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進入咨商室,似乎有些忐忑。我急於搜索要開啟的話題,猛看我的上一次心得好作為開始

『我看看要問什麼.......』我可說是異常的焦慮,其實我要問的是有關於如何克服對於咨商師與助人者未知的恐懼......

於是我就先講到之前和學校輔導老師的一段對話開始。由於我很希望增加督導的時段,好不斷檢討反省自己在輔導上面的盲點與問題,而不只是同儕在哪邊大海撈針地說一些建議,雖然有些建議真的不錯。但是常常是摸不到要害與要點的。

因為這緣故,所以我趁著一次和輔導老師接觸的機會,談到很認同黃老師的督導一事,後來自然提到黃老師。輔導老師也說黃老師是屬於『動力系統』的老師,很俱有洞察力,很強,但是也說對於治療無效的結論。當時我很意外。因為這似乎是間接否定了黃老師的質料效果啊。

『你是什麼感覺?!』

『當時我也會擔心是否真的無效。雖然我覺得明明就有效。可是會不會在最後,發現這和*喬一樣,只是騙局一場。雖然*橋確實俱有一套看似完整的理論與知識系統。但是他的動機與專業能力,確實很有問題。........

當然後來再上一次的討論當中,輔導老師再一次地提到動力系統,我就直接再問,為何說它是無效的?於是輔導老師就說到他自己一個很慘痛的督導經驗,所以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這是她的一種心路歷程的投射,非關事實如何。但是我依然也會感到恐懼,也就是我如何知道去克服助人者的誘惑,還有了解助人者的狀態,不是只是為了滿足自己被崇拜與需要的欲望.......』我試圖很鎮定地說出我的感受與恐懼。

『你提到的是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別人的操弄。.....因為你知道人都有好壞,包括自己和別人有各自的好壞的成分。

所你對於很在乎的人的好壞很在意 ......

你會想別人的好也可以照到自己的好,

但是別人的壞,是否會傷害到我,或看到自己的壞......

你擔心不可意料的壞會影響到自己!!

而人確實有真實的好壞的一面。.......』

像我想到*橋再上一次到庭說明時,再三強調我們的關係是好的,覺得我不過是受到新的諮商老師或律師的操弄,導致和他們產生誤會與破局,我感到很無奈與可笑.....

『他們強調感情,但是忽略了服務與消費的存在。』老師說。

『確實,我感到很荒唐。我在想如果我和你真的你所說的那樣好,為何你可以忽略了答應要退費的事實,同時我也有坦誠你們的服務與專業確實不能滿足我的事實,但是你們卻可以一意忽略這些事實,而只強調這種自我蒙蔽的不專業的行為.........  』我說。同時也感到意外與不解。

『他們覺得愛的形式就是一種獨佔,就和父母的愛一樣。就像他們強調的家庭與親職的愛,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是無法承受你已經長大與想要自由的一面。

當初它是保護你的框架,可是當你自我長到一個程度時,你會想要突破這框架以獲得自由......』老師說。

我很認同這個觀點。它們的組織是屬於從上到下形成一個很強大的凝聚感,但是拒絕別人的不同與成長,他會否認這些『事實』,還活在『自我感覺』強大與良好的假象與錯覺當中。並且以此作為逃避與防衛機制。

我想到當初我並非刻意要脫離他們,只是因為我遇到黃老師。而我會遇到黃老師,中間也是有一些轉折。包括我曾經去找過鄭玉英老師,鄭老師當時在美國幫女兒做月子,同時也和我說到她並非兒童專家,想要幫我介紹兒童專家來輔導大寶。因為我發現大寶當時的導師很有問題,感到很焦慮,需要有人幫忙解謎與輔導大寶的挫傷。

我很感謝鄭老師的謹慎與專業建議。我依然為了要參與孩子,後來進入了學校的家長會與輔導志工行列。因為這樣而認識黃老師。我很快知道依她的專業可以幫我!!其實這是一個緣分。沒想到最後幫助我最大的仍是這個專業的西方心理學。而非什麼靈魂或新時代一堆的心理理論。看起來都對的理論,其實充滿措置與知識的言論,對於很需要情緒治療的現代人,反而是一個個的絆腳石。最好的幫助,反而是這些擁有很專業很深入洞察力,結構觀又很完整,且能靈活運用自如的心理咨商師!!

但我必須說,心理咨商師的良宥不齊也是一個事實。很多心理師只依賴藥物,或無法有效引導個案解決心理問題,這也不是新鮮事件了。我很幸運地遇到黃老師這樣專業的心理老師。

『當初大寶的老師,也一樣是有其好壞的成分。只是他的好無法去滋養大寶,甚至不能包容大寶來做改變。

而大寶的問題在於他很同輩相處的魯莽與霸道,讓老師感到不舒服。.....』老師說。

『我也覺得他導師很有問題。後來證實他是學校最大的黑名單老師。今年他也果然被眾多家長與學校退貨,不能在教書了。但是我依然相信大寶需要被輔導與修正,不然何以他有這樣的困擾?!......

