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瑪莉亞.柯妮可娃

最古老的行業㊣

貝貝.派頓(Bebe Patten)豔光四射,她身材高、亭亭玉立,穿著曳地的白色絲袍,髮際點綴著玫瑰花朵。畢竟,她向最精於此道的人學過。

派頓還是青春少女時,閨名叫貝貝.哈里森(Bebe Harrison),曾在國際四方福音協會向艾美修女(Sister Aimee)修習。此刻,她站在上千人面前,身體款款擺動;她自認表現完美,青出於藍更勝於藍。她說自己正種下一棵樹,而眾人起聲回應:「阿們。」她接著呼喚,他們將採收樹上的果實。眾人再度回應:「阿們。」她從事上帝的工作,拯救罪人。就算她的拯救有價碼,也理所當然。

台下,貝貝的丈夫派頓忙著收款。派頓身材魁梧,身高一百八十三公分、體重九十九公斤。派頓很注重打扮,深得貝貝欣賞。派頓特別鍾愛手作牛仔靴,只有最佳品質才入得了他的眼,頭上總是戴著史戴森牛仔帽,頸間打著絲質領帶。派頓白手起家終有成就,這是貝貝傾心的另一個原因。

他的父親是田納西州的私酒販,派頓高中時因為在地下室偷偷釀酒而被學校開除,沒能念完高中。雖然如此,他想辦法謀生,殺出一條活路。當他因為跨州運送贓車被判刑時,甚至讓法官把他的二年刑期判了緩刑。派頓一開口,人們便側耳凝聽。貝貝心想,這位田納西牛仔會是個完美的福音教徒。

沒多久,派頓得到基本傳教協會任命,自此人生一帆風順。十年來,他們舉辦培靈會,藉此賺得不小財富,大半的錢都進了私人帳戶,並未如他們承諾用來布道。此刻,他們終於準備好定下來。

鼓動人心的信仰詐騙

自一九四四年起,貝貝和派頓在經濟不佳的奧克蘭榆樹堂待了六年。他們從當地教堂的小講壇起家,前來聽道的信眾連一張長凳也坐不滿。派頓夫妻一心布道,傳頌善與真。信眾們聽到他們的呼喚──不如說是看到派頓在各家報章雜誌刊登的廣告,他每週花五、六千美金提醒世人:「綠色棕櫚!白衣唱詩少女!音樂!奇蹟!賜福!療癒!」短短幾週內人群湧進教堂,擠得水洩不通。於是他們轉移陣地到奧克蘭女子都會俱樂部。很快地,連那邊也無法容納與日俱增的信眾。不到五個月,派頓夫妻賺了三萬五千美金,買下都會俱樂部。這城市非常虔誠,而派頓夫妻很喜歡這裡,決定在此定居。

派頓夫妻只花了二十五萬美金就買下整間俱樂部。派頓告訴信徒,他們才是俱樂部的擁有者,這裡是人民的教堂。「教堂屬於人民,它將在此直到耶穌降臨,直到門上鉸鏈都已生鏽。」貝貝唱道。不過,想當然爾,建築物實質上歸在派頓夫妻名下。

接著他們成立學校,並計畫建造禮拜堂(實際上未曾動工)。人生一切看好,信徒愈來愈多。派頓夫妻的銀行帳戶裡的錢逼近百萬之譜。貝貝的洋裝是由好萊塢的明星裁縫師艾德里安親手縫製。派頓總共有二百雙手工靴,每雙要價二百美金。兩人的車庫裡停了四輛凱迪拉克、兩輛帕卡德、一輛林肯、一輛克萊斯勒和一輛奧茲摩比。全靠布道所得。

一個月後,貝貝再次現身眾人面前。這次她穿的不是那襲白絲袍,而是藍色褶裙和貼身的藍色大學毛衣,胸前繡了代表「派頓宗教教育學院」的金色字母P,背後則飾以鮮明的金色十字架。

今天,她不是向信徒布道,而是在法院裡作證;不過法庭裡也擠得水洩不通,通道都站滿了人。

此時是一九五○年二月,派頓面臨嚴重竊盜罪、欺詐罪、侵占罪和詐欺圖利罪的控告(因為某些原因,貝貝並未成為被告)。在四個半月間,檢查官仔細羅列派頓夫婦如何濫用權力,從茫然無知的信徒身上坑錢。紀錄顯示,派頓夫妻至少吞掉七十萬美金,全花在個人用途。這些錢不只讓他們享受奢華的生活,還讓派頓付掉賭博欠債。

