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上一篇我雖然寫得落落長,不過其實只是「開場白」XD(這下更嚇跑所剩無幾的讀者啦)儘管我很努力「長話短說」,免得最後變成只是「獨白」(其實已經和獨白沒啥兩樣啦),但由於這電影可以討論的東西太多。所以真的是很難取捨。不過我個人認為這電影雖然是環繞在佛洛伊德和榮格,以及榮格的緋聞上,但是我覺得主角擺明就是榮格。因為不管是談父子之情,還是談兒女之情,或者是談心靈之愛(包括礙),幾乎都是聚焦在榮格身上來看。上一篇心得我談佛洛伊德和榮格較多。這一篇我就先從榮格的第一個以「精神分析」來治療的個案~薩賓納來談。

薩賓納是蘇俄人。她當時被眾人五花大綁到診所來就醫,從她扭曲的臉孔和不斷的囈語,看得出來她發病得很嚴重。這或許是當時很流行的歇斯底里症。(這我也是沒有把握)榮格是她的醫師,同時也覺得「機不可失」,因為榮格正想要實驗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療法。精神分析為了鼓勵可以「自由聯想」,好進入心靈的「潛意識」,所以當時讓案主躺在「躺椅」中,背對著治療師,進行各種自由聯想。所以我們可以從電影中看到薩賓納必須「背對著」治療師榮格,進行各種隨意的談話。(現在的精神分析療法自然是不需要如此啦XD)

從談話中可以得知,薩賓納對於各種形式的羞辱,都會感到受不了。而榮格自然是讓她繼續宣泄與說下去,才知道原來是她的父親經常發脾氣,老是對她生氣,但是每次打完她之後,又要女兒親吻他的手,所以薩賓納會有「打是情,罵是愛」的扭曲認知。甚至她每次被打時便會同時感到「興奮」!!而且她內心會分裂成天使與魔鬼的兩個極端的聲音(象徵超我和本我的劇烈衝突)。有個「內在的聲音」總是出其不意地羞辱她,覺得她很糟糕,很低賤,這應該是象徵「超我」非常強大。(當時薩賓納是四歲,正是發展道德與性器期的階段)但同時被羞辱的時候,也會渴望被懲罰,好去除內心的強大罪惡感。所以這導致了薩賓納有SM的強烈傾向(喜歡性虐待)。她可以從被鞭打的痛苦中感受到性的興奮!我猜想這就是佛洛伊德所說的『性器期固戀於肛門期的個案』。

所謂「肛門期」,是一~三歲。佛洛伊德認為幼兒可以透過大小便的訓練,以獲得生理的滿足感與自我的掌控感。此時的主要任務,是培養獨立感,以及如何處理「否定」的情感。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二歲的孩童可說「貓狗都嫌」,因為他們正處於肛門期,喜歡對外說「不要」,以增加自我的存在感與獨立性。這時候「如廁的訓練」(簡單講就是戒尿布與控制大小便的階段),父母的態度,情緒與反應可以決定這個孩子未來的「人格發展」!如果父母過於嚴厲,缺乏彈性與鼓勵,會造成孩子怯于做自己。但是如果父母沒有進行應有的如廁訓練,讓小孩仍然一直包尿布,或者隨便大小便都無所謂。前者會造成小孩容易吝嗇,潔癖與固執,後者會造成小孩未來會以輕率的態度或爛賭的行為來花掉一切所擁有的財物。

至於要如何面對正處於肛門期的孩子呢?!簡單說就是要以耐心,鼓勵與引導的方式,讓孩子能一步步去體會如何體會與掌控成為生理的主人。面對孩子此時喜歡說「不要」來凸顯自主性,我們更要冷靜與穩定以對。讓孩子體會到一起對話與合作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打壓孩子,或者一味地放任孩子。這裡頭有很多「引導與平衡」的藝術,有興趣的人,不防去找專書來閱讀,免得大家看到這裡又以為是談兒童心理或教養!!

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些人自嘲或戲稱他人是「肛門性格」。通常是說潔癖,吝嗇或固執等特質。尤其強大的固執性更是一大特色。我想1~3歲的小孩的教養,確實是決定此孩子是否俱有自主性,同時又俱有彈性很重要的「關鍵期」。

所以佛洛伊德會說薩賓納是龜毛,潔癖,吝嗇和固執。我想就是從薩賓納的肛門期出現「固著」現象來判斷的。然而榮格卻認為薩賓納的被虐傾向比肛門期自戀來得更根深蒂固。但是佛洛伊德卻認為她是性器期(4~6.7歲)固練於肛門期。從佛洛伊德後來的判斷與預測,我覺得「薑還是老的辣」。

榮格他個人本來不相信巧合,可是從電影中,他對於薩賓納和他同時喜歡齊格菲(好像是一個劇作家?),以及都喜歡同一部作品,他不得不被這充滿聰明才智與相同愛好的個案所折服。我想對於難免孤單+難有知己的榮格而言,年輕貌美又才華洋溢,而且還很懂得榮格的薩賓納,自然會產生特別的情愫。

