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播裡鄧醫師提出的困惑:
困惑一:如果今天一個藝人在意某一個市場,所以他改變了原來自己的主張為了能夠保有那個市場,如果這個藝人是個醜大叔的話可能會被大家抨擊到掛,可是因為她是一個楚楚可憐蒼白發抖的年輕女孩,所以大家就覺得她是受了委屈。
困惑二:我們能給這個女孩子有什麼樣的支持?還是只是跟著她一起哭說我們是一個被欺負的國家、我們被欺負、我們被欺負....
欺負跟抵制是不同的,欺負是我只要去上學你就霸凌我然後我沒有辦法存在,可是抵制是我要賣你東西,你不喜歡我你可以不買,這樣算欺負嗎?
如果今天蘋果公司說了什麼台灣人不滿意的話,於是台灣人群起不買蘋果手機,是要說台灣人欺負蘋果嗎?還是台灣人抵制蘋果?
我的省思~對於我而言,也有很多困惑。究竟什麼是主體性與認同?!究竟什麼是自信與恐懼性的投射?!究竟什麼是真正支持與身份識別的困境?!........這裡面需要梳理很多各種大小與幽微的差異。而不是只想要改變外在,卻忘卻回頭檢視內在這些精神與意義的追尋與存在。真正的主體認同應該會擁有自我內在獨立的精神與認同,並化為生活中的延續性與展現。想要和別人不一樣是一個很複雜的議題,絕非三言兩語或吶喊或支持反對什麼就可以道盡,至少要明白選擇本身就是一個需要不斷釐清思考的複雜過程。不管是從思考自己的認同與價值感為何,以及來源又是什麼,或許都是一個好的開始吧?!
看到最近政治的議題,其實總是感慨萬千。誰當選都有其好壞,所以我並不在意。只是對於台灣人習於狂熱的解讀,不辨別事情本質或細微處就大鳴大放視之為大好大壞,令我感到很憂心......。這種投射無所不在,燒遍各處。.............
未來的路真的很漫長。我想我得慢慢思索與沈思。