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命運的樂章  

電影『扭轉命運的樂章』~強力推薦佳片^^

這電影原先沒有特別想看,可能是因為片名太勵志或宣教,讓我有些排斥.....。不過讓我有在「不對的時間」裡遇到對的電影之感(我想看的電影時間都兜不攏)。實在給我不少意外的驚豔!!

我對於非洲的印象大概就是戰亂與饑荒不斷。那兒的人都是脖細如針,肚大如鼓,是一個非常貧窮未開發的地方(只有少數地方例外)。但是因為看了這部真人真事改拍的電影,它把蘇丹,奈及利亞這些非洲國家的內戰,荒涼,貧脊與生存的艱辛非常寫實又傳神地傳達出來。看了讓人「印象深刻」又深具感動的力量。

更難可貴的是它也把這些難民移居到美國這民族大鎔爐,所遇到的種種艱辛又感人的過程。看了以後真的會令人因為了解而達到同理與共鳴,而不是因為差異而產生分裂或優越感。所以我覺得這是一部相當值得推薦的電影。

電影一開始就說到在蘇丹因為內戰所引起的大逃亡與災難。而蘇丹人民都是「族長」帶領家人,尤其必須團結才有生存機會。因未他們既要躲避戰火的摧殘,又要小心於危機四伏與險惡的大自然,同時還要利用大自然的賞賜才得以生存。

因為饑餓,所以不僅要小心不淪為獅子下的糧食,同時還要博命與獅子爭食。

因為炎熱缺水,為了要活下去,所以要喝尿液解渴。

可見蘇丹在物資匱乏與戰亂帶來的結果,讓生存可說達到很難以想像的地步。

席歐即是當時帶領一行人逃亡的族長。精確地說,不過就是大孩子帶小孩子逃亡。

一路上他們都會遇到很多挑戰。包括席歐因為發現腳下泥土有彈頭(真的很機靈),所以不願意繼續隨大批人馬繼續往前行,不料果然那一大票人馬全部都被士兵射殺,除了席歐和幾個兄弟因勇敢過河,而死裡逃生。

可惜一個害怕涉河而年幼的弟弟竟就成為鎗下亡魂。沿途不時有兄弟因為餓死或生病而一一離開。剩下的就很緊密團結在一起。彷彿是「生命共同體」一般。

後來又因為耶利比一個無心的動作,引來士兵的殺機,最後是族長席歐以「聲東擊西」而救了其他手足。勇敢的席歐又成為被犧牲的族長。耶利比因而成為新族長,繼續身負協助大家逃亡的重責大任。

可見這一路上最可怕的還是完全不可預測的「人禍」啊。

後來好不容易千辛萬苦逃到卡庫馬難民營。他們第一次看到「沒有臉」的歪國人(因為對他們而言白皮膚的外國人,就是沒有顏色的皮膚。也就是沒有皮膚的民族)。待在難民營的生活,不知「苦難的終結」不知何時才會來(也就是移民美國),茫茫無助的未來,讓他們更是重視彼此團結的精神。直到十三年後,這一票人包括耶利米+保羅+馬米爾+艾比塔(同行的唯一女孩)終於等到去美國的這一天。

由於非洲很炎熱,所以他們從來不知道雪為何物。白人教師還讓他們傳「冰塊」來體驗美國冬天下雪的感覺。這對非洲人可是很新奇的體驗。以為冰塊就是雪的化身。

非洲人來到美國以為是到了天堂,不料卻也是各種笑料百出與艱難的開始。

因為當他們第一次坐上飛機時,連機上伙食都讓他們「大開眼界」,連吸管都不知道要如何使用呢!!所有食物都也是用手去抓,而不知道如何使用刀叉,更不要談用餐禮儀啦。可想而知非常匱乏的非洲人和富足的美國的生活,其差異簡直可比天差地遠啊!!