而且當榮格看到薩賓納的才華,所以聘請薩賓納當工作助理時,榮格正在做很有名「字詞聯想」測驗。亦即通過個案對一些字詞的直覺與聯想,來判斷人的內心想望與類型,是他當時的一種嘗試。結果薩賓納不但可以知道被測驗的人有如何的恐懼與願望,同時也猜測到測試者就是榮格夫人。可見薩賓納俱有很好的天份,也俱有敏銳的直覺判斷。我想榮格不僅幫助薩賓納從精神病患解脫而出,同時也充分看到她成為醫師與分析師的潛能,所以才會大力鼓勵薩賓納去讀醫學院。他大概沒有想到薩賓納最後不僅還一度幫情緒非常低落的榮格做分析,後來甚至還把精神分析帶回蘇餓,成立精神分析學校,而且還培養出許多赫赫有名的精神分析師來。可見薩賓納確實是一個很有才能的文青!可是如果她沒有遇到榮格,可能一生被精神疾病與瘋癲所苦。所以我認為他們是互相成就與彼此完成的。

當薩賓納和榮格的關係「超越應有的界限」,涉入緋聞與外遇風暴時,毅然切割的榮格和面臨被拋棄的薩賓納,都紛紛向佛洛伊德求助,並要求居中協調。當時佛洛伊德早就「預料」到榮格會有桃色風暴,但是老佛只有冷靜以對。在榮格最無助的時刻,老佛說了非常有智慧的話語:

『不論做什麼都別想著能治好病人!』

『不管這是多麼痛苦,這都是必要的過程。不然如何了解人生?』

我想老佛是俱有智慧的。儘管他也有他的弱點。有些人就對於佛洛伊德後來的跋扈與專斷感到不以為然。但是要建立一個「獨樹一格」的王國,沒有一定的魄力與堅持,又如何保有應有的純粹與根基呢?!

從他們三人的關係與書信來看,無非說明作為一個治療師,更多的時候,他既是治療別人,但也可能同時是被治療的對象。所以當薩賓納最後帶著榮格的骨肉嫁給他人時,榮格其實是非常失落與哀傷的。因為某種程度,薩賓納在他生命中都有舉足若輕的影響與地位。不管是好是壞的過程或結果,都讓榮格更加地「了解自己」!電影最後,當薩賓納問榮格是否還和其他個案談戀愛時,榮格豪不掩飾地承認仍有其他情婦(也是他自己的個案)。

『那你要如何自處?!』薩賓納問榮格。因為治療師和個案戀愛,其實是很不利於個案的深入治療,一如我前面所說的。而且往往會阻撓繼續深入潛意識,而且還會帶來「新的創傷」。一如薩賓納最後是揮淚痛哭地離開了榮格。

『...... 做不可原諒的事情,只為繼續活下去!』榮格回答。

為何一代心理大師~榮格會這樣說呢?!感覺這一點都不像是個偉大的治療師應該說的話啊?!!我個人的體會是這樣的(不代表是榮格或誰的立場)。對於榮格而言,他深入自己的潛意識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和一般人最大的差別,就是他是清楚地意識自己的選擇與其結果。而不是終日渾渾噩噩地投射與無意識地生活著。他在這個世界上是孤單的,因為當時可以了解他的人何其有限。其中一個是佛洛伊德,但是他當時也和老佛「分道揚鑣」!當薩賓納和榮格分開時,薩賓納還可以「理直氣壯」地去找老佛繼續「談心與治療」,可是榮格呢?!他還可以去找誰治療?!!我想恐怕沒有誰可以為他治療了!他只能「自療」了。可是人生最苦的莫過於和「真正了解」他的人分離。榮格當時面臨了最了解他的人分別有二,一個是老佛, 一個是薩賓納。但是他們都同時離開了榮格。所以榮格自然是深受打擊不已。他只能繼續治療別人,直到學生或個案可以了解與洞察榮格的了不起的洞察與治療力為止。所以某種程度,就像榮格所說,

『.....做不可原諒的事情,只為了繼續活下去!』這就是一個非常俱有「先知灼見」又「倍感孤單」的「心靈大師」所會面臨的兩難與矛盾情況。差別只在於他「清楚地」面對「選擇與後果」。而一般人是不清不楚地過了一生。

電影我看到這裡。我也會為榮格掉眼淚。一個先知所要背負的重擔莫過於此。有時候「不知不覺」可以擁有更多「無知的幸福」,那是很清楚「抉擇與後果」的先知所無法避開的痛苦。

但同時看到這裡,我個人也會有一種疑惑。到底榮格此時是因為進入「個體化」(成為自己。看到自己的潛意識和生命意義),而看到「成長的幻滅」,所以陷入憂鬱?還是因為他其實根本就尚未「個體化」,而是「退化」到「更自我中心」的狀態?!因為這兩種狀態都會呈現失落的憂鬱與哀傷,從外在行為來看是其實都是一樣的狀態。但事實上,內在卻是完全不同的成長與發展階段。

