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分析的理念及其應用
    -以大專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為例

蔡淑苓 台南女子技術學院幼兒保育系 講師

摘要

本研究,探討溝通分析(TA)理論之父母、成人與兒童(PAC)的自我狀態與好(OK) 與不好(NOT OK)之生活地位的基本概念,及其如何影響個體「從小到大」之人際關 係的發展;進而,透過其原理原則概念,分析五個大專學生就讀專四時,在其童年時代, 他們的父母或其重要的他人,對其認知、情緒、行動與期望,所帶來人際困擾的現況, 以做為相關人士在人際關係教育上的啟示,並對五個學生進行人際關係教育之參考。本 研究分五部份進行,第一章、研究緒論,敘述本研究緣起之背景與目的;第二章、文獻 探討,探討溝通分析理論之父母、成人與兒童的自我狀態,與好、不好之生活地位的基 本概念,及其如何影響個體「從小到大」的人際行為;第三章、研究方法,採用文獻探 討與文件分析,了解五個學生之人際的現況;第四章、研究發現與討論,針對所發現之 五個學生人際困擾的現況,做分析討論;第五章、結論與建議,提出本研究之四點結論 與四點建議,以做為相關人士進行人際關係教育之參考。

關鍵詞:溝通分析;父母、成人、兒童;好、不好;人際關係。

- 207 -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

The Ideas of Transactional Analysis and Its Application : An exampl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Junior College Students

Shu-Ling Tsai

Lecturer,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re, Tainan Woman’s College of Arts & Technology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dopt the basic concepts of the Parent, Adult, Child (PAC)ego state and OK,NOT OK life position of the Transactional Analysis(TA)(created by Eric Berne) and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of 5 students in junior college. From the reaction of these students, their life position were analyzed.

The study wa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1)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exploration of TA, the purpose and methodologies of the study; (2) Procedures of the study: literature review regarding PAC and OK concepts, including the topics of the category, constructions and interpretations; (3) Making documentary research, the processes of constructing 5 students’ portfolios and the comparisons among the results of the investigations of the students’ life position; (4) Finding and analyzing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5) Conclusions and propositions: indicating the important results of the study and providing some ideas for further studies.

Keywords: Transactional Analysis; Parent, Adult, Child; OK, NOT OK;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Development.

- 208 -

一、研究背景

溝通分析的理念及其應用-以大專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為例

第一章 緒論

溝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 TA,是美籍加裔艾瑞克柏恩醫生(Eric Berne) 在 1950 年代提出的理論。其後,陸續有許多學者加以發揚。

柏恩(Berne,1964)認為:溝通分析的理論重點,在於使個體運用其溝通分析的思 考方式,深切的了解自己,找出自己不調和之交往品質的生命源頭,來發現自己有什麼 樣的感覺、性格、想法與行動。而後,分析自己的人際溝通模式,改善其人際關係,來 與人交往對待。換言之,溝通分析是整合人際關係的人格理論,認為人格是人際關係的 持久型態,是一種生活方式(life style),它是主觀的、持續的,對其生活的互動溝通有 極大的影響。此外,柏恩並歸納出人際間的父母(Parent)、成人(Adult)與兒童(Child) 自我狀態之互動溝通方式(簡稱 PAC),如能好好分析省思與應用,必有其良好的自我 狀態之溝通發展,達到「你好、我好」的人際 OK 地位,彼此共好的行為模式之基礎。

本文,擬探討溝通分析理論之父母、成人與兒童之自我狀態,與好(OK)、不好(NOT OK)的生活地位的基本概念,藉以了解父母、成人與兒童溝通的自我狀態情況,與好 與不好的生活地位之動力關係,及其如何影響個體「從小到大」的人際行為;進而,透 過其原理原則概念,分析五個大專學生,在其童年時代,他們的父母或其重要的他人, 對其認知、情緒、行動與期望,所帶來人際困擾的現況,以做為相關人士在人際關係教 育上的啟示,並對五個學生進行人際關係教育實施時之參考依據。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了解溝通分析論之父母、成人與兒童之溝通的自我狀態。 (二)探究溝通分析論之好與不好生活地位的動力關係。 (三)分析五個學生之人際困境的緣由,是如何影響自己從小到大的人際行為。 (四)根據溝通分析論的啟示與本研究結論,提出對五個學生之人際關係的教育實施時

之建議。 三、名詞解釋

本研究所涉及的相關名詞,界定如下: (一)PAC:

係指柏恩溝通分析理論架構的主要概念之一,是個體與他人或面對其所處的社會 環境溝通時,就是個體本身已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父母親特性的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成人特性的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與兒童特性的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之信念與行為,與他人溝通。

- 209 -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

(二)0K: 係指柏恩溝通分析理論架構的主要概念之一,是個體在幼小時候,會得自於父母 或重要的大人,所給予的腳本(scripts),而後不知不覺承繼其腳本,並形成自己 的人生腳本,決定了一生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形成好(0K)的生活地位, 傳遞著人際的訊息,並與人互動之溝通型態。

(三)大專學生:

   係指就讀本校五專部某科某班選讀「人際關係」課程之五位專四學生而言。

第二章 文獻探討

一、PAC 的基本概念

PAC,是柏恩(Berne, E.)溝通分析理論架構中的主要概念之一。依照柏恩 (Berne,1964)在他的專著《人們玩的遊戲》(Game people play)一書中,所提的溝通 分析概念,係指個體與他人溝通時,或個體面對其所處的社會環境,就是個體本身已有 屬於自己的一套 PAC 信念與行為,與他人溝通,即是所謂的自我狀態(ego state)。

柏恩(Berne,1964)認為:每個人自我狀態有三種,即 P:就是父母(Parent)的字 頭-父母親特性的自我,簡記字母大寫「P」。A:就是成人(Adult)的字頭-成人特 性的自我,簡記字母大寫「A」。及 C:就是兒童(Child)的字頭-孩子特性的自我, 簡記字母大寫「C」。柏恩認為:在個體健全與成熟的人格中,這三個自我的狀態各有 其獨特的價值,且應是三者銜接而不重疊;亦是人格中腳本的起源,終其一生用來增強 腳本的心理遊戲(樊雪梅、樊雪春,1999)。

以下研究者就從伯恩(Berne,1964)之 PAC 等自我狀態的特質,列述之: (一)父母親特性的自我狀態(Parent ego state)

父母親特性的自我狀態「P」,就是個體在孩提時代-從出生到五歲前,父母將自 身體驗、人生態度、是非善惡行為標準,塑造於子女,強加諸於子女身上,並存 在於子女腦海中的記錄器,在其腦海中轉動,播出父母所留下之不容置疑的信息 與規範。換言之,一個人具有父母親特性「P」言行態度表現的特徵,主要是個 體在早年時,受其父母對其教養指導、照顧並解決其需求等的影響,而以之來與 人互動。它通常就是自己父母行為的翻版,由繼承、模仿或認同父母行為而來, 做得像個體父母一樣角色的表現,且會以個體之父母加諸於自己身上的態度,來 對待他人。進一步言之,當一個人處於父母親親特性「P」的自我狀態時,在對 待別人時,通常會受自己父母的制約,出現如「會指導」、「照顧」、「解決自己及 別人的需求」,「會為自己及他人做許多有益處的事」的特性和姿態來。

- 210 -

溝通分析的理念及其應用-以大專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為例

另外,父母親特性的自我狀態「P」依其功能,再分為二類型: 1.撫育性的父母(Nurturing Parent ego state,簡稱 NP)

存有權威判斷、優越、增強確定、關愛體諒、同情照顧他人。當然,也有表現出

不合理的溺愛,我們就稱之為溺愛的父母。 2.批評性的父母(Critical Parent ego state,簡稱 CP)