當一家賭場業者上前作證,拿出派頓四千美金賭債的證據時,派頓只是聳聳肩說:「我只是犯了個小錯。」派頓夫妻保證信眾將歷久長存的教堂早被轉手賣掉。

派頓夫妻大言不慚地辯解。「人們自願拿錢給我,」派頓抗議,「我負責為宗教之輪上油打磨,好讓靈性機器運作順暢。」他堅持並未奪取任何人的錢財,讓人想到宗教改革前販售贖罪券的教士。「上帝站在我們這一邊!」貝貝回應道,「榮光!哈利路亞!阿們!」

即便在法庭裡,眾人依舊此起彼落地回應貝貝的「阿們」,快把屋頂掀翻。部分的信徒仍忠心耿耿。

派頓對陪審團大聲叫罵:「當你們轉頭不看耶穌,你們就墮落了!誰同意我?阿們!」阿們,阿們。

審理已近尾聲,一名助理檢察官宣讀對貝貝的特質描述:「她讓眾人激昂情緒,設下表演舞台……」手中拿著一朵玫瑰的貝貝義憤填膺,站了起來:「這朵玫瑰和其他許多花束將立在那些反對者的墳上。」「上帝,讓某個人昏厥吧!不管那人多麼微不足道!這是個跡象,證明你站在我們這邊。」隨著貝貝起身離場,眾人高聲呼喊阿們。她的信徒絕不會背棄她。

不過,法律制度並不信邪。判決出爐,對派頓的所有指控全都成立。

高階騙術訴諸人性善良本質

派頓和貝貝的忠誠信徒簡直是天下最愚昧無知的笨蛋,即使證據確鑿,也不相信自己長久以來都被騙了。如果連攤在眼前的證據也無法讓信徒們醒過來,我們也無計可施。

就某個角度而言,他們可說罪有應得:如果你刻意忽略證據,被騙也是活該。

但是,派頓的騙局並非一般的詐騙,而是最高超的騙局,它證明了不管多少專家揭穿真相而受害者大聲疾呼,詐騙依舊在世界各地興旺繁榮。

信仰詐騙操縱我們最深刻又最單純的信念、玩弄我們對世界運作的觀念與對生命本質的信仰。

我們渴望信仰、相信因果,萬事自有道理而不是隨機發生。不管我們多麼微不足道,都想相信自己具有影響力。這種渴望讓人變得盲目。詐騙的終極魅力和人類社會宗教勢力崛起的原因相同。人們總希望相信某件事。

狂熱異教的臥底者現身說法

「當人們一心一意相信某件事,改變他們難如登天。」二○一○年七月傍晚,大衛.蘇里文(David Sullivan)在聯邦俱樂部向全神貫注的聽眾們演講。這是蘇里文第一次公開談論他的特殊職業:狂熱異教的臥底人員。

二十年來,文化人類學家蘇里文轉行當私家偵探,專門潛進全國各地的宗教狂熱組織。他學習這些團體的語言用詞、特定儀式與行為,還有他們對生命的看法。他得扮成「真正的信徒」以便與團體成員談話;有機會的話,他會說服信徒脫離團體。

派頓夫妻信奉的不是異教,但從許多層面看來,他們宣揚的假福音教派象徵了蘇里文痛恨的一切:利用人們對信仰的需求來謀取不義之財。派頓夫妻的所作所為是蓋上正字標記的詐騙行徑。蘇里文完全理解派頓信徒為何忠貞不貳,他曾和一樣信仰虔誠的人談過,他們為了「建新教堂而募款,為烏干達和瓜地馬拉的傳教活動籌錢」,和派頓夫妻向信徒描述的計畫如出一轍。

騙子老是用同樣手法釣人上鉤,讓人成為宗教信徒、加入某項計畫,或參加動機可疑的組織團體。這些騙子訴諸人性的善良本質,讓人們以為自己能讓世界變得更好,以為自己屬於一個偉大、優秀的群體,透過參與這些群體能成為更好的人、成就大事業。

