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開始我就和心理師說到:

『關於你上週說的內容,我很好奇你是怎麼判斷我家大寶的部分,雖然當下聽到會覺得妳是否太主觀,好奇你是根據什麼來作判斷的,但我發現你是對的。然而若說到自我欺騙這事情,我覺得更正確的說法是人如果有多大的壓力和困惑,就會有多大的防衛,我不會說是自我欺騙(雖然人是最善於自欺欺人)。而且當你這說的時候,就算我知道你說的是對的,可是我會吃不消,畢竟對於一個做媽媽的人來說,聽到你已經很快有所判斷與論斷,我其實有些難以接受,儘管經過這一週的時間,我越佳覺得你說的是正確,你作為現實參照是很符合我一開始的需要。可是做媽媽的真的會很難以接受,好像長期以來的努力被抹殺,只剩下一個被我長期忽略、自我欺瞞導致的巨大問題,試想自己的孩子真的有這麼大的問題嗎,即使我也依稀發現確實是有問題的,話說誰沒有問題呢,雖然不是那麽清楚,可是如果我沒有面對事實的精神與勇氣,我今天不會坐在這裡和你談談關於自己。所以我覺得說是自我欺騙是不公平的,對一個做媽媽與個案的人來說,我覺得我沒被正視我這個人背後的努力與精神。儘管你提到的問題確實是問題........。』我說出自己的委屈與感受,這裡頭我也高度讚揚心理師,因為我覺得他的判斷是對的。而我最好奇的是他如何下此判斷。

看得出來心理師很高興我說出自己的心情。我可以感受到他是真誠以對的人。並非故作姿態,這是令我喜歡的特質。

『....這是根據長期得知識與經驗而來的。畢竟我是是受過專業青少年訓練的心理師。就重點與精簡地說,根據目前主流的精神分析來說,若要觀察一個人的人際表現來決定他人際的好或不好。人未必需要很多朋友,但更不需要去得罪很多人。朋友少不見得有問題,但得罪者多,代表他是有狀況與問題的。...這也是根據常模來判斷的.....』心理師說。

『......過去我是一個害怕衝突,會刻意討好、順從他人的人,直到碩二實習經驗之後,我才知道人一味順從討好是不OK的。你說的會讓我覺得似乎順從、討好是一個美德,很多小孩就是為了討好大人,畢竟這和他的生存與福利息息相關,但過度也會導致很多人際得問題,這會讓我感到困惑.......』我對於討好、鄉愿、濫好人、明哲保身、通情達理、知所進退的尺度等等有些困惑與混淆。還是一味討好與一味對抗是光譜的兩端,過與不及都是個問題。或者討好與對抗也不是問題,重點是你自己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嗎??或者心理師怎麼看烈士與革命先驅這類人??

『.......你可以不去討好他人,但也無需得罪他人。然而一般而言會討好的人還是較多,畢竟人會敏於知道不要去得罪對自己而言有福利與重要的人。一般人都會敏於知道父母、師長很重要,還有班上誰是人緣好的人,人也會去觀察與靠近,你不喜歡的人可以少惹她,或者維持好關係,這是一種人際的敏感度......』心理師說。

『....這我又有一些困惑了。舉凡我所知道的文人、藝術家、厲害的角色,不乏很多都是桀驁不遜,不怕得罪人的,例如蘇東坡,范仲淹,還有很多大人物,他們不討好他人,甚至反對重要長官,這也是常見的事情.......』

『.....我不知道你說得那些人,但你可以看看你四周的人。你說有才氣與能力,但要看人家鳥不鳥你,希不希罕你,如果人家稀罕你,或者你會感恩人家的照顧,多半都是有正義與活力的人......有些人會認為他人不過都是來交換利益的工具,所以缺乏真正的尊重,至於他憑的是什麼就要看他內在怎麼想了,.........』心理師好像是這麼說。這部分我還是會困惑。有些大人(物)就是令人討厭,會剝削、壓迫他人,甚至不公不義,我們也要小心翼翼以對嗎,而不能輕易地表露自己的好惡嗎,只要他握有大權或福利,這是巴結與鄉愿,還是明哲保身??