存有批評命令、挑剔指責、糾正指揮別人等信息與規範出現,會提醒自己及他人 所犯的錯,也會指責自己或他人的不對,會批評指正自己或別人,如「應該...」、 「必須...」、「不能...」等,要怎樣做才是對的,怎樣做是不應該的。當然也有表 現出偏執的看法和不合理的苛責,或毒打小孩,我們就稱之為偏執的父母。

(二)成人特性的自我狀態(Adult ego state) 伯恩(Berne,1964)認為:嬰兒出生後,只有在兒童特性「C」的自我狀態。然 嬰兒不斷與其環境產生持續互動後,漸漸有所改變。當孩子長到約十個月大時, 開始擴大自己生活的範圍,去探索與試驗環境中的事物,使其逐漸經歷許許多多 原本在父母的掌控之下,遙不可及的周遭人事物的環境,可以更自主接近自己所 欲追求的目標,進而吸收了許多資訊刺激,營養了智能,且漸漸醞釀其自己的看 法及想法,來理解、思考與他人的人際交往,這種自我實現,就是嬰兒所具有的 成人特性「A」自我狀態的開端。嬰兒到了十八個月大時開始發展,開始區分父 母親特性「P」自我狀態的教導觀念(taught concept),及自己所體驗的兒童特性 「C」自我狀態之感覺觀念(felt concept)的資料收集與分析,並建立起成人特 性「A」自我狀態的思考觀念(thought concept)。亦即,嬰兒會檢查、衡量父母 親「P」和兒童「C」自我狀態的觀念,是否符合現實環境,是否該接受或淘汰, 然後挑選出合於現實環境的方式,表達出來。例如,剛學會如廁的幼兒會做決定: 「褲子不要尿濕,的確舒服多了」;或是媽媽說:「不!不要!不准去碰小刀子」, 他可能馬上把手縮回,但他也會做一個結論:「有機會,我還要去碰碰它,看它 到底是麼東西」;或是「自己趁媽媽不注意,去碰小刀子,去玩小刀子,不小心 被割傷了」,他會做一個客觀分析、預測,再做出決定:「媽媽說得沒錯,小刀子 真的很危險,以後要小心」等等。

(三)兒童特性的自我狀態(Child ego state) 兒童特性的自我狀態「C」,是指來自一至五歲嬰幼兒時代所有的自然衝動,與對 外界看、聽、感覺、接觸經驗到的累積,而成一套記錄於自己內在的事情反應模 式。進一步言之,兒童「C」是一個人在五歲以前看到、聽到及感覺到自己所做 所為,儲存其所發生經歷於腦海中的資料反應,而據以建立的對人生的體驗感 覺。伯恩(Berne,1972)認為:了解兒童的自我狀態「C」是重要的,不僅在於 它將終生存在,而更因為它是人格最有價值的部分,它是個人自我概念建立的基

- 211 -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

   礎。由此可知,兒童特性的自我狀態對個人正常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兒童特性的自我狀態「C」依其功能,可再分為二類型: 1.自然的兒童(Free Child ego state,簡稱 FC)

它存在於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兒童「C」人格部份,反映出其本能之需求、慾望、 情感或行為來,直接真實的表達自己的感覺,自然的情感反應,此種人格稱之為 「自然的兒童」。有如想哭就哭,想笑就笑,想玩什麼就玩什麼,想嘟噘起嘴巴 就嘟得鼓鼓的,這一切幾乎是受自然率性、喜樂、直觀的支配,且立即要求滿足 其感覺與行為。

2.適應的兒童(Adapted Child ego state,簡稱 AC) 它存在於兒童時代受權威人物(如父母)的訓練後,會依照其被影響被教導的方 式,來決定自己該怎麼辦,此種人格稱之為「適應的兒童」。它會用腦筋察顏觀 色別人行為的意義及要求,知道什麼時候提出的要求最有效。此外,它如在日常 生活中,受到心靈的創傷經驗,亦或受到別人的指責,它會調整自己的行為,壓 抑自己的本能需求,以適應環境的需要。 後來,都斯諧(Dusay,1980),以及史坦特與瓊尼絲(Stewart & Joines,1992)認 為:每個人的人格,都從 PAC 三我的能源(engine)出發的,其總能量是不變的、 不會消失的,缺自然的兒童「FC」的自我狀態就學「FC」,缺適應的兒童「NP」 的自我狀態就學「NP」,而其他自我狀態就會自有消長。若其中一個自我狀態自 己最不滿意,最薄弱,就從這方面下功夫,強化它,來彌補自己的缺陷與不足, 只要自己增加這方面,其它部份,自然就會減少。例如,自己增加快樂的自然的 兒童「FC」,讓自然的兒童獲得了新的能量,則適應性的兒童「AC」就減少了能 量,就會少尋求取悅別人的方法,那習慣性的心理遊戲就開始減少。

從上述溝通分析之自我狀態分析得知,個體在五、六歲以前,在其健全與成熟的人 格中,就具備了三我結構,有成人「A」的理智,發展出完整與一致的感覺;有兒童「C」 (FC, AC)的感覺,是自然的、自發性、創造性、幽默樂趣與調整自己的行為,或壓抑 自己的本能需求,以適應環境的需要;又有父母「P」(NP, CP)的制約,是父母的教導 訓誨,讓幼兒符合其現實的生活等五個我的自我狀態,運轉其間,成為自動化反應。而 且,這些自我狀態各有其獨特的價值,應是銜接而不重疊,它們能順乎情況的需要,停 留在某一自我狀態,自由發揮作用,或因特別情境的要求,與其他自我狀態互相合作, 而共同發揮作用。其中,沒有哪一種自我狀態代表好或不好,關鍵在於能否合理的使用, 以促使人際關係之需求實現。

- 212 -

溝通分析的理念及其應用-以大專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為例

二、0K NOT OK 的生活地位

根據柏恩(Berne,1964,1972)主張:人們生而為王子或公主,是有價值,沒有問題 的人,是有「心理準備」,受人接納的人(0K MAN)。然而,受到早期經驗與環境, 或由父母或重要大人處習得壞的腳本之影響,加上自己心理需求不能滿足,使得形成不 良的自我狀態與生活腳本,進而不自覺的形成個體不良的生活地位(life position),因 而表現不良的溝通方式,變成有問題的青蛙,變成有問題的 NOT OK 的人。此即是否定 「心理準備」的價值,進而產生其 NOT OK 之行為表現,並與他人有不良的互動關係 (Steiner,1974)。進一步言之,每個人在幼小時候,會得自於父母或重要的大人,所給 予的腳本(scripts),而後緊抓著這個童年的決定,形成自己的人生腳本,決定了一生所發 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形成 0K NOT OK 與人互動之溝通型態,傳遞著人際的訊息。

哈里斯(Harris,1967)認為:個體之地位,大體上以四大基本地位與人交往,反映 出個人內在的生活地位,且是奠定於童年階段(Stewart & Joines,1992)。尤其,第一「我 不好,你好」之生活地位,最易強加在小孩身上。亦即小孩長大後,仍可能停留在第一 之生活地位,而影響其一生。以下研究者依哈里斯(Harris,1967),呂勝瑛(1991), 史 坦特與瓊尼絲(Stewart & Joines,1992),洪志美(1992),黃珮瑛(1996),魏麗敏、 黃德祥(1997)與王淑娟、林欣瑩(2002)等人的看法,將此四種地位的起因緣由,看 出其從小到大之人際發展,列述之:

(一)「我不好,你好」(I AM NOT OK, YOU ARE 0K)之生活地位 客觀來說,每一個「嬰兒」出生下來,就是王子與公主,是上帝奇妙無比,完美 無瑕的創作,是「OK」的,沒有任何缺點的個體。然而,無論他是多麼完美, 只是個嬰兒,是沒有行為能力的,是無助的,無法協調的,無法照顧自己的。他 完全需要大人的關愛,完全需要倚賴大人,為他安排一切,照顧一切。由於,「嬰 兒」凡事要倚賴大人,需完全聽憑父母的處置。因此,他們若沒有大人的協助, 對四週的事物,是拙於表達的,是可見而不可及的,也不可能由一個地方轉移到 另一個地方。等到六、七個月後,他們逐漸的長大,會爬、站與走時,開始對自 己逐漸有了自主性。這時,對其周遭原本遙不可及的事物,也開始行動起來。這 時,父母如能理解、照顧其行動,安撫嬰兒的需求,則「嬰兒」就會形成「OK」 的我。然而,有些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會,或認為它會弄破、弄髒,不給 予爬、行、摸、撥...等機會,且經常把他置於安枕無憂的高欄小床裡,限制其活 動領域,使得他不能經歷許許多多不同的好奇、好玩的環境,他就常常會有一下 子很傷心的感覺。如果老是如此,就會日積月累的深烙住大人-就是「好」(OK) 人,就是有權力的,偉大出色的人,而自己則是差勁的,是缺乏能力的,仰人鼻 息的。同時,他也為了要博得大人關愛,也學到大人所說、所做的都是對的,都

- 213 -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

是完美的,就慢慢形成「是大人你來作決定,而不是我」之「我不好,你好」的 感覺,也形成了「你好,而我不好」的生活地位。倘若,「嬰兒」總是生活在這 種「我不好,而你好」的地位之下,日積月累,長大以後,與自己或別人相處時, 就會否認自己,被動放棄、舉棋不定、擔心犯錯,自怨自艾,認為自己是沒有價 值的,自己本身各方面都不是,進而預先支配個體的一切人際行為,而影響其一 生;或個體對任何問題情境、態度,只等待別人指示,且毫不考慮地接受,以討 好別人,以尋求注意關愛;或是在別人權威下,像小孩委屈依賴的過生活,造成 了沒有個性只有群性;或老要別人為我做、別人來指導我、肯定我,也幾乎同時, 他也無法愉悅平等地與別人交往及生活了。如果,再不幸碰到大挫折就有白日 夢,不願負責或自責頗深的對待自己。久而久之,I AM NOT OK 的地位更加鞏 固,同時也導致別人看輕他、漠視他、孤立他,不喜歡與他交往。這也就是自己 的父母「P」時時批評著自己的兒童「C」的自我狀態,自己管教自己過於產生嚴 厲,或標準訂得太高,常責罵或挑剔自己,老是覺得自己是不行的-「我不好」 的觀念,因此造成對自己與自己相處中,永難和解的人際關係。

(二)「我不好,你不好」(I AM NOT OK, Y0U ARE NOT OK)之生活地位 經由前述,提到「嬰兒」出生至十個月大的時候,學會大人就是好人、偉人,是 有權力的,而自己是無助的、缺乏能力的「我不好,你好」之生活地位,長到一、 二歲後的「他」,這時他的父母,也可能在這時生下「老二」,父母給「他」的照 顧在身不由己的漸減之下,造成他的挫折、不滿或嫉妒。甚至,父母為此下嚴格 的標準,「小孩」你已當哥哥姊姊了,已當老「大」了,要曉得照顧、愛護剛出 生的老二(弟弟或妹妹)。然而現實的他,只有一、二歲大,他還以他自己的身 體為中心,專注於自身本能的欲望,探索其所知覺的世界,還需要父母全心全力 的親情與愛來滿足他,他還以自己為尺度籠罩著自己的思維,還不能同時處理一 種情況的幾個方面,他並不理解每個自我,包括他自己,是具有不同利益和信念 的主觀性,他還不能同時考慮、區別他人的和自己的觀點,不能同時重視自己的 興趣和他人的需要,他還根據他的看法來判斷一切事物,表現出道德現實主義, 和沒有邏輯必然性的直接推理的時代裡。現實的他,只有一、二歲大的「小孩」, 卻老被父母期望、責備或懲罰,要犧牲自己的本能欲望,要照顧弟妹需求,要以 身作則做好榜樣。然而,現實的他,他做不到,做的很辛苦。所以,「小孩」從 此心中逐漸形成的這世界,是不可愛的,自己也是不行的,是差勁的,惡劣的, 渺小的,弟妹也不怎麼樣,大家都一樣的糟,於是形成「我不好,你也不好」的 生活地位來。「小孩」慢慢的長大以後,如若經常有這種經驗,個體便處於心神 不安的狀態,並且會經常發怒,進而產生身心不平衡之發展,而常常感受到「我 不好,你不好」的概念。尤其,在他遭遇挫折時,便會認定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

- 214 -

溝通分析的理念及其應用-以大專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為例

好人,是天下烏鴉一般黑的,且其行為一再的退縮逃避,對事不抱希望,當發生 問題或面臨情境時,是常對自己與別人說:「辦不到」、「無法應付」、「行不通」、 「沒有用」、「太晚了」、「沒希望」......。或總經常不分青紅皂白,認為別人的過 錯,便破囗大罵或訓誡、攻擊他人;或是會將不善的地方,給予不著痕跡的沖淡, 甚至隱含沒辦法改善的消極意義。這種似是而非的否定、憎恨自己,不用真實數 據進行比對好壞,對自己不好,同時對別人也不好,便會排擠成人「A」自我狀 態的理性思考。久而久之,他消極、頹唐、不健康心態上的包袱越背越大,如此 生活下去,不喜歡自己,也不喜歡別人,與人的互動讓人痛心,別人也就不喜歡 與他來往,這就是一種病態的生活地位。久而久之,自己也形成孤僻的人際關係, 不願意追尋人際交往的樂趣。

(三)「我好,你不好」(I AM OK, YOU ARE NOT OK)之生活地位 經由上述,「小孩」日積月累的生活,如老在第一、第二生活地位的累積下輪轉, 得不到大人的關愛,特別是經常受到大人冷落、苛責、傷害、打擊、毒打或虐待, 則「小孩」到了三歲至五歲的時候,會對「自己不好」地位的感受,採取過度的 防衛反應,會抬高自己,翻轉自己的「不好」,轉移到「我好,但你不好」之革 命生活地位。這樣的翻轉,誠是「小孩」想逃離此「不好」的痛苦,建立起我終 於復原,我終於苦盡甘來,我自己終於熬過來,我比別人都好的「我好,你不好」, 這種生活地位之發展。這種地位一經建立,「小孩」長大以後,是非常的自我中 心。在他的眼裡,別人都是不好的。在他心目中,世界上是沒有好人的,別人對 他的關愛,都是虛假的。甚至他動不動就去論長論短的指導、糾正、控制或諷刺, 攻擊他人。是以,其自我狀態,隱含無法自我控制、無法自我改善,又會傷及別 人。此外,他一旦感覺到這種地位或熟悉之壓力,想脫離這個團體時,就是採取 「破罐破摔」的態度,或更加惡化到「寧為人碎、只要己全」或「寧為玉全、可 以瓦碎」,妨礙了人際互動,最後事情不但沒有獲得解決;反而,大家對他「敬 鬼神而遠之」。由此可知,這種人自大孤獨,他的朋友不多,也意識不到有那麼 多人討厭自己,他的人際關係是不滿多於快樂,也就好不起來了。