史塔薇對招募方式印象深刻。一開始,人們心中滿懷希望,尋求歸屬感,以為自己被帶進一個教派、社群,或一個理念崇高的團體,參與其中將為人生帶來新意義。「一開始你只是去做瑜伽或幫助非洲兒童,接著他們要求你放棄金錢、放棄家人,這實在太神奇了。」

史塔薇回憶著十年前那些臥底的日子:「一開始都很美好。你以為自己觸及真理,勸你加入的人可是心理學家或神學家,全是聰明又學識豐富的人。這些組織以愛與互助為基礎,而且強調付出的重要性。」所有的詐騙,包括宗教狂熱,都以一部分的真理為基礎,講述的故事總有幾分真實性。詐騙組織和合法團體的不同之處在於運用真相的方式與背後目的。操縱得當,人們就會忽略證據、信仰追隨,唯有完全推翻其人生觀與信念才能把他們救出來。

正如蘇里文一再指出,實體證據根本沒那麼重要,即使你把證據攤在那些已經鬼迷心竅的人面前,他們也會說:「不,這不可能,我瞭解這個人,他是上帝的使者。不可能。」雖然蘇里文已經看過數十次信念對人們產生的深遠影響,卻仍舊很難理解這種行為。

信仰與信念讓邏輯完全失效

蘇里文曾半開玩笑地說,以前,你一眼就知道誰是邪教人士。回想一九六○年代精神主義(spiritualism)的全盛時期,你只要嗅嗅靈性覺醒的氣味,就能找到最近的靈魂導師。但在現代世界,異教崇拜隱匿行跡。他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主辦團體禪修活動或靈性成長營。

其實蘇里文和史塔薇也稱得上是詐騙達人;他們比騙子更技高一籌,讓騙子誤以為他們是上鉤的蠢蛋。

蘇里文不願解釋瞞過頂尖騙子的方法,這是商業機密,但他屢次強調一件事:唯有擁有強壯且堅定不移的自我,才能抵擋別人的說服與操弄。不管發生什麼事都得瞭解自己的本質,深信自己不受影響。

然而,能做到這點的人並不多,蘇里文花了好幾年才找到稱職的女臥底員。「適合臥底的人少之又少,你得具備強烈的自我認同。」蘇里文說,「這可不是簡單任務。邪教說服你的心理技巧實在太高超了。」

我和史塔薇見面時,她解釋了導師所傳授的技巧。她說,最重要的訣竅是保持客觀:用邏輯思考戰勝情緒感受。你知道他們會操弄你的情緒,畢竟在各種騙局中,騙子都會想辦法主導你的情緒,這是定位下手目標與前戲鋪陳時的重點任務。一旦你變得情緒化,理性思考就短路當機。

反擊騙局:設立原則,瞭解相關知識

史塔薇和蘇里文的另一項重要武器是:定下界限。史塔薇說:「我在加入前會先定好界限是什麼、我會堅守哪些原則,在肉體或情感上都設好原則。」

史塔薇說最基本也是最後一道的反擊防線,就是「知識」二字。「明確知道自己正在經歷什麼,有莫大幫助,」史塔薇說,「這就像戰鬥營。如果你知道將面臨長達十五小時的心理折磨,就能有所防備。」在加入新邪教前,史塔薇盡其所能地瞭解它的歷史和成立原因,並在開始臥底後,立刻學習團體運用的技巧。這樣一來,她就能時時保持警戒,避免心防瓦解、讓他人有機可乘。

世上沒有辦法能保證你永遠不會上當,而且隨時提高警覺很辛苦。在歷經三年工作、結束一次長達八個月的臥底後,史塔薇受夠了,現階段她朝全職攝影師發展。「我受不了了。這不是我想過的人生。」她告訴我。就連終身臥底的蘇里文也曾舉白旗投降。「每個人都有臨界點。我受過訓練,這種事我做了千萬次,」蘇里文說,「我擅用技巧避免自己中計。」即使如此,他仍差點崩潰。

※ 本文摘自《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立即前往試讀►►►

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
瑪莉亞.柯妮可娃
社會科學 | 商周出版 | 2016/12/2出版
買電子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