我想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釋。甚至持有完全相反的解釋。

而我個人認為榮格是達到「個體化」的狀態。而非發病或退化導致了憂鬱。何以見得?!除了以上他很坦然勇敢地面對薩賓納所說的話以外(我必須說榮格非常帶種地面對己和別人的生命考驗與試煉)。還有電影中他有一段和佛洛伊德的對話,更可以證明之。

電影中,佛洛伊德和榮格在一個研討會上。佛洛伊德對於榮格在書中並未標上自己的名字感到非常介意。老佛當時舉了一個埃及法老與其子的例子,來影射榮格無異是「弒父」的舉動(即有名的伊底帕斯情結)。而榮格很勇敢地反駁佛洛伊德。告訴佛洛伊德說,埃及當時取父王而代之的新君王,之所以沒有提到父王的名字,一方面是歷史傳統,另一方面是因為父親已經很有名了!而新的君王,也就是兒子,其實是想要建立自己的名聲!榮格無異於是告訴老佛說......

你不要用你的理論來看所有的事情(在此指伊底帕斯情結)。真理最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本質。我沒有要「弒父」,我只是想走出我自己的道路,建立屬於自己的名聲。因為你已經很有名了,無需我在錦上添花!你~佛洛伊德的成就眾人皆知,無需我~榮格來證明!但我不過是要走上「證明自己」的道路罷了。

我想榮格在此很明確地和老佛做一個分野,因為他決計要走上自己的道路。不光只是單純追隨與照單全老佛的理論。畢竟榮格不認同老佛的性理論,加上老佛也不認同榮格的神秘學的理論。這讓榮格決定要走上自己的道路。

這是「潛意識」「意識化」的一個必然過程。因為一個真正覺察成長到擁有獨立自我想法的個體,他終究會面臨和上一代(通常是指父母)分開的局面!當然如我所說,如果和父母抗爭失敗,也可能會走上更頑強自我的狀態(其實就是「防衛機轉」更加固著與強烈,甚至會因此「退化」到更早期的狀態。例如更「自我中心」或「自戀」與封閉狀態)這就是我前面所指的「退化」狀態,而非「成長」狀態。這非常難以辨認。只有內在經歷過這些轉化的人,才會清楚地意識這個分野與差別。

例如現代社會走向全面「反權威」「反體制」,究竟這是「向上成長」,還是「向下沈淪」?其實只要懂得精神分析理論的人,自然就會看得清楚啊。

我認為榮格在此已經確認是走上意識化的狀態。所以他看到老佛的價值與意義,但是也勇敢要做自己。而不是全面否認老佛,或者是全面否認自己(或全面陷入自我中心狀態)。他接受老佛的地位與名聲的事實,他也接受自己要成長到必須「孤獨地」走上「自己的道路」。我認為這一刻是很美好的相遇。所以老佛聽完這話「當場昏倒」,並在榮格懷裡說:

『死亡的滋味想必很好!』

因為老佛一方面很高興榮格不愧是他「認定與欽點」的「準皇儲」,以為「後繼有人」。另一方面也很哀傷這個「準皇儲」終究要離開自己的王國,而去建立自己的新天地!

我想作為一個「精神上的父親」,佛洛伊德早就料想到有這一天的來到。所以老佛在這之前就不願意和榮格分享「夢的內容」,因為他不想冒險「失去權威」的風險。因為他知道榮格可以透過夢來看穿佛洛伊德的潛意識。但是老佛早已經「意識」到榮格已經和他漸行漸遠外,他也知道分道揚鑣的一天終究會來到。

他們是如此心心相惜,而且了解對方如此深刻。所以感情是遠比「血脈相連」的父子之情還要深刻許多。這也是後來榮格離開老佛後,有很長一段時間都陷入憂鬱低潮的狀態。因為他的世界已經「天崩地裂」,不再擁有過去「心心相惜」的歸屬與舒適圈,而要獨自一人闖蕩與冒險於「心靈的江湖」!!

成長也是會創傷!因為你終究要失去最愛的父母給予的舒適與安全感,獨自走上「野性的呼喚」的道路!

看到這裡,我看到一個成長的代價是美好與哀傷同時存在的。對於榮格他可以如此勇敢地「做自己」,勇於承認自己的無能為力與原罪,我必須說,他真的令我感到佩服與景仰。而老佛的老謀深算與石破天驚的發現,同樣也是讓我非常佩服不已。至於薩賓納,由於她受到榮格和佛洛伊德的分析,而成為一個非常了不起的精神分析師和實業家。我個人也是佩服不已!(不過以上都是就電影內容來詮釋,無關乎歷史真相。事實上他們人三關係未必真如電影所述)

這電影好看嗎?!我必須說很好看,但也不好看得懂。

心理治療究竟危不危險?!!我必須說,如果你沒有準備想要面對殘酷的現實,還有人是孤獨的本質,以及承受「清醒」做各種抉擇,所會面臨的巨大焦慮,我勸你看看電影,繼續享受自己的「春秋大夢」就好!沒事不要去做心理治療,更不要去接近深探潛意識,威力最為巨大的精神分析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ifen032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