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思故我不在

這一年來我上了許多的課程。
可用不同角度看自己與別人。
近來最愛的課程是客體關係。
過程產生很多的感動與沈思。
透過它可來發現不同的自己。

客體關係談的是早期與重要他人的關係,
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內在腳本與行為模式,
包括影響了情緒,認知,
以及人際和伴侶互動模式。
例如我最近就會思考到某些時刻的自己,
『為何我總是要努力打字,即使有時候他會阻絕我的思考,讓大腦怠惰??.....』
『為何我總是很努力修課,明明大腦已經撐得太飽,常常還因此狼吞虎嚥,我還是要不斷進食(進修).....』即使我會告訴自己是因為狂熱與效率等等因素,但是我越來越懷疑那個視為理所當然的自己,才是值得思考的對象....

為何我總是要很努力於各種課程的充實,
無法拒絕只想要努力進食(在此指學習,不是食物)
即使我經常過飽、太撐或吃不下了!
我能不要這麼努力嗎??
我能不要這麼難以拒絕進食的衝動嗎??
好像很難......
但為什麼呢??
食物不是剛剛好就好,
努力不是足夠就夠了,
過度努力其實只會造成浪費與其他更大的損失??

因為客體關係的課程,
我開始沈思小時候可能是如何與母親互動的。
我的母親婚後一連四年生四個小孩。
我是老三。
也是唯一的女兒。
我會如何與疲於照顧幼小嬰孩,
但實則孤單困乏的母親互動呢??
我的母親是個很認真認份的傳統女性。
我們當時都是喝奶粉長大的。
在那個時代這是很昂貴的奢侈品。
但是我的父母應該不會手軟,
即使他們非常節儉到近乎吝嗇。
但更在意小孩是否喝得又白又胖,
還有不得「浪費」任何一滴奶!
所以我們四個手足小時候都很白白胖胖。
只是後來才慢慢「打回原形」,
幾乎都因為遺傳才越大越瘦。
猜想我很難抗拒母親「一定」要喝光光的期望........
我慢慢從自己的一些行為背後的想法,
看到我自己的努力背後有些原始想要迎合的特性。
雖然我跨過一些身心發展的階段,
但是我的某些特性還是很原汁原味,
還是持續地相信,
如果我不夠努力進食,
不夠努力去迎合大人期待,
我就是不夠好不夠乖巧的小孩!
這是一種很早期不需言語就可以交流的假設與感受
(很可能還是有自己的主觀與幻思與重要他人互動後的早期決定與假設)!

這讓現在的我,
有時難免因為焦慮不夠好不夠乖,
而習慣地過度努力進取!
有些地方又會過度懈怠。
這個新發現,
讓我割捨一些課程。
剛開始有些不習慣與擔心,
後來就如釋重負與重獲開心。
有了多餘的空間與留白,
我反而可以更多的自由與自我探索。

學習自由自在探索而不受限恐懼,
我想更是我所要學習的功課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