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開始老師就要求大家拿三張白紙。

一:要用非慣用手畫。像我則是用左手畫。而左撇子則用右手畫。

二:閉上眼睛畫。

三:隨著音樂響起任意繪畫。

這是要打破人的習慣與控制感,這樣才能進入內心世界。而不是透過習慣或刻意控制來繪畫。

然後兩人一組。

一:介紹自己的畫,

二:說出自己的畫

三:聆聽別人的話(畫),說出聆聽到別人所呈現的情緒與感受。

例如:適當的點頭示意,肢體動作不要太多。避免給對方一些不必要的聯想。

標準句型:聽起來你覺得....很悲傷?!很生氣?!很沮喪.......等等。

雖然有些人會覺得何必要這些「標準句型」,顯得很無聊,虛假,做作等,然而人必須學會標準,才能自由變化。這就像要學作曲之前,也必須要學習音符是一樣的道理。

所以請允許自己受到限制。

人有很多情緒,包括生氣悲傷沮喪憤怒恐懼不安焦慮,以及綜合型的情緒,如嫉妒,羨慕,罪惡感和羞愧(包含難過和害怕)。要從畫中感受到這些情緒。

同學當中有一對夫妻,老師對他們這一對夫妻很讚許。因為學習正確的聆聽與溝通很有助於關係。當能掌握最困難與最基本的問題,才真正有助於關係。

一般而言,如果我們學習這些技巧,剛開始要以不會讓自己情緒起伏很大的練習者,作為練習對象。不然自己會忘記怎麼做或做不出來。

對別人的情緒觀察要眼耳並重,連聲調都要注意。而不只是注意字詞。傾聽時要專心,不要有太多肢體動作,不然光一個打哈欠,就會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聯想。包括有些習於討好者就會想說,是不是要趕快結束,避免讓你太累。有些就會想說是不是自己說得太無聊,有些就會想說這是不是暗示要趕快結束.....所以即使只是打哈欠這小小的動作,都會造成別人再次受傷,或產生很多想像的可能。造成對方內在警鈴大響,或者很怕被人識破。

所以一定要先把自己照顧好,不能處於精神不好的狀態。另外有煩惱的人也很難聆聽,因為會無法全神貫注,甚至導致自我的投射。(看來傾聽真是一門很大學問。而且要俱有很多本事。要能照顧好自己,才能照顧好別人。心理諮商師確實不是一門輕鬆的行業。)

例如有人會說:

『我先生出去也蠻好的啊。這樣也好。我就可以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這話看似很灑脫,其實說話的人其實很不爽。甚至音調當中顯露哀傷感。所以不能光從說話內容來判定情緒。

當然也有人對於被人貫注,會感到好像被X光掃過。

然而人與人就是學習如何跨越障礙來信任。如果此時內在警鈴大響,,其實你反而要忽略這種聲音,因為就是這種警鈴,會讓你一直無法信任別人。所以你都不讓別人知道你的感覺,但是又怪別人不了解,覺得自己很孤獨。除非你願意讓別人了解你。

另外感覺別人所感覺到的,不是帶著分析的目的,這樣也會讓人封閉起來。因為不願意成為你只是要證明自己技術高超的人。因此關心接納最重要,能建立良好關係才是最重要。

例如有些人會覺得婆婆有180個缺點,可是無法反觀自己也有二十個缺點。從來就沒有想到說自己的二十個缺點,別人是不是也很受不了?!所以與其一直頗析別人,不如學習如何去了解與愛別人。即使他和自己真的很不同。

人的情緒分別有高興,不高興,憤怒,憤慨\憤憤不平,氣炸\氣壞,氣死等種種情緒。越到後面的情緒強度越強。

可是有些人的情緒和表達式沒有結合在一起的。例如壓抑者會忽略或無法理解火爆者的情緒。

當然有一種「很愛生氣」的人,家裡就會顯得很吵。因為常常有人生氣,也是會令人感到痛苦。

然而冷漠者也不見得會有多好。家裡會始終像是低氣壓籠罩,或者宛如烏雲罩頂,或者感到沈重。或者總有人在哭泣。

另外有一種家庭氣氛總是很焦慮,有各種擔心害怕恐懼,也會讓人有呼吸不過來的感覺。

如果這些情緒都是偶爾有之,這就是一般正常的家庭。

不然就會成為長期憂慮或火爆型的家庭。對於孩子的人格發展必然會受到影響。

家庭氣氛是夫妻情感所決定的。如果夫妻關係不好,即使一直管小孩,雖然不會完全無效,但如同「治標不治本」,僅僅處理「標」是不夠的。

因此夫妻感情才是家庭的根本。(這其實說得真好。)

關於離婚也有其艱巨難處。如果要撐得過這種狀態,可以去上一些課程。有人會說只有一個人改變也是沒有用的.....

