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G_1041  

 

親職教育之談情緒管理2~1~談情緒與界線的重要性?性教育如何教?!如何上網不迷惘?!!

今天課程一開始是老師要大家閉上眼睛,然後讓每組的個個人馬,分別陸續到前面看分派的角色。

我分得的角色是「拯救者」。但是我並不知道別人是飾演何種角色。就在你不知道我的角色,我不知道你的角色情況下,大家一起來扮演各自的角色。

結果每一組就有四~五人包圍住中間的「某個角色」,然後擔任「拯救者」,反而獨自一人站在圈外。最後我看你,你看我,我看別組的狀況,就開始進入「自動化」機制,開始要搶救圈圈中間的人.....結果大部份的組別都沒有人救出被包圍的「中間者」。可說被一群人保護得「滴水不漏」。

最後我們才明白,中間被包圍者是「被保護者」。而周圍圍成一圈者是「保護者」。外面則是一個「拯救者」。拯救者試圖要拯救「被保護者」,可惜被保護者因為太害怕,也不明白究理,所以可說是很善盡「被保護」的角色。而保護者也一股熱情拼命捍衛防護網與「被保護者」,使得拯救者無法救出「被保護者」。

「被保護者」往往也很安身立命,因為有團團人馬的保護。不願意離開「舒適圈」,更何況不知道外面的「侵略者」有何意圖,只會搞得人心惶惶.......而保護者也不分青紅皂白,先擋住了再說,只把「拯救者」當作是「侵略者」,而「盲」得不亦樂乎。

而「拯救者」不免覺得被孤立,被排擠,也會有自覺力量渺小時,但是除了努力「拯救」外,也想不出更好能參與他人的遊戲啦。

當時大家玩這遊戲只覺得很好玩。事後知道扮演的角色,大家不免很詫異。

由於這遊戲沒有事先溝通,角色又不清楚,加上也沒有對方的次序,所以會搞得一場陷入大混亂,又俺然被制約的烏龍遊戲。所以老師提到在團體或家庭中,一定要有對的次序,家庭也要有領袖,例如夫妻當意見不同時,是誰扮演領袖呢?!!

有人說父母雙方都是領袖,然而當意見不同時,由誰來決策呢?!如果父母意見不同而未能整合與協商,小孩自然是很會鑽漏洞!!

例如小孩就會很清楚此時成績單要給誰看?!要零用錢時要找誰要?!聯絡簿可以給誰簽名?!因為只要夫妻吵架,他們就可以無孔而不鑽。如果不學習規則,即使立了規矩也永遠不會成為真正規矩。所以夫妻要有領航員。 一定要有一人一肩決定,另一個成為追隨者或附議者。

所以自己要清楚可以擔任什麼角色與責任。一旦擔任決議者,他要負起決定,方向與責任。如果壓力不喜歡太重,可以成為倚靠者,分擔者或順服者。這就要看個人的需求。最後必然要有人決定。當決定不同時,會有人主動決定或主動棄權。

尤其當有十幾個人要一起吃飯時,就會恨不得有人決策。一群人必然要有人可以擔任決策者。然而人因為過去受傷的經驗就會覺得被欺負.....然而只要兩人以上,就會有人要擔任決策者,負責承擔責任。如果此時有成員抱怨很難吃,這時決策者就會感到煎熬。所以最好事先做好調查。作為決策者的代價,就是要在事先決定,立下規矩,和承擔責任。

