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十九歲的青年~林恩,加入一個「師出不義」與「顧人怨」的伊拉克戰役,只因為他為了救出深陷危急存亡的蘑菇長官(剛好是光頭的馮迪索),而「近身格鬥」的英勇鏡頭,似乎帶給為戰爭感到絕望的美國人「一線生機」,因為他成了全國巡迴的媒體寵兒(小丑?),因為他成了為「保家衛國」的「聖戰士」,被瘋狂力捧的英雄天團,背後其實是「不正義之戰」的正義宣傳品!

媒體不斷褒揚的林恩其實經歷的卻是人生中最傷痕累累的一天!

娛樂界只想要從灑狗血的情節中,創造新的英雄,好獲得商業的利益,因為人人都需要英雄,因為現實太沈重??事實上他只是一個百味雜陳的軍人,不是個銅牆鐵壁供人膜拜的英雄!

一個非法的戰爭,一個情非得已的軍人,一個涉世未深卻憤世嫉俗的少年,一個只能透過異常冷靜(還是解離??)卻又被戰爭廝殺的創傷畫面所不斷入侵的林恩(此即創傷症候群),一個只求努力存活下來,一個渴望有親密之愛可以擁抱,卻只能拿槍「擁抱」來不及相識的敵人,一個在戰爭只求能存活,而血流如「紅色沙塵爆」的瞬間,其實渴望找到比生命更浩大,一個能超越自己的理由,才能繼續生存的困惑青年,瞬間卻被捧成是為國犧牲奉獻的「終極保鑣」?!!

有時候現實比戰爭還要殘酷。因為每個人內心就是個戰場,人人都需要媒體製造出來的英雄,來解救蒼涼與荒謬的現實!

太多的反差,太多的荒謬,太多不屬於自己的神話,太多的身不由己,他經歷的是絕大多人所無法理解的一切,但卻沒人了解,也沒人會鳥這些,他到底該何去何從???

這個電影真的很沈重。尤其是超過六十歲的李安,還是不斷學習與突破,開創不斷突破的電影形式,試圖可以與電影內容呼應與對話。但他仍然得面對嗜血與猶如「槍林彈雨」的媒體評論。儘管李安是「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壯志凌雲,且樂在創作,但面對媒體,仍不免忐忑起伏,對媒體而言,「一天的評論」等於李安的兩年心血,一旦成為上市的電影,他就是屬於大家的電影,有多少觀眾就有多少的投射與想像,那已經不是李安「個人的」電影了,儘管這電影也充分顯示出李安個人的情懷與投射..........李安面對創作,有很多自己的堅持與熱愛,很多的實驗與突破,然而李安也同時背負著「電影英雄」,「台丸之光」(這稱號也真是太沈重啦),面對媒體也是百味雜陳,因為無情的「評論」,與利益攸關的「票房」往往決定電影本身的命運!李安究竟可不可以安於做自己,可不可以讓觀眾看到導演內心真實的堅持與各種複雜的情緒,很多時候只能「無語問蒼天」吧!!我想李安大概就像男主角林恩一樣,非常單純又冷靜老練地,「外在樂觀」「滿腹滄桑」地繼續走上自己的漫長道路吧!

祝福李安繼續勇於做自己,也推薦大家去看這一部「步步驚心」的人生試煉的大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