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有些自我概念很弱的孩子,例如覺得自己很不乖的孩子,不必急著要給他正向肯定。因為有的人就是難以接受被人肯定。

應該要根據他的議題去拓展他的概念。例如有些孩子覺得自己干擾老師上課引起同學注意與哄堂,會覺得自己很棒。其實他不知道這樣干擾老師上課,或者把自己當作小丑,並非是真正吸引人注意的好方式。甚至是個困擾。

這時候要去和他討論乖與不乖的界限並非孑然對立。有時候乖的範圍變大也是好事啊。.....主要就是要拓寬他的想法和眼界。

例如他覺得自己畫得很不像。那就要問他一定要畫得很像才是好的嗎?!!為什麼要很像?!那就是屬於你自己的畫風啊!!讓他可以跟著自己想要的,重新看到問題好擴寬眼界,有可以別的想法。但是陪伴者不必急著給他正面肯定或答案。

另外有的孩子會在陪伴的過程中,一邊建立關係,一邊產生信任與依賴。但是他也會擔心背叛與傷害,因為每一個關係的建立,都意味著可能被傷害與背叛的可能。可是孩子多半會原諒陪伴者的疏失。當然也有人會擔心他所珍惜的人或事物是否會消失?!!所以有所恐懼。

一般而言,陪伴者不要隨便對號入座答覆個案問題。因為他要你猜的背後有很複雜的心理機制。

一:包括你是否要自我袒露或呈現自我的價值觀呢?!

二:個案會問問題,多半內心已經有答案。如果你猜對,這會強化他的預設立場。如果猜錯,他又會擔心別人如何看待自己...........

三:光不回應就很困難了。因為撐住就是一個很難的事情。因為沈默也是一種自由。

四:可以同理對方的心情。例如希望自己可以在媽媽心中有一席之地。似乎沒有拍下照片就沒有一席之地嗎?!事實可能並非如此。因為在媽媽心中,雖然沒有留住畫,但是孩子卻永遠在母親心中。

秀麗個案。

通常正向移情完很快就會負向怡情。所以要及時享受這短暫的移情。

孩子很貼心獨立照顧家人,其實並非真正的獨立。而是渴望依賴。因為孩子可以讀別人的需求,只為了要愛與依賴。面對這種小孩指導性要小一點。

有些孩子明明人際關係很差,可是他卻會認為自己沒有討厭任何人。是因為自己不喜歡討厭人。包括陪伴者自己也不喜歡討厭人,會因為擔憂而問不下去,所以會很快下指導棋或說教。導致個案無法抒發內心的感受,繼續壓抑下去。面對人際關係很差的孩子,無法光靠教育,要先處理壓抑部分,陪伴者要先撐住,才有機會往下走。

有些孩子因為表達感情會很累,或者有情緒困擾者,就會變得對感情很節制。於是會很壓抑自己的感情。因此不願意多想感情或情緒,於是情緒感覺部分會退化。

團體部分

陪伴者把團體諮商弄成像是個別咨商,這也變成「出格」。這會造成團體動力分裂。讓對立違抗者更違抗,讓乖順者更有糖吃。雖然這會讓陪伴者感到有成就感,但是會造成更大的問題。

『的確~我很少注意到你們兩個,我喜歡乖一點的,對你們確實不公平,但是我要如何分給你們一樣的注意力呢?!............』唯有誠實是上策。

處理負向情緒也是有療效的。有些孩子把負面情緒丟給你,他出去反而可以正常。

陪伴者很容易被勾引出個案在團體中其他人的行動與表現。

我的個案

我想到個案一來這教室就拿鐘到另一間教室。我認為這是界線的問題。上學期他本來在遊療室,這學期被迫在諮商室,他沒有自己的玩具,所以想要拿鐘來取代.........

『你可以說這鐘有必較好嗎?!他其實在想你的掌控感如何?!還是你就像自己媽媽一樣很窮,沒有資源,只能用別人剩下的........你到底可以給我什麼?!!

他會失望,覺得媽媽沒有用,沒有錢,.....但是也會適應。........』心理師說。

『至於個案熱衷讓角色一直跌倒部分,這也是一種攻擊。把弟弟變成妹妹也是一種攻擊,但是因為很想攻擊又不能攻擊,這形同是要

一:保護自己。

二:想要生存下去,就得抵抗攻擊弟弟的欲望。

三:擔心罪咎與報復。

四:有人心中想要父母死......。結果造成對該物有恐懼症。因為恨別人者,也怕被別人所恨。

因此得壓抑對別人的恨。

心理師特別強調要我以後就陪他玩。然後不要詮釋太多。因為對方會退縮與不說。只要簡單具體說一兩句即可。也不必一定要對方回應。

素娥個案

個案拿鍵子丟陪伴者的臉。這是一種隱形的攻擊。

他自己帶玩具來玩,顯示是要自己照顧自己。

為什麼要說對不起?!

可能不是孩子對你不高興,而是對沒寫到白板不高興啊?!!但是孩子很難表達攻擊。而陪伴者要去接納個案不舒服的情緒。

陪伴者此時因為罪咎感突然不陪小孩而變成領導者。一直對小孩下指導棋。

當然也可能是小孩會勾引人一直去當指導者。但這也使得彼此關係又愛又恨的狀態。

究竟是介入還是討好的差別?!!

這要看治療目標。如果根據治療目標來安排活動那就是好的。

如果是滿足自己的需要,不要讓自己沒有安全感,(例如前例因為自覺對不起小孩,所以反而變成嚴厲的大人),這就是討好。

其實大多個案更害怕的是不能相見,而不是陪伴者所犯的錯誤。所以個案會一直給你機會原諒你,且讓你幫助他下去。

人生不可避免壞。如果為了避免壞,而把所有好的關係環境都用不上,真的很可惜。

不要因為有規範而不再和個案遊戲。

規範比提醒強烈。主要目的是保護小孩不要傷害自己或別人。

小孩也是需要知道當自己失控時,仍然有別人會控制他。所小孩也是需要大人來控制。因為小孩有時會演出被害妄想。大人必須提醒或規範。但是不必因此把所有好的環境或資源就取消。

為何有些孩子需要人一直提醒?!!

一:想要跌倒。

二:你喜歡我一直提醒你?!(因為擔心自己不再大人的心中!)

三:還是自己會失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