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除玩草之後,象徵覺察的花朵就有機會成長。花草需要堆肥,需要受苦才能獲得覺察。而苦就是那堆肥,也是覺醒的食物,苦中去尋找覺察。受苦乃是覺醒。』

我想對於如何覺察世間各種的苦,便是產生覺察,甚至放下世間情的一種方式。這也是電影一開始就幫眾生剃度,象徵了對世間感情與情慾的斷捨離。

電影接著強調第一戒,即是不邪淫,一但有了性行為,這是要認罪,同時就無法做出家尼僧或和尚。

這是在梅村出家尼所要遵守的戒律。

在我看來是對「避苦」所採取的積極作法。

『覺察一開始像朵雲飄過,後來化為輕煙,飄起成了一抹浮雲,一直以為自己就是實體,但其實不是,這只是虛構的。自己的本質更加真實。既是更醜的也是更美麗的。』

所以意念透過不斷覺察,最後會化為虛無,但一行禪師也說「佛法既非空也非滿」。難道是與萬物合一的寧靜感??但是這種合一只限於大自然與經典的合一,似乎不包括關係上的互動與合一。

一位做料理的尼僧說,做一件事情太久或不斷重複會無聊,但為了師父就不會無聊。但太靠近師父又會疲憊。所以這種心理的拉鋸也很真實呈現。但是我看到了他們對於師父的崇敬、恐懼與服從所帶來的種種感覺,其實是頗真實的。

『我內心成了戰場,在風暴中結束。還活著,內在成了最沉寂的核心,經歷毀滅。也很渴望愛人在身邊,但他一但現身,不是被我趕走,就是我逃走。』

這仍然說明對於親密關係才是最大的恐懼與磨難。而為了逃離萬般磨難與恐懼,所以選擇出家走清修的道路??但是隔離與清修,就真的能帶來智慧的道路嗎??情感與智慧是截然不同的選擇與道路嗎??

所以這種修行,到底是退一步與知識經典合一,或與自然合一,但與關係退離與割捨,這是一種進展,還是一種退步?!

不過梅村倒是有一個傳統很不錯。他就是每隔十五分鐘會敲一次鐘,這時候大家就或放下手邊工作,回到當下正念,免得進入自動導航狀態而失去覺察的心。我覺得這種傳統算是很特別的做法。

另外我覺得梅村很特別之處在於,一行禪師說法時,會先讓小朋友坐前面,而且讓小朋友先問問題。這點我覺得一行禪師弘法很活潑,而且很實際。他認為他要替未來種下「種子」「善因」,所以他格外重視兒童。而且梅村的僧侶也對於兒童格外包容,不會過於嚴厲。因為怕他們之後就不會想來了。畢竟梅村的未來是建構於這批未來的「主人翁」身上。

電影之中,一個小女孩問說,他的狗狗死了,他要如何不難過??

『相當難。你看天空美麗的雲朵,很喜歡這雲朵,突然不見了,以為他死了...其實他沒死,也沒消失,只是化為雨滴,當你看到雨,或者帶著正念喝茶(倒映著雲?),雲就在哪裡。他只是以一個新的形式活著。』一行禪師緩慢地回答。

小女孩笑了。

但是我更好奇的是,這是一種智性上的回答。那感情或情緒上的失落呢?這就不是他所在乎或強調的。正念更強調的是接納萬事萬物的存在。即使是一個失去,他也可能只是形式改變了。所以只要接納他,就不必悲傷。這對於強調控制與科學的西方,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觀點。就是典型東方的順從、不征服、接納的態度。所以一行禪師不會要人改變原有的宗教觀,在梅村裡也盡量把「形式」「儀式」等等降到最簡單與隨性的狀態。而且說法也用最間單貼近人性的方式闡述。另外秉持佛教相信萬事萬物會有一種因果循環不已帶來的「達觀」。

我想這是在西方世界能夠形成很大的風潮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我到了,我回家了』這是梅村的重要精神。她也真的形成很多人不斷往返的「心靈故鄉」。就在法國波爾多這種以葡萄酒聞名的鄉間裡的世外桃源。

『人一直奔波,但始終沒到達。一直渴望很多,但仍找不到,於是繼續奔波。追求渴望事物變成欠缺的快樂來源。......過去消逝,未來尚未發生,只有深刻地回活在當下,才不至於虛擲生命。』一行禪師說。

有出家眾回到家以後,回首過去的日記與塗鴉本,發現自己小時候就有「生命地圖」,規劃屬於自己的人生。但是他們共同會對於自己這種規劃人生的念頭感到好笑!

所以只有持有正念,不斷覺察正在發生的念頭,不去評價,不去逃避,也不去對抗,專注於一呼一吸之間,只要念頭跑掉了,就在溫柔地地提醒在專注呼吸上即可。只要能夠專注於當下,有那麼一瞬間,可以獲得很大的喜樂滿足,或者對於綿綿不絕的念頭的覺照。這也是他們強調『我回家』的概念。回到你的核心。

這種否認世間的追尋,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此時此刻的精神確實是在這裡最受到重視與發揚!

在電影當中,甚至在靜坐當中,可以體會到完全的平靜,沒有任何悲傷與憂慮,過去現在與未來消失,...只剩下深沈的快樂與平靜,端坐如山,和微笑。

『微笑也是一種美妙聲音』這也是梅村所強調的精神。

不過我覺得他仍然無法回答如何涵融七情六慾的事實與存在?當孩子或很多大人都無法表達內在感受與情緒時,無法化為語言時,如何促進覺察,何況還有很多愛恨交加、寵辱與共、嫉妒羨慕恨等各種很複雜的情緒,難道隔離或放下就真的可以放下嗎?還是他其實是一種自我催眠與退化,只要把很多事情簡化到最基本需求(但否認了情慾與親密關係等等的需求,除了團體生活與師父去性別話、去階級化、只要獲得智性上的智慧等)與自然知識的結合即可,如何去顧及因為關係帶來太多複雜的感受與多元問題??這有太多的問題是我覺得很難以回答的部分。當然他的回在當下,促進身心合一與放鬆,促進觀察自己的念頭與情緒(基本的應該沒問題),對於情緒念頭的接納,我個人都覺得值得讚揚。

這電影拍得很唯美與寧靜。但也有太多迷思是我所無法理解的。但有許多觀念,還是值得一看,或值得沈思吧。雖然這些觀念已經經常朗朗上口,能做到的其實又有幾人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