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電影與心理角度~談缺席的父親!!

上週二晚上我去上葉偉忠老師從電影中去談缺席的父親這個主題。

因為時間一直很忙,所以筆記也都沒有整理。今天晚上又要上課,我想想這一周以來發生的事情,似乎有可以和當時老師談的內容相呼應。所以做個簡短的整理與反思。(沒想到內容還蠻長的)

老師提到他看電影最重視細節。因為細節的講究,所以讓自然不著痕跡地重現,而電影無非就是透過最不自然的人為方式重現自然,這就是電影藝術的最高境界吧。

例如他說到北野武的電影。其中有一幕是關車門的聲音。光是這個完美的關門聲,就是要透過種種過程與聲音後置很講究的過程,才有辦法達到這種完美的瞬間。
而老師為什麼會特別注意到這車門,是因為這細節帶他回到過去和父親有關的記憶。

他說他小時後當父親買了第一部車子時,他很興奮地匆匆吃完早餐,就衝進車內,後來忍不住地按了第一聲喇叭,所以驚動了爸爸跑出來罵了一頓.....後來他們有一個鄰居擁有別克這台車,可說是讓父親很羨慕與欣賞的一台車子,後來很喜歡畫車子的主講者,總是畫別克的車子配上自己的創意,他透過繪畫與車子和父親做了一種非語言的聯結。即使主講者到現在根本就不會開車。

另外主講者提到日本電影就是非常講究細節的。主講者說他很喜歡聽磨刀石的聲音,還有美食節目切菜的聲音。光是聽到切菜這聲音,就可以知道菜刀鋒利與否(以此標準而言,我家的菜刀大概和石頭一般頓吧),還有青菜新鮮與否.....只要聽聲音,就足以判斷這道菜是否美味!!

父親不只是父親,他在孩子的心中可以是爸爸的角色,也可以是家庭和社會聯結的通道,可說影響了孩子和世界的關係,也是我們跨進這社會的一個基礎。

例如老師提到一個好像是電影的實例。說到有一對兄弟,父親非常嚴肅與不苟言笑,直到有一天看到這父親竟然在老闆面前耍寶的一面,他才理解到自己心中的父親形象,和真正父親的形象並不相同。

這對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直和母親同一陣線去對抗這嚴肅的父親。後來在一個喜宴的過程中,聽到一個將軍在台上非常感謝他爸爸當年的幫助,因為他父親的熱心幫助才得以有今天的成就時,他突然了解到他心目中的爸爸,和社會角色中的爸爸其實很不一樣,但也因此有了慢慢的了解與和解的過程。

馬克吐溫甚至開玩笑說,青少年對爸爸完全的幻滅,但從14歲到21歲時,沒想到爸爸成長這麼多!!(其實這裡是指自己對爸爸的幻滅到改觀的過程,其實是花了七年的時間!!這可以說是很大的成長與躍進。但開玩笑地說反話,說成是爸爸的成長)

所以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說是一直修補破碎的父親形象。

另外主講者提到一部電影。電影的男主角是一個很先進傑出的醫師。後來還開辦了貴族的養老院。他的父親年輕很浪蕩不負責,直到老年的時候,才來找這個有成就的兒子。

但是這醫師的弟弟並沒有經歷過和爸爸衝突,以及爸爸與媽媽離婚的種種痛苦艱難過程,所以爸爸在弟弟心中的形象仍然是完好的。也因此他們三人相處的過程中,弟弟和爸爸一直很愉快,但是這位醫師和爸爸則是一直很不愉快。

弟弟晚上總是會打開冰箱拿牛奶來喝,哥哥就會一直罵弟弟,後來發現這竟然是爸爸的習慣。到電影的最後,這位醫師也無意識做出一模一樣的動作!!

當然主講者也提到了自己成長得過程中,直到現在,無形中一直和父親有所聯結而不自知。

我想到了我原生家庭的三個兄弟。他們從小和很嚴肅不苟言笑的爸爸其實是疏離與保持距離的,甚至彼此幾乎不交談,卻和媽媽緊緊相連。爸爸一生最大的愛好是閱讀(父親也很愛寫家書給大陸親友)。

但最有趣的是,他們長大之後,即使雖然仍和媽媽緊密相連,可是和爸爸的相似度最高,只是80%90%95%相似度的差異罷了。

而且和爸爸關係最疏離的二哥,竟然和爸爸的相似度高達95 %。他們有太多相似的舉止與動作。連興趣嗜好與動作飲食都幾乎一模一樣。令我常常很傻眼。而且其他兩個兄弟都會因為他太像爸爸的某些(尤指缺點)而聯袂批評他,可是這兩位兄弟其實也在無形中完全步上父親的特質與後塵(尤指行為模式與人際互動關係的重現)。

