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又是我很愛的輔導課程。收獲總是滿滿,甚至感動與收獲溢出了我的心房。
一開始志工A分享一個輔導的B學生的狀況。
這個孩子原本因為是班上領頭羊,會帶領起哄,嗆老師,造成老師管理上的困擾與下不了台,而且又一直欺負癲癇的同學而引發老師的高度關注與焦慮,因此委託輔導室與志工幫忙。然而這同學最近問題變本加厲,不但和該癲癇同學的衝突變本加厲,而且甚至在歲末給同學或老師的個別『感謝卡』中,他卻針對該同學寫了很多不堪入目與辱罵的文字,並且在他最喜愛與拿手的數學科上,交了白卷。
輔導黃老師問大家對這位同學的看法。大家紛紛提出說這孩子可能是無力感,委屈,報復,自覺一切都沒用,吸引注意力......等訊息。
我個人的看法是因為他原先作了很多小小的努力,但是都沒有被看到,大家沒有『及時回饋』與正視他的改變,造成他更大的無力感與挫敗,最後卻將滿腔的挫敗轉成外在的攻擊性。
因為他每次有任何改變與努力,跑去和老師或父母報告時,老師會視為『告狀』而顯得很不耐煩,父母往往會訓誡他要更乖更聽話......而且他經常被留下來寫一堆的功課與作業,無法下課或休閒,造成他有深深的無力感。
他努力想要成為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可是大人卻未曾看到他外在小小的努力和內在的『求救』訊號,所以引發孩子更多的焦慮與不滿。
有趣的是,這B學生一直針對在上位者而努力,並不是很在乎『平行關係』(指同儕),雖然他某種程度是班上的領頭羊,自認為人際關係也很好。但他的目光始終聚焦在老師和父母。我看到黃老師之前點出志工A的問題了,因為志公A一直想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對B孩子有很多的心疼與認同,但是無形中又會增強與強化孩子對於志工A或長上(老師或家長)的依存關係。而不是增強孩子內在自我覺察與覺察外在的能力。(這也是身為家長我很容易犯的毛病啦,呵呵)
輔導黃老師也說,其實孩子會選擇恨,是因為愛的拉力不夠。
當然老師也有順帶提到,一般比較俱攻擊性的孩子,也會造成父母或長上的強硬態度。這其實都是互相影響的結果。因為教導的過程便會引發個人『個性上的弱點』。而人都是討厭被對方引發出來的自己(例如B孩子會引發老師或父母內在的攻擊性,而老師或父母很難正視自己隱藏的情緒,很難面對這一部分)
戀愛與婚姻亦然,往往會引發更不喜歡的自己。如果人對自己有太多不瞭解,很容易遇到『危險情人』,容易因為對方的刺激而引發出自己不喜歡的特質,但卻又是個人所需要的特質。(例如此例中,攻擊與主動性並非不好,而要看是什麼情況)
輔導老師建議志工A可以引導B學生
一:去想看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誰,並且給予祝福卡。
二:要同理孩子的挫折,給予孩子正確的『情感反應』。(這點非常非常重要)
因為孩子內在蓄滿很多負面情緒,唯有透過同理與情感反應(例如我看到你有些努力,但是沒有被看到,心裡很委屈或生氣對嗎?! ........),可以紓解他內在過多的壓力與憤懣。
要多些同理,少一點為什麼(此時不必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做?)
三:也要給予一些適當的引導與點破,讓他看到殘酷的『事實』是什麼。例如說老師為何不能去回應B學生的要求?!!(可能是學生的態度。而且老師也不能動輒因為一個孩子去更動團體規則。.......)
人生不是不被看到,就等於得不到自己想要的!!
但是也不必刻意告訴B學生怎麼做或者為什麼,常常他攜帶一堆問題而來,只要針對他眼下最在乎的問題,去同理他的情緒,說出他內在正確的情感反應,讓他感受自己的被接納,然後也讓他看到自己對於自己的看法,還有現實的狀態......只要一個齒輪動了,其它齒輪就會跟著動。
人一定有方法。人會束手無策或冥頑不靈,常常是因為情緒被卡住。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