我覺得美國政府在協助難民融入與適應當地生活,可說落實得相當不錯。雖然美國佬大與唯我獨尊的心態確實頗為濃厚,但它在這方面至少是有程序方法步驟,顯示有擔待與肩膀的。例如他們就會立刻派遣服務志工與職業介紹志工來介入幫忙。

而且美國人很清楚不是光透過物質或金錢來援助他們即可,而是要提供他們「釣魚」的本領。雖然這過程必然會遇到很多的陣痛與不適應症。

此時女主角凱莉就出現了,因為她是負責這些「新住民」的工作安排者。

兩個完全不同世界的人,很容易擦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

因為蘇丹人為了生存,必須要發揮族長領導兄弟發揮團結精神。他們無法單靠一人生存。所以團結甚至是「唯一」「生存法則」。

可是這對於很富足又很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簡直很難以想像。

所以當蘇丹男孩的姐妹艾比塔被分到另一個美國的州的時,他們覺得簡直是「晴天霹靂」,感覺是從自己身上扒了一塊肉般痛不欲生!!族長耶利比甚至會覺得這簡直是自己的「屈辱」,因為無能為力去無法照顧自己的姐妹!!

乃至於後來耶利比一見到凱莉就問她,

『你的達令在哪?......你沒有達令或老公,那是小孩扶養你囉!!.....你養活自己?!那你的生存技能太令人佩服了!!!!』

這就是「團結即生存」的非洲人和重視「個人存在價值」的美國人最大的差異!!

所以蘇丹人對來接機的凱莉離去時,非常感恩。也好像是「永別」一般依依不捨,甚至祝福她:

『願你找到老公來填補空虛的生活!!』

因為蘇丹人是非常重視家族團結的民族,難以想像一人也能自在生存!!

在適應美國生活的過程中,這些非常單純而無生存技能的蘇丹人,其實在找工作的過程,也遇到很多阻力。直到職業介紹所的所長傳授他們一些祕訣。

包括對僱主要面露微笑。

『皮笑肉不笑,不是很虛偽嗎?!』蘇丹人說。

『沒錯!!但是美國人很吃這一套!!』

『在沒有專長可找工作時,你們要裝作無所不能!!』

『這不是說謊嗎?』蘇丹說。

『只要後來認真工作就不算說謊!!』

這是在融合過程很容易發生的一些狀況。不過我個人是很贊成要「入境隨俗」,雖然顯得有些荒謬與隔閡。但畢竟融入才是改變的第一步。而志工就扮演非常重要的「溝通橋樑」或「經紀人」的角色。

只是美國人看到這些「蘇丹大男孩」永遠都「手牽手」,也看得很不習慣。不過他們明瞭這可能是過去有「重大創傷」使然,使得他們不敢輕易分開。

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蘇丹男孩進入不同的職場,也產生了不同的結果。

耶利米進入大賣場工作。曾經生活物資如此貧困的他,無法理解為何一些過期的食物就要丟掉,連給那些想要撿拾的窮人都不可以。

因為他覺得不施與窮人是罪惡的。身為族長與重視團結精神的他,最後毅然辭職回家。因為他不願意做「違背良心」的事情!!

我想這就是生活背景與民族性造成的斷裂與誤解。如果在台灣,販賣「過期商品」當然是很嚴重的食安與商譽危機,可是這對於要和獅子爭食,使用尿液解渴的蘇丹人來說,簡直是暴殄天物到了不共戴天的地步啦。

善於手作的保羅就去組裝水龍頭。可是因為被同事激『不夠協調』(應該是不會打混吧),最後竟然落入吸毒的行列。

他不像耶利比只是不滿現狀的聰明人,而保羅卻是個深深懷念大草原與死去兄弟的「獨行俠與小人物」。

後來保羅和關心他異常行為的耶利比產生很大的衝突。

這場衝突可以說是勾起了各自心痛的回憶與重大生命議題。

對於保羅而言,他失去了和自己生命起源的聯結,有很深的孤獨與遺棄感。同時不認同耶利比的管教(因為他覺得是耶利比害他們失去族長席歐),其實保羅只是對自己的無力無助感到憤怒與傷心....。

而耶利比此時也被「勾起」了內在最深的內疚。就是他覺得自己害席歐丟命,他也始終無法原諒自己的過失。而且這夢魘永遠「揮之不去」。

這是一個很重視團體生活的族群很容易遇到的「心理關卡」與「人生議題」。因為他們會把自己的過失當作是很嚴重的罪惡來看待。即使這根本就是無法控制的意外與選擇。

還好在耶利比為此最痛苦失意的時候,

『這是因為席歐因為當時情境,做出他自己的選擇。

你無所為力。那是他的選擇!!』美國老大說了。

這是一個很重視「個人界限與抉擇」的美國人所做出「並不意外」的結論。

可是對於無比重視團體榮譽與責任制度的蘇丹人,是否就可以看破這種議題呢?!