像我昨天晚上要去上課。電話中和大寶商量,提醒他先做完最不喜歡的家事與整理房間,再去打球。他起初不願意,我聽得出來。所以我又問他,如果不先做這件事情,當他打球完很累,他還會更願意去做這些事情嗎?!他說不會。所以我希望他先去做完這些事情再去打球,最後他說好。可是掛完電話立刻消失無蹤影。我感到很生氣與挫折。

後來回家路上,我在電話中,又和他說明這事情,就是溝通他如果不願意按這順序做事,何不就承認自己不想這麼做,但是會如承諾把事情做完,而不需要刻意敷衍與虛意承諾,這樣很容易導致別人的誤解與不諒解.......』我說。

『大寶堅持做自己。他要這樣就這樣。......』

『這好像亞斯伯格証喔』我開玩笑說。我想起之前老師說道亞思也會看似很愛說謊,其實只是堅持要做自己而已。

『亞思的孩子會很多辯解,他想要去和別人論戰......所以他不是亞思,

大寶很不願意去協調罷了。他耐心很少。撐住的時間很短。他到青春期會更辛苦,因為沒辦法更有耐心一點.......』老師說。

『我想過國中要他去讀美國學校。因為我之前聽朋友提到兒子在幼稚園的時候,就被學校拒絕。我看得出來孩子是過動狀態明顯。因為媽媽就是如此。連空白片刻或者幫孩子穿件衣服,都讓媽媽無法忍受。她陪伴孩子的方式,就是將時間填滿滿,讓孩子不斷活動。而孩子進入美國學校後。竟然如魚得水。因為該校很重視體能活動與互動教學,這對於過動孩子會很有幫助。

我和先生討論過這問題。可是先生頗堅持要孩子就讀附近學校,因為要去適應學校,而非學校來適應孩子。我也很認同。只是我擔心一般國中的壓力會重挫大寶的忍受力。使之更下降......而老公會認為,他過去就可以這麼做,為何孩子不能?加上美國學校的學科很弱,也讓先生擔心未來的競爭力。......』我說。

『關於過動,這在現在顯得更困難。因為學校要孩子把活動量大的需求控制得很好。加上老師的容忍度很低。

想像這會扼殺大寶什麼?!這會讓他情緒很不好,顯得更加暴躁,他雖然會做完,但是會惹得大家很不高興.....

而你老公的國高中記憶很好,乃是因為過去沒有這麼多的約束,這只是他的時代使然。現在已經不同了。

大寶將來和師長同學的緊張關係會更明顯。他的問題看起來在於控制不了嘴巴,我看過很多都會動手打人....他不會嗎?!現在有同學抵制他嗎?!!.......』老師說。坦白說,我其實不免擔心。因為大寶的衝動很強,而且容忍挫折確實不高。至少在家裡這方面已經造成彼此很多困擾了。

『大寶確實不太打架.......像他爸爸在週一晚上用餐時間,因為大寶對於三寶用手抓菜行為很不高興,馬上用手去彈他,沒想到小寶立刻用嘴巴反咬大寶。結果老公立刻打他們兩個!!我就對老公說,你不用打他們,只要把他們罰站就好。至少當時我並沒有看到大寶明顯動手打小寶。.....』我說。

『對於過動的超過行為,確實用體罰可以達到立刻遏止的效果。因為身體疼痛感很快產生。如果老公不是為了宣泄情緒來體罰事OK的。

如果他展現出我是你爸爸,你們不可以打架!!這種適度的體罰是很OK的。

因為面壁只是要剝奪他們去從事喜歡的活動下才會有效。如果沒有的話,其實無效。

過動者的時間感很短。

如果你先生罵人只是為了自己爽,那就是單純宣泄情緒,那就不好。如果有說明為什麼我會生氣而適度體罰,那就OK。......』老師說。

看來我又在誤用與誤解老師之前的建議啦。所以時時要修正啊。有一個好的督導還真是重要啊。

『像那一天,我先生就罵完小寶,再來罵我。我之後就告訴他,如果需要幫忙或喘息一下,就告訴我一聲,不要透過罵人來使人屈服......好像除了罵人以外,他不知道如何溝通自己的需要。.......』我想到先生的一個行為模式。

『你這樣說就很好。因為你有覺察到他的模式。』老師說。

『可是我會對他行為反感,而他會故意不理我,所以我也懶得去修護。因為他就會不理我.......而我也不想去修護。』我感嘆。

『你先生會認為愛就是要如他的意,愛就是要用他的方式去愛,如果你不接受,不包容他的行為,不讓他于以于求,就是不愛他!!