事實上當一個人改變,另一個人也會改變。

這就好像兩人跳舞,他出右腳,你則出左腳,當你改變腳步的時候,一開始彼此會卡卡,氣氛也會改變.....。所以只要一人改變,其實另一個也會隨之改變。

老師舉例說到自己的原生家庭,從來沒有讚美。因為父母也沒被讚美過。這就是眼睛被遮住的問題。如果從小就很嚴苛,將來也很難做到這一點。很多人上完課之後,就會發現兇手原來是自己的爸媽。於是就去要求別人改變。可是果父母同樣也去上課,他們也會發現原來兇手就是自己的爸媽(也就是你的阿公阿媽),所以追溯下去,永遠都有「兇手」,而且就是爸爸媽媽。追到最後只能怪亞當夏娃啦!!

所以我們上課不是要追溯兇手,也不必老是對號入座,覺得自己就是扼殺小孩的兇手。這世界本來就沒有完美的父母,只要盡其所能就夠了。

所以我們的父母與祖先,如同是2的無限大,向上追溯會無限的擴張延伸,這樣就會變成非個人力量所能解決了。因為一代傳一代,已經不是個人力量所能解決,而是基因使然。包括連疾病或個性都藏在基因當中。所以我們中國不強調基因的原因也在此。不然人就會覺得自己的一生都被遙遠的一方所決定。事實上環境俱有新的選擇。

聖經上說,愛能遮掩許多罪過。

影響人最大的是情緒。可是如果家庭是平安喜樂的,即使外在大風大雨也都無所謂。

可是一旦再累再苦,若是回到家又是一場戰爭的開始時,人就會疲憊不已。

許多小孩為何在學校一直出狀況,就是為了要平復從家庭帶來的情緒。

所以孩子的情緒問題其實是反映家庭的現象與狀況。

有些人就會覺得那就都不要管好了,以為都是自己的問題。然而要求與訓練其實也是必要的。

要解決家庭問題,要先改善夫妻關係。要去面對家庭經年累月的問題。

很多人會說隔壁阿珠阿花不是也過得很好嗎?!老公小孩也都很好,都沒有問題,所以需要上課去改變嗎?!

其實每個家庭都有其困難與狀況,只是有無意識去面對罷了。

也有人說來上課就表示是過不了日子囉。

當然不是這樣,人能來上課,就表示你的功能已經很不錯了,只是假定要過得更好罷了。(嘿嘿沒錯!!)

只有真正的平安喜樂可以傳遞給小孩。

一代一代傳下去也必然會有好的東西。例如我的父親就很正直,很遵守道德,雖然他並非聖人,還有公平公義,這是我們基因裡就有的,這是值得看重的東西。

清點家庭是要看好的,不是全看罪大惡極的部分,但是受傷者會遮掉眼睛,除非處理傷痛,才能接受傳承下來的財產。

所以「情緒」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

就像是我的朋友的小孩被同學打巴掌,而且是很嚴重久久不消退的那種巴掌。母親看了實在很氣,就打電話到對方家裡。結果「兇手」接電話.....

不管是被打的,還是打人的,其實都要先處理情緒,如果興師問罪能夠很平靜嗎?!如果自己,小孩和老公都介入這場糾紛帶來的戰爭時,往往只會更複雜而無法處理啊。

有些「靠爸族」,就是因為很多情緒無法處理,情緒過不去,於是情緒一再累積,最後小事變成大事。連馬桶都可以成為離婚的導火線。

優先要處理的是負面情緒。然而正&負情緒不會因此互相抵消。

有些人認為如果自己很會製造正面情緒,那就不會有負面情緒。這就好像說人都不會有生病,死亡或失落等事情,有可能嗎?!有些人認為連死亡也可以正面情緒面對。最後鍛鍊成「情緒超人」,像是永遠打不倒,打不死,沒有沮喪與挫折......如果這樣教導孩子,就會成為沒有情緒的人。

有的人為了練就「平靜」的工夫,把所有的情緒都拿掉。可是你可以看到這種人的表情,也沒有所謂的喜樂或容光。

也有人覺得如果頭上的情緒天線有兩條該有多好。這樣一來就可以把痛苦的天線關掉,只剩下快樂的天線就好。可惜我們只有一根天線,不管是痛苦或快樂都會有,如果關掉這天線,則喜樂與平安也都沒了。只有「平」不等於「平靜」,所謂淡定,也不是真正的平靜。

像最近的殺手就很「淡定」,這其實是不好的。越淡定者越不知道他什麼時候會爆炸。而且會形成上癮行為。包括對購物,性,菸酒毒品等上癮。因為這些人就是刻意蓋掉痛苦和感覺。

有一種「超級理性」者,他就都沒有感覺,善於分析再分析,毫無感受。作為他的配偶或家人只會感覺痛苦。

另外一種「學究型」,例如恐龍法官。他們會因為男性的手只有放在女性胸部幾秒鐘,不足以引起性慾,所以以無罪論定。這種就是有知識而沒有感覺的人。

心理會感覺到快樂或痛苦,不是透過用教的。

有些家庭就是會教育出這類的小孩。

當他說哀傷的事情時,表情卻是微笑。

『當你哀傷時,為什麼臉上卻一直微笑著?!........』老師會反問她。

『因為媽媽說人要堅強,不可以哭!!

