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媽咪&天殺的娘?!!
今天招待法國朋友MARTY&他的媽咪一起家中用餐。
他的媽咪是數學老師後來專攻藝術史,
是個很有智慧喜歡旅遊思考的法國媽咪。
她和我說他很喜歡Mommy媽咪這部電影
即是在台灣剛上映的親愛媽咪這電影,
我也在昨天才剛剛看過。
所以我們在餐桌上熱烈地討論這電影(也太巧了吧!!)
昨晚我還和老公分享這電影,
因為這十分年輕的新銳導演受到各地非常大的肯定。
包括這法國媽咪也對這導演讚不絕口!!
導演是加拿大26歲的札維耶多藍,
被大家尊為天才導演!!
這部電影即是他的最新作品。
多蘭不僅是第一人採取1:1的畫面鏡頭令全球驚豔,
後來我問了老公不同比例帶來的視覺效果,
才知道原來1:1的畫面,
不僅很難以取鏡(導演是用後置),
而且是凸顯人物肖像的最佳比例,
可是和我們習慣的電影46比例很不一樣。
所以他的畫面會讓人有對演員產生壓迫,逼視或親密的感覺,
所以演員演技自然是更受挑戰,
而且每個畫面像是充滿故事性與畫面的人物特寫明信片
這部電影是凸顯母子之間十分衝突又非常親密的電影,
所以這種比例非常能凸顯導演所要傳達的意境。
尤其導演還很巧妙地翻轉與玩弄這比例自如。
例如電影中這位ADHD(過動與注意力不足)的兒子和媽咪很快樂的騎腳踏車時,
他又恢復了46寬廣的比例,
顯示這兒子對人生的開闊與快活。
後來媽咪一度幻想兒子種種美好的未來時,
導演又刻意把視覺比例改成46,
這是一種媽咪在十分「絕望」中產生的「希望曙光」,
雖然完全是想像的,但是也是絕望中的一線「寬廣生機」(只是也更突顯絕望感啊!!)。
法國媽咪說她更喜歡多蘭的前一部作品( Killed my momey)
中文好像是翻作「聽媽媽的話」(翻譯和原意竟然完全相反)!!
這位法國媽咪很不懂為何台灣很多孩子到了晚上還要背書包,
更不明白為何十七八歲的孩子卻仍然像幼兒一般,
如此喜歡裝可愛與搞自拍不已,
似乎沒有一絲真正長大與獨立的跡象........
這讓她看了覺得很不可思議!!
我和老公聽了不禁大笑,
「媽寶」就像是蚵仔麵線或臭豆腐一樣,
算是「深植人心」的「文化特產」之一吧XDD
青少年的孩子除非殺了母親(這裡是指心理上的),
才能真正長出自我邁向獨立,
也唯有真正獨立才能完全「感恩」媽咪給予的生命,
不然他們內心很多時候既非常依賴,
雖然內心也不時想殺了他娘吧XDD
所以青少年的孩子要長出自我的力量與生命時,
他們必須先殺了自己對母親很深的依戀或依賴,
最後才能長出自己的翅膀來。
這是一個很深很美的比喻,
但是對於很多亞洲母親而言,
這恐怖比自殺還困難吧?!!
在親愛媽咪這電影當中,
這位擁有一個ADHD過動兒十分暴躁的兒子,
她是如此地愛兒子,
兒子也深愛著媽咪,
他們更多時候像是一對「口無禁忌」的戀人,
可能因為是單親,
所以獨生子取代了父親的地位,
兒子很多時候像兒子也像戀人一樣,
有很深的愛戀與很多被遺棄的恐懼(也可能是補償作用),
可惜他過動而暴躁的個性,
當脾氣上來時或不惜強烈地攻擊與傷害媽咪.......。
但是過動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他們擁有很多的創意與想像力(因為危機與意外是過動兒的家常便飯,所以創意與解決問題能力也頗強),
所以媽咪也深愛這孩子的創意與魅力。
但是這媽咪也深深明白,
母親不會在一覺醒來就不再愛孩子,
唯一會發生的就是越來越愛孩子。
而孩子會越來越不愛媽咪........!!
但是對於ADHD的「重症」孩子而言,
『愛一個人不代表它所向無敵,
.....很多時候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這位媽咪最後終於想把這兒子送給社福單位來處理,
可是絕望的兒子卻是如此頑強抵抗,
只想和親愛媽咪一起生活......
電影的最後的歌曲是Born To Die(為死而生),
Die代表死亡,也代表母親(因為他母親的名字就叫做DIE黛),
這歌詞與歌曲相當動聽~
『......我為死而生.....不要讓我悲傷,不要讓我哭泣,別停止逗我笑,讓我們一起盡情狂歡......為死而生,我失落過,又在尋找,我可以看見,卻很盲目,深怕我無法找到所有的答案,......有時候愛得不夠,使得道路崎嶇難行.........』
這歌一語雙關。代表的是生命來自母親(黛)(Born To Die),但是唯有死亡,才能獲得重生,不管是如何的依戀啊!!
然而生命如莫泊桑所說:
『我們愛自己的母親而不自知,唯有終極分離之際,才能明瞭這份愛紮根得有多麼地深!!』
這句話讓我有很深很深的感觸。
你以為自己已長大成人,
可是父母親的影子卻如影隨形,
深到你完全不自知,
直到你從內在真正覺察與殺了他(們),
才能獲得完整的重生啊!!
