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開始我提到大哥的事情。因為他的自私與無情讓我們簡直傷透了心。
『......他認為房產是屬於他的。過去沒有真正的分家,直到媽媽去世才分家。他認為家產是屬於他的,而且覺得幾乎不工作一直仰賴家中照顧的二哥是一種額外的負擔與憤懣.........』心理師解釋。
我可以理解說大哥很不願意照顧二哥,畢竟他們個性是如此不合。
但是他的自私還是很令人傻眼。我和弟弟根本無法想像。最重要的是,我很難面對這種大哥,我只覺得充滿憤怒。因為他確實擁有最多資源,吃家裡住家裡,最後也擁有最多。但是卻把二哥一腳踢開,甚至為了自身利益而想置二哥于不顧。
『......你的花園擁有很多花朵,原生家庭只是一個角落,你不必因為這個而忽略其他.......
你的二哥現在一直退化,只想依賴,對於你而言,或許比較可以理解。所以你會同情同理他。但是你就很難理解大哥。大哥表面是決裂,但是過去大家的相處就僅止于表面,其實內在是很殘酷的.........
你家各個手足也不在同一水平上,而且各自找自己的系統信仰和伴侶,就像你弟弟很早就知道不可以仰賴家裡,要出去找一個強而有力的架構生活。你也是。
但你兩個哥哥的選擇就不同。在你的父母心中也是有所差別。父母認為你和弟弟比較有能力,所以讓你們獨立較多。而另外兩個就強烈依賴媽媽,媽媽也需要他們的依賴。
看起來他們是弱勢,但是也是共謀出來的結果。
所以無能的則依賴。而你和弟弟選擇出去更多。........』
『可是媽媽當初最愛弟弟椰。......只是弟弟有一陣子和哥哥同住一是,他們勢如水火倒是真的!!後來弟弟就慢慢獨立成家了..........』
『.......你弟弟當初也是因為位子太小,所以選擇出去的。他個性較循規蹈矩,所以選擇軍職這工作。因為他當初也被攻擊與對立。.........』心理師說。
『我其實從原生家庭也可以看到自己的心理藍圖。現在來看這些家人的存在並非偶然。我確實也有他們的一部份特質。例如我就很執著于自己所喜愛的領域而過動,對於自己討厭的部分而選擇自閉,他們的特性在我身上也是存在。我不知道該如何去理解這些家人,這讓我苦惱..........』我感嘆。
『......這反映的是你和你媽媽的關係。孩子代表著父母的期待與投射。不同時期生的小孩代表著父母不同的情感與期待。
你們父母感情一直都不好也是事實。
例如孩子可能是反映出破碎的自我,依賴性,因為單調,想要更好的女兒, 你就有媽媽更社會化或社交的能力,或者想要井然有序,更像男性.......
這都是反映父母某一個時期的樣貌期待。
但是可以看得出來他們都自我分裂,有著破碎的自我,所以感情也不好........
但你一部份也認同父親,追求智力,認同男性對象.....
你可以想像大哥的自私,攻擊性,恐懼,給不出愛,被害妄想,對家人是可有可無與不在乎(這點最傷家人的心),甚至視為敵人是像誰嗎?!.......
這讓你想到了誰嗎?!!
你是否對於大哥一點都不在乎家人,把你們當作敵人的行為最難過痛心,其實他不就是像你的媽媽當初對你的方式,你媽媽當初對於國中時期的你不就是如此不在乎嗎?!..........』心理師問我。
我當下就哭了。確實,這就是媽媽當初對我,最讓我最痛心與難過的地方。或許我恨的大哥,就是他太像媽媽這樣對待我們,讓我心裡充滿太多的憤怒與生氣。
心理師一語道破。讓我哭了,也讓我解脫于這種情感的枷鎖。
後來我們可能提到小孩,如大寶的事情。其實我最早也是完全無法認同大寶,甚至是很討厭他的。直到後來心理咨商後才好轉很多。因為他確實代表了我某個時期的期待與失落。而他確實也不好管教,因為後來我才知道他有ADHD。導致我管教上很挫折,也很自責。
『......大寶心中的媽媽,和實際的媽媽不同。而你心中的大寶,也確實不盡相同。
你剛剛說到希望對方好我也好,但如何看到........
他們有時候還要把父母的錯誤背負一生!!
包括大哥無法放下對父母的痛恨,只能放在後台,所以他最後選擇寧可不回家。
無法把父母放後台,和父母(這裡好像是指與小孩關係)的內在關係就會呈現,有的會投射在孩子身上,造成父母對孩子的殘酷,這是一種被害妄想?!
像是哥哥覺得父母對我不好,心裡沒有我,所以他迷信宗教世界觀,好似媽媽看起來不快樂所以找我麻煩,乾脆封閉與疑神疑鬼,......和父母掛鉤,(期待)也高很多倍........
二哥則是一味依賴父母照顧很多,大哥心中也不是滋味......
而你則是一直試圖讓別人有位子,來限制自我發展,讓自己無法獨立與厲害,心中有別人是好的,但是如果因此限制自我就不那麼好了............』心理師說。
這次心理師的分析讓我徹底放下對大哥的憤怒與仇恨。當然心中還是會有正常的失落與不快。但是已經不那麼在乎大哥的行為了。或許是因為我已經解脫於這種情感的枷鎖與束縛吧。
有時候連對手足的糾葛情感,都和原生家庭的愛恨情仇密切相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