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看了部「丹麥女孩」的電影。
講的一對鶼鰈情深的畫家夫妻,
男的很矜持含蓄與害羞內斂,
女的則是豪邁爽朗與善於保護所愛,
柔情男嫁「女漢子」自然也是很速配啦!

只是隨著男扮女裝的閨房情趣與扮裝之樂,
讓男主角越來越意識到自己不同於外表的性別意識,
雖然隨著性別意識的覺醒(男轉女),
也帶來更多的矛盾衝突與猶豫恐懼,
因為他害怕世人異樣與注視的眼光,
更害怕摯愛的太太不免失望的痛苦,
很多時候他痛苦地想要把「男性我」給殺了,
可是又唯恐同時殺了內在名為「莉莉」的「女性我」!

美國醫學學會的DSM5後來將這種「性別認同障礙」更名為「性別不安」,
除了是消除原名有歧視,同時避免病理化與標籤化的問題外,
同時也反應出這種隨著性別認同所要面對有關自我探索與適應的辛苦過程外,
還要面對來自家庭社會的各種異樣的眼光與壓迫,
自然會衍生各種焦慮不安與情緒困擾,
例如憂鬱與焦慮之類的問題。
劇中男主角把這種越來越渴切成為自我(女性)的情緒,
還有和外在各種衝突矛盾的情緒詮釋的非常出神入化。

電影的最後自然是很感傷而又感人肺腑地。
『何其有幸能擁有這樣的愛!!....』男主角最後深情款款地對老婆告別......。
剛好我聆聽了一場心理諮商師許皓宜博士的演講,
她也提及這部電影。
她說這是一部講如何做自己的電影,
同時『有人陪伴才能活出自己!』
這是她對這部電影的詮釋之一。
我個人也是頗認同這個詮釋。
只是當時我提出我個人欣賞這電影的另一個觀感,
就是覺得很多人對於女主角為了成全男主角所作的種種付出與犧牲讓人很不捨與謳歌不已,
但是我個人覺得除了他們原有氣質很速配外,
我在他們身上看的是男主角依賴太太很深,
他唯恐她會失望所以努力把自我隱藏起來,
直到他再也無法掩飾這種「柔性的呼喚」為止!

我看的是男主角把老婆當作是母親一般深深依賴,
而女主角也把老公極度的保護與總是代為行動,
尤其最後男主角說他在「夢中」看到母親對著化身為嬰兒的他,
稱呼他為「莉莉」(表示他已得到母親的認同)
而男主角至死都非常在乎來自母親對他的「性別認同」的認同,
而這份認同其實是老婆所給予與成全的!
所以我看到不是夫妻之愛,
而是男主角的「戀母情結」!!
當下許皓宜博士立刻表示戀愛或婚姻本來就是和生命中第一個戀人(母親或生命中第一個重要他人)的延續......

演講當中也提到她自己的許多親身經驗與洞察,
包括佛洛伊德所說的戀母(父)情結還有三角關係,
例如很多男性為了要保存婚姻所以外遇,
很多女性為了要保有婚姻所以生孩子,
(第三者可以包含其他,如轉移到工作或嗜好,而逃避彼此互動都算是)
這都是因為兩人關係很緊繃時,
則人很常為了要保有彼此關係於是轉移到第三者身上!!
這看似可以暫時保有彼此關係,
但由於原先問題並未解決,
所以長期而言會衍生更多的問題。
包括母親和孩子形成「情緒配偶」之後,
不管是對於夫妻關係,
還是對於子女的自我完整與追求幸福的能力,
未來都很大的挫傷與失落(我就有很深的體悟與經驗XD),
而且此模式會一代一代複製下去,
形成很多心理與情緒上的問題。
這只要是有過對於「潛意識」的深度探索,
便會深深體悟佛洛伊德所說的戀母情結與三角關係,
以及複雜的人我嫉妒或妒羨關係的理解。

不管如何,愛就是一種成全與放下。
在這部電影至少做了很生動的詮釋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