人不要因為受傷而拒絕所有的決策者。

老師此時也提到為何會想到一開始的「角色遊戲」。乃是因為一早坐捷運時的觀察與感想。

老師早上坐文湖線。她站在走道中間的座位前,如果有人下車,就可以趁勢坐下。此時她看到一個太太,一看到空位就坐下。然後這位太太猛對另一個男士擠眉弄眼,原來她是在暗示自己的先生,不知道是覺得他太慢?!或者不知道在想什麼......這位人妻已經大包小包一堆,又作勢伸手要拿先生肩背的小包包,看得出來先生極度不願意,後來她索性就搶過先生的包包,此時先生的表情很不高興,且閉起眼睛。或許是覺得很丟臉還是什麼。接著這位人妻就拿起手機的鏡面開始化起妝來.....當到站時,先生不說一言,就拿起自己的袋子,頭也不回地走了。太太還在化妝。本來以為是夫妻不同站下車,不料太太隨後就匆忙收拾一切,趕緊衝出捷運去。

所以今天玩的遊戲就叫做「界線」。這是華人很不擅長的東西。你家的牆分為你家的牆和別人家的牆。尤其是網路虛擬遊戲和人際關係,要先談到有關「界線」的概念。

上一次的課程會提到彼此角色,分為有兩個圓「完全重疊」,還有「完全分開」的兩個圓,以及「部分重疊」的兩個圓。衝突往往來自有無界線的觀念。

由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得出來,背袋的決定者是先生,可是太太卻以為自己是「拯救者」,「是為你好」,或「這樣比較好」,而跨入別人的界線。有的人被拒絕一兩次就會收手,可是仍有人會硬要執行。雖然太太可能沒有惡意,只是想要減輕先生的負擔,但先生會覺得並不需要如此,而呈現明顯負向的表情。儘管我們不知道他真正在想什麼。

就像剛剛的遊戲,「拯救者」拼命救人,可是「被保護者」卻還要往相反的方向逃離,也沒有感謝。一如你的婆婆媽媽,因為你會覺得沒有必要如此,因為這是我個人的事情。「被保護者」對於外力的介入,感覺不舒服,危險,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這其中有一個不可控制者就是「自由意志」。

上帝給人做決定的權利。再好的事情也要當事人自己決定。

華人有「一百分情結」。當人沒有一百分時,他會覺得不是對方,就是自己的問題。
例如有的家長則會覺得「都是你的問題.....全都是你的問題」。
也有家長會覺得「他們怎麼可以如此,.......都是別人的錯!!」現在家庭生得少,更會覺得都是別人的錯!!
相信一定是某人不好才會如此。 不知一段關係從來都是「雙方」的因素,而非單一因素。

我們過去受的苦和年輕者很不同。人為了彌補童年的苦,而以顛倒的方式來進行。現在人尊崇「自由意志」,一切任由我決定,以為這就是尊重。

所以現在年輕人面對吸毒,會覺得你要吸毒是你自己的事情,彼此互不干涉。你過你的,我過我的,互相不去說任何一句話的狀態。形成兩個完全分開的圓形。

舊世代的人說什麼大部份都不是要害對方,至少有親密陪伴與互助關係,而不是什麼都任由他說。然而如果你選擇都不說,沒有任何是非選擇,就會由媒體和同伴說給孩子聽!!

所以應該是我們可以說(指有是非對錯的判斷),但是要讓人有「自由意志」去選擇。而「處罰機制」則是根據行為的後果而來。

可惜現在的人,變成了「你要做就去做,後果可以不必負責」。因為社會,媒體更是大量地推波助瀾。只要有問題,把焦點轉移到別人身上即可,只要你黑我黑就沒有問題了。不管你是黑十,還是我黑五都不重要,只要逃避掉,或者擴張到一切,大家就會算了。界線被暴力侵略掉,沈默的大眾成了多數的受害者。

但是我們表達意見,不是要去鬥爭,或者大聲就可以掩蓋事實的狀況,因為現在資訊多半只呈現部分.......自由主義是個人管個人,侵犯別人卻不必承擔後果。選擇權應該包括選擇的後果。

像是地溝油和海洋污染都是一樣的。
過去船上的廢棄物,排泄物其實全都傾倒到海裏。最後還不是魚吃了,我們也吃下去。很多還沈積到海底下,經年累月,選擇權的結果卻由我們承擔,或由別人,下一代來承擔。

像老師就很不贊同外遇。這乃是因為很多的諮商經驗使然。因為父母外遇,孩子會一輩子承受父母遺留的心理陰影。因為小時候父親外遇,母親必然很不快樂,不是大吵,就是陷入憂鬱,影響到孩子身心發展.....憂傷,爭吵,無理打小孩,在所多有。你能怪母親嗎?!有的小孩面對父母外遇,還要承受一方不斷訴苦與抓姦德的過程煎熬......

