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遊戲設計與實作(二)

一般而言對於語言表達流暢者,如可以自述如何讓老師生氣,自己如何委屈......等等,這種可以表達自如,你不必多問,他就可以自動表達。可是有些孩子(個案)就會緊繃著臉,說不出來,或者防衛性強,抗拒明顯,或者還沒準備好的孩子,透過語言互動很有限,就會很需要開發其他媒介或方式。而遊戲治療就是很好的方式。因為~

一:遊戲治療對孩子是很有吸引力,比較沒有負擔。因為要孩子說出自己犯的錯誤,或者說出被責罵的內容或經驗,其實很不容易。但是透過遊戲治療就可以知道孩子的想法。
二:玩遊戲過程可以知道兒童在玩什麼,介意什麼,說什麼。
三:可以給予策略與方式,好解決生活問題。

遊戲治療的歷程可分為起承轉合。就和談戀愛一樣。

遊戲治療的歷程分為~(講義資料)

一開始階段:建立諮商關係。

二探索評估階段:觀察,搜集和評估兒童重複出現的問題。

三工作階段:運用遊戲或活動,進行問題解決。

四結束階段:評估兒童的功能和目標是否達成,最後關係結束。

你不可能屁股一坐下來就和對方說,『我們來談戀愛!!』
那什麼時候可以知道要結婚了?!
就天時地利人和一應俱全。或者自然而然就發生了。就像有的個案會說性關係就是自然而然發生了.........
談戀愛需要時間。雖然進禮堂前,要對對方的房產,高堂多少,資產多少要詢問,但不可能在一開始就問這種很隱私的問題。因為一開始要給對方很好的第一印象。需要方法去建立關係。除非彼此印象不差,才可以彼此互相交往。(起)
一開始會有一些喜好很相近,可以聊得很開心。(承)
接著可能就會發現彼此很不一樣的地方。包括小到擠牙膏的方式,一個要從前面使用,另一個可能就亂用一通,因為習慣很不一樣。或者有人穿過的衣服就一定要放在桶子裡,有人就不一樣。.......(轉)
戀愛有起承轉合,需要花時間去適應。最後才會去問『要不要嫁我?』(合)

如果一開始要問隱私,包括負向的事情,像是家暴問題,父母離異,同學生氣,被老師誤會等等問題,這些都是不愉快的經驗,都會問到個人隱私的問題。例如大人經驗到和老公吵架,你會找誰去講呢?!
不外就是信任的朋友,姐妹淘,但是小孩常常是沒有人可說,就算是找朋友,朋友也是忙著溜滑梯,如果和媽媽說煩惱,媽媽忙著做飯,只會說「等下再說!」......朋友也不見得懂,只會搶巧克力,所以他不會隨便說負向事件,除非學校指派最有愛心的人來關心,而你也不會劈頭就說
『你昨天又幹了什麼偉大的事情啊?!!』......

起~就是關係的建立!小孩不會急于說負向事件,而是會表現好的一面。你可以看他有什麼特質?在意什麼?那些是棒的,優勢的地方?!最後再利用這些優勢成為幫助的關鍵。
包括要搜集資料與評估,看問題在哪?如何解決問題?!
至於會工作多久,就要看小孩
一:有多快接受你。這包括多快信任你,可以說心裡話。
二:事件嚴重性~有當事者覺得很嚴重。或者事件本身很嚴重。
三:想辦法找到方式解決。好讓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要用些方法,聊一些話題,好收搜集訊息。遊療就是一個好方法。
所以我們要準備適當的材料,來玩遊戲。看出這些和生活有何關聯。
就是要透過遊戲來建立關係。

我們將小孩大致分為兩大類。
一:緊的小孩~
包括亞斯伯格症,自閉症者。因為他們解決問題有一貫的邏輯,且不容變動。他們容易僵化,缺乏彈性。他們很容易緊張,焦慮和害怕。
形同拴得太緊。做事都有自我的邏輯,一套自己的想法和方式。

例如有的媽媽來找我說,因為小孩每天早餐都堅持吃三明治而感到頭痛。媽媽擔心營養不夠怎麼辦,但是孩子就是會堅持如此。因為他們對於儀式化的行為很清楚,非常嚴格,一旦更動他們規矩,他們就會很焦慮。

