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從謊言開始的旅程』~少年維特的煩惱與蛻變,超級推薦^^
這電影出乎意料之外的令人感動。它是一個喜歡說謊來吸引別人注意,與逃避真實人生的少年成長之旅。男主角~香月和也~為了圓一個謊,不得不說很多謊,最後踏上了一段充滿悲傷,療癒與啟發的人生之旅。
電影中他遇到很多外在看似堅強有力量,但實際內在傷痕累累的大人。成人在幫助和也「轉大人」之餘,和也同時也療癒受傷的成人心靈。這是一部充滿哀傷但又感人肺腑的電影。我相當推薦青少年與所有成人去看這電影!!
電影一開始男主角向同學吹噓『東京好臭』,還加油添醋許多內容,包括看到韓國黑道被扁的情節,凸顯自己去過東京又不以為意的無心謊言。沒想到這順口亂掰的故事,遭到同學無意的譏笑後,讓男主角不得不去東京一趟來圓謊,只為了要證明「謊言」是真的!!
男主角當然也「騙」了母親而要到旅費。可惜在東京晴空塔下拍照時,卻遭到趴手行竊。一無所有的他成了夜宿商店外的喪家之犬。
後來他遇到一個女強人的大嬸(昌美)收留他一夜。
這大嬸問他:
『你覺得我怎樣?!』
『你是個美女(明顯的謊言),三十歲過半(再一個謊言).....
你生活中從不仰賴男人,
沒有男人沒有家庭也不重視金錢。
你非常的獨立自主。』男主角說。
我只能說和也雖然善於說謊,但也精於觀察他人。
後來昌美就教了和也比金錢更重要的事情。
『你如果借宿,就要幫忙打掃,甚至要搶在屋主之前去做!!
你要學會在別人之前付出!.......』昌美藉機會教育。
但是很有趣的是,這位被同事號稱很有行動力的昌美,面對同事們只會出一張嘴,卻不會真的伸出援手的行為,昌美非常不以為然。最後昌美才毅然帶回男主角。
而昌美最大的人生議題,就在於她對外行動力很強,但是她卻對自己生活無能為力。因為正如和也所說,她非常獨立自主,因為她很不屑和「他者」同處一室。所以昌美認為和也根本就是吃定了她這種好強個性,但是卻視和也為一無是處的零分者。除非和也懂得如何付出!!
但是充滿矛盾的昌美,其實也不願意讓他看到自己脆弱無能之處,所以也拒絕他的幫忙。
換句話說,昌美顯示與說出的話完全是自己的人生寫照。昌美強調付出的重要,因為這是她相信「立足世界」最重要的方式。她就是一個很勇於付出與堅強的女性。但是她也很清楚別人似乎都在「暗中」看好戲,只想佔她便宜,只會出一張嘴,卻等她扛起所有的責任!!