男人外遇,使得孩子未來結不結得了婚?!因為也會擔心會不會外遇?!因為上一代示範了外遇。尤其是生命中的第一個男人就是一種典範,小時候的記憶會影響深遠,成為一生的痛苦。不只是這一代,他養育的下一代也會無形受到影響,會一代傳一代,只因為一個人的選擇。這完全超越人所能想像的後果。

因此知道有自由意志,也要適當管教,好讓他可以好好長大獨立,在這之前要有規範要求!!

演講是針對不同層次與面向來說。
自由意志選擇和什麼有關?!包含後果,小孩對結果的評估能力,以及知識足不足夠。所以小孩的自由意志和選擇權就和以下有關~
一:感覺,情緒,以及身體感官刺激有關。
二:大腦操作能力不如大人。
三:非自由意識選擇。

此時老師讓我們看一段瑞典政府推動的影片。
談到『HEN就不分男女,取代她和他』這是講到友善廁所的影片。
男人是HAN,女人是HOM,瑞典(包括流行服飾)取消這種性別差異,變成HEN。
因為他們認為「性別角色」是過時的產物。英國也不排斥中性存在。

老師甚至舉例說到前不久有一個醫師娘,讓自己兩歲的兒子穿澎澎裙,因為媽媽認為這是孩子的「自由選擇」,不想要用性別去框架。乍聽看似很有道理,覺得這是讓孩子選擇,其實這是大人選擇的結果。

我們知道兩歲小孩最會說「不要不要」.....這是為了建立自我的界線觀。大人此時會很痛苦,因為小孩此時什麼都會說「不要」,所謂的難搞小孩 ......之後才會有慢慢有長出明確的選擇概念。所以不同年齡階段會有不同的發展。此時還不到發展選擇權的能力。因此才說這是大人自己的概念與選擇使然。

老師又舉一個親身的經驗。就他小時候有一次穿露背裝,結果遭到姊姊們的嘲笑,嘲笑說她很好色,從此她就堅持不再穿露背裝。這乃是受他人影響使然,而非自己的選擇。

因此兩三歲的小男孩穿澎澎群是大人主權動的結果!!小孩因為認知發展使然,不能做出真正的選擇。

而孩子發展自我概念,是從他人眼中看到自己,再走向以自我為中心。
因為小孩不會泡奶,完全需要另一個人來滿足自己的需要,所以才說自我觀念是從別人對他方式來決定,因此才會說胎教很重要。

而幼兒界限和語言,移動能力很有關係。這是透過經驗來推動。孩子會把舊的經驗拿出來,除非被打破。所以孩子要多爬,觸覺,摸的,捏的,這時是一個經驗的世界。所以孩子去摸不等於要吃,摸口紅不等於要吃口紅。想使用的意義是不同的。所以當大人把自己的認知架構套在小孩身上,以為認知運行是一樣的。但其實是不一樣的。(也就說小孩摸澎澎群,只是想要經驗不同的材質與觸感,而非想要穿著。這和大人自己會去摸想要穿的衣服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很多人不知道發展心理學。而以大人想法套在其上,以為我這樣想,小孩也是這樣想。導致政策思想主義很荒謬......你真的很認識自己嗎?!

