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榮格學派作家被形容成是個學富五車的老頑童。他一直挑戰的是難道父母是決定自己一切人生的人嗎?!人是否就一定會被童年的創傷形成人格的特質而難以改變?!這個作家希望可以啟發與挑戰這一部分,主要是希望人能夠重新思考或許已經泛濫成災的內在小孩理論之外,人也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與視野。
他提出了橡實理論。橡實是個小如芝麻,可是可以大如枝繁葉茂一如龍貓劇情裡的巨樹,可以帶著孩子遊歷宇宙的生命之樹。所以作家相信人的成長包含特定的情境,你的父母其實包含蘊含整個大自然,以及深邃的歷史文化,而不只是生你養你的父母。而生命一切的際遇也可以是一種獨特的意義的展現。所謂的傷痕其實也是塑造獨特我的一個過程。所以傷可以是力量,也可以是勳章,更是了解他人痛苦的一種能力。而不只是一種對父母的控訴吶喊,或者落入了深害者情結的內在小孩狀態。
我覺得很有趣的是,主持人與來賓提到「內在小孩」理論的氾濫與控訴,也是一種自戀?對自我價值無限上昇,強調自我獨特性要被全然看見接受的防衛性認知?!!......或者只是缺乏了與自然歷史文化連結的盲目自大自戀?!人在不斷強調自我建構之中,是否已經切斷了與神聖或神秘世界的相連與連結?!
還是生命其實有別于自己所知道的更大的存在,人要縮小自我去傾聽內在的召喚?!.......
呂諮商師額外提到父母最重要的是與孩子強大的聯結,是可以一起說話,在同一空間做很多事情(而不只是各做各的,或者只是要求功課而無所其他),內在有很深的聯結,並且延伸到生活之中,才是最重要的。讓你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在世界,他也可以走進你的經驗世界之中,那才是最重要的吧?!(不過我覺得這種情況恐怕會像恐龍時代一樣越來越遙遠稀少了吧)
除此之外兩人暢談很多諮商實務工作的狀態與交流。我也覺得很棒。現代人很多不斷追劇,沈溺戲劇。呂諮商師會以好奇的帶著說話者去探索追劇的背後那熱切的渴望是什麼?!讓耽於戲劇如何不只是一種逃避慰藉,把幻想和現實聯結在一起,最後終能應用于真實的世界。
這當然是個很不容易的事情。因為要回應內在的熱情與招喚,讓生命不再只是片段瑣碎無謂的存在,你需要的是更堅強的自我(ego)容格不等於新時代運動,因為他強調的是自我這個立足點的重要性。你必須要有所準備適當工具,避免在漫長的旅程之中彈盡援絕,你絕對要有個穩定堅強的ego,這樣才可以找回真正的勇敢的自我。因為面對生命之中會有一連串蜂湧而至的挑戰與改變,唯有穩定ego,而非盲目自戀與脆弱的自我,才能走得長遠。(常看見很多人帶傷想要逃離自己或療癒別人,但是若是不能回過頭來看清與堅強ego,這條一心想逃離自我的捷徑恐怕會更快幻滅)
每一個人都會說要發展或實現自我。可是究竟是發展一個真正的自我,還是一個被心魔攫惑的偽我,外表看似一樣,其實是有著非常細微而深遠的差別啊........
與大家分享這篇囉^^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