於是他就故意測試你,疏離你, ........

而你每次要用你自己的方式想法的時候,而不是照老公或聽他的想法時,他就會刻意讓自己不好,自虐或疏離的方式,自暴自棄的方式,來懲罰你......

你可以和他說自己的感受與看法。

告訴他,你的覺察與要求是愛,目的是要他愛自己,而不是要他傷害自己。而不是要他對你進行懲罰,讓你心痛。

還有我發現你每次在關係不睦的時候,你都會認為他們故意偷偷滿足自己的欲望......例如故意不理你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如晚睡的欲望),例如說大寶就故意不遵守規矩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認為老公會透過滿足欲望來挫折或懲罰你。

所以故意不理你。

而你應該知道,因為在乎,所以有效。愛他就是要限制。因為不接受愛,所以故意違規。

你習慣把他們放在高位,他們會因為不高興而不理你,你有被丟棄或不遵守契約的感覺,和因為他們不想接受規範,所以使脾氣,是不一樣的狀態。.....』老師說。

『......不理我不是有很多可能嗎?!.....』我還是納悶。

『不理你可能是想各做各的,既然你不讓我做想做的,我就去做我可以做的。例如弄電腦。至少做自己可以掌控的事情。或者乾脆也讓你去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互不干涉。但是長期下來,這樣會產生空虛感。

有時在一起,就是要容忍各自的不完美。可是如果變成各做各的,就是會產生空虛感。

這樣你先生會感到寂寞。......』老師說。

『說到寂寞,我也和他說了十年的寂寞了。可是依然如此。.......』

『你上次那個家族動態圖,你有什麼看法?!當時我沒有多說什麼,怕會泄露你的治療秘密。可是我看了.......』老師問。

『我其實也是嚇一跳。看起來是和我原生家庭很像。就是各作各的。唯一不同事,我家是爸爸一國,媽媽和小孩一國。但仍然都是各做各的。而我現在的家庭是爸爸和小孩一國,但是都是追求大腦智力的發展。我自己也處於一國狀態。

主要是我先生在周一三晚上的時候在家,我會在做完飯收拾完之後,稍作休息,上上網幹嘛的,可是老公會很有意見。我會覺得之後每天都是我一人處理所有的孩子,我很累。所以我要在他在的時候將孩子交給他。因為我幾乎一人總攬全部責任。很疲累。.....』

『我看這圖得時候,發現這和我以前對你家的看法不同。你和他們是隔離的。包括你和二寶也是隔離的。爸爸和小孩也是隔離(因為看電腦),唯有老大和老三稍有互動。......』

『對啊。我發現還是回到原生家庭的狀態。和過去很像。就是各做各的。主要都在乎大腦與知識發展。所以你說我無法忍受留白,好像是這樣。

而且我結婚得後就對自己說,我不要小孩黏著我,而要孩子黏著爸爸就好。我做到了。但是還是一樣的狀態。......真是有趣。』我說。

『你怕和小孩太親近......你會焦慮和交戰......』老師說。

『我還是想問有關如何去面對有關助人者的....有關誘惑吧,如何去了解與保護自己....』我還是想回到一開始的主題。就是談到這種對親近人的信任與恐懼問題。因為這似乎和我過去經驗的投射很有關係。

『你對於相信一個人,但是很難預測他的壞。害怕應付不了別人的壞。這和童年經驗有關。害怕受到影響,而且自覺無法承擔或承受。

如你對於律師的好與壞,似乎自覺絕對承受不了。

就像你小時候很辛苦去面對家人關係,所以沒有看到他們的問題。但是一旦你使壞,卻使得別人對你更壞,你以為是因為自己的壞引發別人對你的壞,可是這兩者其實未必相關。

所以你很擔心一旦對峙的時候,就會激發別人的壞,使得你無法承受這後果。......』老師說。

『而且我很擔心會背叛別人,如我會選擇別的老師,就形同對你的背叛。......』我說。

『擔心背叛就是擔心自己的壞。其實你選擇別的老師也是OK的啊。

就像你老公使壞,懲罰你不能做自己,你會覺得自己是被懲罰的。

所以你不敢引發他的壞。一如當初你不知道自己皮包有多少錢,當大寶想要親近你的世界,而去偷拿得時候,你才發現他的壞,最後因此定義出皮包裡不知道有多少錢其實是引發別人的壞。這是後來定義出來的。...... 』老師說。

今天老師的話需要慢慢去消化。

因為有些話我真的得慢慢去思考與消化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