我這週很大的突破。

包括當老公很權威地教導二寶英文,即使小孩哭了,他也是很堅持要小孩念出英文來。我走過去只說:

『他的英文程度還不到可以念出來的狀態,而且你這樣罵只會讓他嚇得更念不出來!你逼也沒有用。』可是老公只是把我驅趕開來,還對小孩堅稱說:

『你念錯也沒關係。但是就是要大聲念出來。』

老公很堅持要如此做。很快他就捏小孩的臉作為懲罰。我又走過去。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21  今天柏把衣服洗臭了,你沒打他,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但是要他用手洗,可能未必能奏效。因為他需要的就是提醒與監督,不是用更難的懲罰他。因為我嘗試很久,沒有多大用處。如果作家是永遠被懲罰與責備,你想他會洗得更好嗎?!就算他被羞辱得更慘,以至於願意立刻改善,你難保他將來有耐心去面對自己的錯誤和別人的過失嗎!!他常常覺得自己不好,然後也會去苛責別人。是因為他其實是個沒有自信的小孩,所以也會去苛求別人。我希望我們除了要求他要把事情做好外,也要共同學習如何去協助小孩勇更寬容與耐心的方式,協助他們完成任務。我認為有更多的溝通與空間是必要的。不管你同不同意。
18:26  不管你喜不喜歡,我們要共同合作是不可避免的模式。你永遠不用想說把我晾在一邊,或者要我處理所有的事物。只有合作,別無他法。唯有我們能夠有良好合作的可能,他們將來才能學到如何與人溝通,商量,協調與合作。不然你永遠要大家聽你的話,照你的方式做,合作與對話是不可能的。如果你都做不到,覺得要汗老婆合作對話實在很不man,很不夠勇猛,我想小孩也會深信只要我夠大更厲害,所有的人就要聽我的!!這樣會造成小孩人際合作的困難,即使他們很聰明與厲害。
18:28 所以我不會妥協的,我是一個妻子與母親,我有我的專長與優點,我不必完美,我也不會要你很完美很厲害才可以合作。但是你必須要和我合作與對話。至於合作與溝通方式是可以商量。
19:15  還有不是很厲害的人才可以發言與決定,每個人都有權利發言與說他想說的話。所以每個人都可以發言。你可以是老大,那是沒問題的,我們都承認你是老大。但是如果你無法聽別人說話,那就不是一個老大應該有的示範與風度。因為你做了一個錯誤示範,那就是只有贏的人或厲害的人才可以發言與說話。那是很奇怪的邏輯。難道只有厲害的人可以決定別人怎麼樣,而不是老大應該培養共同討論與互相尊重的情況下做最好的決定嗎?!!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諮商與治療好書介紹:心理治療與靈性的整合】

超個人心理治療

所有從事或有志於諮商與治療的人們都不能再迴避靈性議題了。超個人心理學是從心理治療開始的,不管你喜不喜歡,都不能無視快速增加的靈性需求及產業。靈性議題的討論對實務工作者來說已不僅是一種生活的調味料,更因為這個議題已大量衝擊了這門專業的界線及前提,讓心理治療必須正面迎受這個來自底層民眾對物質社會及唯物主義的反動。

你一定發現了,各式各樣強調靈性的工作坊、課程訊息充斥在我們周遭。有天使、有光、有脈輪、有精微體、有人類圖、有禪修靜坐、有香油花精、有占星塔羅等。啟蒙運動誓言為人類掃除迷信,科學的無上成功更是推翻了宗教的教條主義,全世界的宗教在破敗,控制力衰頹後的靈性空白由誰彌補,如何彌補?許多哲學家都已提出這樣的問題。原本該當仁不讓的心理學在這個議題上猶豫不前,但治療師面對群眾的靈性需求首當其衝,我們不得不回頭重新檢視理論的缺失以及我們的工作:人,存在的基礎是什麼?

從心理治療的發展史來說,超個人心理學的崛起可以說是演化下的自然結果。心理學的發韌自19世紀末始,強調科學的典範,漸以可見的、可測量的行為作為研究對象,於是我們開始有了心理治療第一勢力的行為主義學派,由它衍伸了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同時,以古典精神分析為首的精神分析學派也逐漸壯大,稱為心理治療第二勢力,著重人的潛意識動機與自我的結構;到了20世紀50年代後,Rogers與Maslow促使人本心理學興起,後者創造了人類成長的第一張地圖,是為第三勢力,包含完形治療與存在治療都屬同個範疇。

心理學的前三勢力都屬自我的領域,即使在人類潛能運動最興盛的時候,已有不少人發現在全人的觀點下,這些理論仍有許多不足。最著名的當屬Maslow,他已提到需要「就超人類(transhuman)進行思索,這是一種超越人類本身的心理學和哲學。它尚未出現,但即將出現。」接著更在《存在心理學探索》裡說「我認為第三勢力的人本主義是一個過渡,是對更高級的第四心理學的準備,及超越個人的、超越人類的、以宇宙為中心而不是以人類為中心的、超越人性、同一性、自我實現等的心理學。」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的夢的解析(附錄一)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第七章 夢和幻想在動力取向心理治療中的使用

了解夢

精神分析的核心宗旨之一是:夢是願望的一個偽裝版本。弗洛伊德堅持無意識的童年願望,會透過某種監控(censor)而轉化成種種偽裝的象徵,以確保作夢者的睡眠不會受到干擾。弗洛伊德在兩種層次的夢內容之間加以區辨:外顯(manifest)內容,指的是作夢者所覺知的夢的表面;潛在(latent)內容,則指無意識願望及思想,會威脅而驚醒作夢者,因而必須加以偽裝。有一組在作夢者的ego內操作的防衛機制,用來偽裝那潛在內容,使之轉化成外顯內容。
今日我們會體認到除了無意識的童年願望之外,夢也可能描摹出種種其他內在過程。它們也可能代表著恐懼、衝突,以及(在受創病人的情況下)一再重複出現、想處理和消解創傷經驗的努力等。然而,作夢者的ego所使用的防衛機制,在試圖破解夢的意義時,仍繼續管用。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9.jpg 

這道紅酒燉牛肉是法國菜中的經典~❤五步驟❤給大家清楚講解又好記~❤❤❤

1.jpg

食譜都幫你們弄得好好的~不學這道高檔餐廳菜色~對不起自己呀~❤❤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意中老師的演講向來唱作俱佳,肢體和語言都非常靈活生動,令人爆笑與收益良多。以下是演講內容的節錄與筆記。

他一開始提到對立反抗學生,一副不聽不甩的模樣,大多是消極抵抗,態度不佳,令人看了為之氣結又莫可奈何。

『我沒發脾氣噢!!我沒發脾氣噢!.....』對立反抗學生的態度,語氣和走路方式,光看了都會讓人受不了,他還會故意強調此點。讓人看了更是很生氣。最麻煩的是這種事會有擴散效應,如果沒有處理得當的話。

所以一般老師不免會懷念過往可以動手的日子。最好可以開刑具大展那就更好啦XD

然而如果老師動手,小孩就有可能在中正路上動手,或在任何角落動手來「解決問題」!!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