即使是我,自以為最不像爸爸,也是兄弟姐妹中最『先進』的一位。可是上一周的畫人課程,當我畫下我的家庭動態圖時,並且請老師分析時,令我很震驚的是,它竟然無形中完全呈現出我原生家庭的模樣。我的畫呈現潛意識,我的潛意識呈現的是我的原生家庭與動力圖。其實我無形中仍然複製了上一代的家庭特質。我以為我的家庭已經和原生家庭很不一樣,但是我很大部分還是重複了某些相同的命運與腳步(雖然在我努力之下,孩子很喜歡與爸爸一起,但是彼此的互動狀態,仍不脫離我或老公的原生家庭互動與溝通模式)。

最有趣的是,我和人的互動與模式,仍然呈現和父親緊密地連結與相關性。所以這周當老師問我一些潛意識問題時,我瞬間啞口無言,腦袋當機!!因為我知道我透過潛意識運作的方式,和爸爸的存在其實息息相關。而老師也看到這一部分,雖然老師根本就沒有看過我往生多年的父親。

所以人是很有趣的。即使父親去世,即使父親從來就缺席,即使和父親關係如何疏離,可是就是會無形中受這種動力與能量的影響,而緊緊相連在一起。

當時我問了老師一個問題說,
『法國人的個人主義盛行,對於人際關係中的個人特色與魅力尤其重視。所以他們寧死也要戀愛,導致父親常常實質上就是缺席。這和台灣人重視家族與團體力量,產生不少的約束力量,但是父親也常常名存實亡的狀況來看,同樣都是缺席(一個是人在心不在,一個是人和心常常都不在),又有什麼不一樣呢?!』我問。

老師回答說,法國人的父親真的是常常根本不知去向,因為這樣的成長過程中,導致下一代也無法成為父親,容易成為落跑父親......,所以法國的父親缺席非常嚴重。可是台灣很重視責任的觀念,所以父親是存在的,其實是很不一樣的..........。

我聽完以後才發現浪漫的法國,其實確實面臨父親缺席的嚴重性,以及完全沒有升學壓力的法國孩子,仍有高達1/3的孩子服用憂鬱與抗壓力藥物,或許和這個也不無相關。因為連孩子無所歸屬與不確定的焦慮可說無所不在啊。

同時我對於老一輩的人,寧願相忍一生也不輕言分離的努力與承諾,感到了不起與佩服。因為這當中要忍受多少的挫折與無數的包容,才得以延續一個家庭的完整。或許在現代的人眼裡,這是一種虛偽與悲情,但這裡面確實有許多的容忍與堅持,才能完成相守一生的承諾。(當然這不包含去容忍嚴重家暴與虐待的行為)。

而法國人因為浪漫,因為父母親的缺席或重組已成為常態,使得下一代更害怕承諾,或輕言承諾(所以可以不斷戀愛與再婚),或者視承諾為無物(根本就不承諾),或許都是缺乏挫折力,包容力與堅持承諾的象徵。但到底它有它文化的優點與魅力,可是相信這也是它當前很大的文化議題吧。

接著老師就介紹了三個奶爸一個娃的幽默電影。裡面提到三個男人個個都有好的工作,每到週末最開心的事情就是去酒吧把妹。

直到有一天室友收到了一個出生不久的女娃,原來是空少的室友在一夜情之後遺留下來的『後果』,這讓三個男人頓時陷入極度的慌亂與不便所帶來的種種笑料......

電影的最後,女娃還是被媽媽帶走,而且發現年輕的媽媽睡覺的模樣,竟然就和女娃一模一樣啊。可是這三個男然送走娃兒後頓時若有所失。甚至其中一個還假扮自己懷孕了.....因為他們發現雖然帶孩子真的很不方便,可是比起照顧孩子付出的重擔與責任,帶來的充實與甜蜜感,竟然勝過把妹尾隨而來的空虛感。

所以他們一輩子躲避婚姻或家庭責任,可是一個意外的出現,又喚起他們內在的父性!!

另外老師介紹一部法國喜劇電影。叫做兩個半逃犯(2 1/2逃犯)。

男主角分別有兩個。一個是A扮演的江洋大盜。他很厲害,聰明,機警。曾經是江洋大盜,後來改過自新。出獄之後變成鎖匠。可是他最大的煩惱是,他要如何把可以五秒內便可解鎖的技術,變成要假裝開很久,因為在法國這是要按時計費,而非按件計費的方式。

另外一個男主角B便是一個截然不同的個性。他為了治癒女兒的生病而去搶銀行。可是他最大的辦法就是永遠都把事情搞砸,而鬧出許多笑話!!