『.....對人際有敏感度的人,他會適時地給出尊重,包括該軟的時候軟,該讓的時候讓,該先給他的時候先給他........』心理師又說。

說到這點,我過去很軟、很能讓、總是會先想到別人,但我現在會覺得這並非好事。例如我就想到前督導與研究所好友A。於是我就說出我個人的這個經驗。

例如A女,他是我研究所的好友。但是隨著時間過去,我逐漸發現他會刻意討好所有的人,他的熱情體貼會讓你以為你是他好友,但事實上,他對每個人都刻意討好,尤其是有能力權位的人,更是如此。他也佈線很廣。只有在緊要關頭時,你才會發現他真正的企圖,不外乎都是為了自己的好處。他和前督導的特質都是很願意慷慨付出,但其實是別有目的與居心的人,只要時間夠久你就會發現這個事實。我對他們都沒轍。但隨著時間演進與看清這個狀況,我慢慢會思考自己到底怎麼了,對方又是怎麼回事。

『...你對A是有經過取捨,自己決定要給他的?.......』心理師問。

『可以這麼說,但也不完全是這樣。當時我風雨飄搖,最後只剩下我和她還沒找到實習單位,我是意外的中了暗箭落馬,他則是個人因素,我們可說同病相連,又是好友,他又是年輕人,不像我還有一些資源,所以當時我會想只要有機會,我很願意給他。........』

『你為什麼要給他,他也有他自己的資源啊。.......你是覺得自己不應該有,還是不直得擁有........』心理師問。

『這就是一個好問題。我自己也問自己這個問題。主要是我會覺得自己有,別人沒有,我會覺得有些奇怪,我就會想是否要先給別人??.........』現在想想主要是同病相連+好友+害怕競爭衝突+當時被機構背叛的感覺,殘留的創傷經驗,會讓我會急於尋找同溫層,找到可與之同行的搭擋,避免再度孤單被拋棄,怎麼說他到底也是一個好搭擋。但背後真正的因素我覺得很值得挖掘。為何都一無所有的我竟然沒有勇氣捍衛這難得的機會而拱手讓人,最後還導致裡外不是人??

『.....你是什麼都會給人嗎?』心理師說。

『當然不是。如果是愛情就不會讓人。.......』

『.....所以你對於資源共享,還是有選擇性的.......』

背後還是有些「不得不」的理由啦!

心理師提到這和界線有關係。所謂成熟的界線,會看對象以及拿捏的尺度。重點是要從經驗中學習如何進對應退。因為所有經驗都是幫助自己去面對,同時讓自己在下一次做出更好的決定。

當時實習經驗帶給我最大的痛苦是不碖其他同學、師長、家人如何給我愛與支持,我都無法阻止暗自哭泣與憂鬱。我想我確實陷入憂鬱狀態。那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對於愛的無可奈何,對於母親的愛是寧可犧牲到底也不願意回頭的執著。可是我仍然無法獲得母親的愛,一如我怎麼努力,也無法獲得那個惡質督導的垂愛(又何必向那種人要呢,但我當時就是看不開),甚至加以暗中傷害我,母愛與督導之礙讓我同樣感到很傷心,

『.....難道只有生病才能獲得愛與支持嗎?就像惡質督導只想捧著生病的同學,母親只愛明顯不如我付出很多的兄弟??.......』我真的為此很憂鬱。

『....我對他們沒轍,我想過可能都有一些像我母親吧.......』我又說了。

『很多人很像,你可以根據人之初的經驗類推到與其他人相處的經驗,但他們並非完全一樣。加上人也會成長,人可以做出不一樣的選擇。所以重點是你後來有做出不一樣的選擇嗎??........』

我想這可能要看人是否有主體性。如果缺乏主體性或自我價值感,恐怕在人際上會一直重蹈覆徹。當時我很痛苦的是自憐自唉,而且有一種完全不成比例的苦痛在其中。我懷疑這和自己價值感低落與缺乏主體性是有關係的。

