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剛剛**同學的介紹,就可以明白智力有先天遺傳的因素,也有後天家庭的因素。我接著要說的是有關教育對於智力的影響。

教育真的會改變智力嗎?!

我先夠過一個「知名實驗」來說明教育如何影響智力。

1966年Rosenthal和Jacobson,1966,做了一個實驗。他把國小十八個班級,先做智力的前測。然後「隨機抽樣」,把20%分成實驗組,80%分成控制組。然後研究者告訴實驗組的導師說,這些「資優」的學生在受過教學後,智力會明顯提升。後來經過八個月後,在做智力的後側。發現實驗組成績竟然都優於控制組。而事實上,這些實驗組的學生,畢非真正的資優生。而是因為老師對於這些學生有更高的期待與正面觀感,學生也因為老師的正面期待而更投入學習,因此使得學生成績獲得很好的進步。這就是很有名的必馬龍效應。

由以上實驗可以知道,光是老師相信學生個個是資優生,即使這不是個事實,最後也會讓學生變得更優秀。所以老師也是孩子智力發展很重要的孕育者與推手。你相信他是可造之材,他就會變成真正的人才。

因此教育是可以改變智力的,真是無庸置疑的。

接著我要來說的是,智力是否會因為社會文化而改變呢?!

這相關的研究與理論相當多。包括匯流假說,或者剝奪累積假說等等。但是我在這裡只提出兩個我個人認為比較重要的理論與實驗。

第一個是弗林效應。弗林是紐西蘭的一個研究人員。他通過大範圍+長時間的智力結果發現,每十年的智力平均會上升三分。包括大多數發達國家都是如此。後續研究也發現這是個單純且連續的現象。

各位對於十年進步「三分」可能「無感」。為了讓大家「有感」,我先舉個例子說明。

各為知道嗎?智力的前2%就是所謂的資優生。換算起來大概是兩個標準差。亦即如果以智力平均分數是一百的話,那130就是天才,如果是70就是智力遲緩,也就是智力不足者。所以剛剛說十年進步三分,換句話說,一百年進步三十分,也就是百年之後,你的子孫個個智力都變成天才!而我們往回頭看,百年前的祖先,不就個個變成智力不足者XDD

這當然是一個比較誇張的比喻。事實或許未必如此。但是由這個大範圍所呈現智力每十年上升三分例子來說,真正有上升的智力項目是有關分類,邏輯或抽象的項目。因為這是工業化或科技化的社會很需要的能力。包括有各種抽象與假設的能力。因此這可以說明,社會文化的改變,人們為了適應社會,其實也是會帶動智力的改變。

當然智力的上升不會只有一個理由。可能包括教育,小家庭的普及,使得培育的環境變得更好,還有營養,科技等等因素都會影響到智力的提升。

最後我還要提一個和社會文化很有關係的知名實驗~Steele&Aronson,1995),這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或許各位都有聽過。

當時的受試者是史丹佛大學的大學部學生。各位可能知道,史丹佛大學和哈佛耶魯等校並駕齊驅。他們學生的平均高智力自然不在話下。受試者學生有黑人,也有白人。隨機分成兩組,分別是資料搜集組,和能力測驗組。其實他們實際上填寫是GRE的語文側驗。

結果成績出爐後,發現資料搜集組的成績,黑,白人成績沒有差別。而能力測驗組,白人一樣不受影響,可是黑人明顯成績不如白人或預期。

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黑人面臨「能力測驗」時,會有來自外在對「黑人能力不如白人」刻板印象的影響,覺得自己正在受到檢查,而有所謂情緒的負荷,當下使得表現不如預期。這其實在就業市場上,有色人種在面對白人共同的競爭,確實會有更多的刻板印象帶來的情緒壓力。

這就是非常知名的「刻板印象威脅」實驗。

當然刻板印象還包括女性數理不如男生的(性別刻板印象)說法。其實通過實驗的操弄,他們會發現男女或黑人白人智力未必有差別,但是都會受到「社會偏見」的影響,產生了智力與結果上的差別。

所以由以上例子,我們絕對可以看到社會文化的改變,會提高智力的發展,也會因為偏見而抑制某些族群或性別的智力發展。

接著我們要由**同學來說明智力在實務上的應用與反思。謝謝大家的聆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