一如排隊的螞蟻,你觸摸螞蟻,他們就會很焦慮慌恐,因為他們都是靠味道來辨識,一旦味道變了,他們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所以他們會陷入大恐慌。

所以你一旦更動他們的生活或做事邏輯,他們會非常焦慮。
例如孩子上學就是要吃三明治。當孩子下車時,學務主任幫忙開門....而孩子發現一旦被動,就會情緒或哭鬧一整個早上。
亞斯伯格只有3%的機率,但是一發生,全校都會知道。因為規矩非常嚴格,沒有轉圜空間,要慢慢訓練。

就像一旦被摸,雖然螞蟻沒有被摧殘死,但會因為味道不見而自亂陣腳。這種小孩也一樣,打亂規矩,對他來說卻會很嚴重。所以要提早昭示世人孩子的這種狀況。之後要慢慢訓練。不會突然(這習性)就不見。
生活路徑邏輯不可隨便改變,會有強迫行為,焦慮,規則僵化,很害怕找不到。他會用各種方式要別人配合,堅持度很高。所以我們要處理「堅持度」。他們不因別人而改變既定原則,不願意改變。

如果沒事先說明就改變方向,會很緊張焦慮不安,我們要給予他們選擇。包括:好處和更大的好處。因為這和「控制議題」有關。

你就給他自己想要的,是比較爛的結果,而大人想給,給予比較好的誘因,或者損失比較少的。

例如我小孩也是堅持度高的小孩。小時候給保姆帶。由我接送。只要有變動都要事先說明。例如我會和他說,明天早上我要開會,所以無法接送.......即使這樣他都爭論說不要,因為突發狀況對他而言衝擊太大....

所以我會對他說,明早我有事,可以讓爸爸接送,爸爸可以陪你玩溜滑梯到十一點才離開。如果我接送,我一到就會離開,你就得和保母直接上樓。

有這兩項讓他選擇,一是由我接送但立刻離開,另一個是爸爸送,可玩到十一點才離開。不管他選哪一個都沒有輸。

如果孩子到時候仍在魯,就要繼續「開選擇」。例如說,你要和媽媽走一圈再離開,還是保母直接帶上樓?!

但等到保姆對他說,樓上有新的玩具喔,小孩反而會和保姆走!!

所以要開選擇,好讓小孩從中選擇一個損失較少的。

這就好像我妹妹開車。有一次違規轉彎,結果被警察攔下開單。警察就開單罰款五百元。妹妹就說為何還要罰五百元,警察說要不然就罰一千三百元啊.......,雖然這都不是她要的結果,但是五百元至少損失較少。

面對緊的小孩,要練習給他做選擇。

就是讓小孩想要的,給他小蘿蔔。

你想要的要給予大蘿蔔。

例如你可以對他說,回來先做功課,之後你可以看一小時的卡通。如果你先看電視,就只能先看半小時,之後就要寫功課。

你可以讓他選擇。他通常會選擇前者(大人所要的結果)

好像有一次我小孩拿一大把糖果。我就對他說,你要拿兩顆糖果,還是通通放回去,不可拿糖果?!!

面對情緒強者,你要做聰明大人,如果一味比大小,就會互相衝撞,大人最後就會說

『我是大人,你要聽我的!!』

小孩則會繼續耍賴.........

最後是硬碰硬,硬把拳頭拿出來!!可是我就會對男人說,在台北市揮拳的一個手指就值十萬元(指要付出的代價)容易失控.....

二:鬆的小孩~這種小孩就是上帝沒有調緊就放下來。例如ADHD就是典型代表。他們神經很大條。

例如我和這種小孩說,你去哪裡幫我拿資料,順便和五班老師說我要找他......但他到半路就忘了這事情,和同學直接玩起來了.....。若是他回來。你問他事情做好沒,他卻早就就忘記了。可說是神經大到沒有規矩可言!!

亞斯伯格的小孩,規矩非常清楚,一定要做到好。否則絕不輕言放棄。

『下課了,你不要再寫了』

『我一定要寫完再行!!』堅持度非常高!!

如果讓亞斯伯格和ADHD的人在一起,可說是「世記大災難」。容易一天到晚打架。因為是兩個極端。

就像是亞斯伯格的小孩若是鉛筆斷掉,他會不要任何其他替代的鉛筆,只要自己的KITTY筆。

你說:『MICKY筆也很可愛啊!!』

他會堅持要KITTY貓筆。

若你給他別隻的KITTY筆,他也會說不要,理由是味道不一樣!!