『不要靠男人,自己照顧自己就好!!.....』

其實這背後有很多故事。包括說從小就被教導要堅強,不能流眼淚......等等。

有的個案諮商過一次,下次來就說:

『沒關係了,我已經平靜了。我都放下了.....』只是至死都不願意再看到那個人。因為一看到就會抓狂。或者只要想到到就很痛苦........所以三個月後又來諮商,講來講去的還是同一個人!!

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是要有好的方式使它(負面情緒)流走。最後才可以回到平穩和快樂的狀態。

老師此時就問同學,到底是小孩,還是大人比較多快樂情緒?!

『嬰兒一出生就哭啊!!』有人說。

嬰兒會哭泣表示肚子餓,因為不會表達肚子餓只好哭。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小的快樂比較多。其實人一出生就把樣式放在裡面了。所以快樂不是要用追求的,要是一種湧現的狀態。

「淡定者」會不斷追求或製造快樂,必須要不斷製造很多活動,可惜快樂也很快就流走了。往往一回家就不快樂了。

然而小孩這一刻可能是大哭,但是又很快就平復。只是慢慢長大以後,他平復所需要的時間越來越長了。

如果不會處理傷痛或負向情緒, 一直累積太多負向情緒,這和懂得適時倒垃圾者,比較容易處在正向情緒狀態是很不同的。

人能說出去就比較舒服,若是可以專心倒垃圾,之後就會比較輕鬆,容易恢復,而且找到創造自己的目的。而不是刻意做什麼讓自己開心。而是做一件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這種由內而外的快樂,和由外求得的快樂是很不一樣。

唯有處理(內心)垃圾,使得內在可以呈現出來。最後表現出天賦。一旦可以找到自己的道路,也可以處理關係問題所產生的挑戰和困難,這樣的小孩就不會成為「靠爸族」。因為自己可以跨越得過去,而不必一直依靠父母。

重點要先知道如何處理負向情緒。

一開始的繪畫,之所以要使用「非慣用手」,以及閉眼睛,是因為要打破控制,框架。因為人一旦不使用眼睛,就會較無安全感,不安感會急速上昇。由於情緒會有慣性,負向會使得人很不安,只想要逃離,所以有人會走向淡定。因為人的認知雖然知道要面對,但是就是不願意面對。唯有放鬆不控制的時候,才能被自己發現。包括對生活的感覺。有些畫面就會自動出現。我們主要是要給予一個空間,只要願意安靜就可以顯現較底層的東西。

可惜現代的手機都會把人自動切斷。包括尷尬都被拿掉,大家很快就滑進手機世界,不去面對尷尬或各種感覺。

親密障礙或恐懼都被(手機)滑掉了與遮蓋起來了.....

我一開始放的音樂只是一種幫助,是為了要喚起心靈,其實可以放任何音樂。目的是要禳人安靜下來,好進入內心世界。現在社會運作的速度越來越快,只會讓你說出留在大腦的事情。可是你必須要深入去走,穿越有顧慮的界限,處理自己內在的情緒,雖然會和另一個本能抵觸,因為人都是以為要靠肉體生活才是最安全的,但是這樣反而才是最安全的。

現代人很忙碌,因為不想面對內在有什麼。

人喜歡挑戰本能,卻不會挑戰到假象。

試想有一天當網路,手機,TV都不見了,你要二十四小時都和家人大眼瞪小眼,一起生活與說話,你會覺得這是何等漫漫長夜。所以很多人一旦度完長假,諮商生意就大好。因為原來不在意婆婆等親戚,等到一旦相處時間較長,什麼問題都出籠了。

人一旦真正相處,沒有遮擋,其實是不知道如何相處的。也會很不習慣打開內在,包括自己很不習慣看到,也很不習慣被別人看到。因為會一直顧慮別人怎麼想。

聆聽情緒,必須打斷預期,不然每個人會變成「自我投射」得很愉快。

傾聽的困難有:

一:自己要保持平穩和客觀。不要一直很想給意見。其實人的情緒沒有抒發掉,也是很難聽得進去別人的聲音。

二:聽見對方,不要用自己的經驗套在對方身上。感覺別人的感受是心靈的功能,不是用大腦分析。

三:有的人很感性。容易感受到別人的感受。但是他很難分辨到是自己的感受,還是對方的感受?!感性者常常會堅信自己的感受不會錯,造成非常主觀的現象。其實當事人的感受最重要,而不是畫面呈現什麼就是什麼。例如有人說恐龍就是一種壓抑,可是搞不好對當事人而言,是一種溫暖的回憶。因為小時候爸爸曾經送他恐龍!要讓當事者多說,這樣他才會呈現自己的內在世界。

四:如何分別自己和別人?!

要能允許別人糾正。連老師我現在都還會常常被人糾正,說我的意思不是這樣啦.....尤其是和我很不一樣的人。這對我反而是一種獲得與學習。

人要學習停~看~聽。

今天只是辨識情緒的課程。至於真正的情緒課程要等下一堂課來說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chifen0329 的頭像
    chifen0329

    我的媽媽咪呀~婚姻與親子急救站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