(四)「我好,你好」(I AM OK, YOU ARE OK)之生活地位 前述所言,嬰兒在十個月大時,已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排除不愉快的刺激,開始 有自己的看法及想法,也就開始建立成人「A」的自我狀態。如果這時父母能關 心「小孩」的心理健康,提供幸福的家庭氣氛,樂於見到「小孩」的優點,能夠 適時表達喜悅與讚美之情;同時,也能容忍「小孩」的不完善之處,不會因此抹 煞他其餘的特點,親子間無形之中開啟了交換彼此的感受與看法。這樣環境長大 的「小孩」,可以清楚的看到別人各個層面的特點,不會只見到別人的優點,而 只看到自己的缺點,也不會只注意到別人的毛病,而對自己的長處驕傲自大,更

- 215 -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

不必辛辛苦苦的防衛,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點。換言之,「小孩」從小學會了欣賞 自己,肯定自己,欣賞別人,重視別人,肯定與人交往的意義,且在與人交往進 退取捨時,能享受友誼的樂趣,能積極達觀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會遭遇較少的 困擾。同時,「小孩」也有能力區分父母「P」所灌輸的教導觀念,及自己兒童「C」 所體驗的感覺觀念,並建立自己的思考觀念,也就開始奠定了良好的「我好,你 好」生活地位。當然,「我好,你好」也會是一種立場轉變的思考地位,是「小 孩長大後」的一種頓悟在人際溝通上所曾出現的起因緣由,分析其 1.我不好-你 好,否定自己、肯定別人;2.我不好-你也不好,否定自己、否定別人;3.我好 -你不好,肯定自己、否定別人等「三種地位」的感覺學來的,造成其人際困擾 或適應的問題。再經過澄清省思、理性意識的思考,而將「我不好,你好」、「我 不好,你不好」或「我好,你不好」的生活地位所曾經潛移默化所形成的決定, 再轉到意識中、理想中的「我們都沒有問題-我好,你好」的生活地位,即所謂 的成人「A」的自我狀態(Ernst, 1971)。處在這種「我好,你好」地位的個體, 基本上是接納自己,肯定自己,同時認為別人也有他們的長處,值得與之坦誠回 饋。亦即,是盡自己之根性因緣,接納自己的人格才華,積極樂觀進取的展現自 我踏實的醒覺。它也是勇敢面對現實、解決問題,開闊自己的志業;是對他人懷 著關心理解,共生共存和諧合作與人互動;也是不妄自菲薄,不打敗別人或高人 一等,也盡力去創造人事物境的優點,讚美其成就。它更是懂得愛的真諦,能看 出自己生命的希望,服務他人,過有意義的人生。是以,保有這種地位的人,縱 使跟自己有很不相同的人相處互動,也能讓人得到安適,別人也就喜歡與他來 往。久而久之,他總是受人喜愛及尊敬的。

綜而言之,四種地位的起因緣由,是個體從出生開始的煞那-刺激與反應之間,即 受到父母或重要的他人,以及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其所造成感覺、習慣而自然的使用, 且悄悄然形成其生活地位,以應對於人際的往來。這種個體溝通的習慣傾向,在嬰兒時 期即發展出來,在五、六歲時就隱然成其盤根基礎,及至成人時期,仍不太容易去改變。 是以,對成人有所影響,而導致 OK NOT OK 的生活地位。此外,溝通分析理論所提 及的生活地位,讓我們了解到任何個體,在嬰、幼兒人際共享生活地位,是來自父母對 其子女均雙好的地位之培養;且其年紀愈小愈好,比在其他年齡層之時機,引導其人際 智能發展來得特別快,更為有效,更為重要。換言之,在嬰、幼兒期的人際發展速度、 深度與廣度,為一生中最快的黃金時期,父母若錯過這個關鍵期,以後再給予豐沛的刺 激,為時已晚且徒勞無功。是以,父母如不能好好利用這段黃金時刻,給予嬰幼兒適當 的激發,錯過這段大好的時機後,以後想再花多大的心力予以補救,都是事倍功半的。 進一步言之,父母(溝通的刺激者)與幼小子女(溝通的反應者),在這四種不同地位 觀念的運轉下,能引發出其子女未來四種不同的交友態度,而帶來不同的生命品質。所

- 216 -

溝通分析的理念及其應用-以大專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為例

以,父母平時要慎思、要分析與孩子的相處交往,常持的是哪一種自我狀態,哪一種地 位,哪一種習慣使用的溝通方式,且要再選擇調整、商量、開放與充實自己的「我好, 你好」之生活地位,發出和諧的「父母我好,孩子你好」之人際往來,內化孩子「心理」 健康的行為模式,使孩子從小時候的人際建構能健全與廣闊,而共同加深彼此的滋潤關 係,達成 OK 地位的彼此共好之行為模式,以利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其個性的良好發展。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是採用文獻分析法,探討有關柏恩(Berne)等相關學者,對溝通分析 之父母、成人、兒童之自我狀態與好、不好生活地位的觀點。再者,以文件分析法 (documentary research)蒐集與本研究主題中之五個大專學生就讀專四時,在其人際關 係作業筆記上描述的、所顯示的人際經驗之自我觀點,以及其所面臨之人際困擾等問題 的相關資料(研究者曾擔任這五個學生就讀專四的人際關係課程之授課教師,有機會於 一學年期間,給予學生一些問題式的單元主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抒寫自己的人際經 驗之自我觀點,批閱其學生之人際關係作業的筆記)。然後,徵求如上述五個學生的同 意,以他們在人際關係作業的筆記上,所記錄的人際困擾之重點摘錄下來,再經五個學 生過目,同意其所留下的重點記錄,能代表其在人際關係上之心理運作的情況,而得以 互相印證,增加其內容的效度。而後,進行整理,歸類,作為文件之分析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研究者以五個大專學生所敘述的「第一人稱」敘述,按其溝通分析理論之四種生活 地位的分類,分析說明其人際交往的「自我狀態」與「生活地位」之困擾情形。列述如 下:

一、研究發現

(一)「我不好,你好」生活地位的案例 學生(甲):我是家中的長女,從小就生活在媽媽永不停止的權威訓話之下。我 對母親的記憶,都是她在責備我,說我多麼不負責,不聰明,老是做錯事。記得 我九歲的時候,隔壁的小×向我母親說:「我拿刀片,刮她們家的車面板漆」,母 親便帶我去她們家,向他的爸爸道歉並賠償,事實上我並沒有這麼做。當時我覺 得很害怕,也覺得受到羞辱,但是母親不相信我。母親總是這個樣子,我不對, 別人對,老師對,書本對,鄰居對,朋友對。如今我常有一種壞小孩的感覺,「我 不好,你好」,這種感覺到今天都還在。還記得小時候讀幼稚園大班時,有一天 媽媽帶我去喝喜酒,我媽媽一下子叫我吃這個,再吃那個,一下子叫我喝湯,一 下子又要我吃快點,當我嗆到時,又罵我起來,一頓飯下來,我媽媽的皺眉、搖

- 217 -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

頭、嘮叨聲...,不停的呈現。是以,在那一頓飯中,我低著頭照媽媽的指示吃完...。 此外,平日在家時,就像已經大專生的我,母親也老是一個勁兒的指責我的吃、 穿著,我待人處世的道理,對我任何生活上的細節都不放過。慢慢的我長大了, 在媽媽的面前,還是像個小孩,一句話也不吭聲,固執而內向,沉默了表達自己 的怒意,卻也激怒了嘮叨的媽媽。到現在我快要專五,也算是大二學生了,我依 然無法與媽媽平起平坐下來交談。對我來說,媽媽的權威,媽媽的管我,或者照 顧我,是不知不覺在我的心靈深處刻下了心痕,我與媽媽,似乎只有「我不好, 媽媽好」的人際關係。