這電影採取開放式結局。
不管結局如何,
它都是一部講關於如何愛的故事。
這是這位法國媽咪近來最愛的電影。
它算不得是我最愛的電影,
但是我一樣很推薦給大家^^
今天招待法國朋友MARTY&他的媽咪一起家中用餐。
他的媽咪是數學老師後來專攻藝術史,
是個很有智慧喜歡旅遊思考的法國媽咪。
她和我說他很喜歡Mommy媽咪這部電影
即是在台灣剛上映的親愛媽咪這電影,
我也在昨天才剛剛看過。
所以我們在餐桌上熱烈地討論這電影(也太巧了吧!!)
昨晚我還和老公分享這電影,
因為這十分年輕的新銳導演受到各地非常大的肯定。
包括這法國媽咪也對這導演讚不絕口!!
導演是加拿大26歲的札維耶多藍,
被大家尊為天才導演!!
這部電影即是他的最新作品。
多蘭不僅是第一人採取1:1的畫面鏡頭令全球驚豔,
後來我問了老公不同比例帶來的視覺效果,
才知道原來1:1的畫面,
不僅很難以取鏡(導演是用後置),
而且是凸顯人物肖像的最佳比例,
可是和我們習慣的電影46比例很不一樣。
所以他的畫面會讓人有對演員產生壓迫,逼視或親密的感覺,
所以演員演技自然是更受挑戰,
而且每個畫面像是充滿故事性與畫面的人物特寫明信片
這部電影是凸顯母子之間十分衝突又非常親密的電影,
所以這種比例非常能凸顯導演所要傳達的意境。
尤其導演還很巧妙地翻轉與玩弄這比例自如。
例如電影中這位ADHD(過動與注意力不足)的兒子和媽咪很快樂的騎腳踏車時,
他又恢復了46寬廣的比例,
顯示這兒子對人生的開闊與快活。
後來媽咪一度幻想兒子種種美好的未來時,
導演又刻意把視覺比例改成46,
這是一種媽咪在十分「絕望」中產生的「希望曙光」,
雖然完全是想像的,但是也是絕望中的一線「寬廣生機」(只是也更突顯絕望感啊!!)。
法國媽咪說她更喜歡多蘭的前一部作品( Killed my momey)
中文好像是翻作「聽媽媽的話」(翻譯和原意竟然完全相反)!!
這位法國媽咪很不懂為何台灣很多孩子到了晚上還要背書包,
更不明白為何十七八歲的孩子卻仍然像幼兒一般,
如此喜歡裝可愛與搞自拍不已,
似乎沒有一絲真正長大與獨立的跡象........
這讓她看了覺得很不可思議!!
我和老公聽了不禁大笑,
「媽寶」就像是蚵仔麵線或臭豆腐一樣,
算是「深植人心」的「文化特產」之一吧XDD
青少年的孩子除非殺了母親(這裡是指心理上的),
才能真正長出自我邁向獨立,
也唯有真正獨立才能完全「感恩」媽咪給予的生命,
不然他們內心很多時候既非常依賴,
雖然內心也不時想殺了他娘吧XDD
所以青少年的孩子要長出自我的力量與生命時,
他們必須先殺了自己對母親很深的依戀或依賴,
最後才能長出自己的翅膀來。
這是一個很深很美的比喻,
但是對於很多亞洲母親而言,
這恐怖比自殺還困難吧?!!
在親愛媽咪這電影當中,
這位擁有一個ADHD過動兒十分暴躁的兒子,
她是如此地愛兒子,
兒子也深愛著媽咪,
他們更多時候像是一對「口無禁忌」的戀人,
可能因為是單親,
所以獨生子取代了父親的地位,
兒子很多時候像兒子也像戀人一樣,
有很深的愛戀與很多被遺棄的恐懼(也可能是補償作用),
可惜他過動而暴躁的個性,
當脾氣上來時或不惜強烈地攻擊與傷害媽咪.......。
但是過動而最迷人的地方就是他們擁有很多的創意與想像力(因為危機與意外是過動兒的家常便飯,所以創意與解決問題能力也頗強),
所以媽咪也深愛這孩子的創意與魅力。
但是這媽咪也深深明白,
母親不會在一覺醒來就不再愛孩子,
唯一會發生的就是越來越愛孩子。
而孩子會越來越不愛媽咪........!!
但是對於ADHD的「重症」孩子而言,
『愛一個人不代表它所向無敵,
.....很多時候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這位媽咪最後終於想把這兒子送給社福單位來處理,
可是絕望的兒子卻是如此頑強抵抗,
只想和親愛媽咪一起生活......
電影的最後的歌曲是Born To Die(為死而生),
Die代表死亡,也代表母親(因為他母親的名字就叫做DIE黛),
這歌詞與歌曲相當動聽~
『......我為死而生.....不要讓我悲傷,不要讓我哭泣,別停止逗我笑,讓我們一起盡情狂歡......為死而生,我失落過,又在尋找,我可以看見,卻很盲目,深怕我無法找到所有的答案,......有時候愛得不夠,使得道路崎嶇難行.........』
這歌一語雙關。代表的是生命來自母親(黛)(Born To Die),但是唯有死亡,才能獲得重生,不管是如何的依戀啊!!
然而生命如莫泊桑所說:
『我們愛自己的母親而不自知,唯有終極分離之際,才能明瞭這份愛紮根得有多麼地深!!』
這句話讓我有很深很深的感觸。
你以為自己已長大成人,
可是父母親的影子卻如影隨形,
深到你完全不自知,
直到你從內在真正覺察與殺了他(們),
才能獲得完整的重生啊!!
這電影採取開放式結局。
不管結局如何,
它都是一部講關於如何愛的故事。
這是這位法國媽咪近來最愛的電影。
它算不得是我最愛的電影,
但是我一樣很推薦給大家^^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