小時候我不知道考試的概念。小一不懂得考試的意義。直到有一次我考38分,別人考90分,才感到有一些丟臉.....現在老師,家長和兄長,為了不讓90比70感覺好,要大家都一樣。當時自己只覺得怪怪的,受傷乃因感覺而來,人是透過感覺去體驗世界的。除非有家長教導說,38分沒有關係,你要繼續往前,說出一些詮釋反應的話語,因為看到自己和別人不同就是會覺得怪怪的啊。

像我二姐很乖巧。老大都會說等一下,因為都沒有小朋友願意去倒垃圾.......一天二姐就抱怨說,我不要去,因為都只有大人去,因為沒有半個小孩去倒垃圾.........因為她就是發現都沒有小孩同行而覺得怪怪的.......。

認知結構是要透過別人話語和表情來決定看自己是否被喜歡,下課是否有人陪自己玩,不然就會感到受挫,這是一種感覺。這也和認知發展有關。這是靠實際經驗好抽取抽象概念。長大會有更多意見。青春期則是最頭痛的階段。因為會怪裡怪氣,認知機制越好,自我概念越強固,包含性別不合適一開始界線拿掉,透過環境來教導......。

包括成績A和B是一樣的,(只為消弭差異性,但實際上A就是比B好,他們就是不一樣啊!!換個方式記分就會真得變一樣了嗎?)人同時可和男生女生交往,因為教育推動使然。性教育不應該如此,不是介紹孩子使用保險套什麼的,因為性本身是生理性的需求,不教也是會的「本能」。頂多會有性挫折。所以他遲早會讓你不教而會。就好像人會咀嚼,不用特意教也是會。只是有的人吃得習慣不好罷了。本能是不會消失的,時間到了就會開啓。對有障礙者則需要協助。例如陰道陰莖等生理問題可以夠過矯正來處理。例如心理有暴食或厭食等症狀,這是5%的發生率。95%不會有此問題。

因此這不是人類性關係最大的問題。

我們面對有些男孩較陰柔,被稱作「娘炮」,關於這個才是要處理的議題。因為不一定要怎樣才算是男孩,因為如果這樣就會造成「陰柔男孩」和「陽剛女孩」無生存空間。

我們的道德發展,是要讓不同個性特質皆可以成為男性。而且去學習如何相處之道,還有身體界線,可立起界線,可以說「不」,可以珍惜各自的身份,拒絕不當的對待。

例如之前有報導說,有人假冒女生,讓十二個女性受害。先是把他們當做知心朋友,然後把私處裸照傳給對方,要女生也寄給他。結果女生也寄了,而受到傷害威脅。這是什麼年代呢?!竟然會要對方寄裸照表示才是好友!這代表文化已經被「性侵犯」了!!

所以最大的問題不是性問題,而是心理的親密與界線問題,才是要教育的部分。

因此青春期要放入性教育。
一:不是身體的親密。而是心理的連結。
二:合宜的男女交往。
三:平平安安分手之道。

不能好好分手和界線有關。因為人有不安全感,會覺得女友就是我的全部,而性會惡化這些問題。因為性會造成連結更深,這是我的(諮商老師個人經驗)接案經驗。有性帶來的分離痛苦不同,因為連結是更深層的。

性關係都是在私密空間相處,包括可以一起泡湯的交情必然不同。因為不會在意肚子的兩層肉,也不會彼此在乎或嫌棄身體......然而現在的天然發展過程與順序都被打破了。
性過度入侵,已經直接跳過心理的親密而直接掉到性行為,形成一夜情文化。

因此我們要不要讓孩子去PUB呢?你以為只是輕鬆喝酒罷了嗎?!PUB很難沒有黑道,酒品與毒品介入,因為這不是一般人可以經營的生意啊!!大家都會覺得這是個輕鬆又美又進步的文化象徵。但這美式文化其實不代表進步。瑞典就是高自殺率的國家啊。如果真的很快樂的人會去自殺嗎?!!

這並非從個人好惡來看。我其實是喜歡西洋史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