(二)「我不好,你也不好」生活地位的案例 學生(乙):這一學期,我的心情被我的室友搞得很煩,有「話不投緣半句多」 的情形,而無法與他繼續對談下去,是他對己沒有信任感?因此也對人沒有信任 感?致使...。譬如:1.這幾天台灣難得寒冬,我的室友偏不穿暖和的衣服,卻一 路上抖著咒罵天氣一路上學;2.我的室友想要減肥,卻不能自制,邊吃邊嘮叨、 邊恨自己這麼肥;3.我的室友沒睡飽就抱怨頭痛,睡飽了就抱怨頭昏等等吃喝拉 睡問題都在抱怨;4.我的室友在學校,他作弊被監考老師當場抓到,就向監考老 師說:「又不是只有我作弊,大家都作弊」,真是....;5.這一學期我們班生活評比 是全校最後一名,我的室友就馬上說:「別班也好不到哪兒去,教室裡地上有紙 屑,桌椅橫七八豎的」;6.此外,班上有一同學拿到校外獎學金,我的室友就說: 「他沒什麼了不起,書呆子一個」。我的室友看不慣別人這,看不慣別人那,不 善包容別人,他的人際關係弄得很僵,與誰也處不好。所以當他室友的我,決定 下學期搬到別的宿舍,搬家對我來說就是最好的決定。

(三)「我好,你不好」生活地位的案例 學生(丙):我做事往往會有人阻止我,那就是我的父母。他們將我當作溫室裡 的花朵,愛著、寵著...。長大成為目前的我,似乎不太能接受。也許,老師您會 想,為何不試著向父母溝通?我可以直接回答您,那是沒用的!我已試過 N 遍, 通常的結果,都是有「溝」沒有「通」,所以要向父母說的那些話等於是廢話, 我已經無力再試了!就如我的父母因為當年他們的英文不好,父母就要我的英文 要唸好。我的父母當年聯考數學只考十分,就要我的數學要搞好。否則,就插不 上大學,唸不到好學校,就沒前途。我與我爸媽心情的關係,目前還是像以前的 柏林圍牆一樣,僵著!其實,我是很痛苦的,我也不願這樣,只是...沒法子啊! 我們姐妹都是這麼熬過來的,也許現在輪著我革命了吧!等我專五畢業,翅膀硬 了,可以飛了,我會準備好應戰的,沒人救得了我。 學生(丁):在這個複雜、重名、重利的社會中,我覺得每一個人都是自私、現 實的。我覺得對事、對人都必須要學會「自衛」,「現實」、「自私」....等等是必

- 218 -

溝通分析的理念及其應用-以大專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為例

要的!所以,做什麼事都不要替人想,不要替人謀好處,甚至不要為此而犧牲自 己,這樣才不會害自己。除非,自己要有把握所認識的朋友都是好的,妳為他們 設想,同時他們也會替妳設想。否則,到時候自己怎麼被害的,都會感到莫名其 妙,甚至妳可能會發現害妳的人,居然是妳最好的朋友。在我幼稚園大班、小六、 初三、高一時我發現:人心叵測,連所謂的「老朋友」,從幼稚園認識一直到高 一都是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都害我於不義。傷害自己的人,竟然是在同一屋 簷下的人,這不是很諷刺、很可笑嗎?所以,在這之後,我不但無法從這陰影中 走出來,反而發現我必須要自我防衛,更要保護自己,以免又傷了自己。我的價 值觀體系之基礎在於「我要好,我要保護自己」,「要防衛,防衛他人」,所謂的 防人之心不可無」。人生沒幾年,那些不把我看在眼裡的人,我絕不會真心對待 他們的。我會臥薪嘗膽,光宗耀祖的,即使是自己唯一的表姊,只因我從高中轉 讀五專而不理我,在馬路上我看到她,她也只當做陌生人一樣。

(四)「我好,你好」生活地位的案例 學生(戊):曾有一段時間我容易因個人思緒與情緒,遷怒至其他人身上,且一 有開會時,便喜歡反駁別人的意見,不斷的陳述我自己的感覺和意見。我不同意 團體內成員的意見,有爭議,總會爭到底,似乎要用控制和轉移-引起全體成員 對我的的注意,而不是讓自己融入於團體之中,如此導致全體成員對我的忽視和 拒絕。然而,經過一個暑假的實習,我在幼稚園認識了一位老師,她說:「人際 溝通就看自己的修養工夫,如何做到自我控制且能包容、尊重多數人的意見,那 種收獲是屬於妳自己的」。我感觸很深,也一直在惕勵自己,現在我做到了。我 想所有的不愉快莫過於一顆包容的心,設身處地為他人想,是包容、是尊重、是 不佔有、是不壟斷、是利己也是利人;但也不放棄自己的權益,那才是真正的「我 好,妳也好」。這樣境界很難,但可以努力去「修心,養性」。在此,我亦要附帶 說,上星期三看了李安導的「喜宴」這部片子,背景雖在國外,卻極具中國色彩, 父母對兒子「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望,是可想而知的,而兒子對父母的孝 順也是應該的。所以,劇中的父母「P」自我狀態很重,有濃厚的傳統觀念,父 母將兒子當成小孩子,讓兒子沒有選擇的餘地,片中兒子極想表現其成人「A」 自我狀態,卻一直沒機會,只好將兒童「C」自我狀態表現出來,最後終於掙脫 兒童「C」自我狀態,而邁入成人「A」自我狀態。後來父親想通,也知道兒子 的想法,尊重他,上飛機走了,父子之間能有一好結局,可謂彼此之間父母、成 人與兒童「PA C」自我狀態思想、性格與行為的重大轉變,我是有所體會 的。

- 219 -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

二、討論

由上「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我好,你不好」與「我好,你好」 之生活地位的案例,研究者依如上述發現,茲討論如下: (一)在「我不好,你好」生活地位的案例

學生(甲)的媽媽,與其孩子保持父母「P」對兒童「C」自我狀態的溝通方式, 在其適當的權威方式,是可以幫助孩子解決其問題,克服其障礙。然而,媽媽常 常不分青紅皂白,不分誰是誰非的對他,且在他一有問題出現時,就認為他的孩 子不對,就馬上替他做他能做的,或幫他能學著做的事情,或他應做的事情,如 此誤會孩子,且也壓縮孩子自己成長的空間。亦即,學生(甲)的媽媽以高壓的 語態或語氣命令,誘使孩子就範。久而久之,孩子就逐漸失去對自己媽媽的好感, 同時也對自己產生猶豫不決的生活地位,「我不好,你好」,「我不好,媽媽好(包 括別人好)」破壞了人際關係的和諧,造成雙方不必要的困擾。

(二)在「我不好,你也不好」生活地位的案例 學生(乙)的室友,在自己人際中面臨熟悉壓力下,常表現全盤抹黑,天下烏鴉 一般黑的論調,否定自己、否定別人,處在「我不好一你也不好」的人際交往觀 念與溝通中。同時,學生(乙)的室友,孤芳自賞,有過高的自我評價,也有過 低的自我評價,表現自輕自賤,看不到自我的價值。可能他從小就沒有被其父母 或重要的他人培養出對己的信任感,因此對人也沒有信任感,常一竿子打翻了所 有人,或也不知如何與人建立關係,在人際互動中待人的弦上,蹦得過緊,缺乏 彈性,捉襟見肘,處處受制,舉步維艱,致使室友有「話不投緣半句多」的情形, 而無法與他繼續對談下去,也造成他人際關係上的困難,方式上的僵固與自限。