換成ADHD的人就會覺得真的很機車。這不就都一樣?!他會覺得完全無法理解。

ADHD就是沒有做事邏輯。好相處。給什麼都『好,謝謝!!』,『隨便!』。熱心,創意十足,他有一百種玩法。沒有框架,很有創意,唯獨不容於你!!見不得自己或別人被欺負,有正義感,人際互動挫敗,希望獲得別人認同。

這是因為大腦前額葉造成。也就是人的大腦內有一種功能,是扮演監督或交通警察的功能,好提醒自己說『不行噢....』的這種功能,但是ADHD的這種功能卻不成熟。好像內在的交通警察總在休息,不指揮交通。生活紊亂。視聽嗅觸等五感閾閥不太發揮,造成篩選功能不良。使得各種訊息同時進來,出現紊亂狀況,不像有的人會自動過濾資訊或聲音.....而他們就好像走在電視牆前,有各種頻道同時開放,有的人看世間情只看這一頻道,但是他卻是數個頻道同時開放,很難專心。

加上他的痛感閾閥很低。就是痛感很低。神經很大條。

他們分成有

一:注意力不集中

二:衝動控制困難

三:好動

當他們撞到別人時,自己會不覺得有撞到或感覺痛,碰撞到別人,自己沒有感覺,然而別人會承受不住。別人去向老師告狀,可是他會自覺無辜地說,『我又沒有打他!!我只是輕輕摸........』

他們對於一般疼痛,忍受度很高。所以若用肉體處罰,可說一修理完,隔天就忘了。

他們可說神經很大條,沒有做事邏輯規則可言!! 我們就是要讓他拴緊發條。

不像若是亞斯伯格症者不可能從三明治變成蛋餅。但是ADHD則會變動邏輯和規則。若是同班簡直是大災難。

ADHD會覺得亞斯的小孩很機車。亞斯的小孩會覺得ADHD很過動,暴力,粗魯和好可怕!!

有一班導由於同時有這兩種學生存在,所以都必須隔開來坐,不然兩人會從學期初打到學期末。老師都不敢輕離開教室一步。有一回老師不在。亞斯看了ADHD生一眼,結果兩人又大打出手。

老師問為何打架?!

『他瞪我!!』ADHD生憤憤地說。所以就一拳揮下去。

『我只是看他一眼.....』亞斯說。

如果編在同一班,常規很難同時配合這兩種極端存在的學生!!

一般而言,緊的孩子,容易焦慮緊張害怕,適應新環境會哭很久,很敏感,環境改變會花很多時間適應。連進麥當勞都要花很多的時間在一旁觀察。

像我結婚一個月的時候,老公帶侄子去麥當勞買東西,半個小時後老公回來一直搖頭。因為侄子一看到有人排隊,就會一直自動後退等人,排了半小時也沒有買到東西。因為他們非常害怕陌生環境。這些都不是自己預期中會有的狀況。

而鬆的孩子很好做。只要學習脾氣上來時如何處理即可。只要教他們如何不這麼「白目」。

我們要設計遊戲讓他們進入,因為他們是除了媽媽以外的人,都叫做陌生人或危險的人。

若讓他們自己玩,則會很緊張擔心犯錯,不如先給予指令,好讓他們放心自在做一點事情。否則他們不會動手玩,要先給予簡單指令。但不要太難。例如讓他們畫爸爸媽媽,這就太難了。因為他們就很緊張擔心犯錯,所以不要給予太多表現性的行為。要給予低結構的活動。

我們也可以給孩子一個最想玩的玩具,或者給暗示,互相猜一下,讓他玩藏寶物,好讓他來探索諮商室。藉此讓他逛逛,不要讓他都杵在哪裡。有些本來就很害怕焦慮,甚至死都不進入諮商室,會魯很久。我就會對他說,那就不要進諮商室,這裡玩就好。他們反而會說要進諮商室。對於挑釁者我們要給予相反的指令。對於小心害怕者要給予小指令。目的是要讓他們玩遊戲就好。

對於自發者,他們通常會自己玩,自己就會說***太卑鄙......。我們不用太辛苦去帶他。

對於那些不說話者,就要資料搜集一些和問題有相關的資料。

例如老師就問大家,對於會發飆打人的個案進入諮商室時,我們會怎麼問?!

