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輔導心得~婚姻與親子的心靈迷障

週四的輔導志工課程一直是我很喜歡的課程。這次的沖擊比之前的更大.....留下很多有待發掘的覺察與答案要自己去醞釀與尋找。這是一個自我發現的過程,而非一個速成或現成的答案讓你馬上脫胎換骨......。

這學期的課題是『認識自我』。繼之前的兩堂課,包括第一堂的透過身體來發現不為所知的自己(因為身體透漏的訊息反而比自我所意識到的還多),第二堂則是透過最親近者的問卷調查來看看自己在親密者眼中的模樣。這題目包括:
一:你最常出現的情緒為何
二:什麼情況之下會出現這些情緒?
三:出現這些情緒時會有什麼動作或語言?!!

很多人去做了這些問卷調查後,完全大出自己意料之外,有人甚至很難過的哭了......。原來自己在家人的眼中所出現的樣子,和自己認為的或扮演出來的可能完全是兩樣。但是這有進一步去認識自己和別人眼中的自己。當然也要進一步去瞭解親近者眼中的自己,是對方投射使然,還是真實的自我角色扮演卻一直不自知。但不管如何,這都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檢視的開始。

邁入第三堂則是檢視你和這些家人所產生的三角關係和動力模式。這一個部分其實有很高的難度。因為它是運用了TA的動力模式來看待親密與人際關係。所以這一堂課讓很多人卻步,無法交出作業。而我雖然不明白這原理(正在研讀當中),但是我毅然提出自己的觀察。算是拋磚引玉。後來果然也引起不少迴響與共鳴。(當然未必正確)

首先我從和孩子的『緊張時刻』的關係,提出這三角關係的界定。這三角關係分別是拯救者,加害者以及受害者。

我個人自述有時候我自認為扮演拯救者,在責備孩子過失的過程中,往往發現我可能是『媽媽嘴』上身(可能是扮演我母親的角色。),或者是因為顧忌別人對我的評價,例如發現我可能是個不好的媽媽,或者不夠稱職的媽媽而感到恐懼或隱憂,導致我有過多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的情況。所以我的孩子某種程度成為我的過去或我的恐懼下的受害者,而我的母親或其它第三者則是加害者。我提一個這樣的反思與視角。

『所以你也是加害者的受害者囉.......』一問。可見我並不是真正的拯救者,而只是扮演受害者,或者成為加害者。

『可是我如何確定我究竟是受害者,還是我是加害者?!因為很可能是我做了傷害別人的事情,例如說謊或不誠實或卸責,因此傷害了家人.......』再問。

但是這似乎還是在受害者或加害者之間擺盪。

『你說你生氣的時候,會感到很多無形的評價與恐懼像緊箍咒一樣困擾著自己,使得自己的情緒更加的強烈與宣泄,像是個正義的使者般義正詞嚴......,你的過度生氣對於改變孩子有幫助嗎?!(答案是沒有,所以才要反思與改變!)』

『我認為你的孩子其實是希望你成為一個好的警察或管理者,不然你的孩子不會同時說出在他們眼中,你是一個常常扮演很喜樂(他們同時認為我是一個很歡喜的媽媽)的警察(拯救者)。他們知道你是為了他們好,所以他們很樂於被管理。可是你似乎對於擔任這樣管理的工作有所疑惑與困難.......』有一個資深的志工提出類似的看法。

我覺得這很貼切與一針見血。我在擔任管理工作上,經常會陷入矛盾的情節。我可能生氣,但更可能陷入很大的罪惡感與內疚,我對於扮演稱職的父母其實確實有些困難存在。很能這和過去的我的原生家庭裡,我就是一直在三角形下的兩個端點徘徊。(加害與受害。)這提供我一些自我覺察的觀點。我有一些釋然與洞察。

當然討論的過程中有很多火花。我覺得很多人也感到共鳴與沖擊。當然也有人會處在茫然的狀態。因為這可能是讓人無法面對而產生焦慮.....。

另外有人提出在婚姻關係當中,另一半可能是長期扮演『拯救者』的角色,可是卻無形造成另一半或孩子成為關係中的俘虜,而感到很大的壓力與不快。

『你為什麼會扮演這樣的角色?!你的另一半很『習慣』成為拯救者,而常常試圖無形打壓或排除你使之下降,你都是怎麼配合這樣的狀態?!(回答通常不是順從,就是反抗。但這兩者都給予拯救者更大的能量).......』一問。