(三)在「我好,你不好」生活地位的案例 學生(丙)的父母,總喜歡依賴自己過去成功或避免失敗的模式,有「我走過的 路,比你長;我吃過的鹽,也比你多」的權威控制、專制、優越感與溫情保護, 來教導孩子,把孩子當作「所有權」來支配,當作是父母「貫徹意志」的對象, 對孩子總以命令的方式對待,規定一切,讓孩子懾於權威聽從。如此,孩子生活 的動力,來自父母而非自己,就無法獨立自主,造成雙方的困擾。久而久之,孩 子對母親只是「表面的服從」,骨子裡面卻是反叛與抗拒母親。正如孟子《公孫 丑》所說:「以力服者,非心服也」。最後,孩子也準備以不服氣、感情用事、耍 脾氣、爆發積壓的怨氣態度,來回敬母親。亦即,孩子反其「母親是好,孩子不 好」,「母親不好,孩子也不好」,再產生「母親你不好,孩子我好」的人際關係, 出現了反革命的生活地位。學生(丁),有強烈突顯的要「我好,你不好」之生 活地位,可知他是不會糟蹋自己的,是喜好向上向善的。然而,他存有「我不好,

- 220 -

溝通分析的理念及其應用-以大專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為例

你好」、「我不好,你不好」與「我好,你不好」的三種生活地位的「權勢鬥爭」, 在比誰高、或誰低,誰強、或誰弱,誰輸、或誰贏,誰制服、或誰控制的現象。 這可能是他從小的表現,有積極、有好作為時,父母或其周圍的人,忘了給予肯 定與回應,只注意到其軟弱與差錯處,見其不完善之處,就預設立場,抹煞他其 餘的優點,他無形之中默化了,不能清楚的看到別人各個層面的特點。同時,他 從小在這種環境薰陶下,也沒學會欣賞自己,肯定自己,欣賞別人,重視別人; 也沒學會別人也有他們各個層面的特點(包括長處與短處),別人也是與我一樣, 有其獨特的感受與看法,值得與之坦誠回饋。進一步言之,他學會了有看不慣的 怨懟,有放不下過去生氣似的判斷與自認的冤屈歲月,辛辛苦苦的防衛自己與別 人,不想要見到別人的優點,也不會注意別人的短處,而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又 害怕暴露自己的缺點,或對自己的自卑轉成自大自負,要打敗別人或高人一等, 如此導致他在人際互動時,不能不慍不火,不能平心靜氣,不能就事論事,不能 欣賞、尊重別人,不能慎思明斷的做好人際的互動。最後,他忍久了,勉強久了, 內傷了,以自負自傲、不服氣、耍脾氣,要爆發積壓的怨氣態度,來反其革命的 「我好,你不好」生活地位,遂認為自己是最對的、最好的,而別人是不對的。 因此,與人有爭辯,喜批評別人,或是總要別人聽我的,要符合我的想法、標準 與需求,而造成人際困擾或適應的問題,因而沒有人喜歡與之做朋友。

(四)在「我好,你好」生活地位的案例 學生(戊)體會到在現實人際交往生活中,人與人相處,難免會發生衝突,常會 碰到 PAC 交叉的交互溝通。然而,為建立「你好、我好」的關係,他知道澄清, 評估雙方的需求,找出問題的所在,而後採取修正,或修好「妳接受、我也能接 受」的策略,來解決與互動,取得雙贏的地位。同時,他告訴我們,由於自己隨 著歲月的成長歷練,有了沉思,分析,理性與意識信念和行動的抉擇,學成了「我 好,你也好」之地位後,較能以「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態度與人相處,改善 了人際關係中「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或「我好,你不好」的生 活地位,在人際交往關係進行中,是帶來了人際間持續的長治久安之和諧與喜悅。 誠如,學生(戊)也體會了「喜宴」影片中的父子關係案例,其父子間必須要面 對的衝突。而且,重要的是在衝突時,必須找出問題的所在,設法化解其衝突。 而後,採取「父接受、子也接受」的解決辦法來互動,才是修正或修好的策略, 才能再次「接納」對方,建立「你好,我好」關係。亦即,他從「喜宴」影片中, 看到父子有如在接受一連串生活地位的衝突,其彼此間的掙扎過程,在「子不說, 父說」或「父不說,子說」的心中暗流下,模糊心性的應對,其交叉受阻的人際 溝通,遂造成了勉強的、委屈的與雙輸的關係。最後,影片父子轉以理性信念和 行動的抉擇,把成人「A」的自我狀態提上來,放在主要的地位,以現實的、成

- 221 -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

熟的、反躬自省的思緒與情緒,來推動其性格的運作,做成理智的決定。最後, 達到了父與子「兩說」,父與子「兩好」的生活地位的境界,這是一個成熟的、 穩健的、與溫暖的「我好,你好」之生活腳本。是以,學生(戊)從電影看人生, 思慮前因後果,體認了成熟理智、條理分明之「我好,你也好」的生活地位,在 在突顯生活溝通的重要性。這也驗證了哈里斯(Harris,1967)在《我好,你也很 好》的書中說:「人都有選擇權,且能突破過去生活經驗的束縛」;又「雖然早年 累積下來的經驗無法抹去,但我相信它們是可以改變的」;以及「曾經一度決定 的事,也可能是未決定的(What was once decided can be undecided)」。同時,也 驗證了哥頓與哥頓(Goulding,R.&Goulding,M.,1976)提到:「在生命的階段中, 大多數人所做的決定多與生存有關,但我們並不一定得受這些早先的決定左右。 因為經過一番思考後,我們重新審視早期指引我們做的決定,可能會因此改變了 我們一生的命運。」所以,人不是過去歲月的犧牲者,人應該重新再做一個適合 目前生活地位的決定,為自己安排一個新的自我狀態。

綜合上述,研究者了解到五個學生其人際溝通的困擾所在,係來自於如上述陳述的 內容。幼年期之父母、成人與兒童之「PAC」自我狀態,與好「OK」、不好「NOT OK」 生活地位的早期決定,所運作之人際的發展,遂影響其目前與他人互動的人際行為。同 時,研究者發現到從這五個學生「早期的」人際之交往品質發展的源頭,形成了自己「後 來人際互動」的人生腳本中。這反映出個人內在的生活地位,出現人格中慣有的一面, 傳遞著人際的訊息,決定了一生所發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形成 0K NOT OK 與人互 動之溝通型態,遂形成其所交往的質量有所不同。尤其,在熟悉壓力之下,已自動化的 使用溝通方式,處於:1.學生(甲),是「我不好,你好」生活地位:總認為自己是不如 別人的,因為自卑而不敢主動與人做好朋友。2.學生(乙)之室友,是「我不好,你也 不好」生活地位:是經常認為自己是不好的,別人也好不到哪兒去,因而成為破壞份子, 沒有人敢與之親近,對之也沒辦法。或是 3.學生(丙)、學生(丁),是「我好,你不好」 生活地位: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不對的,因此常與人有爭辯,批評別人,或是 總要別人聽我的,要符合我的想法、標準與需求。否則,就鬧得呼天搶地要人讓我,因 而沒有人喜歡與之做朋友。

進一步言之,如上述之學生甲、乙之室友、丙、丁在面臨熟悉壓力下,容易不假思 索突然出現,習慣於早期所做的決定中。即處在「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我不好」 或「你不好,我好」的地位中,指示其自我人格狀態,演出其「我不好,你好」、「我不 好,你不好」或「我好,你不好」的生活地位,讓雙方停在困難的片刻。雖然,他們這 樣的早期決定,不是無救或無法改善的,也並非是絕對受到限制的。只是,如同自己疊 銅板時,越疊越高越偏斜走樣,則須要花更大的努力、與力氣來扳回。