然而實則好強與人際疏離的她(因為她不相信人性),即使別人幫他,昌美也會不屑一顧地對和也說:
『你不要期待我會說出感謝!!在我眼裡你還是零分!!』
所以昌美一直無法獲得別人的幫助,因為她總是不屑一顧!!只能更加相信與依靠自己,包括所有的哀傷脆弱也都只能自己吸收。這讓她很強勢也很脆弱。所以昌美的家裡充滿未洗的碗筷與滿坑滿谷的酒瓶子,甚至會在半夜買醉狂歌......這是女強人的另一個寂寞又無奈的寫照。
這一段對白讓我感觸很深。因為我身邊有很多能力很強的人們,他們內心常常會有這種人生對白與議題。他們為了生存,所以很堅強勇於付出。可是也因為不善於(或不敏於)溝通與人際互動,加上個性的好強與勇於付出,所以會造成身邊強者恆強,弱者恆弱。
因為內心深處並不相信別人的能力與意願。其實很多時候,是當事人內在很深的不屑與不信任使然,無形中也會一直打擊周遭的人,這是我很常見到的「強人模式」。導致了強人非常的孤單寂寞與無奈的狀態。尤其是家庭關係經常會陷入緊張疏離的狀態,難以建立親密關係。
所以這一段對白與互動,可以說是充分顯示女強人的心聲與人生議題。
電影中的昌美和身無分文的他交換條件。也就是要他幫忙送禮物給遠在他鄉的兒子,並且幫和也出車資。而小說中則是和也自行要求幫忙送禮好答謝大嬸收留一夜,而昌美卻感到不好意思......(小說內容似乎比較符合女強人的個性)。
不過我很贊成電影中的昌美強調的觀念。
就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回去,才是有意義的旅程。
還有昌美要送給兒子的一句話,就是:
『很期待某天再相見。
總有一天會再見!!』
雖然當和也最後看到昌美兒子,卻是一尊牌位時,而且昌美的老公完全像是個行尸走肉,感到不勝唏噓。但是因為主角的幫助,也讓她老公宛如注入了一線生機。尤其是最後的對話,最讓我感動。
這裡頭還會談到對於高中生最想要的禮物有哪些。還有手機費應該由誰來付錢。其實為了培養孩子自治與管理能力,當然是要由孩子的零用錢去扣除較佳。只是那位失去兒子也失去自己的爸爸,只能透過想像來彌補心中的遺憾。不免會有過度補償的心態。
『我好久都沒去想兒子了。
因為很悲傷,其他事情也沒在想。
一直過著無我的生活。並且放棄思考........
想起他來是真的很難受,但是也不賴!
是你讓我想起他還在我的心中!!』
和也看到這位有個封閉而羞怯的父親逐漸開心了起來,其實比任何人都開心。
幫助別人反而讓自己更開心,這是男主角當下很深的體會。
就在此時,他突然遇到警察臨檢。結果展開了一個超驚險的冒險之旅。
最後他認識了一個裝卡(裝飾卡車)的司機~柳下。
柳下其實有豐富的閱歷。他很懂得要怎樣和這個一緊張就愛說謊或從不思考後果的孩子談心與機會教育。
『如果你沒有守住謊言的覺悟,就不要說謊』
柳下還要和也戴上近視眼鏡來機會教育。直到主角都吐了為止。(戴別人的眼鏡久了是會頭暈或嘔吐的)
『你為什麼要戴眼鏡?!
因為不戴等著被罵,
只能怪別人。
戴了又會怪自己傻。
不論到頭來只能怪別人和怪自己。
所以你要做自己的主人。
這才是自由。』
同時他為了要這個喜歡活在內心世界的男主角,走出自己的世界,於是教育他怎麼幫助別人(柳下)提神與說些有趣的話題。
最後男主角才慢慢道出自己愛說謊的原因。
『老愛說謊的人沒什麼特別原因。
大概是想要吸引別人的注意,
還有逃避重點。
因為我很在意別人的眼光。
但是關在廁所時比較輕鬆。
但是我不在廁所吃飯!!(這是日本青少年文化的一部份。這些有人際困擾的孩子寧可躲到廁所吃飯)
我為了要和朋友吃午餐與進入小圈圈,
我就拼命迎合別人,
我沒有主見,
但是又討厭沒有主見。
所以我說謊假裝很有主見與超有個性,
這樣才能讓別人注意到我。』