『......你還是有主體性啊!從你的家庭、親子上可以看得出來啊........』心理師說。

我覺得自己在婚姻上是有持續獲得尊重的人。儘管現在更譨慢慢覺察出另一半有些不尊重人的特質。但我知道這是我們原生家庭的殘缺使然,使得我們不知不覺價值觀偏差而不自知。但作為父母,我們有很多缺點,但我們畢竟盡力了。

『......我的父親非常小氣,他一學期只給一次學費,其他什麼都不給,包括圖畫紙、打電話的錢等等,更別說是零用錢了,所以我選擇對象的第一要件是不能小氣,我實在受夠父親很小氣的特質,我的母親也很辛苦,我一直願意無怨無悔地付出,我很樂於做很多事情,但他連要給我買兩本書的承諾都食言而肥,我的第一件內衣,第一個衛生棉,都是我自己想辦法去買的。每次拿錢都會遭受到壹些屈辱(他們小氣是無可奈何,後來我又因為偷錢使用,經濟來源更是雪上加霜啦)那讓我感到很痛苦。......而我先生至少是捨得給我的,而且不算小氣,他給我的遠遠超過父母給我的太多了,與其說我讓他、忍他,不如說他對我是真正的好,好過父母給我的多太多太多了.......』我對先生之愛明顯多過於父母之愛。因為他畢竟很照顧我,要說尊重也絕對不會少於父母所給我的。

『.....你爸爸給錢是根據自己的狀況做判斷,而不是依據你們的需要來給,是否父母感情也不太好?......』心理師說。

我就想到了關於母親的生病與手足爭遺產一事。

我想到母親當時在進入加護病房時,我做的一個夢。

夢到母親抱著孩子在房子裡面不斷閃躲,最後不敵被人追殺,跑到戶外,在光亮中瞬間而緩慢地殞落。我醒來大哭,想說母親可能快要不測了。後來還去問易經老師,他在電話那頭掐指一算,最後說:這是四大難關的掛,恐怖要不測了。我聽完大哭。大約半年後母親就病逝了。

『從這個夢中,我看到有些事情是你早知道,儘管會惶恐,包括母親躲來躲去,顯得很辛苦,但即使到了光亮處,受到槍殺,而你冥冥中早知道了這個悲劇.....白天顯示你有看到但卻不敢面對,你看見事情有問題,你有能力看見,但卻有困難面對........』心理師說。

『我覺得這個詮釋非常棒!!而這就是我來找你的原因。......』我很訝異心理師對於這個夢的解讀,我覺得很貼近我的狀況。

『....不管是研究所同學或前督導....你有看見問題,但你仍持續靠近,這是尊重還是同情,或是友善,然而人僅有友善是不夠的,該面對的還是要面對。....從這個夢,到對媽媽的同理,足以看見你很愛他,對原生家庭的問題,但又莫可奈何,你似乎替代或混入了母親狀況(類似意思),而那不是你的.....人世的真相,親情並非是個保證,所謂緣分,是指主體與客體是否感受到想法態度能有所配合,屬於同一頻道,這種緣分大過其他。親人未必有緣,很多親人未必有緣.....有些朋友你反而會覺得欠了他,卻無法持續與保溫,卻把太多精神花在親人而疏忽其他人。所以佛教說要親近善知識與善緣。....』心理師說。他說他花了十五年時間才明白這道理。看來要割捨親情確實有一定的難度。而我和家人向來緣分頗淡薄,我常常覺得和他們格格不入,想法落差很大。但若是連家人都無法相處,勢同水火,那倒也是很奇怪的事情。但很多事情確實也難以免強。你做了但未必能收成,但求盡力而為。就像我對於二哥只是盡一份責任。

『你說得是責任,不是感情。』心理師說。我覺得心理師說得很精確。那確實是一份責任感,但並非是情感使然讓我付出。

『我年輕時曾經想出家,但後來我覺得真正的修行是在世間......』最後我感嘆。

『重點不是出家,而是人心的持續成熟。不管是否有名利,有名利也是好的,但他也只是一個階段。.......』心理師最後說的。

我想他說的是一種不執著的狀態。或許是像金剛經裡面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狀態。但顯然的我畢竟做不到,雖然我也很嚮往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