- 222 -

溝通分析的理念及其應用-以大專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為例

然而,相對於上述甲、乙之室友、丙、丁等四個學生;學生(戊)能自我引導,實 事求是的認識自己,不自高自大,不自輕自蔑,不要急在「我不好,你好」、「我不好, 你不好」或「我好,你不好」的生活地位上,即做處理。如此,可免於激怒對方而又反 射給自己,讓自己與別人均受傷,或讓雙方有「負向」的情境出現。亦即,學生(戊) 體驗了應先處理心境,要以成人「A」的自我狀態出現,以「我好,你好」生活地位, 理智的把自己弄得妥妥貼貼的,再以平等、協調參與式,激發成互相信任、同理及尊重 的氣氛,把「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或「我好,你不好」的生活地位,調 整到「我好,你好」的情境,再出發,再留一半的心靈空間,來容納別人,善待別人, 體諒他人,照顧他人。是以,這般的雙好地位,舉止有度,優雅氣質的交際,去俗趨雅, 口吐蓮花,使之人際交往的形式,能賞心悅目,完善合宜的交際人格,那一定更能好好 的與人和好相處。

所以,前述四個學生(甲、乙之室友、丙、丁)如能像第五個學生(戊),能培養 自省思考的習慣,從中找出自己早期決定的父母、成人與兒童「PAC」之自我狀態,與 OKNOT OK 之生活地位所延續下來的隱藏問題。而後,更加人際接近的觀察,並做 深切的介入調整,以周圍的人事物境當作是自己的一面鏡子,以達照鏡效果(mirror effect)與明白自我評論的效果。如此,才能找出盲點,進而改善之,以利一吋一吋開闊 新的人際領域,培養自己感知的能力,刺激自己對己、對人的敏覺,以期創造出更大更 好的人際交往意義。亦即,五個學生要學會反思自己,要知道過去,才能掌握現在,而 後,展望未來的人際前景。

最後,研究者從五個學生的分析中體會也發現到,在現實人際交往的生活中,我們 也常會碰到人際交叉的阻塞溝通狀況。然而,為建立「你好,我好」關係,我們必須面 對彼此的衝突,設法化解衝突,這種衝突不僅不會動搖彼此信任,甚至會加強雙方的信 任。所以,我們要隨著歲月的成長歷練,漸次要學成「我好,你也好」之生活地位。因 為,「我好,你也好」的人,與人相處是以「禮」、以「誠」與以「理」往來的,比較能 有圓滿的結果,得到互相尊重,且受人喜愛及受人歡迎的。這就是溝通分析理論的主要 目標,這也正是《論語》所說的:「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真諦所在。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一、結論

針對前述溝通分析之父母、成人與兒童「PAC」的自我狀態,與好「OK」、不好「NOT OK」之生活地位的概念,以及五個學生人際關係的文件分析為佐證資料,以理論與實 例相呼應,以明晰其人際溝通的精義。茲提出下述結論:

- 223 -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

(一)柏恩(Berne)認為:自我狀態有三種,即父母、成人與兒童「PAC」。在個體健 全與成熟的人格中,這三我狀態各有其獨特的價值,且應是三者相銜接而不重 疊。它們能順乎各種情況的需要,停留在某一自我狀態,自由發揮作用,或因特 別情境的要求,與其他自我狀態互相合作,而共同發揮作用。此外,PA C 三我狀態依其功能分為:NPCPAFC AC 等五個自我狀態。都斯諧(Dusay)、 史坦 特 與瓊尼絲(Stewart & Joines)認為:每個人都從 PAC 三大心理能源觀點 出發,若其中一個自我狀態,自己最不滿意,最薄弱,就從這方面下功夫,來彌 補自己的缺陷與不足,只要自己增加這方面,其它部份,自然就會減少,且其總 能量是不會消失的。

(二)伯恩(Berne)與哈里斯(Harris)認為:四種生活地位的起因緣由,是從個體出 生開始那刻起的刺激與反應開始,即受到父母、環境的影響,所造成感覺的、習 慣自然的使用。此外,它又是基於無意識的悄然形成的生活地位,以自在、熟悉 表顯不同之人際交往的互動溝通,造成其在人際交往上「從小到大」,「以早期決 定後期表現」之不同結果。這四種地位中,以第一「我不好,你好」之生活地位, 最易強加在小孩身上,亦即小孩長大後,仍可能停留在第一之生活地位,而影響 其一生,唯有第四種「我好,你好」生活地位,才是心理健康者,也唯有第四種 人才會受人歡迎。

(三)由「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也不好」與「我好,你不好」之五個學生之案 例,發現他們與自己相處不好,也為朋友所不接納的內外在人際關係,令自己困 擾,也令人不安寧的不適應的人際型態,是源自個體從小,不知不覺集蓄深廣於 自己父母、周圍生活的社會文化、及人事物境等影響,所給予的人生腳本,到近 乎不用腦筋的自動化行為表現,遂影響到與人互動的人格特質。進一步言之,只 要五個學生遇到其熟悉壓力的狀況,就習以為常的自動化行為表現,呈現其人生 腳本,而轉以「我不好,你好」、「我不好,你不好」或「我好,你不好」的人際 遊戲地位出現,而影響了個人人際生活及其生命態度。

(四)從五個學生的分析中,我們要借鏡,要自我引導,不能把「幼小生活」經驗中, 所做的「早期決定」的事,不知不覺隱藏起來,或將它看死、看絕,或將大半的 生命耗在這件事上,永遠得遵照「早期決定」的生活腳本指示。我們必須學會「反 決定」,重新釐清長期以來「三我範疇」於自己或他人的理解與互動能源中,並 對於曾經有過不好的生活腳本,及生活角色所演出的決定,予以修正,再以一種 合宜、合時與合地的「我好,你好」生活腳本,去面對自己四週的人事物境,成 為掌握自己生命的主人。

- 224 -

溝通分析的理念及其應用-以大專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為例

二、建議

根據以上理論之探討,及實證研究之結果,本研究提出下列的建議,僅供五個學生, 與其父母、老師或相關人士,反思其「從小到大」,「從早期決定影響後期表現」之人際 關係教育實施時的參考依據:
(一)對五個學生本身的建議

1.建立一套靈活父母、成人與兒童之自我狀態,來處理人際問題,改善自己與他人 的溝通型態:從溝通分析之 PAC 自我狀態分析得知,每個個體各有其獨特的早 期經驗,均留下在每個個體中,有成人「A」的理智,兒童「C」的感覺,父母 「P」的教導制約等「三我範疇」之模式,在在運轉於與人溝通或面對他們所處 的社會環境。所以,五個學生平時要以 PAC 三我的分析,去覺察體驗,認清自 己與別人的兒童「C」,了解其弱點或優點、安全或恐懼,與它所表現情緒的主要 方式。再者,認清自己與別人的父母「P」,了解其訓誡、忠告或仁慈等的態度表 現的方式。同時,也讓自己的成人「A」有時間分析,願意去認清自己與別人的 父母「P」與兒童「C」,檢驗自己與別人相處,去培養胸襟,認識別人,善待別 人,尊重別人,並與別人真誠的交往,以提昇生命的品質,處理人際困境。

2.要了解 OK 生活地位的動力關係,用彼此雙好共好建立友好關係:從溝通分析之 OK 生活地位得知,「你好、我好」的雙好共好之生活地位,是最好的人際反應。 但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腳本,常被過去「幼小經驗」所塑造在人際發展上不 良的「決定」所限制。所以,五個學生必須重新釐清長期以來「我好,你不好」、 「我不好,你好」或「我不好,你不好」的生活地位,以「反決定」,重寫「我 好,你好」的生活腳本,拋棄不好的、舊有的生活經驗與角色。此外,對於自己 或與他人的互動中,能自覺自己處於何種地位,知道用何種方式來與對方溝通相 處,也知道對方處在何種地位,以理智態度對待,培養自己有「我好,你好」的 態度,以「你好、我好」之心靈空間容納,善待別人,能因時、因地、因人,與 入理、入情、入法來改善自己與他人的溝通關係,使大家都朝向「我好,你好」 的生活地位發展,讓彼此享有和樂圓融的人際關係。

