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體關係在FRUED的文章就已經出現。
佛洛伊德很擅長截取別人文章拿來佐證自己想法。他是寫論文的高手。讓別人的文字堆砌或成就他論文的墊腳石。
客體中有一些人一成不變會被提到。最為客體中的模型,或敵對者。
個人關係中的父母老師或手足一直是精神分析研究的重要對象,也是個體構成的社會現象。這其實就是開客體理論的先河。
講群體的第一人~LE
群體會壓制個人責任感
群體和個人獨立存在不同。
不像現在政治充滿群體聲音,而非個人意見。
烏合之眾的提出
群眾需要英雄與力量。
如同催眠。
需要PRETIGE威望。
老師很推薦楚威戈的「昨日世界」一書
如黑衣人四面八方湧進,破會聚會,最後形同快閃族離去.......
後來納粹則是更嚴謹有組織的團體。
佛洛伊德認為他都是描繪,也沒有進一步分析何謂威望。
接著又有一人提出團體觀點。
認為群體中的個人容易受到暗示。
佛洛伊德則批評暗示。
佛洛伊德批評這像是套套邏輯。如克裡斯多膚背著基督(化成小孩),克裡斯多夫問說你怎麼這麼重啊?!耶穌說因為我背負世界,還有造物者!!問題是克裡斯多夫背耶穌,耶穌背負世界與造物者,那克裡斯多夫的腳要放哪裡?!!
所以SUGGESTION為何特別容易受到暗示?!!
佛洛伊德曾經有一個有錢女病人。佛洛伊德去參加巴黎學派的催眠(沙考)當時還另有南西學派。不過南西學派的催眠師對這位女病人說,你很抗拒我給的暗示,佛洛伊德認為病人當然有理由抗拒,只覺得催眠是暴力,所以不喜歡。
佛洛伊德最後以LIBIDO(性驅力)來取代suggestion。
這種力比多是一種愛,核心雖有性能量,但是它有各種愛,如同柏拉圖所說的Eros(得以持續擴展)
也像聖保羅所說的愛~愛是慈悲與恆久忍耐,......愛是在邪惡中不發光不發亮.......雖然佛洛伊德是無神論者,但是他認同聖保羅的愛的理論。
兩種人為的團體~社會與軍隊!
而非是
一:威望?
二:暗示
三:主張教會與軍隊
佛洛伊德所說的團體是紀律嚴明有組織的人為心理學。
個人會被兩種感情所捆綁。一旦斷裂會恐慌,感到猛烈焦慮。集體成為不能見容于外的力量。這兩種是對領導者的愛,與隊成員的認同。
如Caravaggio的朱蒂斷頭圖。
認同分為對領導者的愛與隊成員的認同。
兒子對父親認同,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形成I am my father。
但若是負向伊底帕斯情結就會變成兒子向媽媽認同,變成I have my father。
be &have是不同的狀態。
臨床有很多認同。包括歇斯底里是女兒認同媽媽,想取而代之。是恨的認同。因為媽媽不好,我也有屬於自己的不好。這是負向認同。
就像是夢的解析中的鮭魚夢一樣。由於女主人的女朋友要來吃飯,女朋友剛好很豐腴,是老公喜歡的類型,而她又希望能善待客人,可是一旦煮美食時給女朋友吃,吃得更豐腴,老公就會更喜歡他朋友,到時不就賠了夫人又折兵?!!所以她就夢到說冰箱的鮭魚沒了,而且電話也壞了。這夢豈示佛洛伊所說的夢是欲望的滿足?!!(鮭魚象徵老公對她的愛,但也象徵可能失寵...... )但這所代表的正是他不希望女朋友得逞的想法。
對客體認同的還有1898年歇斯底里少女的故事。
少女一直威脅爸爸,不要和K夫婦來往。 因為K夫人經常陪伴其父散步聊天,而K先生也會買花給少女,這就像是家裡一個見不得人的交易在默默進行。但是少女決定打頗這個平衡。少女不斷弟吵,而且身體有很多症狀,不斷咳嗽,和父親一樣,因為他愛爸爸(客體對象),所以爸爸的一部份就變成自己,一部分退化,捧其要點而服之。
團體兩個不同EGO潛抑,.......
另外認同的例子是達文西。達文西非常認同被放棄的客體對象(母親)。因為達文西在三四歲的時候,爸爸和繼母強行將達文西從生母身邊帶走。這使得達文西終其一生都很愛生母。後來達文西所養的畫家個個都很俊美。達文西不斷照顧他們。而且他將自己付出的記賬記得一清二楚,如同媽媽照顧他一樣照顧其他畫家。有人說他是同性戀與龜毛。所以他認同失落客體,轉成對學生的愛。也人說他是男同性戀。
憂鬱也是一種認同。雖然知道失去了誰,但是不知道失去了什麼。客體陰影籠罩在其上,所以不斷憂鬱萎縮向下沈,客體和自我不可分開地活著。自覺活著也無價值可言。
由於認同,有成員會覺得自己一部份還是很不一樣,有一部份對原我進行觀察潛抑。投射于外就是權威與雙親。
自我理想和superego區別。
自戀&idealeg
egoideal是往理想前進。比superego更具理想性。 自體心理學堅持idealego比superideal更嚴峻,不讓自己的標準只停留在父母的標準上。
FRUED分理想自我&自我理想
tender( 溫柔之愛)&sensual(肉慾情慾)要一起合流,才能達到生殖之愛。
男性常常是面對愛人不舉,面對不愛者才能性滿足。這是過度理想化,自戀和愛有關。成自我理想位置。
愛是過度理想化,視之為高高在上的愛。
Ambiralence(兩面性)認同中有恨。
人與人關係有憎恨蔑視的部分。猶如叔本華的豪豬理論。太近會刺到。
自戀與死亡趨力結合。
愛的認同,理想化客體,視將自我吸納進去,還是自我貧困?!認同是內化對象,內設自我豐富........
戀愛是自我貧困,過度理想,是病態。
一直愛別人是否有自己?!
愛和催眠。
認同有三。
三:外在客體佔據自我位置或自我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