當B去搶銀行時,他因為老出紕漏,很快便被警察包圍,最後就胡亂找個人質,因此A成了他手上的人質。
可是為了指導笨拙的B,不至於激怒警察或讓流彈掃到,A還得指導B如何挾持人質去談判,導致警察根本就分不出來誰是搶匪?誰是人質?

最後結果就是他們展開大逃亡的行動,因為常為被警方通緝的要犯。

中間為躲避通緝,於是A將B變裝成穿洋裝的女性,和女兒三人成為一個家庭。當警察盤問時,因為老是突鎚的B又搞出問題,最後A只好要B佯裝肚子痛要生小孩,來躲過警察的繼續盤問.....沒想到警察立刻說好,於是警車一路開通,護送他們,直到醫院,要B躺在產房生產.....。

總之過程就是有很多搞笑與緊張的橋段。

電影的最後,小女兒堅持要不是爸爸的假爸爸A,和不是媽媽的假媽媽B留下來,堅持不讓這對重組爸媽離開。

其實缺席的媽媽,最後也讓爸爸不是爸爸。變成得父代母職,成為假媽媽的存在。這樣反而會導致父親與母親的原來功能與特性幾乎不存在。

主講人再分享一部法國電影。(片名忘了)

電影一開始是講到一對朋友和女主角在年輕的時候曾經相戀,後來女主角最後嫁給一個有頭有臉的政治人物。可是當女主角的兒子逃家時,由於親生父親礙于顏面不敢披露消息,所以女主角就拜託這兩位男主角去找逃家的兒子。

女主角就對A和B(擔任記者)分別私下說:
『他其實是你的兒子!!』

於是A和B就分頭進行去找這走失的『兒子』。

最後經過一連串的過程,包括A與B聯手去協尋,但是當面臨被問到底誰才是親生父親時,大家又爭鋒相對,直說自己才是真正的父親,搞得旁人一頭霧水.......。也因此在過程中既緊張又有許所多笑料產生。

電影的最後是當三個男人們問這孩子(母親已經告訴孩子真正的答案),到底誰才是他的父親時,這孩子也分別私下地告訴三個男人答案:

沒想到最後是每個男人出來後都流下了眼淚,而且和對方擁抱。

電影呈現出最成熟的人竟然是這個兒子。因為他真正而成熟地處理與安撫了三個父親的糾結心情。

對這孩子或另外的兩個假爸爸而言,真正的愛在於曾經在乎與照顧的經驗,這是學習而來的經驗,並非天生而有的能力,(尤其對男人而言,作為父親是要學習的一個過程)而非只是單純的血緣關係。

所以愛不僅是血緣,更是一種後天『能力』的學習與展現!!

另外一部是『今生情未了』?!!(我要再確認電影名稱喔)

男主角是一個永遠都會被忽視,而無法引人注意的人。有一天公司裁員,當然首先就是會裁掉此人。此人頓時很心灰意冷,意志消沉。後來他巧遇鄰居,就去問鄰居該如何是好。這鄰居就說:

『你出櫃就好啦!!』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因為法國是一個很保護弱勢的國家。假如中國人和法國人吵架,只要宣稱對方是『種族歧視』,法國人一定吃不完兜著走......。

同樣的,在法國,如果你宣稱自己是同志,老闆就不敢開除你。

可是男主角就說:
『可是我不是同志啊!!』
『你不要管自己怎麼看世界,
你要管世界怎麼看你!!』鄰居回說。

後來他回公司之後,女性同事就陷入想要拯救他的意圖,所以不斷誘惑他,希望他能變成正常男性。
而男性則借他來宣傳公司產品~保險套。

當公司在花車上宣傳產品,而男主角就坐在花車前,他的兒子非常崇拜他的爸爸,因為他覺得自己的爸爸與眾不同!!孩子認為爸爸為了不要讓兒子丟臉,所以為兒子做了很多犧牲與事情!!

這是一部講面對社會的電影。這包括如何讓兒子認同,以及你如何在社會生存的方式。

這些電影都很好看。我希望可以去找這些電影來看看。同時也可以說是在電影中可以去看到缺席的父親的狀態,或者如何自我定位的方式。

至於如何在現實中找到自我安身立命的方式,其實就是要找到和父母親與家人成員連結,和解,與重新對話溝通的方式,雖然這可能個很沈重的功課。但我想也真的是很重要的生命功課與議題。不然重複與輪迴的宿命無形中仍然是不斷發生在身邊啊。

從我自己上一代的原生家庭,到我現在的婚姻與親子關係,無形中也會複製與重現,但是只要有所覺察,並且改變自己一貫的思考與行為模式,而且得從家庭結構中看凊自己和家人的互動關係與模式,並且有真正的理解與和解,在重建新的對話與溝通,才有可能可以解開家庭的千千結與各種難言之語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