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進行研究法之前,要先了解背後的意識形態或哲學思考脈絡。要明白背後的思路是什麼與及為什麼。而不是研究法歸研究法,卻不知道意識形態與思路為何。

研究是什麼?~是搜集資料+深入探討。

老師放寶可夢的影片。

『寶可夢到底存不存在?!』

不存在~大家說。

『.....那它引發的寶可夢現象存不存在?!』~存在。

一個不存在的寶貝引起存在的現象。而社會科學就是要研究現象背後的原因為何。現象的界定是主觀的,包括存在或不存在。還有寶客夢旋風到底是好是壞?!有人說是玩物喪志。但荷蘭也利用它來打擊犯罪。(吸引人潮打擊犯罪)

研究~再一次仔細研究檢查,試驗和探究。

在某一知識領域,小心地探究,以便發現事實真相,並且建立原則。(因果關係。即找出發生原因與為什麼)但這必需取得社會科學的共識,而非閉門造車。不是自己說了算。

本體論:探討世界存在的本質為何。

知識論:探討我們如何了解本體論所界定的存在。

方法論:探討如何建構知識的方法。

以上都是從自然科學而來。

科學對於真實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及該如何探究,都有其哲學基礎。不同的科學研究典範對於真實得探究在本質上有著不同的本體論/知識論/方法論的不同。

『深度訪談是什麼?.......』

『對~他只是搜集資料!不是研究方法。.........』

每個研究都有其背後的意識形態。

本體論:

1:在思考外在世界時,作為思考主體的我們所思考的。這個世界主體究竟是什麼。

Becoming:不認為世間存在純粹存在的領域。反之,宇宙間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變易?世間的事物從不是他們目前所處的狀態,而是不斷地變成另一種狀態。(類似觀念論的idealism)

Being:在變動的世界中,存在永恆的真理和價值。從不是存在于不斷變動的物理世界中。而在於純粹存在的領域中。此即真理(類似實在論的realism)

存在的樣貌為何?有純粹存在,純粹空間,

如果是being,真的有reality存在,那這個存在是以怎樣的形態存在。

一唯名論:蘇格拉底,柏拉圖。柏拉圖認為世界是主觀的建構,一如幸福因人而異。外在經驗是形式(forms)的不完整呈現。形式即Piaget的形式運思期。亦即外在世界是抽象概念的存在。如椅子。有各式各樣。但是大腦出現的是哪一種形式?!通常是有具體樣式。但它到底存不存在?!所以人對於外在世界的了解,都是來自抽象的形式。而形式亦即是抽象的概念。

二實在論:亞理斯多德強調經驗。你經驗的椅子就是真實的存在。那是共同純粹主要成分。是真實的存在。以經驗到的真實來理解外在的真實。素樸的真實。只要經驗,一如拼圖,把各種椅子拼湊起來,最後可以得到一種拼圖。這是一種素樸的真實論。

三建構實在論:Carl Popper搜集再多也無益之事。而且椅子太多,對了解椅子無益,不可能真正知道,因此那是某種程度的想像。那是建構而來的。

知識論:

一:我們如何認識外在世界?特別是我們漢本體之間的關係如何。

二:人認識外在世界的主要途徑有二:一種是把認識的主體(任)和外在世界的客體對立起來,以之作為認識的對象。

一種是把自己當作存在的一部份來思考。

ie笛卡兒主/客二元對立的哲學VS互為主體的建構實在論

過去西方文化的主流,特別是十六世紀文藝復興之後,一直都是採用主客對立。因為笛卡兒強調理性,亦即我這個主體,來看外在的世界,這是他們建立了解這個世界的基礎。

方法論:

一:除了決定我們和外在主體之間的關係。亦即要採用主客對立,還是互為主體的方式。來建構主體之外,還要思考要採用什麼樣的策略(方法),將這個主體呈現出來。

二:在西方世界裡,最能反映其文化特色的是邏輯和實驗方法。但,此並非追求知識的唯一方法。詮釋。辯證。和對話。都可以讓人獲致不同性質的知識。

實證主義

本體論:存在「客觀存在的真實主體」獨立于我們目前所能理解,觀察的範疇。

知識論:強調客觀主意/主客二元對立的方式來探求這個尚未知道的主體。

方法論:為經驗的探究是確切逼近真實存在,採歸納法概念下直接觀察的實驗法來證實和探究真實。

1水桶論:一瓢水一瓢水慢慢累積到滿。一如拼圖。慢慢拼湊而來。

2探照燈:

後實證主義

Popper的否証論哲學開啟了後實證時代。他認為有真實的本體存在,但我們無法透過拼圖的方式來完整,呈現這真實。只能透過慢慢修正的方式來趨近本體的可能面貌。

認為科學的方式應當是一種以理性批判做為基礎的演譯,推理。科學家先針對特定問題,提出假設和猜想(演繹),再依據事實檢驗假設,並在檢驗過程中不斷淘汰或修改原有的假設與猜想。

例如萬有引力再多例證,也不能否認相對論的存在。所以無法知道外在真實如何。而屬於建構。但客觀仍然存在。只可能去想像真實,如何更貼近真相,可用消去法(而非像拼圖),稱之為進化認識論。

用邏輯,以理論找要探究目標,形成假設。只要能否証........

例如:烏鴉是黑的。這是理論。

Popper則是找一隻烏鴉證實不是白的。去推翻。去檢驗。去掉白的,就可以證實是黑的。(H0)

所以Popper反對歸納法。並主張區分科學和非科學的標準,在於理論是否有「可否証性」。不能被Falsify的理論,便不是科學的理論。

例如:Adler  的自卑感,把一個人推下水,以他的理論可以說損人者的行為出自于他的自卑感。如果一個人將水者戒上來,同樣的理論亦可以說救人的行為是要克服他的自卑感。(不可否証)

後實證主義

一本體論:進化實在論。雖然認同存在客觀真實主體。但此真實主體無法得知。只能盡可能接近真實。

知識論:強調客觀主意/修正的二元論的方式來探求這個尚未知的主體。

必須審思其觀察的現象,究竟是表象(H0),還是真實(H1)。

方法論:方法上採取多元,實驗法,詮釋法,理論的批判。否証假設。

詮釋主義

本體論:本體存在,半並非客觀存在的真實主體。所有存在的本質都來自于主觀的社會建構(Social construction)

 知識論:基於social 現象是被建構或論述出來的。社會科學不在於探究真實,因為根本沒有客觀真實的主體存在,而在以互為主體地理解建構社會認知,詮釋社會現象的結構為何。

方法論:利用詮釋,卞正等方法,去理解所研究議題的社會建構之構成。

這個不可推論,不必抽樣,互為主體,無法站在客觀獨立批判,只能去靠近地想像與理解。互為主體。

為什麼要有科學研究?

一:這是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

二:經由公正的真實,權威和專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