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影很喜歡嘲諷心理治療。這部電影就是發揮這種精神到淋漓盡致。

從一「個中翹楚」的精神分析師~哈醫師~突然因為職業倦怠?,於是決定「交換公寓」來逃離一「成」(塵)不變的生活。

哈醫師從他一塵不變的紐約高級公寓,就可以知道他冷靜內斂,穩重,深邃,把自己深埋在重重的理性封閉中,有時也會顯得陰沈,耽溺與封閉。

連他的愛犬都得了憂鬱與消化不良症狀,還有失眠。看來主人與狗也是命運共同體。彼此可以感染情緒與互通有無。

而巴黎公寓的主人~碧翠絲(索小姐)~是個活潑主動+殘酷冷漠,會誠實地拒絕他人,也會愛得毫無保留,坦白到令人啞口,總也是溫柔地令人難以抗拒的女子。

這電影談到精神分析師幾乎不說話,多半只有說,

恩....,是.......在關鍵時刻重複最後一個字!而建議是會要命,所以決不輕言給建議。分析師也決不談論自己。堅守平靜,中立,輕柔等原則,甚至被人詬病太冷漠,冰冷與比較權威。

最好心理治療師的錢有這麼好賺啦!!讓一個很外行的女子都可以治癒「難搞的」個案。

我覺得這電影可以說是徹頭地把心理治療或精神分析簡化(醜化?!)到可笑的地步。但這畢竟不是本片重點,因為電影就是要誇張到極限。所以我們不必刻意著墨于此。其實精神分析與其後來的新興學派,可以說是心理治療學派非常重要的一支,他的學習更是一條漫漫長路,不僅花錢,也要花很多的時間去摸索探索。不過這派治療的深度也是其他心理學派所難以達到的境界。

電影有提到精神分析中很重要的「感情轉移」這個名詞。因為個案會把對母親的欲望,還有對母親的敵意與恨同時都投射到治療師身上。所以治療師得扮演空白螢幕,好讓個案可以投射其中,重現早年與重要他人的關係與互動模式。

當然電影就是電影。因為個案愛上治療師是很正常的過程。因為治療師就是個案「重要他人」的投射螢幕, 好藉此修護早年經驗的創傷或不良的互動模式。

但是如果心理治療師也愛上個案,這事情就大條了。因為這就是「反移情」。不僅有「雙重關係」的問題,也會有「二次傷害」的後遺症。換句話說,不僅沒有治癒個案,還把個案當做愛人,不僅有違個案「最佳利益」,無法讓個案突破「原有的侷限」,還和自己的爸爸或媽媽的替身「談起戀愛」!你想這樣對個案是好是壞?而且這對於治療師也是明顯違反「專業倫理」!!這是電影就算了。但是如果是現實人生,真的是要努力避免發生的結果。所以電影中有說道:

『我必須離開他,他才能說我愛我!』

哈醫師因為讀了哈佛,交了上流社會的未婚妻,面對聒噪與手指粗糙的媽媽,漸漸地感到羞愧與無法溝通, .....最後終於與媽媽漸行漸遠。

好的學歷與未婚妻,讓他感到虛榮,但也失去了對母親最原始的愛。他越來越不快樂。所以愛上不快樂的未婚妻。連狗和這對璧人相處都不快樂。

一個躺在椅子上,接受心理諮商。一個坐在沙發上,進行心理治療。助人者也需要被人助。即使是心理醫師也不例外。

這個故事講得好像是療癒的羅曼史,但其實就只是很不符合現實的愛情故事。把它當作好萊塢的電影來看就可以了。

老師為什麼在第一堂課就讓我們看這電影,

目的是要讓我們知道心理治療和「關係的建立」很有關係。不光是技術理論是不夠的。

而朱銘之所以成為朱銘,是因為他有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精湛的技術。

而從事心理咨商工作亦同,理論是最基本的下層,中層則是技術,上層則是你自己。唯有這三層相輔相成,才能成就一個很棒的心理諮商師。

我覺得老師做這個結論是很棒的。

我也很重視理論技術,這是很基本的要求。我也是因為這樣才來讀心理諮商的研究所。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兼具理論技術與自我風格的優秀心理師!!

所以雖然這堂課負擔很重,但是我仍樂於接受挑戰與從中成長。期望未來三年我可以因為盡情投入而有所豐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