有人說

『什麼事會讓你開心啊?!』

『什麼事情會讓你生氣?!』

由正向到負向,從談快樂到談生氣不開心的事情,還有『你會如何?!你會怎麼做呢?!.....』

對於「有問必答」者,大概談個二到三次,或者五到六次就可以結案了!!

此時只要告訴他,下次生氣時,我們可以一起想辦法,通常這樣就可以結束了。

可是通常會進入諮商室的,都不會是這種的居多。而是屬於「諜對碟」居多。

因為他們多半不知道如何說。或者很困難處理者。其詢問要很有技巧。或者很難說抽象問題者。

此時老師讓大家來玩『有話老實說』的紙牌遊戲。

這種是一翻兩瞪眼,不像大富翁則是訓練耐心與數學。因為兒少諮商,時間很寶貴,分秒必爭,要讓議題很快出現,所以要輕薄短小為佳。

規則是:

一:大家都不可以看牌。

二:大家同時抽出一張牌。

三:最小號可以問最大號問題。

四:當大號者被問到不想回答或尷尬問題,可以拒絕回答一次。但僅限一次。

五:若是最小號有兩張,則兩個同時可以向最大號者發問。若是有兩個最大號,則最小號就賺到了,因為可以同時問兩個人問題。

六:也可以拿此問題,撈到別人的問題,也讓同組的其他人來回答。同時發問者的右手一位,可以擔任總摘要與整理的工作。

七:對於回答五四三者,可以透過自我揭露,來引發對方回答。

同時也可以藉此來了解小組夥伴或成員。若語言互動,要把語言包裝到最沒有威脅感,沒有侵入性,透過玩遊戲來技巧性的詢問,不會像是警察訊問,以此搜集資料與訊息。

而且以此帶團體可互相交流。

如果向其他人撈問題時,遇到說有人說『那問題又不是我的!!』

可改問其他:

『那你最容易分享的人是爸爸?媽媽?朋友?!最好的資源是誰?!.......』

撈問題則要很有技巧。

另外也可以將牌分成:

一:紅色~談開心的事情

二:黑色~談不開心的事情

一人一次,不會都我一人在說!!可以適時自我揭露一下。

當然小孩會問的問題都很簡單。

『老師~你是男的女的?!』如這類簡單到不行的問題。

有人問說如果是很尷尬的問題,或者政治性的問題時,我們可以「柔性拒絕」,說自己不清楚,或不回答這隱私的問題......。這就是一種示範。因為遊戲過程也是一種示範。玩家要真誠地知道或呈現自己的喜怒哀樂,而非只是打罵。

所謂行動階段,就是要知道個案問題後,讓他知道調整改變。要透過活動設計,讓他調整。

再來「真心話」(最大號紅色牌)紙牌遊戲可以微調增加「大冒險」(最大號黑色牌)。

例如讓害羞內向者主動找一人來互動。或者同組夥伴問好。或者介紹自己優點興趣等。

可讓神經大條者為別人服務。或為別人做一件事情。

目的是「微調特質」。這種大冒險活動,要有益于人際互動,增加其所欠缺匱乏的特質。

而真心話目的就是「搜集資料」。

兒童不會預期被訓話,挖瘡疤,應有同理的回應。可以讚美他說:

『你今天都玩到沒有和人吵架椰!!......你今天都沒有生氣,你怎麼做到的?!...... 』要帶到那個人的議題。

因為這種人很熱心,可是都沒有人和他玩。他需要有人理解他衝動後的挫折,委屈,說到和自己有關的事情...