3.參加溝通分析成長團體,進行有效的現實知覺核對,以轉換其完善交往人格之人 際溝通型式:由溝通分析理論知悉,個人的人際互動型態,深受幼兒期原生家庭 經驗的影響,而不知不覺形成持續、特定、制約的互動關係。所以,五個學生可 藉由 PAC OK 的知識這幾個方面,去提高自身素養。如果,五個學生參加了溝 通分析成長團體,經由溝通分析成長團體中的指導、催化與回饋,將可加速深入 自己現在及過去的人際關係之相關的經驗,而對其個人幼小之生活地位進行反思 選擇,並做有效的知覺核對,加以處理,以轉換自己有較佳交際人格之人際溝通 型式,將可改善更快、更好的人際網路。

- 225 -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

(二)對五個學生之父母的建議 1.父母要確立孩子的主體地位,使用彼此雙好共好的方式教養孩子,建立平等且雙

向的親子關係,以擴大孩子「我好,你好」的心理構圖,達到「我好,你也好」 的生活地位:從研究發現知道五個學生,他們的父母大部分是以傳統的教育,以 父母「P」為中心,由父母「P」直接灌輸或強迫孩子的教育。亦即,他們父母的 「P」想要如何教養孩子,就完全以自己的意念為主,不去顧慮孩子「C」的需求, 如此也忽略了其孩子也有成人「A」與兒童「C」的邏輯、經驗、智慧或童趣與 幽默,且這種學習對孩子未必完美,也不一定正確。況且,這種教育方式,與溝 通分析所主張的「你好、我好」理論大相勁庭,將不會有好效果。因為,完全以 父母「P」為中心的學習,讓孩子處於被動狀態,只有填鴨或刻板式等低層次的 強調「結果」,而忽略了「過程」。若因孩子無大人之「PAC」的鷹架作用,以提 高孩子之發展層次,對孩子的學習均無意義與助益。基於這種理念,父母要用「你 好,我好」的教育方式,尊重孩子,確立孩子的主體地位,要用彼此雙好共好來 建立友好關係,使孩子的生活地位得到健全與廣闊,欣賞自己,肯定自己,也欣 賞別人,及重視別人,如此才能引導孩子往正面的生活地位發展,才能最有利於 孩子人際智能的成長。

2.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要反思「自己」目前是用何種自我狀態、何種生活地位 與孩子交往,並要努力促成利己利人互應式的溝通:由研究發現得知,五個學生 之父母與其孩子幼時的接觸,影響很大。所以,父母本身也要透過溝通分析的學 理,學會承認、辨識自己的 PAC 三種自我狀態,與 OKNOT OK 的生活地位。 時時分析自己童年時期的「父母與重要的大人」之「PAC」與「OK」、「NOT OK」 等行為與態度,對「自己」的認知、情緒與行動...等等的教導與影響;並反思「自 己」目前是用何種自我狀態、態度與孩子交往,以及與孩子交往常用哪一種地位 溝通,是否接近自己內心真正的感覺。亦即,自覺「自己」處在何種自我狀態, 孩子處在何種狀態,並能知道用何種狀態、地位來與孩子溝通相處,以在心靈空 間上持開放理智的態度,容納「自己」與孩子,善待「自己」與孩子,最後達到 「父母好、孩子好」的生活地位。

(三)對五個學生之老師的建議 1.老師可做父母「P」或成人「A」的自我狀態之鷹架,引導學生分析反省自己在

溝通過程中的自我狀態與生活地位,並找出比較恰當的溝通方式,以提昇其彼此 雙好地位的全面發展:從文獻知悉溝通分析理論所涵蓋 PAC OK 生活地位的概 念,頗為完整、清楚與淺顯易用。所以,老師可以以此理論因勢利導教給五個學 生及其同儕,讓他們明白溝通過程中的自我狀態,與其習慣使用的溝通方式,處 於哪一種地位。尤其,在熟悉壓力之下,他們要學會分析自己常使用的溝通方式

- 226 -

溝通分析的理念及其應用-以大專學生的人際關係發展為例

是哪一種地位,以覺察自己處於(1)是「我好,你好」的生活地位:把自己弄 得妥妥貼貼的,也經常體諒他人,照顧他人;或(2)「我好,你不好」的生活地 位:總認為自己是對的,而別人是不對的,因此常與人有爭辯,批評別人,或是 總要別人聽我的,要符合我的想法、需求、標準,否則就哭得呼天搶地要人讓我, 因而沒有人喜歡與之做朋友;或(3)「我不好,你好」的生活地位:總認為自己 是不如別人的,我不好,你好,因為自卑而不敢主動與人做好朋友。或(4)「我 不好,你也不好」的生活地位:經常認為自己是不好的,別人也好不到哪兒去, 因而成為班上的破壞份子,更沒有人敢與我親近,甚至老師對我也沒辦法等,進 行反思調整改善。如此,老師對五個學生及其同儕之因勢利導,將可增進五個學 生及其同儕,學習到了解對自我的看法,對自我的覺察,同時也了解同儕的知覺, 體會同儕的心境,激起與同儕有「我好,你好」生活地位的覺知,並往來於「我 好、你好」的溝通狀態,做好彼此雙好共好結盟的互動,而非對抗,以提昇其人 際生活的智能。

(四)對未來進一步研究之建議 本研究採文獻探討與文件分析法,蒐集研究資料,只對五個大專學生在其人際關 係之作業筆記上所描述的自我觀點,及其所面臨之人際困擾等問題之相關資料進 行分析與了解,是個前導性研究,亦可應用在行動的研究上,作為教師同事之間, 對人際關係教育的討論或改善教學活動計畫上;然,應可再做進一步的深入探 討。因此,建議未來研究者可增加晤談訪問法,或採個案史的研究,以更深入了 解其人際行為發展的狀況,以更能突破學生人際關係輔導策略的重要變項。亦可 採用觀察法,加以細心的觀察,得知學生之間的人際互動關係,以及交往過程與 結果之典型的行為特徵與行為模式,加以記錄與分析,繼而歸納出其自我狀態與 生活地位之類型形成的互動性,以利更有緊密、嚴謹、周全與多元的了解學生之 人際關係。

- 227 -

台南女院學報 第二十三期

一、中文:

參考文獻

1.王淑娟、林欣瑩(2002)。幼兒行為輔導-理論與實務。台北:啟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呂勝瑛(1991)。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洪志美(1992)。人際溝通分析。台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4.黃珮瑛譯(1996)。人際溝通分析-TA 治療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張老師文化事業股

份有限公司。 5.樊雪梅、樊雪春譯(1999)。諮商與心理治療之個案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3.魏麗敏、黃德祥(1997)。諮商理論與技術。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二、英文:

1.Berne, E. (1964). Game people play. New York: Grove Press.
2.Berne, E. (1972).
What do you say after you say Hello? New York: Bantam.
3.Dusay, J.M. (1980).
Egograms: How I see you and you see me.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Inc.
4.Ernst, Franklin H. (1971). The OK Corral: The Grid for Get-On-With
,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1(4).
5.Goulding, R., & Goulding, M. (1976). Injunctions, decisions, and redecision. Transactional

analysis Journal, 6(1), p41-48.
6.Harris, T. (1967).
I'm OK, you're OK. N.Y.: Grove Press.
7.Steiner, C. (1974).
Scripts People live. N.Y.: Grove Press.
8.Stewart, I.& Joines, V. (1992).
TA Today. North Carolina: Nottingham and Chapel Hil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fen0329 的頭像
    chifen0329

    我的媽媽咪呀~婚姻與親子急救站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