這一段告白,也非常精彩。可以說是充分顯示一個很希望受人喜愛與注意,但又苦無方式的孩子,所採取的人際互動方式。
其實現在校園中最普遍的問題就是人際問題。
到了國高中,正面臨要長出自己的想法,同時也是重視同儕關係的高峰期。這個時候很多有人際困擾的孩子便會有很多狀況出現。導致了叛逆期很多的壓力與苦惱出籠。如果可以得到很好的啟發與成長,反而可以建立很好的人生底子。如果發生困難,就會變得越來越自我中心或一味迎合別人。這些問題也會在之後的人生不斷出現與困擾。甚至讓孩子在就業與親密關係上都會面臨很多疏離與嚴厲的考驗。
『你在古代的話早就獨立了。
互不了解是會產生距離的。.......』柳下既同理孩子,也提醒他溝通的重要。事實上良好的溝通與表達確實是一個很重要的人生功課。
柳下為了要促進主角獨立與付出的人生態度,他還特意安排他去魚市做搬運工好賺取旅費,而不是給他白吃白喝罷了。這是一段很棒的啓蒙過程。
向來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和也,終於感受到透過自己雙手賺錢的辛苦與成就感!!付出的辛苦與獲得的成就感往往是一體兩面的。這也是均衡人生所要學習的功課。
儘管柳下是個很注重人際溝通,善於引導與啟發孩子的人,甚至也是個別人的心靈老師。可是他自己也有難解的人生議題。
柳下年輕就是個貨運司機。因為仗勢著負責家計的功能,他從來沒有真正關心妻女的心靈需要。他一直是個缺席的父親。最後妻子去世,女兒也很不諒解父親。
所以他即使離患癌末,也只能很寂寞地開著自己的卡車浪跡天涯。
他愛人懂人,但是一樣有親密關係的困難。
只因為年輕得時候都給工作,對於丈夫與父親的角色是陌生與缺席的。
這是很多日本男性真實的寫照。年輕時候都給了工作,當退休的時候,已經無法融入家人的圈子,成為被放逐的對象。其實應該說在年輕的時候,他就一直在外打轉,而沒有真正一席之位。最後也難以在家人心中擁有真正的位子。
我想這在很多國家的男性,確實都有這樣尷尬的處境。他們為了工作逃避建立親密與親子關係,可是真的退休之後,年輕是窮得只剩下工作,老年是窮得只剩下微薄的退休金。他們的失衡與匱乏感,最後終於還是會來討回,而且恐怕連本帶利。
所以在電影當中也有一段醫師說的話很有趣。
醫師對於癌細胞已經嚴重擴散的柳下說道,
希望柳下可以回到故鄉受療養院或家人照顧較好。
不然這會瓜分到地方的醫療資源,
成為地方醫院的額外負擔。
此時聽到這段對話的和也很生氣地說:
『快死的人就不是人嗎?!
只能像犯人一樣的等死嗎?!』
醫師只有淡淡地說,
『許多福利與保障,
是人生在世最大的幸福。
但死亡是沒有自由可言的。』
這對於很重視社會功能與框架的日本而言,
他們必須活在框架當中,
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扶助與保障。
可是框架外的人確實是被遺棄與孤單的。
這是日本的社會現象。其實也是很多國家都要面臨的問題。
但是我必須說,作為他的家人也早就有長期被遺棄與孤單之感啊。或許妻兒也很早就排除了丈夫的位子。所以哪一個是因是果,已經很難分別了。但都同樣成為浪跡天涯的淪落人了。
當和也要替柳下拍照片時,柳下無法自在地對鏡頭笑,
『....讓人笑不出來,這就是人生啊!!』
這就是柳下的人生寫照。
他一生追逐奔波與人際,對外也看似很瀟灑與睿智,最後卻因為家庭的遺憾,讓他體會人生最大的苦果早已經在之前就種下了。但這就是很多「能人」的人生寫照。
最後是柳下的姪子亮平,是個父母離異,一起生活的伯母們又不斷譏諷看不起媽媽,而深深受傷與叛逆的孩子。
柳下很了解被排擠的感受。所以他對於這個姪子和他媽媽很有同理之心。所以他委託和也,好來完成他想幫助姪子找媽媽的願望。