『我可以了解你的挫折。.....我懂你的感受!!......』雖然未必有答案,但是因為「感同身受」,理解那種感受,雖然不能解決由家庭系統帶來的無依無靠的問題,但是可給予支持,理解其感覺。讓他覺得終於有人懂我了!!原來有人懂我!!不再孤單,可以好好交朋友而不會被拒絕,有歸屬與被了解的感受。

如老是不被理解,而且責備説,你應該........不被理解,老被拒絕,增加拒絕.....我們則要多一些接納,讓他起碼有一些安全地方可以說心事。

有人說透過這遊戲才發現「問問題」好難噢。老師說其實人在諮商室最喜歡的就是問問題啦。

接著老師又讓大家玩另一個遊戲~探索心。

這些問題都是現成的。和大富翁有些像,做資料搜集很適合。

另外還有東海大學家婚中心設計研發的「合家歡」也很類似。

一:選代表性棋子(有各種顏色的棋子)

二:甩到幾點,就走幾步。

三:遇到白繩子可以換方向。

四:巫婆代表籤書。是老天給予的啟示。

探索心可以搜集更多的資料。輕鬆愉快。只要運用技巧,包裝問題即可。

因為你不必問他『你為什麼來(諮商室)?!』他當然知道為什麼。但是不要讓他有「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感覺。而是要回應他的狀況與問題。

只要他願意來就有機會幫助他!!所以要讓他願意來和我們談話。

例如有學生的家人往生,只要遊戲談到家人,他就會有感而發。而不是單刀直入式地問他。

防衛者可用「自我揭露」來換他的問題。

另外要技巧性轉換問題。

例如『爸爸最不喜歡哪一個人?!』

這種最高級的問題,很容易因道德性高的人而卡住,尤其是很緊的孩子,或者很困難回答的孩子。

不防使用「假設語氣」,『假如有的話,你會怎麼想?!』

另外要轉成「比較級」。『爸爸比較不喜歡誰?!....他比較容易對誰生氣?!....』這種比較容易回答。這是發問技巧。

另外有不同類型的卡片。十幾年前,遊療還一片沙漠,現在兒少遊療,資源較多。設計現成的比較容易給大眾使用。非針對個案或團體。所以五花八門。撈資訊較久。不易聚焦。容易會沒時間撈問題。可以感覺問題,而自己去設計問題。

如正式探索心,或拿硬幣,只要有正反兩面即可。或兩張牌就很好用。或者自製。兒少要累積好用的工具。

像我就喜歡用三個顏色,簡單明瞭易懂。現在和孩子玩喜歡的遊戲王卡?以前就玩哈姆太郎。類似大富翁。......

卡片可分為:一:家庭類。二:個人類。三:童話類。例如誰最像後母?!.....

把握孩子最常出現的問題來累積問題量。可累積「問題卡」。包括有最害怕什麼事情?有哪些想法,感覺和行動的題目。

要玩的時後就可以隨時抽用,而不會要熊熊問的時候,卻問不出來。

要找出最容易出狀況的問題,如菜汁打到身上時,你會做什麼?!各種情境累積下來之後,練習會採取的行動,這種在團體更好用。

例如有人會說『他是故意的!!』

但是團體則會有不同的聲音。可以讓人在面對人際互動衝突時,看到摩擦有哪些?!

也可問孩子如果打回來,結果會是什麼?!或你可以怎麼做?!好讓他了解思考,感覺與行動等等。

所以可以

一:自製諮商材料。

二:現成者不見得完全吻合,可先挑問吻合的議題來做。

三:一定要有行動。

遊戲要有機會或命運的存在。機會就是要做某些事情,才可以得到某些好處。如考試一百分,可向每人收一張牌。

而命運則是如生氣時扣四張牌。有禮貌可給三張牌。

一如巫婆牌則是好玩的存在。

剛剛都是以說話居多。但遇到不太說話的兒童,就要攤開所有的卡片,讓他從中選一張。

讓不願意說話的孩子也可提供不同的材料。有些是因為個人奇摩子(情緒)不好,有些是道德使然,有些是隱微,有的是有說話困難者,要包裝到使之可以說話。

可以讓他憑直覺選擇符合最新心情的卡片~投射卡。

這些可以反應自己的故事。只要選擇指導語。

卡片有分為關係卡,家庭卡,或看圖說故事卡......。

投射卡可以憑直覺感覺,可呈現生活有關的困擾,可有一百種以上的故事,這都是創造出和自己相關的故事。同一張卡片可是每個人說的都不一樣!!

這種是俱有故事性,可帶出孩子個人故事,透過看圖說故事,對應自己的經驗,和自己相關,可靠近自己......

最後老師詢問各學校有哪些卡,記有OH卡,伴侶卡,人像卡,聯誼卡,情緒卡,和臉卡等等卡片。

這在下一次可以則應用得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