『你希望有怎樣的關係?!』

『是流動的平等的關係,互相支援與幫忙,而不是一人說了算,或者母兼父職全部扛起.....』

『如果要流動的關係,是否要俱有很好的情緒,溫暖的對應,還有彈性與柔性存在......對於很強硬很剛毅很堅持做拯救者的另一半如何做到?!!.....』又在問。

這裡頭老師和提出問題者有很多的互動,老師也提出很多可供覺察的視角與觀點。這讓很多人陷入思考。因為這種模式在很多家庭與婚姻當中都會出現。

『請問在你的原生家庭當中,怎麼都沒提到父親,僅有提到母親?!!』有人問。

『在這個動力關係中,你似乎在扮演兒童的角色(和孩子高度同理,而排斥了丈夫的存在。或者是扮演兄長的角色,只是孩子的兄長,而非真正的母親的角色)......』又有人提出這樣的洞察。

『恩.....我的父親只是一個背景。他存在也不存在。他只是一個會走路的傢俱。偶爾發出一兩聲移動的噪音,但其實沒有人在乎他.......』這是答覆。

這再次沖擊到當事者和很多人。因為這是很多人在婚姻裡存在的狀況。很多人沒有扮演出真正的父母或夫妻的角色。而是妻子和孩子站在同在一陣線,導致了『拯救型』的丈夫,他要不斷和孩子一起競爭,才能獲得妻子的愛與注意,就和母兼父職的妻子一樣艱辛痛苦與難受。

在一來一往的答辯與解析中,大家逐漸看到這個人的婚姻關係,其實是重演原生家庭的關係。而又陷入很大的角力與掙扎的婚姻關係。這不僅是環境與對象使然,更重要的是,也是個人潛意識的選擇。因為他會勾出過去的傷痛處(情緒按鈕處),但是這也是唯一能鍛鍊自己弱點,走出自己盲點的方式。

婚姻不僅是婚姻。他是個人再度掉入自我(長期的個性與角色扮演)的陷阱當中,卻也是個人的救贖之道。

在一個有問題的婚姻或夫妻關係中,孩子一定會背負很多很多傷。因為他無法成為真正的自己(孩子)。常常會有兩極的選擇與表現。例如有的孩子會因此更加強力拉緊父母的手而不放,或者一直盯著父母的痛苦情緒而深陷其中,完全無法做自己(不管父母表面如何掩飾彼此的厭惡與疏離)。因為孩子太在意父母的問題而無法去關注自己的狀態,這會使得孩子自願成為『拯救者』或『犧牲者』.....有的人終極一生無法走出原生家庭的傷痛而成為『代罪羔羊』,尤其很容易沈迷食物,因為他無法控制任何事情,除了飢餓這種本能的滿足,很可能成為厭食或暴食者........。

而拯救者終其一生不是扮演第一就是第二,但是就是不能和他人有很好的合夥關係,也會因為習於高高在上,而無形中打壓另一半的存在(另一半往往也會配合演出),形成婚姻關係傾軋與不平等的關係。理論上是夫妻處在三角關係中的平等關係,一起撫育與教養孩子。可惜拯救者會陷入不斷要拯救的慣性與迷思(導致更多的衝突與壓抑),因為他永遠處在高度壓力與恐懼的狀態(雖然現實中未必是真的存在這些恐懼).......。

有的孩子就選擇成為重病者或傷殘者(或問題製造者),因為這樣才會轉移父母之間的巨大衝突與注意力到自己身上來......。

而另外有些孩子會選擇出走或放逐。因為父母的關係的惡劣,讓他無法面對,也不想面對與處理(其實也沒有辦法處理,因為這是父母的事情),所以很早就獨立,早婚或者放逐。這種人常常有社交困難,很獨立卻也很孤獨,尤其是在30~40歲時要面對親密與孤獨這種人生命題時,更是如此。

這些都會代代複製與繼承,因為孩子會自然吸納父母的痛苦,活出父母的痛苦,而成為代罪羔羊。不管是拯救者或者是放逐者,一生終究都有建立親密與人際關係的極大困難......。不管相隔多遠多久都會繼承這種動力與行為模式。

當然這不是要你去抱怨自己的原生家庭或婚姻,因為如果你不是這樣的人,便不會選擇這樣狀況的家庭劇碼與固定的反應模式。這要問的是,你自己在關係中為何一直習慣扮演這樣的角色而不自知.......

至於解套的方式,當然首先要有所覺察。不要自動『對號入座』進入催眠狀態,而不斷複製與繼承的狀態。不要活在對錯的強烈評價當中,導致自己與另一半更加『卡住』與『陷入』狀態,而全然無法流動與平行。

還有許多方式可使得關係流動,基本上也要充分自我覺察外,還要能自我療癒與滋養,也要能對對方同理與觀察,不要因為過度入戲而激情演出卻不自覺,自己習於某種角色扮演與制約而不自知(太柔順者要學會堅強面對,太強勢者要學習放下與柔順之道。).........

這堂課太精彩也太沈重!!它對我的撞擊不只是一時,或許才正要開始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