在最後的劇情,當耶利比發現席歐可能還活著時,天人交戰已久的他,最終做了一個選擇與決定,可說是電影中非常驚人的轉折與結局。在此當然要賣個關子,因為我很鼓勵大家進戲院去看。

我要說的是,不管是美國人或蘇丹人,他們都有不同與共同的地方。

『人性~

因為不同而分裂。

因共通的人性而得救!!』

所以家族的力量即使是在很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仍然是強而有力的無形存在。

例如女主角就和蘇丹人分享自己的妹妹得癌症而去世時,

沒想到蘇丹人此時卻說出了女主角一個很深很深的心結與「內在劇本」,

『你在想為什麼是她(死掉),而不是你對嗎?!!』

這是很重團結與家族議題的蘇丹人很容易會有的感受,可是卻是美國人藏在很內心深處的議題。除非可以遇到很好的心理咨商師,否則當事人很難以體察到這一個內在深處的獨白與議題。

這或許就是女主角之所以會不斷去救贖他人生命,可是卻對於自己的生活完全棄之不顧的根源之一。因為她覺得必須「犧牲」自己,所以她不斷拯救或救贖他人,好來救贖自己的「不值得生存感」。這是她內心深處獨白與家族動力的影響。

也就是說在勇敢活出自我之餘,人人都會深深受到內在家族連結與動力的影響。例如有的人習慣扮演「犧牲奉獻」的角色,在他上一代或下一代也是會有如此的角色扮演。極端的狀況是,有些家族上一代選擇自殺,而下一代也會有如此的「對號入座」者。這是無形力量的牽引。而且幾乎牢不可破,除非受到覺察與改變這種內心獨白。

因此這是女主角內心深處「不自覺」的選擇,也可能是因為她感受到父母部分的感受,產生了混淆與錯覺。總之就是對於自己的存在價值是感到迷惑與捨棄的,所以才會拼命于去幫助他人而忽略自己的存在。雖然她看起來外表是如此堅強獨立又自主,事實上她有「執著」於「捨己為人」的人生議題。(捨己為人是很好的情操,但若是無時無刻很執著于此,有時就是一種嚴重壓抑與扭曲)

所以我對於很多心靈學派不斷強調自我,或者有些就不斷強調「無我」的大愛觀,我可以理解他們是針對不同的人性層次與議題在發聲。可是這些也常常是內在投射使然,造成會有極端的選擇而缺乏彈性或自覺。

因為強調自我而無他人存在者,就是要你放棄生命產生連結的源頭(這些人都有家族或人際議題的困難)。如果強調無我大愛者,往往也有自我膨脹到無視于他人界限存在的議題。這都會讓人產生分裂或自大的人生困境或議題。

當然自我或無我都是需要的。尤其在不同的情境或階段必須做不同的選擇。但它不應該是「唯一」而缺乏理性判斷的選擇。

唯有活出共同的人性,也互相學習與欣賞,才能讓人得以理解與救贖。至於如何活出自我的獨特性,那就會是蘇丹人所要學習的重大人生功課。因為他們對於「獨立的自我」還處於非常模糊的概念。

所以我們在電影當中,會對於蘇丹人彼此團結重視家族精神感到相當佩服。這對於美國人來說,更是一個很大的差異與需要促進了解的過程。

不過如何,電影最後的結論,讓我深有同感。那就是~

『如果要走得快,自己走。

如果要走得遠,一起走!』

人生不管是自我實現還是家族(人際)的議題,都是很重要的學習功課。也就是自我實現與建立歸屬都是人性最深沈與重要的本能與需要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