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記憶、遺忘與似曾相似——腦筋急轉彎:用心理學說故事與知識(1)記憶篇

文 / 台大月光心理社(代表:沈伯郡、鄭澈)

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是最近當紅的皮克斯動畫片:除了劇情有趣、呈現方式新穎外,當中呈現了很多心理學的概念,讓身為心理所學生的我們覺得深深感動,有一股莫名其妙的衝動想要將看到的知識跟大家分享。本文將會介紹腦筋急轉彎這部電影與心理學有密切關聯的部分,讓大家在享受電影之餘也可以學到些知識。

談談記憶

首先是記憶,這部影片當中對於「記憶」概念的描繪非常的寫實,包含記憶收錄(Encoding)、儲存(Storage)、提取(Retrieval)的整個歷程,是訊息處理論(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s)的一個很經典的模型:阿特金森(Atkinson)與謝扶潤(Shiffrin)在1968年提出的「多重儲存模型(Multi-Store Model)或稱模態模型(Modal Model)」,其架構簡化成下圖所示 。

記憶歷程

記憶歷程的大約比擬。

外界的刺激、訊息會進入感官記憶停留數秒,如果此時有被注意到那麼訊息就有機會繼續送往短期記憶,在短期記憶內維持的時間約是30秒,經過足夠的覆誦或重覆後,有機會轉移到長期記憶儲存中;反之,如果有干擾或是沒有足夠的重複那麼就會被遺忘。進入長期記憶這關鍵的步驟,主要也如影片所呈現,發生在「睡眠」的時候,會把記憶鞏固在長期記憶中 (p.s.所以睡眠很重要!!!)。

接著我們來看看外界刺激進入記憶的這個步驟,記憶進行此歷程的時候並不是雜亂無章的隨意進入,而是有其特定的編排、分類規則,彼此有關的訊息往往會被綁在一起,再近一步的送往長期記憶內與該類訊息有關的區域,也就是同一類型的資訊會被放在一起儲存。

以上這情況從在長期記憶區內員工的工作情況我們可以略想像一二。此作法方便日後的檢索與提取更有效率,會在腦中形成一區區的概念模組,稱為基模(Schema)。影片中,長期記憶內那一區區的藍色長櫃就有點這樣的意味。

核心記憶、遺忘與似曾相似

source:《腦筋急轉彎》電影。

source:《腦筋急轉彎》電影。

再談談影片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設定:核心記憶(Core Memory),電影的呈現方式很有趣,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那幾顆核心記憶都有主角的涉入?那些都是與自己有關的重要記憶。除了原因是他是主角一定要出現以外,還有個值得一提的原因是自我參照效應(Self-Reference Effect):記憶的時候,如果該事物與自身(Self)有關的話,就會比較容易記得。

此類與自我有關的記憶則稱為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往往相對於一般事件的記憶更為清楚、深刻,所以我們在電影看到的幾乎所有記憶球內都有主角自身涉入其中,最重要的核心記憶也不例外。這些重要的核心事件記憶更進一步的建立起主角對世界的信念、價值觀、性格等,拼湊起主角內心的世界。

這部分我們再來談談遺忘(Forgetting),那個黑暗的山谷,造成遺忘的可能原因有:記憶強度本身的衰退(Decay),如同電影中,記憶球褪色的情況(從彩色變黑白),再被拋至遺忘的谷底中,有人說這可能跟腦內有關細胞死亡有關,但也有人說這些記憶本身就應該要一直刷新(Refresh),否則其記憶的連結強度就會衰弱。

也有原因說:新進的記憶會來干擾舊的記憶,這是干擾理論(Interference Theory)所提出的論點。時間的流逝固然與遺忘有關,但非造成遺忘的主因。反而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推移,中間有許多機會接觸到新的事物,而產生新的記憶,這些新的記憶進而打亂了舊記憶。想成要用此電影呈現的話,可能就是讓原本記憶球被新的記憶球取代其原本的位置。

還有一個原因是:提取記憶失敗(Retrieval Failure),很多時候你會突然想想一件事情卻想不起來,但是過了一會就想起來了,從這情況我們可以知道,該記憶並沒有消退、消失,而是一直都存在你的腦中,只是你無法準確提取!造成這個現象的可能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可能是:當初記憶在輸入時,它並沒有被妥善的編碼儲存。

電影中可能有意無意地也呈現出這樣的概念,回想一下電影中,長期記憶保存區內有些記憶球並沒有規則地放上一區區的架子上,這或許就是那些沒被好好編排、存放的記憶,日後要提取這些記憶就會有困難,無法被有效率且有系統的提取,而導致遺忘。另外,情緒在其中「搗亂(跑來跑去亂碰)」這件事,導致記憶球掉落這個損毀記憶也很有意思。

此部分最後,想介紹「似曾相似感(Déjà vu),或稱既視感」,這段是筆者在看電影覺得最有趣的一段,在思想列車上Bing Bong的導覽說到:「那是歸納推理,那是似曾相識,那是語言處理,那是似曾相識,那是批判思考,那是似曾相識。(There’s inductive reasoning, there’s déjà vu, there’s language processing, there’s déjà vu, there’s critical thinking, there’s déjà vu)」這究竟是什麼呢?

 

這是在說:在現實生活中,在突然遇到某個景象,有種「我好像在哪看過這個場景」的想法,但實際上你在現實生活中可能是第一次遇到這個景象。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和完整機制還是一個謎,但它發生的時候你不用太緊張,大部份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這樣的感覺,且常常發生在15~25歲的年輕人身上。

過去幾年中,研究發現內側顳葉(Mesial Temporal Lobe)是造成這個現象的主因,藉著電極刺激癲癇患者的腦發現: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 嗅緣皮質(Perirhinal Cortex)可以引發這樣的似曾相似感。這兩結構本身就涉及事件記憶(Episodic Memory)和感覺處理(Sensory Processing)。由於這種似曾相似的現象常常發生在癲癇(Epilepsy)的患者身上(癲癇會有腦內異常放電的情況,過程中可能觸發了這樣的現象),所以也是臨床上常用來評估罹患癲癇可能的一個指標。

情緒及發展部分可參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fen0329 的頭像
    chifen0329

    我的媽媽咪呀~婚姻與親子急救站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