同樣有受到人際疏離困擾的和也對這樣的孩子頗能感同身受。因為他自己也算是個問題孩子。(每個孩子其實多少都有問題啦)只是這個孩子在極度叛逆的行為後面,有一顆易感,脆弱與受傷的心靈。
當亮平看到媽媽時,媽媽非常拘謹不安......。因為媽媽因為情緒與精神疾病,被法院判決失去監護與探視權。為了害怕觸法,母子倆人都同樣很忐忑。
這個孩子為了要贏得母親,所以會刻意說一些謊,包括伯母很好相處,都沒有再說媽媽的壞話,還有父親也希望在和你結婚.....這一切都是因為孩子如此渴望媽媽重回家庭所說的謊言。
這位身體非常贏弱與嚴重失眠的母親(應該是有憂鬱症),也為了要安慰小孩而說謊。
她告訴孩子自己精神與情緒好很多,藥少吃很多(其實滿桌都是各式各樣的藥物),不會大哭大鬧,不會一直很害怕,情緒也穩定很多。而且還找到工作......等等。
這孩子感到一線希望,所以一直問媽媽工作細節。其實一般孩子應該不會這麼精明與細膩,連一般大人都容易晃神與敷衍帶過。我想這純粹是電影情節。
但是對於要搓破謊言與打破強烈主觀(尤其是受害情結者),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方式。就是要耐心詢問很多相關的細節,最後謊言就會不攻自破。
對於很內觀封閉的人,不僅要一邊同理他,也要適時引導讓他看到周遭的實際狀況,而不是一味附和,才不會繼續一意孤行與陷入自閉的人際窘境。因為起心動念會決定外在結果。而人的堅強「小我」往往會拒絕改變與面對。
媽媽被逼得最後終於承認說謊。最後孩子一股腦兒將所有口袋裡的積蓄拿出,就為了怕媽媽沒有錢用。這一段讓人看了真的很唏噓。一個缺乏被愛與關懷的孩子,很容易變得自暴自棄,或者就是過度承擔瞬間「轉大人」。孩子反而完全忽略了自己的需要,變成了父母來照顧這個虛弱無比的母親。雖然劇情很感人,但是我卻看得很心疼。
因為有一天這孩子失去與匱乏的部分,終究會連本帶利要回。不曾享受孩子應有純粹的無條件之愛與保護,將來也很難無條件去愛別人,和愛自己。然而有條件的愛,不僅會對別人如此,連對自己也會如此嚴苛對待。最後愛變成了一個沈重無比的負擔與課題。
這部電影談到很多很細膩的日本社會現象。很多令人值得反思與回味。很多人性的困境與矛盾無所不存在,不管是強者還是弱者,都共同承擔了形形色色的人生課題與難題。有時候強者所負擔的苦處更是無處宣泄。而弱勢者當然也有自己的難為與痛苦。
可是弱勢者需要的不僅是同理,更重要的是幫助與引導他們找到自己內在的力量。(這需要強烈的耐心,同理與理性啊)而強者則必須學習放下身段,試著去信任與聆聽別人心聲,甚至表現真實而脆弱的一面,這樣才會拉近人我的距離與疏離感。
所以要幫助容易自我封閉(卻看似很開放)的新世代最好的方式,不是讓他更依賴父母或社會的物質保障,反而是要鼓勵年輕人獨立與付出,活出自己,也要重視人際的溝通與互動,才能真正享受歸屬與成就感。
這是和也在這場旅程中最重要的成長關鍵。他從一個為了迎合他人而活在謊言的十七歲少年,終於體會到每一個人背後都有受傷與需要幫助的地方,只要你肯勇於敞開心房與努力付出。人就可以跳脫自我狹隘的世界,走入人群,反而在別人眼中看到自己的存在與價值。
人的存在在於活出自己,也在於別人眼中看到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因為人同時需要自我和人際的雙重渴望。
個人和他人未必是截然的二分法,人需要在人際中看到自己的獨特與存在,也需要透過自我學習與人際互動和歸屬的美好。往往越成熟獨立的人越能融入人群,越能融入人群的人也越成熟獨立!!
這電影我非常推薦。它讓我看到很多自己的過去與未來。不僅很真實,而且很療癒人心與感人肺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